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形成一股回归大自然的潮流,天然植物药在全球日益受到关注,世界草药产品的销售额已达12亿美元,其中欧洲的草药产品销售额位于全球之首。原因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下列诸多问题:一是人类疾病谱已由过去的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现代身心疾病为主,而化学药物对多数此类疾病无能为力,其毒副作用和抗药性也常常难以克服,对于新出现的疾病如艾滋病和其他一些疑难病症,显得力不从心;二是第三状态及其危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仅依靠化学药物解决第三状态问题是不够的;三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和长寿的渴望日趋强烈,单纯依靠化学药物难以满足人们的这些追求。总而言之,人类的医学模式开始由单纯的“生物医学”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转变,由单纯的治疗疾病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一、我国中医药企业实行国际化的动因
据调查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在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但相关数据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05年达到1330亿美元,约相当于当年全球向外流量的17%,其存量达到1400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的13%。而我国的很多企业也开始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实行全球化的经营战略。中医药企业凭借什么去占领市场是个关键问题。这可以从西方的国际投资理论中美国经济学家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论找到一定的国际化动因。
海默认为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所拥有的比当地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净优势,从而保证她能赚取较多的投资利润。这种垄断优势包括两方面,一是知识资产优势,二是因企业生产规模大而形成的规模经济优势。
“回归自然“、祟尚天然药物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这种风靡全球的“天然药物热”使我国中药的国际化前景看好,也是中药最大的优势所在,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医疗知识的结晶,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但她又是中华人文文化阶段的产物,必须跟上并协调与科学文化和大自然生态文化的发展,中医有其独特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形神合一”整体观,“三因论”疾病观和“辨证论治”治疗观,这些的确比西医更具有辩证法。同时,中医强调从宏观角度来认识人体,辩证综合、辩证论治,而不像西医具有很强的局部性。
二、我国中医药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全世界已有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中医药机构,中医药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被广泛应用,欧美的一些国家也正在逐渐放松对中医药的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接受中药作为治疗药物,中药已对以欧美国家为主的传统西药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从实际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医药业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4060亿美元,其中美、欧、日三大市场占了88%,而当年我国医药销售额为2464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其中出口约46亿美元,只占全球销售额的1%多。而近年来从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港澳地区进口的洋中药已超过115亿美元,约占国内中成药市场的30%,除了当地法规的因素,其他很多因素极大阻碍了我国中医在国际市场的拓展。
(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不够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承载了浓重传统文化气息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她融汇了中国五千年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多学科知识,故其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
至今为止能从根本上(不管是理论还是疗效)承认和接受中医的人群还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过的地区。而在欧美地区,中医药很难进入正规医疗体系或通过他们的所谓认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认同。自五四运动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在我国教育中占有的强势地位,使我国人民对传统文化日渐陌生,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减弱,使得西医西药大行其道,而中医药则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生存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有进一步的发展了。
(二)不能与时俱进的做到中药的现代化
对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包括了中医理论的现代化以及中药的现代化。而对于中医企业来说,更应该立足于中医开放的现代化。现代中药指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治实践相结合,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来阐述中药基本物质基础与生物活性,研究开发出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贮存、携带、服用)的新型中药。而目前我国中药理论只要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无论是药物的性味、剂量、功效等理论知识,抑或是采集、加工、炮制等使用技巧,都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资深的老中医常常通过对剂量加减、调整配方等众多途径控制药效,这样也使得中药成分更加复杂而难以标准化。
(三)知识产权体系的不完善
