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东21市经济实力排行榜数据显示,惠州市排名第5,GDP收入为3830.58亿,增長7.6%,其中工业的经济贡献最大,尤其以电子工业和石化工业为代表,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有待提高。惠州市多年获得“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荣誉,可见其本身环境质量较好,再者,惠州市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景点类型多,密集程度高,其中自然景观是其主要资源,此外,文物古迹也较多。本文以惠州市两区三县的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其资源的协调机制,为促进惠州市的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惠州市;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区域协调
随着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城市文化旅游这一概念。相关学者认为城市文化旅游是依托城市文化发展的一种旅游类型。城市文化旅游通过开发含有城市特有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的城市旅游产品,发展文化旅游。
本文将城市文化旅游定义为利用能够展现本区域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旅游类型,从而得出本文关于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依托于一定地理区域,且能够展示区域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
一、惠州市城市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发展优势
截至2017年年底,惠州已有旅游景区60多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4A级景区10处。惠州市旅游资源种类多样,质量优、品种佳。
在惠州市政府的引导下,惠州旅游产业逐步形成"1235"(一心两带三区五组团)的特色旅游格局,即:一个中心(中心城市综合旅游服务区),两带(百里生态旅游带和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三大旅游功能区(北部生态旅游区、中部文化旅游区、南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五大产业组团(南昆山生态旅游组团、罗浮山文化旅游组团、惠州西湖文化旅游组团、秋长文化旅游组团、平海半岛滨海旅游组团)的基本格局。
(二)发展劣势
长期以来,惠州在发展旅游业的政策上,有鲜明的借鉴广州的倾向,如将城市定位于商务旅游目的地,企图建成类似广州拥有的众多的商务酒店、商务休闲山庄的集散地。近年来,受珠海市发展滨海旅游政策的影响,惠州市也提出发展自身滨海旅游的口号。
惠州市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因为缺乏合理的资源规划与资源整合,导致两区三县的文化旅游发展各自为政,景区之间的带动与辐射作用较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区域联动性有待加强。
二、惠州市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一)区域资源协调
根据对惠州市主要旅游资源的整理发现,惠城区文化景观类景区数量较多,且以名人古迹为主;龙门县以自然景观为主,以温泉、漂流为代表;博罗县以特产取胜,惠东县则是客家文化的集中地,惠阳区则显得中规中矩,并无出彩之处。由此可以整合各区域的主要资源,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做不同资源的组合,例如可以规划如下类型的旅游线路:
(1)人物与事件接触游:朝云墓及东坡纪念馆-叶挺将军纪念园-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旧址-百丘田红色旅游区-高潭“东江红都”
(2)山地健身游:高榜山-象头山森林公园-平安峡漂流-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
(3)道教与民俗风情游:罗浮山-蓝田瑶族风情园
(4)客家文化体验游:铁门扇村-皇思扬古围村-水云天古村
(二)目标定位
惠州市突出的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为名人古迹与道教圣地,印象深刻的是客家文化资源,而山水资源类景区数量虽然较多,但知名度低,独特性弱,不宜将其作为发展核心。再者,各区资源核心不一致,如何发挥其核心资源尤为重要。惠州市应不与广州等梯队城市跟风,不与河源、梅州等客家文化区相似,应在谨慎审视自身具有独特性资源的基础上,将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此契合,集中发展优势资源。
(三)形象定位
惠州市客家文化区的形象应进一步加强,使其发挥经济作用,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台湾客家桐花祭节目策划可以作为惠州市发展客家文化的借鉴对象。台湾客家桐花祭于2002年创办,自此一炮而红,其借助富有创意的策划,将客家文化与桐花进行意象的包装,通过成功的营销和一系列的衍生产品而备受赞誉。而外界对惠州客家文化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异质口音上,其景区尚未发挥出文化的辐射作用,因此惠州市应该依托现有的外界对于惠州的客家人的印象,打开客家景区经营与客家土特产品的缺口,进一步营造惠州客家文化聚集地的形象。
三、结语
惠州市作为广东省经济实力排名第5的城市,其实力不容小觑,又因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潜力也较大,但由于政府政策定位不清晰、旅游业发展不成规模,产业意识不强等因素限制了其长远发展,可见惠州市需要立足本地优势资源,集中精力发展特色品牌,打造独一无二的旅游产品。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建军.基于旅游城市化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区域一体化研究——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1):84.
