肖像与对望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s129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像无界
  ——姜亨九艺术展
  2015.12.3—2016.1.16
  上海当代艺术馆
  “……自画像悬挂在空荡荡的大厅里,无框的头像在无名的墙上,那一双双眼睛,直视着世界,永不忘怀……”这话出自Don Mclean那首著名的民谣歌曲《文森特》。上海当代艺术馆即将推出韩国艺术家姜亨九先生的艺术展“肖像无界”的名字灵感就来源于此。姜亨九以极写实的手法创作肖像画而闻名亚洲。而在如今艺术门类和形式日趋多元的今天,肖像画这一创作题材如何得以突破和创新,成为艺术家们试图探索的难题。而姜亨九对肖像画常年如一的执着,使得他在超越写实的精神性再现上独树一帜,同时其不拘一格的材料与手法的选择,又给具有人性温暖色彩的肖像绘画蒙上了一层工业时代的制造色彩。
  在当代艺术馆一楼和二楼的展厅里,展览回顾了姜亨九近二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并展示他近年的新作。姜亨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超级写实主义的画家,更是一种如幻象一般的“真实”的制造者。他不仅满足于在视觉上还原对象,而且去再现对象容易为普通的观看所忽略的看不见的“真实”。为了真实化一个本不存在的主体,姜亨九运用超写实主义手法表现潜在和可能的现实,而不是仅仅揭示真实本身。历史人物经过他的双手重塑成现代的画像,以仿若实质的凝视打动观众,与观众眼神交流,并形成秘密的情感纽带。并没有证据显示姜亨九是否本雅明的信徒,但是,很显然,他的创作本身,正如本雅明所言,是在机械复制的时代里试图去表现某种一闪的“灵光”。此次展览除了带来他的油画作品以外,还展出艺术家的铝板漆画作。画面中那些被放大了的悠扬的金色发丝、美妙的鱼尾细纹等极为细腻的表现手法,以及饱满的色泽、紧凑的布局、几乎令人屏息的尺幅,还有每个画面中被姜亨九精准把握到的人物特征,都聚合成一种强大的气场,令观者震撼并激发感官的贯通。观众们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姜亨九先生最为重要的自画像系列、名人肖像系列以及他在不同题材的“肖像画”方面的持续实验和探索。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在镁光灯的聚焦下,在成千上万的图像复制过程中,变成好像无生命的、符号般的人物,却在姜亨九的手中,重新幻化出另一种生命力,仿佛栖身画布之中,彼此倾谈。
  在三楼的展厅中,除了展示关于艺术家姜亨九先生的纪录片之外,还重现了艺术家的工作室。其中包括了艺术家长年创作的众多讽刺漫画及小型雕塑,这些小型作品都是姜亨九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探索肖像人物的角度、特征,以此揣测和表现其性格、情感的“实验工具”。这个展览通过多元的手段,为观者提供了一个通过肖像的眼睛观望姜亨九的内心世界的窗口,而艺术家的创作,也给了观者一个通过对望他的肖像来返躬自己的心灵通道,对话,便由此而生。
其他文献
2008年以后,火热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迎来了第一波深刻的调整,随之而来的则是在艺术自身形态学发展和市场标杆的板块轮动双重作用下,在当代艺术主流形式趣味上的一次大的调整。在这几年里,以F4为代表的原来的市场明星及其典型形式,即政治波普以来不断生效的国式系统遭到了来自各角度的质疑。与之相应的,伴随着老一代批评家的视角切换,新一代艺术家的逐渐兴起,以及新生代批评家、策展人的日益活跃,当代艺术迎来了它的一
期刊
一.绕不过的现代艺术  身在当代批评圈子里,我们很容易有一种幻觉,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包括毕加索、波洛克的现代绘画,离雄心勃勃的“当代话语”都很遥远。于是,在当代艺术的斗士看来,关于那些绘画的各种研究也都成了“陶冶情操”一类,大可暂时束之高阁。  但我们发现,这类划分“传统的归传统,当代的归当代”势力范围的做法,在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那里常常无此障碍。如美国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Meyer Sch
期刊
旅法青年艺术家王令杰和郝经芳的探索成果可以被称为是“让人兴奋的矛盾的组合”。他们的作品植根于中国文化,受西方艺术史的滋养。它们既是观念性的,又是富有感性的;它们既具有自然神秘的美感,又有知识科学的复杂性——这种两极性,我们时常从源于阴阳符号的道教中发现,相对于一个双重系统来说,更像是一种二元的存在。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建立在一种理性和精密构思的双重逻辑之上。他们的兴趣落后西方观念艺术以及对世界感性的
