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传奇》:《陈行甲传奇》读后感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zhi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读者朋友,欢迎您作客“传奇茶馆”,“读人物、学知识、交朋友”。《今古传奇》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影响日巨。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对本期刊物有何建议和意见?请不吝指点!
  温馨提示:互动为读者交流平台,来信选登,虽无稿酬,但会作为年底评选优秀读者的重要依据。谢谢您的热情参与!
  尊敬的主编:
   您好!
  您和您的团队为我们广大读者送上了精神食粮,我们广大读者由衷地感谢您们,并向全体编辑老师问好!
   最近,当我读到《陈行甲传奇》时,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初任巴东县委书记,在面对贫困、贪腐时,陈行甲这位优秀的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思想是多么高尚,行为是多么勇敢,作风是多么纯正,为人是多么朴实,为国家和人民群众是多么殚精竭虑!短短五年里,在陈行甲的努力下,一个贫困县迅速改变了面貌,他也因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不愧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这么优秀的领导干部,对于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是多么可贵!
   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但也要向陈行甲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高尚的精神、实干家的风范,并向周围的人民群众传递他的事迹和精神。但是,又有一点遗憾:这么优秀的领导干部却辞职去从事公益事业。虽然公益事业也是光荣、正义的事业,但我觉得陈行甲辞职是行政事业的一大损失,也是当地老百姓的一大损失。不过,转念一想,我相信在陈行甲的带动下,一定会出现第二个陈行甲、第三个陈行甲……乃至更多的陈行甲。
   尊敬的主編,我们广大读者热切期盼贵刊今后多刊登一些类似于《陈行甲传奇》这样的优秀文章。如此一来,一定会为鼓舞更多人、实现中国梦作出巨大的贡献!
  (四川 刘新华)
   刘新华,四川绵阳人,1944年出生,1961年任当地大队防疫员,1964年任公社畜牧兽医站兽医,中级兽医师。平生酷爱阅读,本刊忠实读者。
  【读者评刊】
   作为一名从贵刊创刊至今就一直追随阅读的老读者,在读到贵刊2019年第4期“卷首语”——《吾等十年所植,今已亭亭如盖》后,我感慨良多:贵刊是一份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记录祖国变化的优秀刊物;她在厚重的中华文化的沃土上,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联结在一起,交相辉映;她鼓舞着广大读者,让我们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与决心……作为一名长达十年的“陪跑者”,我由衷地感谢编辑部的编辑们,十年坚守,不忘初心。你们辛勤的劳动、办好刊物的诚心,使我们非常感动和敬佩!在追梦的道路上,让我们一同前行,携手并进!
   (江苏 浦苏山)
  
   我是贵刊最忠实的读者,曾多次给贵刊“互动”栏目投稿,且连续多年获得贵刊的剪刊花活动“优秀奖”。看到贵刊勇于刊登读者的批评指正意见,我甚为赞赏。我相信在读者的鞭策下,贵刊能够办得更好。2019年,可以说是贵刊的新起点、加油站。我希望贵刊继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坚持办刊特色,勇于刊登读者提出的中肯、合理的意见或建议,并为这样的读者点赞。
   (辽宁 张桂田)
   我今年78岁,是一个农民,同时也是党员。我酷爱读书、写诗、编顺口溜,自从2013年发现《今古传奇》人物专刊后,如获至宝,刚开始时是借阅,从2014年起从邮局订购,至今已有6年。贵刊内的人物事迹非常全面、细致、生动有趣,内容丰富,感人至深。特别是2019年第1期刊登的《隐姓埋名的战斗英雄》,英雄们以身许国,默默奉献,使我热泪盈眶。有时,我看到非常喜欢的家风,还会忍不住拍手叫好。我阅读时经常做记号,以便日后重温,以启发自己的思维。最后,祝各位编辑工作顺利,生活美好,祝贵刊在新时代更创新辉煌!
