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战争更深处漫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so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著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这篇小说内涵丰富,对战争根源的反思尤为深刻。作者结合小说的描述重点,力图从战争背后的民族心理和性格、纳粹文化对人性的扭曲等方面来探究这篇小说对战争根源的反思。
  关键词: 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战争根源 反思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著名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当中,又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随教材配发的教学参考书是这样概括的:“小说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种种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通过这个伤兵的遭遇,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作品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意深刻。”
  我们仔细研读小说,就会发现作者并未渲染战争场面的残酷与血腥,甚至在为数不多的关于战争的描述中,如在开头的对话中提到“整个城市烧成一片火海”,在后面关于主人公听到的炮声(其实这炮声也是从远处传来的),都给读者呈现出一种超出战争常规的平静。这些为数不多的关于战争的描写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交代这个德国伤兵受伤的原因,更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明确的时代背景。作者重点描述的是这个伤兵在到达临时改为战地医院学校后被送往曾经是美术教室的手术室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想。小说正是通过对学校陈设的物品和主人公心理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战争根源的独特而深刻的反思。
  一、战争背后的民族心理和性格
  在这个伤兵被送往手术室的过程中,作者选取了教室走廊上的挂像、石膏复制品和石雕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而这些艺术品恰恰是德意志民族的精神体现,其中蕴藏的思想就是导致那些如同伯尔一样的年轻人走上战场的幕后推手。
  对这些艺术品的分析显然能够烛照出其中的思想魅影。其中画像类有:《美狄亚》、《挑刺的少年》,以及老弗里茨、希特勒、人种脸谱、宙斯、尼采,等等,还有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石膏复制品有:雕塑——古希腊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古希腊重甲胄武士、赫尔墨斯圆柱;纪念碑——小型阵亡纪念碑(金色铁十字架,月桂花环石雕);胸像——恺撒、西塞罗、马克·奥勒留。
  这些物品就个体含义而言,挂像中的《美狄亚》是复仇者的形象,她为了复仇杀死亲弟弟和亲生孩子,可谓是不惜一切。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战败,遭到了协约国的制裁,承担所有的战争责任,不仅要支付巨额的战败赔款,海外殖民地也全部被瓜分或者由他国托管,其中的多哥就是当时德国被战胜国瓜分的殖民地。这些激起了德国民众的愤怒与屈辱,从而产生了复仇心理。人种脸谱挂像则体现了纳粹主义的核心思想——种族主义,就是认为只有雅利安人才是纯正的优秀人种,犹太人是劣质人种,才会大肆屠杀犹太人。老弗里茨就是腓特烈大帝,是德意志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普鲁士精神的创造者,他宣扬用军事统治国家,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军营,整个国家机构就是一部军事机器。他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难道不能引起若干在学校就读的青少年驻足观看,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埋下一颗“想上战场打仗,赢得军功章”的种子吗?难道不是掀起“战争狂潮”的标志吗?尼采反对民主,歌颂战争,他的哲学思想为法西斯理论奠定了基础。“多哥的风景画”则意味着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民地,学校里挂这幅风景画,是在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宣传。可见,就这些艺术品的类型而言,大致可分为历史类和现实类,其中有些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这些历史艺术品是德意志民族精神源头之一,它有意无意地散发出德意志民族的高贵性,为纳粹的种族优劣论张目,进行精神上的麻醉。而现实类则在宣扬一种英雄主义,即使是战争,也让人看上去是那么的美好,掩盖了战争背后的血腥、残忍与痛苦。正是这些看上去是德意志民族荣耀和勇敢的象征麻痹了当时人们的理性,在性格中埋下了复仇、狂热和盲从的种子。作者在反思,虽然希特勒利用了这些向学生灌输种族歧视观念,煽动青年人的战争狂热,但战争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发动的,正是有了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土壤,德意志民族性格中的勇敢、坚强,德意志民族的高贵在非理性中滑向了相反的极端。
  二、战争背后纳粹文化对人性的扭曲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典型人物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命运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并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除了通过对学校陈设的物品的描述等社会环境描写来暗示纳粹文化疯狂的扩张本质之外,小说更是通过描写在纳粹文化浸染之下普通人人性的扭曲来揭示战争产生的根源,表达作者对战争根源的深刻反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年仅十七岁的德国伤兵,三个月前还是这所文科学校的八年级学生,现在却成了一个发着高烧、浑身疼痛、处于麻醉状态的重伤员,被送往曾经是美术教室的手术室,并在手术中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作者在对主人公的描写中没有具体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心理描写、大段的内心独白。小说借助于这些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不仅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完成了对小说主人公内心的解剖,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深刻的思考。主人公由于身受重伤、高烧不退、处于昏昏沉沉的麻醉状态,记忆与现实在他的意识下交替出现,记忆中在学校的无聊生活和现在听到炮声的愉悦感觉,而事实上他此刻几乎已经超然于战事,甚至那将其身体几乎炸烂的炮火,在他听来都一声声富有节奏,颇为悦耳,甚至是“高雅”、“令人镇静和舒服”、“简直像优美的管风琴”。这里现实与感觉之间巨大的反差提醒人们,战争不仅毁灭了人的身体,更毁灭了人的精神与灵魂,而精神创伤实际上颠覆了以前视为当然和平常的事物。世上的事物可以如此两面,残酷毁灭性的东西也可以显得如此安全无害甚至可爱。然而那往往是遥远的不真切的图像,就像画册里壮观的战争场面,也像教学楼楼道里那一尊尊战功显赫的伟人塑像。后者所构成的世代相传的表象、光辉和荣耀更加衬托出其身后或足下的无数小人物,强烈地对比出故事的叙述者遭遇毁灭的平静无奇。由此传达给读者的内心深处的悲哀和震动,才正是作者最关注和最要表现的,这是战争、世事、历史的另一面。
  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在文中对于主人公的描写是抽象化的,主人公是一个被隐匿的、抽象化的人,在小说中除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大段的内心独白之外,个人的性格特征被作者有意淡化、模糊化,只剩下一个抽象轮廓。那么作者创设这样一个抽象化的模糊的人物形象试图表达什么呢?这种抽象性具有代表性,表明在二战前的德国,由于纳粹文化的宣传蛊惑,精神受麻醉、人性被扭曲的岂止是青少年,整个德国都沉浸在那种被刻意煽动起来的狂热之中,盲从的不再只是个人,而是整个民族。教育也失去了独立的地位,从而带有附属于国家意志体系之下的盲从,可以说病态的国家造就了病态的教育,病态的教育颠覆了人们对事物的正常看法,表现出纳粹文化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这就从更深刻更广泛的层面揭示出战争产生的根源。