期刊
在考量马丁·韦默尔的作品时,我的头脑中屡次出现“穿越”这个词,对此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其一,“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各种被艺术家想到或创作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延伸各种艺术形式的概念和表达,出现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通过“穿越”艺术的语言、边界、定律等标准和范围,把新的创建植入作品之中,由此循环、再生、进步、超越。其二,“跨文化”视角使马丁·韦默尔的作品中渗透了一种博爱的力量和追求理
期刊
云间——蔡志松个展  2015.12.19—2016.2.27  上海·狮语画廊  几十年来的时代变迁和社会更迭为文化认同不断带来冲突。蔡志松的雕刻则为我们重现了昔日的艺术稳定性。他的作品并不是对中国历史的重复,而是追忆了古国风范,并将其与当代艺术取向进行了融合。蔡志松将其作品命名为《故国》,这个词本身具有民族自豪之意,然而他的作品主题却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在本质上具有普遍意义。这位艺术家的作
期刊
此次展览正值上海21世纪民生美术馆开馆一周年之际,主题是探讨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两个社会文化现象: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革命的英雄的歌颂式叙事(1949-1978);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市场经济的狂欢的物质式叙事(1978年至今)。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背景下的中西融合的艺术实践,展现出中国式图像艺术特殊的叙事历程。从过去艺术语境的形象化、固有化,到形象的模糊,再到反固有化形象以及形象的边缘化。进而折射出
期刊
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中,将艺术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或者从社会环境来研究艺术,都是将“艺术与社会…文本与现实”“内与外”连接起来进行研究的方式。前者可以称为“艺术社会学”,后者则属于“艺术社会史”。无论哪一个,都是艺术学研究的重要面向。正如艺术史家迈克尔  哈特(MIchaeIHatt)和夏洛蒂·克朗克(CharIotte Klorlk)所言,从社会角度、利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艺术史,即艺术社会
期刊
魔方:戴莹纽约个展  2015.10.17-10.24  纽约亚洲艺术馆  罗马雕塑家康斯坦丁-布兰库希说过一句话:“在艺术中,简洁并非是预定的目标,但当一个人接近事物的本质时,总会不可避免地到达这一点。”  今年9月,我在纽约第一次看到戴莹的作品时,一下就被她那种飘浮之中的宁静、空灵之中给我带来的诸多的不确定性所吸引。这样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却有着对东西方艺术如此的认知与表达是真的不容易。后来通过了
期刊
“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系列学术活动是关山月美术馆近年推出的年度青年艺术项目。关山月美术馆作为全国重点美术馆及国家公益性美术馆,在以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和当代设计艺术研究作为重点学术方向之外,一直致力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现状进行关注及把握。因此,“在路上”系列学术活动从2013年开始,分别从“油画”、“新水墨”等领域切入,对青年艺术家在艺术本体及媒介拓展等方面的艺术实
期刊
探针  ——王国锋个展  2015.11.8-2016.2;25  德萨画廊·北京  王国锋是著名的当代影像艺术家。他的作品形式广泛,涵盖摄影、录像、绘画及装置作品。自2006年以来。他开始使用摄影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媒介。他的图像艺术主要涵盖了两个方向:一是专注象征性政治图像的摄影,一是从纯粹观念的角度出发的图像创作。  在王国锋的摄影作品系列中,他以巨幅全景彩色照片的方式呈现了20世纪全球共产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