药品开发,从选方、试验、试用到投产,一般要经历长达十几年的时间,要花费大量的开发成本。中药的开发也是如此。和其他药品一样,中药也是人类智力劳动的成果,具有商业价值,因而也是一种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然而我国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还不够完善,因此,很难为中药的知识产权提供充分的保护,致使很多中医知识财富流失。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实行了药品专利,一方面以合作开发名义获取我国中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又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将我国的企业拒之于门外。同时,我国很多重要企业缺乏产权意识导致商标在国外被抢注,从而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我国著名品牌“同仁堂”在日本被抢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增加了我国中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四)出口市场管理混乱
很多人认为中医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在国际市场上“身份”的问题。在很多国家,中药不能成为药品,而只能以保健品、食品或者食品补充剂的身份出现。而我国目前经营中药出口的行业涉及10多个系统,有些集体、个体也有出口许可证,从而造成了中药出口市场的混乱,导致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经各种渠道流入国际市场,这使很多名牌、优良产品出口受阻,在国外市场的声誉遭到破坏。
三、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文化的宣传力度
以日本的汉方为例,汉方传入日本已有千年的历史,一直视为正统的医学,直到明治维新时期,留学德国学习正统西方医学、对汉方不了解的日本卫生部部长在日本医学界强行推行西化政策,导致了汉方医药的衰萎,这说明文化认同对政策行为的巨大影响力。目前,欧盟议会在2004颁布的药品法令中,包括了针对草药注册的2004/24/EC指令。同年,欧盟药品评价署EMEA成立了草药产品委员会,也标志着欧盟草药市场的管理进入一个新时期,同时,美国也放松了对中药的管制,所有这些,都给我国的中药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复兴,缩小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带来的中药国际化的障碍。目前国外中国文化持续升温,学习汉语及留学中国的人越来越多,建议增加传统文化所占课时比重,同时将中医药知识作为普通的卫生知识进行传授,让民众掌握正确的中医药常识,进行更广泛的普及。同时通过国际交流会、研讨会、访问、媒体等多种手段加大中药和中医文化的宣传,加大对国外中医药方面留学生的培养工作,使其成为我们的“传道士”,加大国外中医药体系的建立。
(二)加强对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专利保护是药品发明保护中最为有效、力度最大的一种方式。对于药品,专利所保护的是药品的核心技术特征。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实践传承的基础上,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技术,如医药配方、现代剂型、医药新用途,都应当及时把握专利申请时机,以专利的形式予以保护,这样的专利权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商标所带来的无形价值。现代市场,商标不仅仅是一种标记,它往往蕴含企业形象、商品质量、顾客对商品的信赖,因此对商标的保护特别是驰名商标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老字号”,要积极实行品牌营销战略,加大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国际合作和市场开拓中,科研机构和企业应主动利用国外机构或其在中国代理机构获取专利、商标、版权等最新消息和动向,扩大申请、注册国际专利、商标等,为培育国际名牌产品创造条件。
(三)积极实行中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目前,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是没有能为外国人接受的质量标准,因此中医产业现代化,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其产品的现代化上,中成药的生产现代化就是质量可控的现代化。
(1)原料制作的标准化。
指纹图谱目前被国际公认为是植物药和中草药质量控制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既能定性,又具有部分定量作用,在一定程度可较全面的控制药品,因此为保证中药质量,制定中药材的标准指纹图谱是极其必要的,这对中药材品种、来源的控制非常有效。在生产中,要大力推广GAP,确保中药材生产质量。GAP对中药材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了规范,具体为第一、根据中药生长发育要求,确定适宜中药材生长的生态环境;第二、确立稳定的种质来源;第三、对中药材进行合理的栽培和养殖管理;第四、适度、适时采收中药材,GAP的推出也是尽最大努力控制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各种因素,规范中药材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中药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的质量。
(2)中药制剂生产的标准化
中药的复方制剂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精髓。中药传统的丸、膏、汤等剂型虽然在几千年的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毕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需要,因此,应积极的改进,实施标准化,主要在于运用现代科学分析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过程,同时进一步研究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知识,力求开发出高效、低毒,能标准化的新型中成药,同时提高生产质量,通过GMP认证,获得国际市场认证的基本许可。
(四)合理运用促销,扩大企业知名度。
我国的中药公司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也要彻底抛弃传统的“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制定有效的促销策略,并且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目前我国的中药主要以几种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第一,功能食品形式,主要在食品店、超市、营养品店销售,虽然替代了中医门诊,简单易行,但忽视了中药的药用价值。第二,通过非正式渠道,一般在华裔社区和中药店内销售,但会面临被清除和没收的危险,目前欧洲和美国的立法开始明确中药作为药物的地位,这为中药又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因此,中药企业应积极利用各种销售渠道,大力促进产品销售。
(五)以医带药
