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花果山”人类大反思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hun9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多年前,一个动物园里的一处景点,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还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究竟是一处什么样的景点?
  大血战始末
  这处景点就在英国伦敦动物园。20世纪20年代,伦敦动物园尝试改革,开始把动物从室内移向室外,从笼子喂养移向野外放养,因为在室内和笼子里,动物易患病且忧伤抑郁,引不起游客兴趣,甚至让游客也感到沮丧。其中,灵长类动物最易患病,像肺炎、肺结核、维D缺乏等都是常见的病。
  1924年,动物园最先为狒狒设计了一座猴山。这是一座封闭的人造假山,但它完全模拟野外露天环境,只要在猴山范围之内,狒狒可以自由活动,攀爬跳跃随心所欲,与野外的栖息地几乎一模一样。这座猴山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设计,动物园特意在里面安置了一处石崖,使狒狒在這里能体验到家的感觉,从而向观众展现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的一面。
  第二年,首批97只狒狒从非洲运抵动物园。雄狒狒个大,长着长长的獠牙,还长着红屁股,比雌狒狒更吸引游客,因此当时引进的狒狒基本上都是雄性。但是不知是疏忽,还是没有在意,这97只狒狒中混了6只雌狒狒,并由此导致了一场“悲剧”。
  进入猴山后,为了争夺交配权,雄狒狒之间大打出手。由于雄雌比例高达15:1,这种争夺旷日持久。雄狒狒都很高大强壮,一旦打起来,爪子、獠牙全都用上,显得残酷而无情。最要命的是,雄狒狒开打之后就顾不上雌狒狒了。有时争夺激烈,雌狒狒被围在中间,逃也逃不出,最终常常被“打”得遍体鳞伤,其中大部分雌狒狒就是这样被打死的,而且就算雌狒狒死了,雄狒狒在其尸体上还继续开打,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
  猴山就这样处于一种无止境的争战之中,不到两年时间,将近一半狒狒死去。然而更悲剧的是,动物园对此的解决办法不是带走剩下的雌狒狒,而是又引进更多狒狒,试图以此平息争战。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动物园额外引进了30只雌狒狒和5只年轻力壮的雄狒狒。结果,新的争战再次爆发。
  1931年,猴山里雄狒狒死亡比例达64%,雌狒狒则高达92%。有些雄狒狒死于疾病,但是几乎所有雌狒狒都死于争战。猴山里共出生15只幼狒狒,但在争战中,只有1只存活了下来。
  冲击人类社会,带来暴力崇拜
  七年大血战,成了动物园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对游客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感官刺激,但对人类道德而言却不是这样。
  当时西方社会对这场大血战,纷纷进行研究,最终形成了一种主流观点。灵长类动物在野外的生存环境野蛮而艰难,造成了它们不可避免的一个生物特性,就是以雄性为主导,雌性为附属,形成了有严格等级的种群制度。这种种群制度建立在强权和交配权主导的基础上,并籍着强权和暴力来巩固。在这种体制下,任何狒狒一旦挑战权威失败,一般都会被当家的狒狒杀死。不仅狒狒,其他的灵长类动物也是这样。
  这种主流观点形成后,许多社会学家、记者、公众不自觉地把它移植到人类社会上。人类社会本身也充满了混乱、欲望和战争,再加上进化论观点的流行,于是人们把猴山的血战当成是人类社会不受法律约束和道德限制的一处缩影。有的政治家、心理学家甚至认为战争、暴力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是千百万年遗传下来的固有基因。
  经过几年发展,这种观点令人十分信服。媒体、文学等领域因此还发表了不少小说故事,以此说明这种观点。就在这时,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为之后闪击波兰、开启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下了基础。而德国入侵波兰这件事,反过来又加强了人们对这种观点的认知。
