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混龄教育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将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组织在一起生活学习的教育组织形式。农村民办园由于生源、师资限制和家长需要,把不同年龄孩子编在一起进行教育活动,并没有发挥混龄教育的价值。幼儿园教育活动单一,重“教”不重“保”,“小学化”倾向严重,教育活动没有体现出混龄特色,各幼儿园之间缺乏交流,封闭办园。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管理和资金投入,教师应加强对混龄教育的认识,优化幼儿一日生活,加强家园合作以及“园园”合作,充分发挥混龄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农村 民办幼儿园 混龄教育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中,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1]皮亚杰认为异龄幼儿在一起生活、学习和游戏有利于形成同伴间认知冲突,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幼儿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班杜拉认为观察和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些理论为混龄教育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近似家庭的生活学习环境,它贴近幼儿的生活现实,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语言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实施混龄教育的主要有城市的蒙班以及混龄分组活动。在部分经济较为落后、生源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学前班也存在混龄教育。我国关于混龄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研究农村混龄教育的较少。近些年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农村学校撤销并点政策的实施,自然村落中同龄幼儿人数减少,加上农村地区资金短缺和师资匮乏,使得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混龄编班越来越普遍。混龄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但是对于经济条件和生源条件薄弱的农村地区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混龄教育并未实施。本研究选取L县两所典型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混龄学前班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深入幼儿园观察混龄学前班教育活动,针对教师对混龄教育的认识以及实行混龄教育的原因进行访谈,探讨农村民办幼儿园混龄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和相关文献以及对两所幼儿园实际情况的内容分析,剖析出农村民办幼儿园混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民办幼儿园设施不完备,条件简陋,安全隐患多。
两所民办幼儿园场地条件较差,A园园址为原小学校址,园舍较宽,但是园内空地多数为草地、凹凸不平,只有自大门至教学楼近50米距离有一条宽3米的水泥路。B园园址为当地村公所,场地狭窄,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幼儿户外活动。园内设施简陋,供幼儿自由选择的图书、玩教具少之又少,活动室里只有孩子的桌椅以及教师的书桌,孩子只有配套的课本和自备的玩具。两所幼儿园活动室桌椅摆放无异于小学教室。幼儿就是在这样的“小学教室”学习着小学知识,开始了他们的学习旅程。
2.教育活动类型单一,重“教”不重“保”。
两所农村民办幼儿园幼儿自入园至离园期间的活动安排以集中上课为主,课间自由活动、生活活动以及户外活动只占一小部分。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保教结合,教养并举的,保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但是两所幼儿园对保育工作均不重视。幼儿的生活活动,只是以早餐、早饭和午睡为主,盥洗、入厕、洗手等其他生活活动均没有涉及,幼儿园也没有这样的条件。
3.教育内容严格按照教材,“小学化”倾向严重。
两所民办幼儿园教育内容主要按照当地教育部门指定的教材《新编学前班综合教育儿用书》制定。全套书分别是《语言》《汉语拼音》《健康》《行为导引》《科学》《数学》《美术》《音乐》《我要上小学》《益智游戏》。据观察了解,A园的科学、语言、汉语拼音和数学几门课程一周所占课时比重明显多于音乐、美术。B园也主要是以汉语拼音、语言、数学等课程为主,两所幼儿园教育内容以传授基础知识的语言数学课为主。教学形式是“小学化”的教师讲,学生听,以集中上课为主,课后布置较多写字算数等家庭作业。
4.按照同龄编班形式开展活动,“混龄”特色并未体现。
幼儿园教师组织学前班教学活动时是按同龄班的要求来组织的,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老师根据教材来上课,所有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内容。一般只有大龄孩子能听懂,小龄孩子就差不多是“混”,用B园老师的说法就是小龄孩子混着混着就大了,大了就自然懂了。有的孩子是前一年就读过学前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是学过的了,课中容易开小差,捣乱,影响其他孩子。而小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教学内容难,上课几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异龄孩子在一起相互影响,教学活动实在很难组织。
5.实行混龄教育是“无奈之举”,忽视混龄教育的真正价值。
A园教师是中专学前专业毕业,接受过幼教相关理论培训,对于混龄教育也只是听说过,并不了解。B园教师高中学历,高中阶段是艺术生,接受过幼儿园园长等培训,具有多年办学经验,对于混龄教育是在同笔者交流中才有所了解。可见,两所幼儿园教师均不了解混龄教育的理论价值。B园园长表示实行混龄编班主要是因为孩子少,找不到老师,为了方便管理。而A园主要是满足家长希望孩子快一些上小学的需要。两所幼儿园园长实行混龄编班是因为方便管理幼儿、满足家长需要、生源和师资等条件限制,实行混龄教育实乃“无奈之举”。
6.教学实践与教学计划脱节,活动组织随意。
由于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当地教育部门对幼儿园工作缺乏管理和监督。幼儿园活动组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幼儿园教师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计划通常就只是为应对上级检查。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并未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活动时常中止。停了课的孩子们大多数时间还是得呆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写字、玩自己的玩具或是自由讨论。教师不在时,由保育员看管孩子,防止孩子出现打架斗殴现象。这时幼儿园的功能退化为帮助家长看管孩子,幼儿园为孩子提供体智德美全面教育的功能就失去了意义。
