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修德为重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字之书以书为载体传承知识,无字之书以生活为土壤积累经验,心灵之书观照精神成长,重在修缮德行。人生能尽读三书固然可喜,然眼不可观两路,三书未必能够并读,迫不得已,何者为先,何者为重?
  无字之书是生存所需,应当前置。仓颉造字之前,人类已有刀耕火种。无论采集抑或狩猎,只有总结经验才能提高生产效率。由此可见读无字之书是生存所需。现今看来,搬砖也罢,码字也好,总得先谋得生存。《诗经》之前,民歌不辍,靠的是口耳相传得以保留。元曲生成于闹市,小说脱胎于话本,这种经验的叠加讓艺术形式满足生存所需。如果我们意识到生存是第一需要,那么先读无字之书就应成为一种生命本能。
  然而读有字之书才能完成对经验的永久传承。只读无字之书既属本能,也决定其始终处于低浅层次。倘若《诗经》仅靠口耳相传,如今有几人能习得?何况《红楼梦》仅甲戌脂本已达七十万字,皇皇巨著焉能靠经验传承?经验更需以文字固化下来形成有字之书,毕竟经验是零散而原始的,其可靠性也存疑。孔子增删修订而成有字之书,先民的歌吟才得以永久保留。经验是人類记忆的短期记录,而行之于文才能完成其生命的固化,继而生长为民族的文化骨骼。《史记》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文采才能表于后世;《兰亭集序》临文嗟悼,使后览者有感于斯文。这些饱含生命沉痛的反省汇聚成文化的河流,在时光中发酵丰富,已经超越个体经验而成为文化精神。只有阅读这些有字之书,才能接续前人经验,完成传承的轮回。
  当然,书有真伪,只有阅读历经时光淘漉、积淀民族智慧的书才可以加速精神成长,是以读破万卷书,还需行千里路来检验,以书为生能成博尔赫斯者能有几人?司马迁读尽金匮石室之书,又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互相印证,才著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读书而言,尚需知行合一。
  相对上述两书,心灵之书才是终身阅读的必修课本。
  白芳礼老人通过拾荒让300多名大学生得以阅读有字之书;名校女博士不可谓读书不多,却掌掴机场地勤人员。前者感动世人,后者震惊世人。虽是个体,却也反映出以哪一种阅读切入社会并无本质区别,关键在于精神修炼决定了生命的层次与质量。白芳礼老人内心装着他人,精神辽阔,提升了无字之书的阅读层次;女博士内心装着自己,精神逼仄,降低了有字之书的阅读含金量。美德善行永远比知识更重要。被动阅读无字之书未必可悲,主动阅读有字之书自然可喜,但如果不能保留美好德行、修补精神裂痕则一票否决。心灵之书才是人生终身阅读的必修课本,长期阅读才是对德行的动态修缮。
  能读三书是一种理想状态,要读三书是一种美好期待。善读三书,当从无字书读起,与有字书并行,最重要的是以心灵之书的持续阅读确保德行的永久鲜亮。
  文章对“三本书”重新排位。“无字之书”为生存所需,“有字之书”为传承知识,论证情理交融,列举经典饱含文化情怀。读“无字之书”和“有字之书”最终需要知行合一,指向“心灵之书”。以白芳礼老人和女博士对比,提出“精神修炼决定了生命的层次与质量”,使文章主题深化,充满人文关怀。作者对“三本书”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和三者间的关系,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刻的思考。
其他文献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由此观之,古人早已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学习更离不开书。书,乃人之根本。人生三本大书缺一不可。  读“有字之书”,晓文化科学之理。古往今来,每个时代都在重视教育。“凿壁借光”“悬梁刺股”,这些草根之民都如此,更别谈那些君王、官吏、骚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毛泽东年轻时就是图书管理员,因此他有更多的机会阅读书籍,即使在人声嘈杂的地方,
期刊
有位作家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我深表赞同,这三本大书不光教人读书写字,还能使人明白读书与人生间的关系.rn读好“有字之书”很是重要.有字之书指的是人生最初级的课本内容,
期刊
漫漫长路,我们不能以蜉蝣之身漫无目的地前行。前行路上,我们不断成长,由基础的认識开始到必要的观察实践,最后是心灵的对话。从有形到无形,这既是一种成长更是一场修行。  三本书,看似不多,然其分量实重,但也正是这三本书使俯仰之间你我有了存在的意义。  以“有字之书”喻基础。  當我们呱呱落地之时,身边之人便授我们以基础,这是你我立世之根本。这里的基础涵盖生活、学习。狼孩受教于人类后却不久死去。狼孩本与