  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种观点在人们心目中才渐渐消退。
  科学研究的“偏见”
  消退的原因在于科学研究日趋完善,“偏见”得以消除。
  社会群体具有暴力崇拜的基因,这种观点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它推论的依据却是错误的。猴山大血战完全是人为事件,它不是野外环境下正常的动物生活情景。以猴山为样本,研究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就好比以监狱为样本,研究人类社会一样。这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首先是空间问题。在野外原始栖息地,比如埃塞俄比亚灌木丛林地里,100只狒狒大约占据5万平方米的地域,但是在伦敦动物园的猴山里,满打满算仅有500多平方米,相当于野外的1%。
  除了极其拥挤,还有极端的性别不平衡。在野外,狒狒是一种要保持“一雄多雌制”的灵长类动物。1只成年雄狒狒,一般都会有数只雌狒狒和幼狒狒,有时达10只之多。一雄多雌制使狒狒群形成了一个大宗族,并且还有严格的等级制。谁胆敢侵犯自己的宗族,就会受到雄狒狒的严厉惩罚。
  在伦敦动物园里,人们却把近100只雄狒狒和6只雌狒狒关在一起,而且它们还没有任何宗族关系。这种情况在野外是根本看不到的,于是战争就爆发了。
  这种空间、性别上的不平衡,可以看成是当时科学研究的一种时代局限性。如果这是“无意”造成的错误,那么下一个错误就真的是偏见了。
  当时科学研究上,普遍存在一个重大偏见,就是人们认为实验室研究优于野外研究,在生物学研究上也是如此。人们认为在野外观察动物,又累又苦,惹一身臭汗,还要遭受蚊虫叮咬,甚至还要提防某些动物带来的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头脑无法保持足够的清醒。所得结果自然也比不上身心状况俱佳的科学家在条件完备的实验室里所得出的结论。当时野外观察,普遍被认为是二等科学。
  虽然被看不起,但野外观察并没有停止。随着观察的深入,人们发现灵长类动物的生活里不单单有暴力和交配争夺,而是复杂的、多变的,容易受环境影响的。就这样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猴山大血战主导的观点才渐渐终结。
  反观整个过程,猴山上的狒狒处在一个封闭的、拥挤的、不自然的环境里,它们无法代表所有的狒狒,也无法代表灵长类动物,更无法代表人类。而人类经常视自己高于动物,但却又经常将自己类比为动物,将动物身上的经验付诸于自己身上。如果一定要从猴山大血战学到经验的话,那就应该是我们不能太急于把从动物身上得到的经验教训应用于人类自己。
其他文献
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某段音乐旋律在脑海里一直萦绕,不断地重复循环,越是想让它停下来,那声音越是在耳边闹得欢腾。这种现象叫做耳虫,由德语词汇“Ohrwurm”直译而来,这个描绘十分形象,卡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旋律还真是像条在耳朵里作怪的讨厌小虫呢。可这只讨厌的“耳虫”是如何钻进我们的耳朵、扰乱我们心神的呢?  音乐你为啥绕啊绕?  当我们听歌的时候,大脑的听觉皮层被音乐唤醒。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研
期刊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相信许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皮肤。”如果你这样回答,那就错了。  25年前,美国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罗切斯特大学皮肤学教授曾做了一次计算,估算出一个人皮肤的重量大约是其体重的5.5%,远远落后于人体的骨骼(体重的14%),并远远落后于它的肌肉(40%)。换句话说,这两个器官都比皮肤重。  也许有人会说,这里的“大”并不是比重量,很显然,皮肤这么轻,比起骨骼
期刊
最近,美国一家基因治疗中心一直在观察两种参与肌肉生长的分子——生长抑制素和卵泡抑制素,研究它们在肌肉生长中所发挥的作用。生长抑制素,顾名思义,就是会限制组织肌肉的生长能力;而卵泡抑制素则是生长抑制素的“天敌”,会阻止生长抑制素的行动,当生长抑制素被限制,可想而知,肌肉就能“任性”地生长。  如果人与动物的生长抑制素的基因有遗传缺陷的话,肌肉就会比正常的大出许多,比如在1997年,遗传学家就曾发现,