7.幼儿园间恶性竞争,关系紧张、缺少交流。 近年来,农村民办幼儿园飞速发展,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幼儿园也不断丰富自己的服务内容,许多幼儿园提供接送服务,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有更多的机会,但这也造成了民办幼儿园之间的恶性竞争。各幼儿园封闭办园,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关系紧张。封闭办园必然导致幼儿园保教质量下降。
二、原因探析
1.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瓶颈。
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园经费主要来自家长交纳的保教费,因此生源直接决定着幼儿园的生存状态。从提升办园条件、改善园舍设施到提高保教质量都需要资金支持。许多家长拖欠幼儿园保教费,使得原本平均分配给每个孩子的保教费用就要分给更多孩子,幼儿园保教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费不足是造成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的主要原因。
2.管理不善是影响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关键。
我国农村幼儿园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幼教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盲区,绝大部分县教育局幼教专干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并且兼管多项其他工作,对幼教事业仅仅承担参加相关会议评比检查幼儿园工作等责任,没有精力也缺乏业务能力具体指导农村幼教事业发展。[2]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缺乏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监管。
3.教育活动片面迎合家长需要,无视幼教规律。
农村地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家长要么考虑为上小学作准备,送孩子到幼儿园学知识,要么因为请幼儿园代为照顾孩子,顺便学点东西。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前教育对幼儿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部分家长干涉幼儿园教育活动,希望孩子学习读写算等基本知识,不支持教师组织其他活动,而教师为了保证生源不得不满足家长的要求。活动安排侧重于上课,教给孩子读写算等基础知识。为此还专门设置写字课,布置给幼儿大量书写任务,督促幼儿在园内完成以应付家长。教师和家长缺乏教育沟通,严重影响幼儿全面发展。
4.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职业倦怠感强。
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专业发展机会少这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3]教师职业倦怠对幼儿及教师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农村地区幼儿园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往往身兼多职,既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负责孩子保育工作,工作任务重而待遇低,并且缺乏专业发展机会。教师安于现状,较少考虑幼儿园的长远发展。
5.幼儿个体差异大,教师素质不高,因材施教“难”。
农村地区文化和经济水平较落后,信息比较闭塞,图书资料、广播电视资源较少,幼儿自身知识经验缺乏,个体差异大,异龄幼儿一起生活学习对教师组织活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把握不好异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从而很难根据异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两所幼儿园教师认为孩子年龄和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6.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不够,制约幼教质量提高。
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网络成员之间进行的支持性活动,人们可以从其所属的网络中获取所需的支持,同时也为其他成员提供支持。[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合作程度不高。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家庭以及社区为幼儿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支持不够。各幼儿园之间关系紧张、封闭办园,缺乏交流。
三、对策及建议
1.明确政府职责,加强管理,为农村幼教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政府在促进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政府应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加强监督管理,督促幼儿园将政府补助资金用于改善幼儿园设施上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幼儿园教学工作的评价与监督管理,让幼儿园定期进行工作汇报。督促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最后还应该统筹规划,协助幼儿园根据就近原则做好招生工作,帮助幼儿园解决招生问题。
2.遵循幼教规律,转变观念,为幼儿身心发展创造条件。
幼儿园的任务是对3~6周岁的幼儿实行保育与教育,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幼儿园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一日活动中”等教育观,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爱护尊重每一个幼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3.加强师资培训,组织混龄活动,为幼儿提供异龄交往学习机会。
