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的人格魅力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ljok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人格教育在社会上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学校。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最直接的参与者当数教师。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自身人格的培养和流露,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学生;用文明的言谈举止影响学生;用良好的精神风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塑造完美健全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教师 人格魅力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29-01
  人格,从理论上讲就是一个人的心理组合。它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综合。近几年来,人格教育已作为许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在社会上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学校。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最直接的参与者当数教师。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置的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人格是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教师的人品魅力对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巨大的、深远的,有些方面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名教师,有时候会扮演传授知识者,家长和人生导师三个角色,试想家长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一名教师在一个学生的心目中就有多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高尚人格的培养与流露。前者是有声的教育,后者是无声的熏陶。要知道: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
  1 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学生
  德行,在教师人格中起灵魂作用。教师的德行对学生德育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首先注重的应是自身职业道德的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教师不应把教书仅仅看成是工作,而是要毫无私心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其次,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现,也是影响学生业务素质的最直接因素。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精神,要不断提高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重要的生命经历,是我们人生价值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学生的认知发展,但是,我们不应把學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弃之不顾,或者完全依附于认知教育。正是课堂教学的隐性价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完善。它的成功与否,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高尚道德的培养,主观能动性的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远大理想和目标的建立等,这都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能将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规范、交往意识等等每一项,都巧妙地与认知活动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的人格品质。
  2 用优雅文明的行为影响学生
  优雅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气质美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在美的外化,教师的言谈举止最直接和感性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以求真、至善、达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事事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豁达乐观的胸怀,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心灵的震撼。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在我看来,对这句话中的“语言”理解,应是更深层的,更广泛的,包括无声的,有声的。从用语的准确规范、文明礼貌、真诚精美,到和学生说话的态度以及回报招呼的语气表情,都传递着教师人格的魅力。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言谈举止比一切大道理都具有说服力。当你用手纸包住卡出的一口痰时;当你弯腰捡起横在地上的一把扫帚时;当你背对着同学吹下讲台桌上的粉笔灰时,我相信,这些文明的举止都会为他们树立效仿的榜样。这是健全人格的具体体现。
  3 用良好的精神风貌感染学生
  良好的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的象征。它不仅体现学校的特色、风格和办学理念,同时也反映时代的精神、地域和历史文化积蕴,它巨大的同化力和约束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是任何物质力量都无法替代的。对个人而言,良好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的高尚的性格品质、坚定的意志信念和高雅气质的展示,而性格品质又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学校德育的题中之义。
  作为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树立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具体做来:教师应细心酝酿好每一堂课的情绪,从衣服的穿着得体到色彩搭配和谐;从语言清新爽朗到表情自然流露;从课堂知识讲授到课本之外的观点阐述分析。要知道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豁达睿智的意志品质,坚定自信的人生信念,会如春风拂面沁人心脾,如潺潺泉水清澈照人,如深沉古潭发人深省。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点燃学生头脑的明灯。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健全人格的坚实基础。
  其次,我认为学校应设法为学生创造更多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如;为他们介绍并提供一些精品书刊,并开展读书心得讲评。组织一些高雅的文娱活动如演讲比赛和诗歌朗诵等,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竞争意识、自制力和友谊感等优良的个性品质。
  4 结语
  一位教育学教授曾经说过:未来的教师职业将不在只是外部的责任和奉献,而是充满科学与艺术创造的、彰显个性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教师的劳动应逐步同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职业一致起来。多么富有哲理!
  总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不负重托,要本着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材教育为主线,以人格完善教育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全方位开展工作,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优雅的仪表,高尚的品德,得体的言行,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塑造他们完美健全的人格品质。
其他文献
摘 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同时,参与常州地方文化研究和地方文化调研,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常州地方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针对地方文化建设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主动为常州及周边地区提供文化建设人才,提升地方文化从业人才素质,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专业建设;地方文化;团队;人才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汉
如果说课程设置承载着一个学科的逻辑知识体系,那么课程教学则承载着一个学科的人才培养的重责。大学教学与大学的功能以及社会诸因素紧密联系,理应从发展的、联系的、动态的生
摘 要: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历史教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从根源上培养学生的思想,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摒弃陈旧的思想,运用灵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主观上愿意接受知识的汲取,培养更加广泛的兴趣,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新一代
成人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内涵及性质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商品交换的存在和发生。就其本质而言,成人高等教育市场是在提供教育服务的办学主体(包括办学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和接受教育的
摘 要: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确立科学的培育目标,创新思路与方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该论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出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从
作者简介:张金星,男,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我国大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群体,做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与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先阐述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分析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贫困
摘要:大学新生处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需要完成一次跨越。研究型大学承担培养科研人才的任务,对学习适应性的要求也会更高。本研究以浙江大学师生为对象,发现学习适应性问题主要是由于新生自我评估偏差、学习自主性较差、学校具体性指导不足造成的。对此,提出了建立学习适应性测量与干预机制、加强兴趣探索和学业规划指导、改进课程教学模式、健全制度规范和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
《肿瘤影像学》杂志,前身为《上海医学影像》,自1992年创刊以来深受医学影像界赞颂,1998年经原国家科委、中央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国内外公开正式发行的期刊。现为复旦大学主
摘要:终身体育目标是在终身教育制度背景之下提出和实行的,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开展,要符合大学生的成长与健康。体育课程不仅仅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而应该有效的实现对大学生的长久教育意义,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状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本文就将针对终身体育目标之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终身;体育目标;大学;体育改革  
开放学校在世界范围已成为很多国家普及中等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我国的相关实践与研究却较为缺乏。本文基于国内外开放学校相关文献研究,首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