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监管PE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itas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E的发展需要监管,监管不是简单地加以限制。在适度监管、引导性管理的原则下对PE进行宽松的监管,并强调信息充分披露和反欺诈,以保护投资人利益,同时防范系统性风险,有利于这一行业的健康规范。
  
  有的PE在创业板企业申报材料前投资进去,不到一年就获得了超过10倍的回报,这些投资的背后是否存在“PE腐败”,需不需要进行管理?有些中小投资者受所谓投资创富的诱惑,把看家的底子都拿来投资PE,这需不需要进行引导?创业板IPO撩动了各方敏感的神经,其中闪现的“暴利故事”给予市场不同的想象力,更令PE的监管问题备受瞩目。PE是接受监管,还是遵照自己的江湖规矩行事,成了管理层和PE界博弈和关注的焦点。
  
  海外监管:
  注重募资和信息披露
  
  与公募基金不同,PE最大的特点在于私募性,一方面,其基金募集无需通过公开发售;另一方面,PE投资人一般富有且投资经验丰富,比一般公众承担风险的能力更高。由于PE的这一特点,并且其主要针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许多国家都对PE采取了比较宽松的监管措施,以促进其发展。
  比如,美国对PE的监管主要以豁免条款约束下的行业自律为主。作为投资机构,PE在美国也接受《证券法》、《投资公司法》、《投资顾问法》等法律的监管,但这些法律给了PE很多豁免条款,使其免于严格的监管,而仅在合格投资人的资格、数量以及信息披露上给予限制。这种相对宽松的监管在保护投资者的同时,也极大地提供了PE资金募集与运作的效率,为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与美国类似,英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对PE也进行宽松的监管,没有专门的监管制度,而是通过行业性组织和行业自律进行信息披露(表1)。金融危机后,美英等国拟加强对PE的监管,并正在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法案,比如,鼓励PE注册,对PE注册的关注从客户数量转移到管理的资产规模,并拟在托管人、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强监管。
  
  国内现状:
  游离于管和怎么管之间
  
  PE在中国完全是舶来品,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5年,国内对PE没有专门的监管,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或法规,老的《公司法》对PE的募资和投资都有不利影响,PE在中国的发展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表2)。
  2005年,新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审议通过后,国家十部委发布了国内第一部针对PE的专门法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对PE的备案管理、投资者、从业人员、信息披露等作了规定。这一目前针对PE最为完善的法规从2006年开始实施。此后,随着《合伙企业法》的修订,有限合伙企业的法律地位、税收优惠政策等进一步明确,国内PE发展的制度环境初步成形。
  从法规及实际操作看,国内对PE的管理也遵循了宽松和自愿的原则。《暂行办法》虽然规定了PE需要备案的条款,但备案与优惠政策相关联,属于引导性自愿备案,并非强制性条款。其他众多法规政策对PE也多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这些政策不仅对长期无规则可循的PE行业进行了引导,宽松的监管环境也给予PE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国内PE行业的发展。
  但是最近几年,PE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游资性快钱纷纷涌入,令行业迅速膨胀,机构设立如雨后春笋;市场筛选机制失灵,LP如何选择GP成为问题;GP募资的多样化、泛公募化、GP找LP难的问题始终存在,一些募资行为游走在政策边缘,存在以借贷资金从事股权投资的不规范之举;杠杆化存在灰色地带;PE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报喜不报忧,导致市场狂热。针对这些问题,目前的管理机制开始显现不足,并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从监管主体看,目前实行的PE备案制度与优惠政策相关联,PE要获得税收优惠、社保基金投资,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备案,而这样的备案不仅复杂,难度也在加大。备案制度的本意是“好人举手”,但实际上却存在好人难举手、坏人也得不到惩戒的情况,从而需要真正发挥“奖优罚劣”的功能。
  从募资监管看,由于现行法规没有对合格LP及PE的募资行为进行具体的规定,PE的募资途径仍然有限,并且存在政策风险。2009年,上海汇乐因设定最低回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查,其业务戛然而止;浙江红鼎创投因非法集资,资金链条无法持续,创始人主动投案。这两起事件虽是个案,却暴露了PE业内的问题:私募与泛公募化的界限在哪里,如何界定合格的LP,如何向潜在LP进行宣传并引导长线LP进入PE,如何避免PE的大众化倾向等,都急需解决。
  从信息披露看,目前的披露仅针对备案企业,存在诸多盲点,比如,PE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行业性组织,没有统一的、共同接受的信息披露规范或指引等。
  同时,相关主管部门对PE的监管条文之间也似有矛盾,如国家发改委2009年颁布的《加强创业投资企业备案管理、严格规范创业投资企业募资行为的通知》与2006年十部委的《暂行办法》在LP最低投资额的规定上就不尽一致。这显示主管部门需要确立对PE长期有效的全面监管理念。
  规范才能持续发展。在PE规模迅速扩大之时,如果不能对其加以引导,提前防范风险,也许下一次危机到来时,沙滩上将遍是倒下的裸泳者。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完善PE的监管也许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性需求。
  