   (陕西 毛浓金)
   阅读过贵刊2019年第3期、第4期后,我有以下心得:
   第一、第3期“卷首语”,是陶明兰女士署名的《我们都是追梦人》。追梦要有毅力,有实力,有活力。我认为贵刊编辑就是这样一个有毅力、有实力、有活力的群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封面新颖别致,四大专题栏目各具特色:《美国总统的战争》展示了二战后历任美国总统发动的战争,具有环球视野,内容新颖;《新中国“十大建筑”建造传奇》中,“十大建筑”的规模之大、建造之难、历时之短,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精神风貌,振奋人心;“百年人物”陈其美和《黄兴家风》互相辉映,形成了有趣的连贯感。陈其美和黄兴都是民国风云人物,于辛亥革命初期两人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国运1949(三)新生:新中国建都实录》展示的气势,恰好和“十大建筑”前后呼应,共同展示了新生中国的新气象。
   第二、第4期刊登了《褚时健传奇》,策划得非常好,不仅及时抓住了新闻,而且具有一定深度。看完了褚时健传奇的一生,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字:牛!“百年人物”文强,“中华家风”里的陈独秀,都是具有争议的人物,但贵刊不仅勇于“啃骨头”,而且功过陈述客观,非常难得。“精彩连载”隆重刊登了《新中国第一(1)开国创业:“中国精神”的最好注脚》,读完欲罢不能。
   我从近几期的刊物中,读出了历史,读出了人物,读出了传奇,更读出了编辑们的不断创新。
   (湖北 柴天一)
其他文献
事件发生后,毛泽东一个月内连续作了3次批示。  黄祖炎的家庭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失去了4位亲人,  毛泽东称他“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且忠诚可靠”  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一场轰轰烈烈的镇反运动在全国展开。但是一些或明或暗的反革命分子不甘心就此灭亡,仍然向新生的人民政权做最后的反扑,他们一次次将暗杀的枪口对准新政权的各级干部。1951年3月,毛泽东原
期刊
“走俄国人的路”  苏俄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并大力援助中国革命;  帮助培养了刘少奇、邓小平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干部;  直到大批苏联专家来华,中国人才真正见到他们的老师  苏俄,以一个师者的形象,启蒙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指导和援助了其革命斗争,并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友邦。1949年,毛泽东说:“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没有苏维埃领导下的共产国际的援助,我们
期刊
“日军数人闯入其宅,并用刺刀洞穿其大门数处。”  陈墨西和墨濡笔大书“此扉可作巴黎油画观”  九字于其上,众皆瞠目结舌,而陈墨西仍泰然自若  33岁的教师毛泽东很恭敬地介绍一位57岁的学生:“在座的有革命老前辈陈墨西先生。”这是1926年2月,广州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课堂上的一幕,共有800人参加讲习班,陈墨西是最年长的一位。   2019年,是陈墨西诞辰150周年。在今天,说起陈墨西,往往是因
期刊
陈昌浩说:“我房间里供奉了一尊‘菩萨’,  敌人准备进攻时,‘菩萨’就会告诉我。”  这位神秘的“菩萨”就是蔡威  在红四方面军抵达陕北的前一个月,一位三过草地的红军干部倒在了甘肃岷县一个叫卓坪的小村子里,年仅29岁。   长征途中,牺牲是经常发生的。但这名红军干部的牺牲,却在红军队伍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朱德、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许世友等红军总司令部领导人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都赶来为他送葬
期刊
搬不走的好邻居、拆不散的真伙伴  “两国元首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这在大国交往中  绝无仅有,不仅书写了中俄元首外交的新篇章,  更有力引领着两国关系迈入历史最好时期。”  2019年6月5日,莫斯科動物园熊猫馆开馆仪式上,一个中国小男孩挤到习近平身边问道:“这是您第几次来到俄罗斯?”习近平弯下腰来,亲切地对小男孩说:“我算了一下,这是2013年以来第8次到俄罗斯访问。”还有一个数字同样令人感叹,
期刊
北京曾专门成立首都突击围剿麻雀总指挥部  麻雀对于粮食生产的危害已经大大减轻  “除四害”中,应当把麻雀改为臭虫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国掀起了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当时为什么提出“除四害”?時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曾谈到,在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中,有很多是经由老鼠、苍蝇和蚊子传染的。解放前人民谋生都很困难,没有力量去“除四害”。仅1939至1948年,死于
期刊
1982年,新中国的曲艺团体第一次来到香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到来,在香港刮起了“侯旋风”,他每天都会被记者和闪光灯包围,要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记者问侯宝林:“我们怎么用英文解释相声?”侯宝林回答:“有声的漫画。”那位记者穷追不舍:“那怎么解释漫画呢?”侯宝林回答:“无声的相声。”侯宝林的回答让在座的人钦佩不已。   一位西方记者问:“侯先生,您说的是普通话,香港主要讲广东话,您说的相声
期刊
他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兰芳共和国,  这个1776年创立的国家,实行民主选举  比美利坚合众国的共和体制还早10年  梁启超把他列为近代八大殖民伟人之一;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印尼前总统瓦希德说:“他堪称与华盛顿并列的世界伟人之一。”他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可惜,作为曾在荷属殖民地婆罗洲岛叱咤风云的华人首领,鲜少有人知道他的故事——   他叫罗芳柏,人们习惯尊称他为“
期刊
“毫无疑问,这是中华民族所承受的极其惨重的牺牲  对于被洪水吞没的数十万同胞的灵魂,  我的心永远也得不到安宁。”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侵略的步伐。1938年,国民党新8师接到命令,炸毁黄河大桥,利用黄河伏汛期进行战略性毁堤以抵御日军西进。  当时,抗日名将佟麟阁的三女婿熊先煜就在新8师服役,并亲自勘察、指挥了炸黄河大铁桥、花园口决堤等影响抗日战争局势的惊天战事。以下是他在临终
期刊
1970年9月,刚满16岁的我和同学们,带着浑身的幼稚与青涩,走进了工厂的大门。我们从1969年9月进入中学校门到离开学校,还不到一年。在那一年里,我们参加了昆明市轰轰烈烈的“围海造田”劳动,参加了“三秋”劳动。一年中,读书学习的时间还没有劳动的时间多。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追求学习。当时正长身体的我们,对知识的渴望远远大于对食物的渴望。而在那个经济衰退、知识贬值、书籍匮乏的年代,在新华书店和图书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