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觀察:立於優勢,壯大自身的新金融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ppc825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彩獨大,催生多元需求
   澳門回歸祖國20年,作為澳門人很高興能夠作為其中參與的一份子感受澳門社會的蛻變與成長,在經濟、文教衛體、社會民生等多個領域澳門都取得了喜出望外的發展,如今的澳門更是在兩岸四地乃至國際上有著自己的知名度,在不少城市發展指標上都位列全球前茅。但20年來旅遊博彩業的飛速成長,造就了澳門傲人的經濟成長數字和社會繁華中一個明顯問題,也是社會公認的不足之所在:產業單一化,簡言之就是博彩業的獨大。也因為如此,所以特區政府意識到這種趨勢對於澳門整體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遂提出經濟適度多元化,這與中央政府對於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察是一致的,國家也在多個場合中為澳門的經濟多元化提供相關的指示與建議,而澳門社會也逐漸對此形成共識,認為經濟適度多元是澳門發展的重要方向。所以,十多年來特區政府一直在尋找具體方向提供給社會進行探討與推動新型產業的發展,比如會展業、文化創意產業、中醫藥產業等,而今屆特區政府也是秉持這樣的路線,不斷探索適合澳門經濟多元的產業路線,並且對於新型產業的發展內涵逐步提出了較為清晰的定位,比如澳門重點發展的會展產業,強化了“以會議為優先”的產業形態定位,而中醫藥產業則是藉助澳門國家級中醫藥重點實驗室的支持進一步進行相關產學研綜合化的產業探索,包含文創產業在內的其他產業都未停止發展的腳步。
   因為產業多元化的探索不是單次的活動也不是運動式的推動,我們需要看到此項產業發展的經濟效果、規模效應,判斷其是否能成為澳門多元發展的一條路。多年的旅遊博彩發展模式決定了澳門現有其他產業的發展都或多或少與博彩業產生關聯,由此產生的博彩旅遊業在澳門發展的成效是非常突出的,當澳門明確旅遊博彩業為支柱產業時,其他產業如何藉助現有產業的優勢,積極壯大自身,找出一條適合的發展路徑,就需要行業從業人員、政府等多方力量的努力。
   不可諱言,博彩業為澳門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充盈的財政儲備、豐富的就業崗位,澳門在現階段不是要轉變這個主打行業,而是如何依靠這個產業來進行優化發展、扶正其中一些負面因素,積極發揮正面影響來完善澳門現有的產業、經濟結構形態,從而促進澳門社會較為全面的發展,一條腿的走路始終不如兩條腿來的穩健,如何行穩致遠是特區政府的施政目標也是中央政府對於澳門的殷殷期盼。
   因而本屆政府在不斷優化現有的產業多元化路徑的基礎上,在2016年特別提出“特色金融”的發展方向,在多元化的探索多年提出新金融的發展概念足見政府是深思熟慮的,而後“特色金融”一詞不僅出現在政府的施政報告中,在澳門特區首份五年規劃《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更是明確指出這一發展路徑,所以從中央、特區到社會大眾都在關注與探討澳門的特色金融應該走出怎樣的一條路。
  盧森堡模式,權衡澳門利弊
   眾人皆知,金融業並非新興行業,過去百年來現代金融業對於現代經濟社會的影響舉足輕重,其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都息息相關,可謂是其他產業的關鍵催化劑。對於澳門而言,無論在哪個發展時期,金融業都發揮顯著影響。所以相較於傳統金融業,特色金融就是在自身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尋找差異化發展的路徑,無論是執政者還是政策理念的設計者都有著深刻的意圖在其中,澳門的特色在於其四百多年來的中西文化交融、並存,在於澳門與葡語系國家的天然連接,在於澳門這個豐富的移民城市飽含著文化、族群、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記憶與過程。因此澳門的金融創新之路勢必帶著明顯的澳門特色,推出相應的金融產品、工具,作為一個服務大眾、各行業的工具,澳門特色金融產品可以結合澳門獨特的中西文化,亦可以在中葡貿易平臺等紐帶的幫助下發揮更大的區域與國家戰略功能,這是澳門的優勢與基礎所在,也決定了澳門特色金融的重要走向。
