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视角 写活人物 溢出情思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den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定素材之后,选好视角,写活人物,溢出情思,是使写人记叙文引人一读的妙招。《山乡篾匠》就是一篇运用这些章法的佳作。
  【名家示范】
  山乡篾匠
  李 汀
  在秦巴山区深处,寥寥炊烟升起的时候,背着竹背篓,头上缠着青布巾的篾匠,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开始走村串户找活路。
  “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篾匠师傅买了去,做成物件用途广。做把竹椅放门堂,夏日炎炎好乘凉。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篾匠师傅们的小调,像山歌一样飘在山沟沟里,吼唱时眼里闪烁着亮亮的光芒。
   我们家熟识的篾匠唱不出山歌。他是个哑篾匠,不唱山歌,但山歌在他心里。八十年代的山村,一副蒸笼是值钱的家当了。那时家里过年蒸馍,母亲要到邻村去借蒸笼。一年冬天,父亲一咬牙:“请篾匠来扎一副。”
   哑篾匠背着背篓来我家,初冬的阳光刚跃出山头,一抹阳光跟随他进了我家院子。他一边说着含混不清的话语,一边用手比划,和父亲交流。父亲说:“慈竹就在屋后呢。”篾匠从背篓拿出砍刀,去竹林里选竹子。我跟在他身后,帮他扛砍好的竹子。篾匠“呀呀呀”夸我。我笑,他也嘿嘿笑。
   把竹子扛回院坝,父亲已经在院坝里生起了一堆柴火,噼里啪啦燃烧的柴火,映红整个院子。柴火旁煨着一壶老鹰茶,父亲对篾匠说:“茶水煨上了,渴了,就喝。”篾匠“啊啊”应承着,点上一杆叶子烟,含在嘴里,开始忙起来。从锯开始,经过剖、拉、撬、削、磨、刮等工序,一根根竹子变成蒸笼格的竹片,变成蒸笼盖的篾条,变成蒸笼的外框……老鹰茶“噗噗”冒着烟,我添了几次水,也不见篾匠喝,倒是那杆叶子烟袋他一直没有离口。
   篾匠背篓里有许多家什,弯刀、锯子、撮子、拉钻,还有用竹子做的各种小狗、小竹塔子、小虫子等玩意儿。弯刀是给剖开的竹子里面拉上口子用的,长长的手柄一头放在右肩上,弯刀那头用手按住使劲往胸前拉,剖开的竹片上留下一道道口子。锯子是用来锯竹子长短的,一锯子下去,细细的竹屑撒在土院坝里,引来一群蚂蚁排着长队,叼着细竹屑“嗬哟嗬哟”往洞口爬。撮子是用来撮竹节头的,剖开的竹子,把里面的节头剔除,需要这锋利的撮子一点一点撮出来。我有空就往篾匠的背篓里瞅,总想看那些乖巧好玩的小玩意儿。可是,篾匠不喜欢我靠近他的背篓,一靠近,他就开始“啊啊啊”喊叫,一次我定定立在他背篓旁,问他:“叫个啥呢?”
   他先是“啊”一声,指着背篓摆摆手,然后又是一连串“啊啊”声,比划示意我去看书。我笑了笑,懂了,他是说:“读书才有大出息。”我站在初生的朝霞里,给他朗诵《杨家岭的早晨》,他衔着青瓷叶子烟袋,眯着眼睛,望着红彤彤的阳光,眼里满是欣喜的光芒。他“啊啊啊”表达着自己的激动和赞许。
   一切准备好了,篾匠把柴火生大了,他要把准备好的竹片放在火上烤。烤好一面,再烤另一面。这时候,他有空歇歇了,蹲在火堆旁,大口大口喝着老鹰茶。有时,也随手用那些零碎的细竹丝,三下两下就编织好一只蚂蚱或一只小狗递给我。那时候,我觉得篾匠师傅是那么神秘,好像他啊呀不成语的言语,都有某种魔力和韵味。
   烤好的竹片滚烫,篾匠要趁热拉成圆圈。他用厚布垫上,一头拉在手上,一头踩在脚下,使劲拉手上的竹片,脚顺势移动,最后把拉过的竹片两头接上,用木夹子夹住,再调整几下,竹圈就圆了起来。做蒸床最讲究,着床的竹片隙缝小指那么宽,窄了,蒸汽上不来;宽了,气全跑顶上了。这时候,篾匠师傅要吸上一口叶子烟,在心里琢磨,眼睛眯缝着。没有固定的隙缝尺寸,一切尺寸都在他的心里。用篾刀砍一口子下去,顺着口子剔开一隙缝。好了,就是这样一个尺寸的隙缝了。
   三床蒸笼做好了,篾匠依次把蒸笼码好,盖上蒸盖,圆圆的蒸笼立在院坝里,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对着远处的山峰“啊啊”吼起来,他吼的是“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吗?没有人知道,山谷回荡着“啊啊”的回声。
   蒸笼扎好了,那一年过年,我家蒸的蒸馍格外香甜。篾匠走时,从背篓里拿出一个小竹塔送给我,好多年后我才看清竹塔下还刻有四个字:好好学习。我一直珍藏着他给我的这份美好祝福,只要我坐在书桌上看到那小竹塔,那份美好和温暖迅速笼罩了我,心里不由得燃起一种炽热,升起一种期盼——“……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的吼声仍在那山沟沟里回荡……
   (选自2019年4月8日《人民日报》)
  【技法借鉴】
  1.选好视角:第一人称,儿童心理。作者所取素材是儿时亲见亲历,用第一人称、儿童视角进行叙述,更能穿越时空,重现场面,写活人物。例如,文中写“我”“有空就往篾匠的背篓里瞅,总想看那些乖巧好玩的小玩意儿”,并且试图“靠近”它……这就是不同于成人的儿童眼光、好奇童心——“我”喜欢上了篾匠师傅背篓里的小狗、小竹塔子等“工艺小品”了,于是,文章就有了“我”朗诵《杨家岭的早晨》,篾匠师傅当场夸奖,离开时赠送小竹塔等情节,一位平和可亲、关爱孩子的手艺人形象带着儿童视角的真实可感,站立在读者面前。