  监管大方向:适度和引导
  
  PE监管的核心目标应当是信息充分披露和反欺诈,以保护投资人利益,同时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市场的稳定。对于PE行业,如果监管缺位,可能会导致不道德行为发生,欺诈性图谋实现;如果监管过度,将会增加行政和合规成本,影响资金流入,制约整个行业发展,因此,监管的关键在于找到平衡,不要落入很多行业“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从国内情况看,PE监管存在几种范式。一是继续沿用目前的管理模式,在现有框架下实现行业的自律式发展。不过,这种模式可能存在行业自律组织缺席、自律管理不到位、不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二是将PE视同为金融机构,采用严格的监管模式。但是,金融机构一般或使用杠杆,或针对公众影响面大,而PE本质上是私募,采用这一模式将会因监管过度妨碍行业发展。三是适度监管,引导性管理。本土PE面临的任务依然是发展,需要坚持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原则,规范与发展并进、扶持与监管并用,通过完善监管为PE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综合来看,第三种模式更具可行性。而从PE的实践看,在这一模式下的监管可以遵循以下思路展开。
  以募资环节监管为核心,培养合格的GP和LP。对GP应实行自律为主、强制性备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自律管理,建立PE“品牌即生命”的市场机制;通过备案管理,建立好人举手、做坏事成本高的机制。其中,强制性备案的核心在于设定PE行业的进入门槛,使所有GP合乎规范,并提供GP筛选机制,促使GP诚信运营。备案后的GP可以对外募集基金,如果其出现违规行为,可以撤销备案,从而加大GP的犯错成本。同时,对GP的募资文件和募资行为也需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将风险揭示函列为募资必备文件等,从而设定明确的募资红线。对LP监管的核心则是风险教育和揭示,提高其风险意识,并在LP的投资人数、最低投资限额上进行明确规定。
  以信息充分披露为目标,加强对LP投资的保护。首先,尽早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自律组织,协调管理PE的信息披露,形成政府指导行业组织、行业组织规范PE机构的管理脉络。信息披露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率、非主营投资行为、非正常投资方式等。其次,规范GP对LP的信息披露,包括定期信息披露和重大事项披露等。第三,引入托管机制,由托管银行定期对投资人进行资金情况的披露。
  以优惠政策等利益调节机制引导PE的投资行为。改变目前针对PE的组织形式制定优惠政策的方式,针对投资阶段、投资领域、税收、IPO后的锁定期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导PE投资阶段前移。同时,提出投资行为的风控指引,设定限制投资领域和行为。
  引导主流LP选择优秀的GP,扶持主流PE发展。率先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引导基金等优质LP投向优秀GP,并对这些LP实施税收优惠,使之获得与其他投资工具平等的待遇,从而推动PE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有些PE在部分投资个案上获得的高回报,是PE长期稀缺造成的;人们在创业板市场看到的PE快速赚钱效应,则是IPO发行机制和二级市场定价的结果。一般而言,PE的收益是投资的成功概率覆盖失败概率的结果,单个项目的高回报不足以说明基金的成功。而且,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包括税收在内的措施,引导PE关注早期项目、增强对已投资项目的增值服务能力,使PE从注重快速回报转向长期的合理回报。当然,市场的力量也会让“红苹果和青苹果”发生效用:当红苹果没有了,青苹果就会受到关注;青苹果没有了,苹果苗都会有人种。
  