期刊
英国伦敦的警察们十分抓狂,这已经是犯罪分子第9次犯案了,每一次都在M25号高速公路(伦敦外环高速公路)附近。媒体们把这个抓不住的罪犯叫做“M25号强奸犯”。最近的一次犯罪,他在某片树林攻击了一位慢跑的女性。他多次犯罪的地点覆盖范围达9000平方千米,范围太大以致警方无法确定目标进行搜寻。  最终,伦敦警方请英国国家打击犯罪局的地理侧写师科林·约翰逊前来扭转局面。几个小时之后,他便成功完成了警方长久
期刊
疼痛是种特别的感受,这种感受的存在提醒着我们身体的不适状况,帮助我们免于遭受更大的伤害。但很多时候,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以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身体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只是觉得头疼、肚子疼、背疼。至于孩子,更是无法言明身体所陷入的窘境,只能用手指指或者避让家长和医生的碰触。奇妙的是,止痛的药物总能帮助我们减轻痛苦,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疼痛打哪来?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医生以及科研学者都在努力探寻痛
期刊
在古英语中,有个谚语是说“犯错为人,宽恕为神”。大致意思跟汉语里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样,说的都是犯错是一件人类没法避免的事情,这表现了人类对于犯错之人的宽容度。然而在相同的问题上栽两次跟头甚至多次跟头,就要被人们斥责为不知悔改、不长心了。那么,果然是像人们说的一个人重复犯错是因为态度问题,还是另有隐情呢?  人们为什么重复犯错?  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者在做相关的心理学实验时,发现事情可能并不
期刊
在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里,蚊子都是一种威胁,除了冰岛。  目前在冰岛唯一能找到蚊子的地方是冰岛自然历史研究所。在那里,一个孤零零的蚊子标本,被保存在一罐酒精当中。20世纪80年代,一名乘客在冰岛飞机场登上一架来自格陵兰岛的航班时,发现一只蚊子在飞机里嗡嗡叫,便抓来做成了标本。  冰岛没有蚊子,并不是因为寒冷,也不是因为冰岛没有小池塘或者湖泊那样蚊子喜爱的繁殖地。蚊子可以在冰島的周边地区——挪威、丹
期刊
一本正经的伪科学假说大赛  在许多人忙着科普工作的同时,科学界也忙着自娱自乐。有这样一个活动,大家分享天马行空、荒谬不羁的伪科学假说,这个活动的名称也直截了当,就叫做“伪科学假说大赛”。  伪科学假说大赛从2013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第一次活动至今,主办方一共成功举办了8次大赛活动,踏足旧金山、伦敦、悉尼等多个城市,每次1000多张门票都会被一抢而空,火熱非常。  在活动现场,会有6个发言人
期刊
何谓丛林肉?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有一类特殊的肉食,被称为丛林肉。之所以说丛林肉特殊,是因为这类肉食并非来自家禽或者家畜,而是“取材”于非洲热带丛林中的猩猩、猴子、鼠类、羚羊或果蝠等野生动物。  对于饮食态度保守的人而言,丛林肉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不好。比如,一些非洲纪录片已经展示过丛林肉交易市场的样子:剥了皮的羚羊和猩猩挂在架子上,烟熏的老鼠和兔子在托盘里一字排开,潮湿的肉案上还堆积着一些你根
期刊
现在可以移植皮肤、肝脏、心脏等器官,并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健康,那么如果移植记忆呢,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移植记忆的可能性  你是否曾有这种经历,偶尔能回忆起童年的某些片段,往事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正是童年的经历、记忆才塑造了我们长大后的个性。但问题是,你百分之百地确定,这些记忆真的发生过吗?  假如曾经有一位好心人,在你的记忆中故意植入一件虚构的事。这件事很生动具体,但完全不属于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