   因為環視周邊地區,鄰近的香港是享譽全球的國際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其具備的大量人才儲備、健全的市場機制、稅務制度與廣闊的市場都支撐著香港金融業的壯大與不斷國際化;而同樣躋身“亞洲四小龍”的台灣,經過過去三四十年的發展也早已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場秩序,金融業發展有著自身的運行機制;放眼內地,無論是深圳還是上海都是中國超級城市中的典範,更是金融的後起之秀,如今乃至未來將是國家重要的金融中心;因此當澳門面對周邊各大成熟的金融城市或者區域時,差異化發展是勢在必行的一條路。澳門社會針對如何進行特色金融三年多來一直未停止探索的腳步。比如本人參與工作的澳門粵澳工商聯會早在2016年3月便與廣東省企業家資本管理協會舉辦特色金融論壇,探討澳門在特色金融上如何開始實踐,如何找到適合自身的金融市場比如融資租賃等,而後4月份我們也邀請台灣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從台灣等不同的角度看待澳門如何發展特色金融;5月19日,更與澳門科大合辦,有幸邀請到國家經濟學泰斗厲以寧教授主講“中國當前經濟形勢與澳門特色金融前景”,當時厲教授分析澳門發展特色金融具備發展前景主要是有三個方面的重要理由:其一,澳門因為獨特的歷史、文化等因素,是中葡之間經貿、文化等多層次交往的核心橋樑;其二:澳門周邊華南地區港口群,藉助腹地優勢與現有華南的經濟優勢,可以在金融領域有一番作為;其三:澳門有非常穩健、良好的金融業發展基礎。這三大重要理由為澳門發展特色金融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而環視全球各國,盧森堡的經驗更值得澳門借鑒,作為歐洲小國,人口只有數十萬,原本依靠傳統的鋼鐵業維繫自己的發展,而後主打金融業的發展,使得盧森堡成為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全球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和歐元區最大私人銀行業務中心。除了歐洲法院、歐洲議會秘書處、歐洲投資銀行和歐洲投資基金等設在盧森堡外,全球最大的多邊貸款方發行的債券就在盧森堡證交所上市。根據經合組織最新的統計,盧森堡是世界排名第四的國際金融中心,是歐元區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也是歐元區內最重要的私人銀行中心,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的投資信託中心。銀行、保險和證券在服務貿易中占舉足輕重地位。盧森堡金融業涉及的產品系列齊全,服務高度發達,私人銀行、公司金融、資產擔保債券、證券化、國際退休基金、投資基金等均有涉及,且當地開發的保險(再保險)產品出口活躍。所以雖然土地狹小,又身處法國、德國、比利時之間,作為“小國寡民”憑藉著充滿特色的金融業走出了一條耀眼的發展之路,如今對全球的金融秩序與產業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有前例如此,同樣地小,人口總量較低的澳門可以充分借鑒盧森堡模式結合自身比如低稅、良好的運營環境來吸引各地金融人才前來,發展澳門的特色金融。當然在過去一段發展時期以來,澳門人力不足的情況下,人才也是不足,尤其是各種專業人才,金融行業也不例外,澳門在傳統的銀行金融、保險金融領域發展的較為平穩,但其他新金融領域的人才就顯得較為短缺,所以特區政府要盡快完善自己的人才政策,一方面加大培養澳門本土的金融人才,尤其是很多澳門青年赴海外求學後要積極引導回流澳門發展;另一方面,澳門也要合理引進外來專才,建立穩定課評估的機制,來配合澳門社會如今的發展需要,這樣才能逐步建立長久的人才儲備庫。
   而事實上,澳門除了三大重要基礎,盧森堡模式等的借鑒外,澳門還具備發展特色金融的五大顯著優勢:
   其一,澳門得到的支持是全方位。首先是中央政府的明確支持;再者是特區政府的全力支持與探索,不僅納入施政報告,也在五年規劃中做出了安排;同時澳門業界尤其是銀行界等專業界別都表達了配合特色金融發展需要而做出產業創新、調整的意願,積極促進澳門融資租賃市場的完善和發展。
   其二,澳門的金融業基礎發展扎實。在回歸前,金融業已經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發揮重要影響;而回歸後隨著澳門經濟的發展,金融更成為社會各產業發展的催化劑,促進全方位發展,即使在2016年澳門賭收遭遇連續26個月的下跌,澳門金融業也維持著穩定的增速,因此金融規劃雖不大,但澳門基礎扎實,具有穩定的抗風險能力。
