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自觉”教育本质回归高职教育的思考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由高职教育教学的现状与难题出发,通过对“生命自觉”教育本质的解读,探寻解决高职教育难题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生命自觉 教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045-02
  关于高职教育中教与学的困境,早已成为众多教师之惑,管理者之忧。纵然教师以实际岗位知识与能力为出发点进行备课、教授,纵然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探索从文化上引导、从制度上约束,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传来这样的心声:教高职学生好难。为此,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教学内容上、教法教材上、学生管理上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吸引部分学生的学习,但是持续时间不长、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等情况依旧存在。回归到问题的根源,即教育的本质问题,或许,“生命自觉”的教育本质观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生命自觉”的教育本质
  關于“教育的本质”这一问题,伴随教育活动的产生,就未停止过研究与探讨,直至今天,仍旧众说纷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从外部属性来探讨界定的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和多重属性说,也有从内部属性探讨界定的社会实践说、社会化说、个性化说、培养说、传递说等。无论是何种教育本质观,对教育的认识与解释都离不开人,因此众多学者对于“教育”最为基本的认识就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基本认识无可厚非,但把学生当作培养的客体、作为被动的教育对象,忽视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一个“人”,这似乎是对教育的本质认识有失偏颇而造成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我国现实教育中最大的缺失是对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个人生命的关注。教育的任务变成完成学校一系列的工作、事务与上级要求,阻隔了对真实生命成长关注的目光。为此,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创建了“生命·实践”的教育学派,倡导“生命自觉”的教育本质观。
  叶澜教授将“生命自觉”阐释为“指个体对自己生命的存在状态觉知,成长目标清晰,理性人格确立和矢志不移的追求”。纵观我国古代关于“教育”的若干论述,不难发现,“觉”是教育的重要含义和目的。如《说文解字》中解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孟子万章》中也论述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也”,关于育者的论述:“养子使作善也”“可以赞天之化育”“学,觉悟也”。可见,在中国传统中,“教育”具有唤醒、使人觉悟、使人成长的词源本义。在西方语言中,education(教育)源于拉丁文educare,其本意就是“引导”“导出”。西方更强调教育是一种把受教育者内在潜能转变为现实可能性的活动,强调的是“顺势引导”,即把人所固有或潜在的原初生命力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从而变成现实的存在与发展状态。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文化,无论是基于何种视角去研究教育的本质,对于“教育”本身强调觉悟、唤醒的功能,是不可回避的。德国学者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Erweckung),这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雅斯贝尔斯进一步指出:“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
  叶澜教授及其团队正是在审视历史、反思现实和逻辑判断的基础上,认为教育是直接以人的身心发展为对象的活动;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由此认为教育是直接点化人之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点”是指教育的开启,教育能够开启生命体对自己所处的外生世界认知、体验、感受的空间,同时也能开启个体生命内在需求与主动性,以及自我认识、自我选择和决策等发展能力。教育的“化”是将教育的期望、人类社会、精神文化、自然万物之有益于生命成长发展的资源,通过教育实践和每个个体积极主动的生命实践,转化为个体生命的真实发展与成长。故叶澜教授将教育的根本使命定义为“培育人的生命自觉”。
  高职教育不能忽视“生命自觉”的教育本质。高职教育作为现代制度化教育中的一种类型,是以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中学后教育,毫无疑问是在“教育”的范畴内的,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是人才培养类型的区别,同样应该体现唤醒和觉悟的本质。面对当前对高职教育质量的种种困惑,却少有人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中来探寻答案。
  二、“生命自觉”教育本质在高职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高职教育对于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
  高职教育是建立在中学教育之后,以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技能好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因此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最为独特的特征是职业性。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把职业性定义为“为学习者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从业所需特有的知识、技艺和能力而设计的教育课程”,这一特征体现和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学业考核等各个环节。然而,正是因为高职教育凸显的职业性,使得高职教育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过度强调技术教育作为工具的最佳手段和途径,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如倡导的“以就业为导向”“订单式培养”等使得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客体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再是教育的目的而成为手段和途径。此外,高职院校强调专业与市场、产业的契合,强调从业技能的培养,使得人文素质课程形同虚设。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忽略以学生为主体、以唤醒学生自我而过度强调职业和专业教育的后果,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缺乏引导,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继而对学习消极抵抗。
  (二)高职学生面对高考分数的强大暗示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已经在国家文件、政策、法律中得到认可,然而,关于高等教育类型的具体构成、内涵、特征却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文件、法律规章等指导文件,也尚未建立起分类系统。因此,高职教育的主要招生标准还是高考分数,录取方式是分批次从高分到低分,从本科院校到高职院校依次录取。正是因为没有分类的招生方式和录取方式,使得高考分数对于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而言,有着强大的心理暗示,自己是高考失败者,没有学习的天赋和能力,成绩差,到高职院校学一门能谋生的技能。在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下,高职学生多数自卑,难以用积极的心态通过接受高职教育来挖掘自身潜能,主动地寻找自我和发展自我。   (三)高职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一知半解