教育行政部门应认识到农村混龄教育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的事实,举办关于农村混龄教育的培训与讲座,加强教师对混龄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技能的学习,帮助教师了解组织混龄教育活动的技能技巧,充分发挥发挥混龄教育的价值。皮亚杰认知冲突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为混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幼儿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模仿学习中不断建构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师应当在一日活动中组织分组活动,同龄分或是异龄分,尽可能的提供给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同伴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4.“园园”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农村幼教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行政部门应统一要求、加强优质幼儿园与农村民办园的交流合作,定期举行参观学习,各幼儿园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混龄教育经验,相互“听课”“访问”,相互借鉴彼此办园经验和教学经验。各幼儿园要积极寻求一条共赢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为促进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5.家园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幼儿园教育活动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教师应利用孩子入园离园以及开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近期的教育内容,加深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解。定期邀请家长参观幼儿园,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抓住契机向家长解说正确的教育理念,介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强化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争取家长对教育活动的支持和理解。
6.加强教育科研,为农村混龄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混龄教育在我国农村存在的时间较长,但对其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且现存的研究大量都是针对城市混龄教育而言的,农村混龄教育的发展还在前进的过程中摸索着,没有现成的模式和范例可供参考,这需要研究机构对农村混龄教育的实施提供科研支持,针对我国国情、我国农村幼儿园的混龄编班,从教学方法、师幼关系、环境创设等方面探索出适合我国农村发展混龄教育的教育模式,让农村混龄学前班发挥混龄教育应有的价值,真正促进幼儿在混龄群体中的全面发展,发挥混龄教育在农村的整体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J].幼儿教育.2006.(2):4-5
[2]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3]伍明辉,杨仕进 .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调试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07,(5-6).
[4]转引自刘甜芳,杨莉萍.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与支持类型上的差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19).
关键词:农村 民办幼儿园 混龄教育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中,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1]皮亚杰认为异龄幼儿在一起生活、学习和游戏有利于形成同伴间认知冲突,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幼儿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班杜拉认为观察和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些理论为混龄教育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近似家庭的生活学习环境,它贴近幼儿的生活现实,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语言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实施混龄教育的主要有城市的蒙班以及混龄分组活动。在部分经济较为落后、生源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学前班也存在混龄教育。我国关于混龄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研究农村混龄教育的较少。近些年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农村学校撤销并点政策的实施,自然村落中同龄幼儿人数减少,加上农村地区资金短缺和师资匮乏,使得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混龄编班越来越普遍。混龄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但是对于经济条件和生源条件薄弱的农村地区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混龄教育并未实施。本研究选取L县两所典型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混龄学前班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深入幼儿园观察混龄学前班教育活动,针对教师对混龄教育的认识以及实行混龄教育的原因进行访谈,探讨农村民办幼儿园混龄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和相关文献以及对两所幼儿园实际情况的内容分析,剖析出农村民办幼儿园混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民办幼儿园设施不完备,条件简陋,安全隐患多。
两所民办幼儿园场地条件较差,A园园址为原小学校址,园舍较宽,但是园内空地多数为草地、凹凸不平,只有自大门至教学楼近50米距离有一条宽3米的水泥路。B园园址为当地村公所,场地狭窄,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幼儿户外活动。园内设施简陋,供幼儿自由选择的图书、玩教具少之又少,活动室里只有孩子的桌椅以及教师的书桌,孩子只有配套的课本和自备的玩具。两所幼儿园活动室桌椅摆放无异于小学教室。幼儿就是在这样的“小学教室”学习着小学知识,开始了他们的学习旅程。