期刊
应该不只我一个人受过这样的“诱惑”:“高中是炼狱,大学是天堂”“在大学里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人会管你”……在高中生的心中,大学如梦如幻,就像自由的国度,激励着我们披荆斩棘,誓要逃离中学这折磨着我们的“人间炼狱”。  高考后,我告别了家乡,选择了南方一所知名大学。那时的我成了老家的骄傲,毕竟在我们那,每年能考上名牌大学的人不多。同学朋友的羡慕、家长老师的赞誉,让我的天空都变成了粉色的,我知道我即
期刊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言:“如果天堂存在的话,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人立于世,世界就是一本大书。诚如材料中作家所言,人生三本大书是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書。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应当将心灵融入“有字”与“无字”中。  有字之书,是文化的积累的传承。中国古代造纸与印刷二术并存,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典籍资源。步入现代社会,网络媒介下的书应运而生。无论是平板上的电子书还是电
期刊
有位作家说,人生需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我很认同。人生之路漫漫,婴儿时期,我们是一张白纸,故需要“有字之书”来充实我们的内心、丰富知识、开拓眼界;到了青年时代,我们对世界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也经历了很多世事变幻,故需要“无字之书”来触发我们,使我们自我反思;在历经沧桑之后,我们更需回归自己的心灵,阅读“心灵之书”来给予升华。  “有字之书”,顾名
期刊
荀子说:“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意思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即使知识丰厚,也会遇到困厄。虽然战国时期根本还没有“大学”呢,但这种强调知行合一的观点,却极适用于现在的大学。  我就读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量大,难度高,除了课表上的专业课,另有大量隐形的实验课,它们“盘踞”了课程表“半壁江山”。周一连续上满13节课;周二连夜赶写实验报告;周三复习课上所学内容;周四改进设计方案,忙碌到深夜…
期刊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书:有字、无字和心灵之书。诚然,三本书都很重要,但我认为,心灵之书最重要。  德国制造曾是屈辱的代表,然而在德国人痛定思痛后,最终将德国制造变成品质的象征。德国菲士乐生产的锅,用一百年都不会坏。有人问他们:“人家日本人的锅,用十年就要换,你们为什么不做得差一点呢?”他们却说:“我们的锅品质好,有口皆碑,人人都来买,世界还有那么多市场等着,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现在的中国,
期刊
书,它如同条条小溪最终汇入大海;它如同片片叶子最终聚于树冠;它如同朵朵白云最终悬挂碧空。它们都是慢慢积累才形成的美丽景观,像一个个字积累起来成为的百科全书。  人必须读书,目的是学知识。有字的那是书,无字的是教育。学到最后还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那才是心灵的书。  鲁迅读书写作,心里有一字——国。  学医救不了中国,改行成作家的鲁迅决定通过写作来救中国。他学习外国文化,大胆地改革中国传统的文化,
期刊
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达时,爷爷看着通知书上的“农学”两字,抱怨:“我们都摆脱农民身份了,怎么孙女又要去种地?”  “我喜欢呀!”我从爷爷手中抽出那张红色的纸,转身笑嘻嘻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是女生,出生在城市,上大学之前,对农田知之甚少。但我从小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植物种植的浓厚兴趣,让我对学习农学相关知识埋下了渴求的种子。  进入专业学习后,每个班分配到一块地,全班同学一起规划种植蔬菜瓜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