  因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使得高职教师既要有较深厚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丰富的一线生产经历或实践经验。因此,高职教师的来源途径一般有二,一是高等院校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教育背景;二是企业一线专家能手,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无论是哪个途径,专任教师都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门训练。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没有经过理论的积累和系统的教育,进入高职院校后进行的岗前培训和考试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教育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也是必然的。
  三、“生命自覺”教育本质回归高职教育
  (一)引领学生认识自我,唤醒高职学生的“原始本性”自觉
  “原始本性”的自觉是学生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即哲学上所探索的“我是谁”这一永恒命题。当前社会环境下,“高职学生”的标签迷惑了在校学生的使命与责任,高职教育的功利追求掩盖了学生成长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尤其需要唤醒学生“原始本性”的自觉,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自觉的认识,不仅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更要意识到自主建构自身生命的重要性。高职教育要重视引导学生的自我认识,通过课程、班会、主题活动、谈心等各种途径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识的意识。既要从人类的本性上,让学生意识到“成为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也要从群体差异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基于这样的自我认识,学生才能正确地、自觉地设计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自觉地摆脱外界环境对自己的不良影响,从而使自己自觉自由地发展。
  (二)启发学生体验学习,唤醒高职学生的“现实生命”自觉
  “现实生命”的自觉就是在教育中唤醒学生的自我生命感与现实心理动机,让学生在所从事的学习与探究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促其自求自得。高职学生长期受“学一门技术”的宣传影响,导致其在学习阶段被动接受,不能主动选择。在建立了初步的自我认识之后,学生开始觉察世界的多样性,能够找准定位,发展自己。此时,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都不应局限于服务专业技能的获取,同时更应服务于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三)激励学生发现价值,唤醒高职学生的“自我实现”自觉
  “自我实现”的自觉,体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来唤醒学生自觉地追求生命存在的价值,在整个人生的旅程中能够过一种主动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与学历、成绩、知识无关。而在求学阶段,人的价值又常常被固化或局限于成绩。高职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要打破这种局限,以唤醒学生“原始本性”的自觉,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以唤醒学生“现实生命”自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最后以唤醒学生“自我实现”自觉,引导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追问,使高职学生走在一条主动发展的路上。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学生没有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的生命成长追求,那么高职学生终将会以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来结束学习,然后“泯然众人矣”。这种结果非教育的初衷。因此,要解决高职教育的难题,不妨以“生命自觉”来唤醒。
  【参考文献】
  [1]冯现冬.唤醒生命“自觉”——对教育本质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6(1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分类管理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潘杰宁(1980— ),女,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与评估。
  (责编 丁 梦)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18例,其中静脉溶栓14例,
本文阐述了图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策略。语文教学中加入图画书进行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当中,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理科课程的改革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物理实验课教学对培养创
目的:保证有效洗胃,减少毒物吸收,提高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成功率,减低死亡率.方法:清水洗胃,清理胃内毒物后从胃管注入"解胃灵"(活性炭10 g加20%甘露醇250 ml加氯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显微外科手术夹闭69例(73个)动脉瘤,分析总结其手术时机及术中操作要点。结果:6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显微手术治疗,共有73个动脉瘤,手术
初中科学是一门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其核心素养就是:创新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
目的:观察分析细菌性阴道病(BV)与盆腔炎性反应相关性疾病间的关系,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妇科门诊诊断为BV的患者146例,设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非BV的患者240例,设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微创手术治疗结石性脓肾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结石性脓肾患者,28例实施I期手术取石,32例行Ⅱ期手术;其中5例I期行肾造瘘术,Ⅱ期行PCNL术取石,围手术期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师注重在教学中应用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因此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使得语文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促
本文就如何提升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进行探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首先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再通过制造有效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指导方式及有效的教学评价等方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