  2.写活人物:无语之语,匠心善心。文章七次写到篾匠师傅的“无语之语”,那些“啊啊”之声表达的含义,或是夸奖,或是应答,或是开导,或是激动,或是成功后的狂喜……这些看似重复的描写却把一位个性鲜明的普通匠人写“活”了,有“此处无言胜有言”之妙,读者分明能从中“听”出具有“某种魔力和韵味”的性格世界——热爱生活,朴实厚道,乐观开朗。文章的出彩之处还在于,作者总是把表現于外的“技艺”与积淀于心的内美结合着写,让主人公形象显得厚重,给人鲜活感、立体感。处理“滚烫”的竹片和做蒸床,作者抓住细节,用“垫”“拉”“踩”“移”“接”“夹”“砍”“剔”等动词表现主人公的认真态度和精湛技艺, “长长出了一口气,对着远处的山峰‘啊啊’吼起来”一句,写他用传统的朴实方式倾吐圆满完成后的欢乐激情。至此,师傅的“匠心”与“善心”、技艺与内美深度交融,让读者带着敬佩感走进人物心底。    3.溢出情思:言出由衷,蕴含悠长。本是一种艰苦繁杂的劳作,可是在作者笔下,制作过程写得颇有情趣和韵味。描写“一群蚂蚁排着长队,叼着细竹屑‘嗬哟嗬哟’往洞口爬”,多有趣味!说“一抹阳光跟随他进了我家院子”,“我”居然从“啊啊”声中听出了“示意我去看書”的善意劝导并报以朗诵诗歌,令人读出敬意和诚恳;师傅的“山歌在他心里”,他的“啊啊”吼声引发山谷回声,“我”期盼这样的吼声“仍在那山沟沟里回荡”……这些抒情议论文字蕴含丰富,关乎特色工艺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具有当代意义,韵味悠长。
  【佳作展示】
  小屋修鞋匠
  徐缪蔚
   冬季,极难得的晴朗日子,几缕阳光小心翼翼地从窗户缝里钻进来,映在老人的脸上、手上、眉间,明媚了这小小的角落。
   那是小镇上极不起眼的一条路,路边有更不起眼的一堵墙,墙角落里是很不起眼的一座修理亭。屋里的老人也与这小屋一样,朴素憨厚,普普通通。他穿着厚厚的旧棉衣,戴个毛线帽,皮肤黑红黑红的,很像老家老灶里被映红的土壁。初看,会产生他是从上个世纪穿越而来的感觉。墙壁上插着一束梅花——黄、白两色“混搭”的梅花,鲜艳水灵,清香幽幽,给小屋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他一手拿着鞋子,一手在他那一群工具上游走。认准一个,便伸出手取出。他的手也是土灰色的,老茧自然是布满指尖,白色的纱布裹了一圈一圈,仿佛是刚从地里拔出来的大萝卜,还带着些许泥土。
   他用手指轻抚着鞋跟,温柔而又小心翼翼,另一只手举着小锤敲了敲,发出“砰砰”的声响,不多时,原本破损的鞋跟,稳稳当当地落入老人掌心。
   老人舒了一口气,嘴角上扬,轻轻一笑。原本安静的角落顿时有了活力,明媚的笑容与明媚的阳光交织缠绕,装点着这角落。
   他埋下头,颈上露出几根银发,手中的动作却没有停止。阳光洒在银发上,熠熠闪光。他换上一个新的鞋跟,锤子、起子、夹子……悉数派上用场。不多时,鞋跟便已修好,但他似乎并不满意。他低下头去寻找,取出一根银线,包着鞋跟磨了两圈,这才微笑着将鞋递给顾客。梅花轻微颤动着花瓣,似是在为主人道别、送客。
   这是他一天里的第一个顾客,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个。客人走后,他捧起放在一边早已冷了的饭盒,将米饭和菜随意搅拌,扒入口中,午饭便算是吃完了。他静静地靠在铝板上,皱纹也惬意地爬上了他的面颊,但掩盖不了淡定的静美,就像身后停止了颤动的梅花。
   我原以为,角落狭小,早已被大众遗忘。这个时代,破了的东西,当随手丢弃,谁又会看到那个小屋,谁又会想起那个屋里的修补老人呢?我原以为,再修再补都不如新的好,一如年迈的生命,哪有少年,青年一般活力四射?现在看来,是我错了。即使有一天,亭子老了,老人老了,可是,再年迈也有自己的明媚,毕竟,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段岁月都可以明媚,每个角落都有别样的光辉。
   滋生浮夸奢靡之风的土壤仍在,我们的精神需要经常修补,生活也需要修修补补地往前走。那个角落,老人一面擦拭着工具,一面哼着古老的歌儿,却并不自知地明媚了一个人的冬天。
  【点 评】
   作者采用旁观者的视角,观察细致,笔含真情,带领读者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写活了一位热爱生活、朴素善良、手艺高超、精益求精的修鞋老人;“我”的反思、墙上的插花、哼唱的老歌、针对奢靡之风引发的“修补”议论,不仅增添了行文情趣,而且给读者生活哲思,构思也就凸显新意,胜人一筹。
   [作者通联: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成熟的葡萄和我逢场作戏的誓愿/用绿金吞吐那令人吃惊的柔媚之光,/你的秀花带着天真的愉悦愈加美丽,/仿佛将那一碧万顷的晴空向往。//我忆及你,仿佛听到你姗姗的步履,/并为一种天仙般梦幻的霞衣霓裳彷徨,/可能带点忧伤排解/比完全沉迷于意愿的镜影还要强。//你的绣着蔓饰、脱了线的衣领/仿佛粗鲁地将鲜花的允诺丢得净光,/我宛如看到你的手将那融解了生命的碧丝/绣成一片绿叶,在那叶轮的宛转里有你的/神采飞扬