上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其随行记者在北京做了一个手术,亲身体验了针灸麻醉效果,尼克松目睹了该事实,并引起了海外传媒的关注,美国从此接受了针灸疗法。因此,中药要被国际市场所接受,除了从生产、包装等方面符合国际药品市场的要求,还要辅助以医药理论描述中药的功能,让外国人对中药能从理论上接受和认识。
中药和中医密不可分,两者互为一体。对于中药国际化,中医应作排头兵,只有中医在世界上发扬光大、实现中医现代化,中药进军国际市场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文 峰)
一、我国中医药企业实行国际化的动因
据调查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在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但相关数据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05年达到1330亿美元,约相当于当年全球向外流量的17%,其存量达到1400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的13%。而我国的很多企业也开始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实行全球化的经营战略。中医药企业凭借什么去占领市场是个关键问题。这可以从西方的国际投资理论中美国经济学家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论找到一定的国际化动因。
海默认为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所拥有的比当地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净优势,从而保证她能赚取较多的投资利润。这种垄断优势包括两方面,一是知识资产优势,二是因企业生产规模大而形成的规模经济优势。
“回归自然“、祟尚天然药物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这种风靡全球的“天然药物热”使我国中药的国际化前景看好,也是中药最大的优势所在,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医疗知识的结晶,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但她又是中华人文文化阶段的产物,必须跟上并协调与科学文化和大自然生态文化的发展,中医有其独特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形神合一”整体观,“三因论”疾病观和“辨证论治”治疗观,这些的确比西医更具有辩证法。同时,中医强调从宏观角度来认识人体,辩证综合、辩证论治,而不像西医具有很强的局部性。
二、我国中医药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全世界已有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中医药机构,中医药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被广泛应用,欧美的一些国家也正在逐渐放松对中医药的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接受中药作为治疗药物,中药已对以欧美国家为主的传统西药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从实际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医药业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4060亿美元,其中美、欧、日三大市场占了88%,而当年我国医药销售额为2464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其中出口约46亿美元,只占全球销售额的1%多。而近年来从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港澳地区进口的洋中药已超过115亿美元,约占国内中成药市场的30%,除了当地法规的因素,其他很多因素极大阻碍了我国中医在国际市场的拓展。
(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不够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承载了浓重传统文化气息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她融汇了中国五千年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多学科知识,故其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
至今为止能从根本上(不管是理论还是疗效)承认和接受中医的人群还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过的地区。而在欧美地区,中医药很难进入正规医疗体系或通过他们的所谓认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认同。自五四运动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在我国教育中占有的强势地位,使我国人民对传统文化日渐陌生,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减弱,使得西医西药大行其道,而中医药则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生存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有进一步的发展了。
(二)不能与时俱进的做到中药的现代化
对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包括了中医理论的现代化以及中药的现代化。而对于中医企业来说,更应该立足于中医开放的现代化。现代中药指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治实践相结合,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来阐述中药基本物质基础与生物活性,研究开发出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贮存、携带、服用)的新型中药。而目前我国中药理论只要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无论是药物的性味、剂量、功效等理论知识,抑或是采集、加工、炮制等使用技巧,都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资深的老中医常常通过对剂量加减、调整配方等众多途径控制药效,这样也使得中药成分更加复杂而难以标准化。
(三)知识产权体系的不完善
药品开发,从选方、试验、试用到投产,一般要经历长达十几年的时间,要花费大量的开发成本。中药的开发也是如此。和其他药品一样,中药也是人类智力劳动的成果,具有商业价值,因而也是一种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然而我国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还不够完善,因此,很难为中药的知识产权提供充分的保护,致使很多中医知识财富流失。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实行了药品专利,一方面以合作开发名义获取我国中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又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将我国的企业拒之于门外。同时,我国很多重要企业缺乏产权意识导致商标在国外被抢注,从而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我国著名品牌“同仁堂”在日本被抢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增加了我国中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四)出口市场管理混乱