  提高监管效率:
  处理好三大关系
  
  要提高对PE的监管效率,还需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是多头管理和政策统一的关系。由于PE政策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在监管上必定要有一个牵头部门作为总协调,制定统一的政策,避免多头管理令PE无所适从。第二是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的关系。行业自律是PE行业的发展趋势,管理部门要在政策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以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为基础的监管模式。第三,要注意处理好长期发展与短期管理之间的关系,监管政策要考虑时效性,用发展和扶持的眼光看PE,扶持主流PE,规范PE的短期不规范行为。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PE经过10年探索耕耘,已经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PE发展到一定的时候需要监管,监管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加以限制。从发展的角度看监管,用引导和适度的原则进行监管,既确定PE运行的规则,又给PE足够的自主空间。有了这样的监管,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中国PE行业未来会更规范,更健康。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xincaifu@p5w.net。
其他文献
2010年全球经济将开始复苏,而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增速较2009年进一步提高,我们预计2010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10.1%(附图)。由于基数原因,一季度GDP增速较高,二、三季度将有所下降,四季度再略有回升;但从环比来看,GDP增速将比较平稳,并逐步回升。随着经济复苏,需求逐步回升,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大宗商品价格回升,2010年全球和中国物价也将从通缩转向温和通胀,我们预计,2010年中国
期刊
着中国经济增速的回升,政策何时退出、如何退出成为市场关心的热点。任何关于政策调整的风声,都曾引发证券市场的大幅震荡。经济向好,似乎为政策的逐步退出提供越来越多的理由。然而,对海外经济以及对中国经济复苏稳健性的担忧,似乎要求政策继续保驾护航。    政策的进与退  2009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反映出当前政策在维持与后撤之间的矛盾和两难。  在承认经济复苏的同时,会议提出要“注意把握好
期刊
2010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更强劲、更平衡的增长,除对2010年中国经济的基本设想之外,我们重点提出5个潜在的意外。我们将意外定义为发生概率在10-30%之间的事件。    第一个意外:2010年二季度  初出台激进的紧缩政策  未来几个季度,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因基数较低而出现快速增长可能引发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加之2009年极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不排除政策制定者不顾G3经济的温和复苏而出台新一轮紧缩性调控
期刊
2009年12月以来的宏观经济和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盘股和主题性的投资已经面临着高估值瓶颈,所谓的风格轮换始终没能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盘的上攻节奏,市场休整在所难免。与此同时,我们最为关注的欧美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在我们逻辑分析框架下的美元反弹已然发生。2010年一季度市场最关键的问题是欧美的库存回补过程,逻辑的起点就在于我们对整个库存周期波动的判断。    等待库存周期高峰时的  中游
期刊
相比公路和航空,铁路运输具有油耗和运价方面的压倒性优势。随着全球经济向低碳模式的转变,更为清洁的铁路运输也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替代效应日趋明显。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于2009年11月3日宣布收购美国第二大铁路运营商—北伯林顿铁路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双方协议显示,伯克希尔将以每股100 美元的价
期刊
2009年11月工业增加值较2008年同期增长了19.2%,虽然有2008年低基数效应的影响,但这一数字仍超出了预期。由刺激政策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复苏使得重工业生产的反弹更为强劲,推动重工业强劲复苏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是房地产的反弹。  就在我们以为在连续数月迅猛增长之后,房地产新开工和销售面积可能会开始放缓的时候,2009年11月的数据大出所料。房地产(包括住宅和商业地产)总的新
期刊
2010年,金猪五国出现信用风险、美国商业地产等领域缺乏偿债能力等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些突发危机事件,可能影响中国经济;从国内看,金融危机已使中国的经济政策目标与从前出现根本性差异,政府将大力扶植内需,对资产泡沫更加严厉防控,并转向平衡国际收支。虽然中国经济在2010年上半年过热的可能性很小,但投资者应密切关注过热的风险。    艰难的2009年已经过去,人们期待着2010年的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带领世
期刊
对于巴克莱等综合性金融集团来说,这一劫也许是早晚的事。如果2007年收购荷兰银行(ABNARMO)成功,巴克莱源于低资本拨备和高资产杠杆的危机已经爆发,就像今天的荷兰富通银行一样。在当下的“金融海啸”中,巴克莱仍然游走在危机的边缘。  问题源于新巴塞尔协议。根据巴塞尔协议要求,证券化等直接融资工具和衍生工具的风险系数要低于传统银行贷款,而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则给了很多大型金融集团以低资本金支持高速资
期刊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失速的风险在下降,政策失误的风险却在上升,政策的取向将决定2010年的经济前景,而房地产、信贷、地方财政、人民币是其中的四大看点。    中国已经成功地度过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大的增长危机。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也深受其害,不过在极其进取的财政、货币政策支持下,经济在世界各主要国家中率先复苏。在2010年,GDP增长“保八”几乎没有悬念,“争九”成功的可能性也颇
期刊
2010年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调整,即从应对金融危机的各种扩张性宏观政策调整到正常的发展战略上,因此,今年有望成为近年经济发展最为平衡的一年。但是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突发的事件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预案,尤其是针对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六大潜在风险,包括地方政府资金链断裂、资产价格大幅波动、自然灾害导致农副业减产引发通胀、国际能源及原材料供给中断或价格飙升、贸易战全面升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