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精心设计出好的作业已成为教师备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对大量课堂内外的作业进行调查、反思,我认为作业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生活实际等对数学作业设计进行探索,使每一位学生在各自层面上进入“最近发展区”。
现象:学生认为对数学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或反感情绪,并出现抄袭、马虎应付的情况。
反思: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我们如果能给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那么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作业,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有学习情境,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来得“润物细无声”。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策略1:设计兴趣化作业
兴趣是成功的动力,富有趣味性的作业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借助多种感官参与下的作业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温故”,更多的是在兴趣驱使下的实践、探究、创新的过程。事实证明:一旦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产生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他们就会自觉而又认真地完成,在参与作业的过程中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例如,在教学完“能被2、3、5整除的数”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将你们爸爸、妈妈和你的生日写成几位数,如19730603、19980520等,分别判断它们能否被2、3、5整除。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判断一下家中的电话号码,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是否也能被2、3、5整除?”刚说完,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有的已迫不及待地拿笔写下了自己的生日,开始判断了。像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但“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吃”得有滋有味,深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策略2:设计个性化作业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竞争与挑战给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设计竞争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欲望。
例如,教学完“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作业题:“请你们自由想象,设計一种轴对称图形,看谁设计的图案最了不起,并能起一个最有意义得名字。”结果,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设计图案精彩纷呈,别具一格,起的名字纯净中不失童趣。如“可爱小天使”——一只俏皮的蜻蜓;“黄鑫一号”——一枚蓄势待发的火箭……正是在这平等、自由、真诚的竞争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展现了其独特的思维个性,达到了学习目标。
策略3:设计生活化作业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老师今天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6颗糖,想请小朋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准备怎样分着吃呢?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个学生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颗,剩下就是我的!”立即就有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想应该每人吃2颗,这样才公平。”此时,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通过这一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也让我感受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并初步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学到有价值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
因此,我认为作业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和学习需要,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数学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和减负呼声日益高涨的特殊时期,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应有更深入的思考,充分重视数学作业的设计,认真备好每一课,让数学因作业而精彩。
现象:学生认为对数学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或反感情绪,并出现抄袭、马虎应付的情况。
反思: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我们如果能给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那么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作业,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有学习情境,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来得“润物细无声”。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策略1:设计兴趣化作业
兴趣是成功的动力,富有趣味性的作业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借助多种感官参与下的作业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温故”,更多的是在兴趣驱使下的实践、探究、创新的过程。事实证明:一旦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产生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他们就会自觉而又认真地完成,在参与作业的过程中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例如,在教学完“能被2、3、5整除的数”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将你们爸爸、妈妈和你的生日写成几位数,如19730603、19980520等,分别判断它们能否被2、3、5整除。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判断一下家中的电话号码,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是否也能被2、3、5整除?”刚说完,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有的已迫不及待地拿笔写下了自己的生日,开始判断了。像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但“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吃”得有滋有味,深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策略2:设计个性化作业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竞争与挑战给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设计竞争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欲望。
例如,教学完“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作业题:“请你们自由想象,设計一种轴对称图形,看谁设计的图案最了不起,并能起一个最有意义得名字。”结果,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设计图案精彩纷呈,别具一格,起的名字纯净中不失童趣。如“可爱小天使”——一只俏皮的蜻蜓;“黄鑫一号”——一枚蓄势待发的火箭……正是在这平等、自由、真诚的竞争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展现了其独特的思维个性,达到了学习目标。
策略3:设计生活化作业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老师今天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6颗糖,想请小朋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准备怎样分着吃呢?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个学生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颗,剩下就是我的!”立即就有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想应该每人吃2颗,这样才公平。”此时,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通过这一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也让我感受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并初步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学到有价值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
因此,我认为作业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和学习需要,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数学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和减负呼声日益高涨的特殊时期,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应有更深入的思考,充分重视数学作业的设计,认真备好每一课,让数学因作业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