2.教育活动类型单一,重“教”不重“保”。
两所农村民办幼儿园幼儿自入园至离园期间的活动安排以集中上课为主,课间自由活动、生活活动以及户外活动只占一小部分。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保教结合,教养并举的,保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但是两所幼儿园对保育工作均不重视。幼儿的生活活动,只是以早餐、早饭和午睡为主,盥洗、入厕、洗手等其他生活活动均没有涉及,幼儿园也没有这样的条件。
3.教育内容严格按照教材,“小学化”倾向严重。
两所民办幼儿园教育内容主要按照当地教育部门指定的教材《新编学前班综合教育儿用书》制定。全套书分别是《语言》《汉语拼音》《健康》《行为导引》《科学》《数学》《美术》《音乐》《我要上小学》《益智游戏》。据观察了解,A园的科学、语言、汉语拼音和数学几门课程一周所占课时比重明显多于音乐、美术。B园也主要是以汉语拼音、语言、数学等课程为主,两所幼儿园教育内容以传授基础知识的语言数学课为主。教学形式是“小学化”的教师讲,学生听,以集中上课为主,课后布置较多写字算数等家庭作业。
4.按照同龄编班形式开展活动,“混龄”特色并未体现。
幼儿园教师组织学前班教学活动时是按同龄班的要求来组织的,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老师根据教材来上课,所有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内容。一般只有大龄孩子能听懂,小龄孩子就差不多是“混”,用B园老师的说法就是小龄孩子混着混着就大了,大了就自然懂了。有的孩子是前一年就读过学前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是学过的了,课中容易开小差,捣乱,影响其他孩子。而小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教学内容难,上课几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异龄孩子在一起相互影响,教学活动实在很难组织。
5.实行混龄教育是“无奈之举”,忽视混龄教育的真正价值。
A园教师是中专学前专业毕业,接受过幼教相关理论培训,对于混龄教育也只是听说过,并不了解。B园教师高中学历,高中阶段是艺术生,接受过幼儿园园长等培训,具有多年办学经验,对于混龄教育是在同笔者交流中才有所了解。可见,两所幼儿园教师均不了解混龄教育的理论价值。B园园长表示实行混龄编班主要是因为孩子少,找不到老师,为了方便管理。而A园主要是满足家长希望孩子快一些上小学的需要。两所幼儿园园长实行混龄编班是因为方便管理幼儿、满足家长需要、生源和师资等条件限制,实行混龄教育实乃“无奈之举”。
6.教学实践与教学计划脱节,活动组织随意。
由于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当地教育部门对幼儿园工作缺乏管理和监督。幼儿园活动组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幼儿园教师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计划通常就只是为应对上级检查。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并未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活动时常中止。停了课的孩子们大多数时间还是得呆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写字、玩自己的玩具或是自由讨论。教师不在时,由保育员看管孩子,防止孩子出现打架斗殴现象。这时幼儿园的功能退化为帮助家长看管孩子,幼儿园为孩子提供体智德美全面教育的功能就失去了意义。
7.幼儿园间恶性竞争,关系紧张、缺少交流。 近年来,农村民办幼儿园飞速发展,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幼儿园也不断丰富自己的服务内容,许多幼儿园提供接送服务,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有更多的机会,但这也造成了民办幼儿园之间的恶性竞争。各幼儿园封闭办园,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关系紧张。封闭办园必然导致幼儿园保教质量下降。
二、原因探析
1.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瓶颈。
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园经费主要来自家长交纳的保教费,因此生源直接决定着幼儿园的生存状态。从提升办园条件、改善园舍设施到提高保教质量都需要资金支持。许多家长拖欠幼儿园保教费,使得原本平均分配给每个孩子的保教费用就要分给更多孩子,幼儿园保教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费不足是造成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的主要原因。
2.管理不善是影响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关键。
我国农村幼儿园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幼教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盲区,绝大部分县教育局幼教专干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并且兼管多项其他工作,对幼教事业仅仅承担参加相关会议评比检查幼儿园工作等责任,没有精力也缺乏业务能力具体指导农村幼教事业发展。[2]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缺乏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监管。
3.教育活动片面迎合家长需要,无视幼教规律。
农村地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家长要么考虑为上小学作准备,送孩子到幼儿园学知识,要么因为请幼儿园代为照顾孩子,顺便学点东西。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前教育对幼儿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部分家长干涉幼儿园教育活动,希望孩子学习读写算等基本知识,不支持教师组织其他活动,而教师为了保证生源不得不满足家长的要求。活动安排侧重于上课,教给孩子读写算等基础知识。为此还专门设置写字课,布置给幼儿大量书写任务,督促幼儿在园内完成以应付家长。教师和家长缺乏教育沟通,严重影响幼儿全面发展。
4.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职业倦怠感强。
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专业发展机会少这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3]教师职业倦怠对幼儿及教师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农村地区幼儿园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往往身兼多职,既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负责孩子保育工作,工作任务重而待遇低,并且缺乏专业发展机会。教师安于现状,较少考虑幼儿园的长远发展。