   其三,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的財政儲備完善。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充盈,5000多億的財政儲備為澳門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後盾;而澳門的民間存款指標更是在全球都名列前茅,民間財富同樣可以對於支持金融、特色金融等產業的發展提供厚實助力。
   其四,澳門的低稅制對於外來的投資、企業有一定的吸引力,加之靈活的營運環境和其他配套的完善,對於吸引人才、資金、企業也存在一定優勢。
   其五,澳門的金融業雖是傳統,但基礎穩健,結合澳門一向以來的政策靈活,如同旅遊博彩業原本規模不大,有基礎,有歷史,而後加上政策開放、政府支持,將旅遊博彩業發展壯大,金融業同樣在政策、政府等的支持下存發展壯大的可能性。
   因此在這樣顯著的優勢基礎上,澳門政府與業界能夠抱持信心與專業的姿態,進一步規避澳門土地資源短缺、市場規模較小、法律不配套、監管等的短板,將有助於特色金融產業的起步與壯大。談及監管等,在過往的發展中勢必會出現一些負面因素,隨著特區政府在監管制度與政策上的改革與從嚴,很多過去不符合規則的形態比如放黑錢、假刷卡等現場都得到初步扶正,未來在特色金融的發展需要之下,監管的強度勢必將加大,這更加有利於澳門金融市場的健康持久發展。
  身處灣區,助力國家
   身處粵港澳大灣區之中,澳門的特色金融發展絕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澳門成為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其實就是再次驗證了澳門要兩條路走路的穩健發展思維。早在2015年習近平主席就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及澳門的定位與功能,在國家的清晰定位之下,澳門也必須在自我提升與走出去壯大發展之間齊頭並進,不可偏廢。相較於周遭成熟地區,澳門在不少領域的發展都相對落後,所以澳門要在現有基礎上完善人才儲備、產業發展形態等,進一步壯大自身的基礎上再尋求與其他地區的深度合作,尤其是與橫琴等地的發展,將會影響著澳門未來數十年的產業形態發展,澳門需要加快發展的步伐,也要積極溝通尋求發展的新思路。而橫琴這片沃土恰恰為澳門發展特色金融業提供了關鍵的外部條件,未來更多的落地措施也在被多方熱切期待。
   同時,澳門的特色金融本身就屬於灣區金融發展的題中之意,對於灣區社會乃至國家金融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影響著國家重要的戰略佈局,尤其是人民幣國際化,因此,在現在的一段時間,澳門應該加快結合“一帶一路”倡議、中葡平臺開展特色金融業務,加強在人民幣離岸業務上的拓展,發展自身的同時助力國家金融佈局,從而在新時期再次發揮澳門的關鍵力量。
其他文献
隨著外港客運碼頭使用率飽和,政府於2003年開始籌備氹仔新客運碼頭建設,期望定位為主要海路口岸,並且與澳門國際機場進行連接,建設“海空聯運”,讓日後旅客可以不需要進入澳門便可直達澳門國際機場。   其後,氹仔新客運碼頭經歷10多年間終於2017年落成啟用,但啟用至今都只能採用“海空聯盟”,即採用接駁巴士直達澳門國際機場,距離“海空聯運”的目標,還要等第三期工程完成後才能夠實現,然而,根據資料顯示,
期刊
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曾針對羅馬皇帝闡述:“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就同樣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厭惡。”延伸到社會現象,即是當政府部門或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任何政策和公務都會讓公眾產生消極的態度和評價,——這就是“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的形成,實質就是政府公信力的坍塌。無論在什麼社會,公信力都是執政的根
期刊
近年本澳湧現不少大型錄像創作比賽、展覽、論壇及頒獎禮等,成為本地影視製作者的重要交流平台,推動本土作品在數量及質量上不斷進步。澳門四百多年積澱的中葡文化融合特色,加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迎來的區域融合機遇,將有助進一步激活本澳文化氛圍和人才交流,促進本地影視人才專業發展。有本地團體與學校合作,透過實作課程引起中學生對影視製作的興趣,同時培養其人際溝通及組織能力。  走進校園 培養國際視野  澳門正能量