期刊
中国当代诗坛是个复杂的多面体,说泥沙俱下的有之,说鱼目混珠的有之,说硕果累累的有之,一方面大量诗人和诗作涌现,另一方面某些诗人和诗作又遭到读者的质疑。特别是一些断章取义的网友恶搞诗人和诗歌,以“梨花体”“羊羔体”“啸天体”“乌青体”“荡妇体”命名,嘲笑某些诗人及其诗作。据我了解,这些诗人都有严肃的创作态度,都在进行着诗歌的某种探索,也都有不错的诗歌文本,他们不应该遭到嘲弄,而应该受到尊重。“羊羔体
期刊
猛獸,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人们常常将其和洪水相提并论。美洲狮硕大无比的身躯、东北虎震动山谷的低啸、草原狼寒光闪烁的獠牙、印度森蚺吃人不吐骨头的大口,已成了力量和恐惧的象征。那些训练有素的战马,能从容地驰骋于枪林箭雨之中,可一看到猛兽的模样,便立刻一个个两股哆嗦,浑身战栗,转身就逃。可是最近,却有一位神智正常的男子为逃130元的动物园门票,翻墙进入虎园,最终被老虎咬死。对于这一令人惊骇的事件,我们
期刊
审视自我是自我修炼的一门功课,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看清自己的仪表,还要觉察自己的心灵,其目的是要了解自己。在尘世里,我们的身体会沾染一些灰尘,我们的心灵有时也会迷茫。学会审视自己,就是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角度,打量自己,反思自己,修整自已,校正自己。人们常说: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做人应明如镜,清似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才能把握自己,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有的放矢,不
期刊
一、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新课标亦明确提出:“教师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高中
期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下简称《从》)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
期刊
紫禁城的台阶,层层既经百年风雪。故人的宫殿已成为一处寂寞的所在,只剩文物,一个一个地等待着交心之人,为他们揭开崭新的生命画卷。   【一·半世钟情】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的”,这是宝玉与黛玉见面时欢喜的遇见;“相逢一瞥,一眼一生”,这是文物修复师与文物决定一生的遇见。  
期刊
《背影》是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自问世以来,朱自清的名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九十五年来引起了众多研究者不同角度的关注,对《背影》提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辟见解。  下面从主题、结构、艺术特色三个方面综述对《背影》的解读。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一、《背影》的主题  1.深切的舐犊之情  《背影》一文主要回忆了祖母去世后,失业的父亲为儿子送行,并攀爬月
期刊
“虚”本为心斋,人的心灵就是一所大房子;庄子说“虚者,心斋也”。一个真正的诗人,往往能够从务实的繁杂琐屑中挣脱出来,去务虚,经营心斋就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李贺避父讳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这就有了成就伟大诗人的前提——压抑,这符合弗洛伊德所讲的把被压抑的欲望变成高尚情绪而为他人共同欣赏的原理。李贺的勤奋又是出了名的,再加上他天资聪慧,于是他就成了诗歌的传奇。心斋所蓄,思考与想象难以避免;思考與想象的东
期刊
时下,高考作文的命题,虽然已经走向了考查具体情境与典型任务的路径,但是不管命题如何的呈现,对素材的选择、提炼及运用始终是制约考生进行宽度拓展与深度挖掘的一个瓶颈问题。《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评分共计有四个标准,分别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丰富”所涵盖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 ”“意境深远”以及“有创新”所包括的“材料新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