5.幼儿个体差异大,教师素质不高,因材施教“难”。
农村地区文化和经济水平较落后,信息比较闭塞,图书资料、广播电视资源较少,幼儿自身知识经验缺乏,个体差异大,异龄幼儿一起生活学习对教师组织活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把握不好异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从而很难根据异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两所幼儿园教师认为孩子年龄和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6.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不够,制约幼教质量提高。
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网络成员之间进行的支持性活动,人们可以从其所属的网络中获取所需的支持,同时也为其他成员提供支持。[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合作程度不高。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家庭以及社区为幼儿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支持不够。各幼儿园之间关系紧张、封闭办园,缺乏交流。
三、对策及建议
1.明确政府职责,加强管理,为农村幼教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政府在促进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政府应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加强监督管理,督促幼儿园将政府补助资金用于改善幼儿园设施上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幼儿园教学工作的评价与监督管理,让幼儿园定期进行工作汇报。督促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最后还应该统筹规划,协助幼儿园根据就近原则做好招生工作,帮助幼儿园解决招生问题。
2.遵循幼教规律,转变观念,为幼儿身心发展创造条件。
幼儿园的任务是对3~6周岁的幼儿实行保育与教育,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幼儿园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一日活动中”等教育观,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爱护尊重每一个幼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3.加强师资培训,组织混龄活动,为幼儿提供异龄交往学习机会。
教育行政部门应认识到农村混龄教育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的事实,举办关于农村混龄教育的培训与讲座,加强教师对混龄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技能的学习,帮助教师了解组织混龄教育活动的技能技巧,充分发挥发挥混龄教育的价值。皮亚杰认知冲突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为混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幼儿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模仿学习中不断建构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师应当在一日活动中组织分组活动,同龄分或是异龄分,尽可能的提供给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同伴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4.“园园”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农村幼教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行政部门应统一要求、加强优质幼儿园与农村民办园的交流合作,定期举行参观学习,各幼儿园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混龄教育经验,相互“听课”“访问”,相互借鉴彼此办园经验和教学经验。各幼儿园要积极寻求一条共赢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为促进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5.家园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幼儿园教育活动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教师应利用孩子入园离园以及开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近期的教育内容,加深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解。定期邀请家长参观幼儿园,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抓住契机向家长解说正确的教育理念,介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强化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争取家长对教育活动的支持和理解。
6.加强教育科研,为农村混龄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混龄教育在我国农村存在的时间较长,但对其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且现存的研究大量都是针对城市混龄教育而言的,农村混龄教育的发展还在前进的过程中摸索着,没有现成的模式和范例可供参考,这需要研究机构对农村混龄教育的实施提供科研支持,针对我国国情、我国农村幼儿园的混龄编班,从教学方法、师幼关系、环境创设等方面探索出适合我国农村发展混龄教育的教育模式,让农村混龄学前班发挥混龄教育应有的价值,真正促进幼儿在混龄群体中的全面发展,发挥混龄教育在农村的整体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J].幼儿教育.2006.(2):4-5
[2]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3]伍明辉,杨仕进 .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调试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07,(5-6).
[4]转引自刘甜芳,杨莉萍.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与支持类型上的差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