期刊
20年,經濟起飛與多元化   回歸二十年來,澳門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晴雨表,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澳門金融業以銀行業為主。過去二十年,澳門銀行業在業務規模、資產質量、經營績效、服務質素及風險管理等各個方面都出現了顯著的發展和變化。   回歸之時,澳門銀行總資產只有1,390億(澳門元,下同),總存款為1,007億,總貸款為530億。至2018年底,澳門銀行總資產達17
期刊
2月18日,國務院首度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規劃綱要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是指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大灣區的發展主要是讓區內城市互補優勢,目標是到2022年的時候令這個地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35年形成一個“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規
期刊
炎炎夏至已過,節到小暑進伏天。翻開六月的日曆,是雨過天晴的清新,是碧海藍天的曠遠。月初,國家主席習近平給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的小學生回信,信中飽含著對澳門青少年的深情關懷和殷切期望,宛如一縷清風在全澳社會拂拭,令人由衷感動。   今年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換屆之年,圍繞第五屆澳門特首的選舉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開展。6月18日,賀一誠召開記者會正式宣佈參選澳門第五任行政長官,並發表以“協同奮進、變革創
期刊
目前政府主要透過資助和非政府機構合作,為在大灣區各市創業的青提供創業補助、支援、輔導、引路及孵化服務,以及資助社會團體舉辦各種推廣交流等活動,您認為當中會否有濫用資源現象?對於如何確保資源善用有何建議?   澳門中小型企業聯合總商會馮健富理事長:澳門特區經歷了一個頗長的高速發展的時期,近年中小企遭遇市埸不再平靚正的發展瓶頸。雖說大灣區被視作為澳門開拓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和契機,然而,任何新市埸有機也有
期刊
特色金融,多元化的突破口   澳門在回歸後,社會進步明顯,尤其是賭牌開放以後帶來的博彩業發展價值內地“自由行”等政策的助力,使得澳門經濟成長迅速,整體社會發展快速,各項指標都十分亮麗,近年來,澳門人均GDP已經能夠進入全球前三,也證明了回歸以來經濟成長是澳門非常重要的一項成果。   但也因為長期依靠博彩業,澳門形成了產業單一化的局面,換言之是澳門博彩業一業獨大的局面,所以從十多年前澳門特區政府就開
期刊
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是指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大灣區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提高區內合作,然而,綜合主流報導,不外乎聚焦在港澳青年可在大灣區享用各項優惠,如內地居住證、大灣區醫保……等等,甚至港澳青年要“把握機遇”之說鋪天蓋地,被指有引導社會輿論斜向青年走入大灣區有著數拿的方向,對此,您是怎樣看待當下這種社會輿論的?當越來越
期刊
前 言   正當香港出現過百萬人上街遊行示威,反對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簡稱“逃犯條例”,又稱“引渡條例”、“送中條例”)之際,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節目“新聞之夜”(Newsnight)訪問時明確表示,(中國)中央政府從未指示香港修訂(逃犯)法例。   劉曉明大使強調:某些媒體,包括英國廣播公司,把事件曲解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