[2]王瑜.区域旅游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6(3):107-111.
[3]吴巧红.创新京津冀文化旅游产品[J].旅游学刊,2014,29(11):22-24.
关键词:惠州市;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区域协调
随着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城市文化旅游这一概念。相关学者认为城市文化旅游是依托城市文化发展的一种旅游类型。城市文化旅游通过开发含有城市特有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的城市旅游产品,发展文化旅游。
本文将城市文化旅游定义为利用能够展现本区域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旅游类型,从而得出本文关于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依托于一定地理区域,且能够展示区域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
一、惠州市城市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发展优势
截至2017年年底,惠州已有旅游景区60多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4A级景区10处。惠州市旅游资源种类多样,质量优、品种佳。
在惠州市政府的引导下,惠州旅游产业逐步形成"1235"(一心两带三区五组团)的特色旅游格局,即:一个中心(中心城市综合旅游服务区),两带(百里生态旅游带和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三大旅游功能区(北部生态旅游区、中部文化旅游区、南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五大产业组团(南昆山生态旅游组团、罗浮山文化旅游组团、惠州西湖文化旅游组团、秋长文化旅游组团、平海半岛滨海旅游组团)的基本格局。
(二)发展劣势
长期以来,惠州在发展旅游业的政策上,有鲜明的借鉴广州的倾向,如将城市定位于商务旅游目的地,企图建成类似广州拥有的众多的商务酒店、商务休闲山庄的集散地。近年来,受珠海市发展滨海旅游政策的影响,惠州市也提出发展自身滨海旅游的口号。
惠州市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因为缺乏合理的资源规划与资源整合,导致两区三县的文化旅游发展各自为政,景区之间的带动与辐射作用较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区域联动性有待加强。
二、惠州市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一)区域资源协调
根据对惠州市主要旅游资源的整理发现,惠城区文化景观类景区数量较多,且以名人古迹为主;龙门县以自然景观为主,以温泉、漂流为代表;博罗县以特产取胜,惠东县则是客家文化的集中地,惠阳区则显得中规中矩,并无出彩之处。由此可以整合各区域的主要资源,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做不同资源的组合,例如可以规划如下类型的旅游线路:
(1)人物与事件接触游:朝云墓及东坡纪念馆-叶挺将军纪念园-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旧址-百丘田红色旅游区-高潭“东江红都”
(2)山地健身游:高榜山-象头山森林公园-平安峡漂流-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
(3)道教与民俗风情游:罗浮山-蓝田瑶族风情园
(4)客家文化体验游:铁门扇村-皇思扬古围村-水云天古村
(二)目标定位
惠州市突出的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为名人古迹与道教圣地,印象深刻的是客家文化资源,而山水资源类景区数量虽然较多,但知名度低,独特性弱,不宜将其作为发展核心。再者,各区资源核心不一致,如何发挥其核心资源尤为重要。惠州市应不与广州等梯队城市跟风,不与河源、梅州等客家文化区相似,应在谨慎审视自身具有独特性资源的基础上,将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此契合,集中发展优势资源。
(三)形象定位
惠州市客家文化区的形象应进一步加强,使其发挥经济作用,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台湾客家桐花祭节目策划可以作为惠州市发展客家文化的借鉴对象。台湾客家桐花祭于2002年创办,自此一炮而红,其借助富有创意的策划,将客家文化与桐花进行意象的包装,通过成功的营销和一系列的衍生产品而备受赞誉。而外界对惠州客家文化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异质口音上,其景区尚未发挥出文化的辐射作用,因此惠州市应该依托现有的外界对于惠州的客家人的印象,打开客家景区经营与客家土特产品的缺口,进一步营造惠州客家文化聚集地的形象。
三、结语
惠州市作为广东省经济实力排名第5的城市,其实力不容小觑,又因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潜力也较大,但由于政府政策定位不清晰、旅游业发展不成规模,产业意识不强等因素限制了其长远发展,可见惠州市需要立足本地优势资源,集中精力发展特色品牌,打造独一无二的旅游产品。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建军.基于旅游城市化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区域一体化研究——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1):84.
[2]王瑜.区域旅游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6(3):107-111.
[3]吴巧红.创新京津冀文化旅游产品[J].旅游学刊,2014,29(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