  由此可见,伯尔的写作是基于对现实的批判,而对现实的批判,不是通过对于那场可怕的战争的回顾来实现的,而是向战争的更深处漫溯,去追溯当初是什么导致自己走上战场这一根源性的问题。作者从人性与传统文化的扭曲纠合的角度去反思二战中德国悲剧和灾难的根源。作者批判的是战争背后的民族心理和性格,是悲剧背后的纳粹文化对人性的扭曲,这样的描述使得反思的角度独特而深刻。这正如他在《“废墟文学”自白》一文中说的:“给这种文学起这样一些名称是有道理的:战争打了六年,我们从战争中返回家园,见到的是一片废墟,而我们写的也是这些题材。我们认为,把同时代人诱骗到田园诗中去,未免过于残忍,一旦从幻梦中苏醒,会是多么可怕,莫非我们大家真应当一块儿玩捉迷藏吗?”作者揭露现实的文学主张,是他因为看到了德意志民族历史和现实中令人不安的成分,他不再捉迷藏了,而是要揭示出这场悲剧的历史和现实根源。唯其如此,海因里希·伯尔才被人这样评论:“他把德国人的灵魂从俾斯麦和希特勒的阴影里解救出来。”在他去世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魏茨泽克在给他妻子的慰问信中写道:“我们将怀念他勇敢、热忱、清醒和总是敦促的声音。”而这种敦促的声音被人们称为“德国的良心”。
  
  参考文献:
  [1]世界短篇小说名篇导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2]外国名作家大词典.漓江出版社,1989.
  [3]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站在时代要求的高度,分析了中职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学用结合、兴趣激发、创新实践和数学要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数学兴趣 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    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凸显出许多弊端,普遍存在脱离中职生实际,忽视发展学生能力,重教师的“教”而轻学生的“学’等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工业发展已经在发达国家取
简笔画是指用简练、概括的线条勾画出物象形态与特征的图画。它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形象化手段,省时、省力、省料,寥寥数笔就能表达出丰富的语言信息或概念。它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内容,而且视听结合易于学生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有人做实验发现:儿童从视觉获得的信息3小时后只能记住80%,从听觉获得的信息3小时后只能记住60%,3天后只能记住40%;把视
摘 要: 本文结合土木类专业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校本教材开发的具体情况,从课程作用、教材现状、校本教材开发实施和实施效果等方面探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校本教材的建设。  关键词: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 《建筑工程计量与导师》 校本教材建设    近几年,各地职业院校都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国家教育部倡导开发校本课程、建设校本教材的政策,这为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的教材是传授内容
摘 要: 本文从大纲要求出发,提出了阅读教学中要重点思考“谁来读”、“读什么”及“怎么读”三个问题,并就问题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尝试性的回答,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要把阅读任务切实落实到学生身上;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题材广泛和数量要求,重视经典文学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上注意方法的教授和技能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英语专业 阅读教学 教学大纲评论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
“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语文学习分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一个人成才的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优秀者都超过非智力因素不良者,优秀生中智力中等和中等以下的占67%,而学困生中智力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占50%;对学生理想、动机、兴趣、意志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调查表明,优秀生和学困生生有显著地差异。这说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的
摘 要: 传统历史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学生对历史开放性作业情有独钟。作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历史作用的布置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仿制历史模型、编辑历史小杂志等这些创新作业的布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开放性 历史作业 作业设计    以往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设计的历史作业,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反复抄写、机械重复来达到记忆的目的。这样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
摘 要: 高职阶段的学生,大多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强,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障;与课堂教学相比,二课活动的开展,有很多优势是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是对课堂教学很好的补充。  关键词: 高职英语 课堂教学 二课活动    一、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及教学情况  最近十年来高职教育在全国各地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新成立了多所高职院校,一些老的院校也得以发展壮大。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
摘 要: 作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发现,教师往往有不关注的角落,赏识不到的群体(学困生、内向的孩子等),其实他们的心灵是脆弱的,迫切需要教师的肯定。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关注课堂遗忘的角落,还孩子金色的童年,这就是赏识的魅力。  关键词: 赏识 赞美 肯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你、我、他,我们有谁会拒绝别人的赞扬呢?更何况是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孩
摘 要: 新形势对做好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在坚持育人为本理念下,在学生工作机制创新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即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创新学生工作合力机制;以服务学生为根本,创新学生工作服务机制;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创新学生工作教育机制;以制度队伍为重点,创新学生工作保障机制。  关键词: 学生工作 机制创新 育人为本    学生工作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连接支持服务
摘 要: 高职高专英语课堂长期以来存在着学生厌学、教师被动、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如何让教师和学生摆脱这种困境,提高高职高专英语课堂的生命力,让参与者乐在其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可以让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一、引言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最近受到来自教育部、各高校和教师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高校扩招,高职高专学生入学门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