很多人认为中医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在国际市场上“身份”的问题。在很多国家,中药不能成为药品,而只能以保健品、食品或者食品补充剂的身份出现。而我国目前经营中药出口的行业涉及10多个系统,有些集体、个体也有出口许可证,从而造成了中药出口市场的混乱,导致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经各种渠道流入国际市场,这使很多名牌、优良产品出口受阻,在国外市场的声誉遭到破坏。
三、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文化的宣传力度
以日本的汉方为例,汉方传入日本已有千年的历史,一直视为正统的医学,直到明治维新时期,留学德国学习正统西方医学、对汉方不了解的日本卫生部部长在日本医学界强行推行西化政策,导致了汉方医药的衰萎,这说明文化认同对政策行为的巨大影响力。目前,欧盟议会在2004颁布的药品法令中,包括了针对草药注册的2004/24/EC指令。同年,欧盟药品评价署EMEA成立了草药产品委员会,也标志着欧盟草药市场的管理进入一个新时期,同时,美国也放松了对中药的管制,所有这些,都给我国的中药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复兴,缩小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带来的中药国际化的障碍。目前国外中国文化持续升温,学习汉语及留学中国的人越来越多,建议增加传统文化所占课时比重,同时将中医药知识作为普通的卫生知识进行传授,让民众掌握正确的中医药常识,进行更广泛的普及。同时通过国际交流会、研讨会、访问、媒体等多种手段加大中药和中医文化的宣传,加大对国外中医药方面留学生的培养工作,使其成为我们的“传道士”,加大国外中医药体系的建立。
(二)加强对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专利保护是药品发明保护中最为有效、力度最大的一种方式。对于药品,专利所保护的是药品的核心技术特征。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实践传承的基础上,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技术,如医药配方、现代剂型、医药新用途,都应当及时把握专利申请时机,以专利的形式予以保护,这样的专利权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商标所带来的无形价值。现代市场,商标不仅仅是一种标记,它往往蕴含企业形象、商品质量、顾客对商品的信赖,因此对商标的保护特别是驰名商标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老字号”,要积极实行品牌营销战略,加大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国际合作和市场开拓中,科研机构和企业应主动利用国外机构或其在中国代理机构获取专利、商标、版权等最新消息和动向,扩大申请、注册国际专利、商标等,为培育国际名牌产品创造条件。
(三)积极实行中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目前,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是没有能为外国人接受的质量标准,因此中医产业现代化,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其产品的现代化上,中成药的生产现代化就是质量可控的现代化。
(1)原料制作的标准化。
指纹图谱目前被国际公认为是植物药和中草药质量控制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既能定性,又具有部分定量作用,在一定程度可较全面的控制药品,因此为保证中药质量,制定中药材的标准指纹图谱是极其必要的,这对中药材品种、来源的控制非常有效。在生产中,要大力推广GAP,确保中药材生产质量。GAP对中药材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了规范,具体为第一、根据中药生长发育要求,确定适宜中药材生长的生态环境;第二、确立稳定的种质来源;第三、对中药材进行合理的栽培和养殖管理;第四、适度、适时采收中药材,GAP的推出也是尽最大努力控制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各种因素,规范中药材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中药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的质量。
(2)中药制剂生产的标准化
中药的复方制剂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精髓。中药传统的丸、膏、汤等剂型虽然在几千年的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毕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需要,因此,应积极的改进,实施标准化,主要在于运用现代科学分析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过程,同时进一步研究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知识,力求开发出高效、低毒,能标准化的新型中成药,同时提高生产质量,通过GMP认证,获得国际市场认证的基本许可。
(四)合理运用促销,扩大企业知名度。
我国的中药公司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也要彻底抛弃传统的“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制定有效的促销策略,并且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目前我国的中药主要以几种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第一,功能食品形式,主要在食品店、超市、营养品店销售,虽然替代了中医门诊,简单易行,但忽视了中药的药用价值。第二,通过非正式渠道,一般在华裔社区和中药店内销售,但会面临被清除和没收的危险,目前欧洲和美国的立法开始明确中药作为药物的地位,这为中药又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因此,中药企业应积极利用各种销售渠道,大力促进产品销售。
(五)以医带药
上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其随行记者在北京做了一个手术,亲身体验了针灸麻醉效果,尼克松目睹了该事实,并引起了海外传媒的关注,美国从此接受了针灸疗法。因此,中药要被国际市场所接受,除了从生产、包装等方面符合国际药品市场的要求,还要辅助以医药理论描述中药的功能,让外国人对中药能从理论上接受和认识。
中药和中医密不可分,两者互为一体。对于中药国际化,中医应作排头兵,只有中医在世界上发扬光大、实现中医现代化,中药进军国际市场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文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