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问题要直击学生内心需求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9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好的导学问题是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线路图。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紧紧围绕问题展开:用引人入胜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用提纲挈领的主题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探究,用挑起争端的总结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时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导问设计常见这样的现象:一是创设的情境不能凸显矛盾让学生自然生疑,自学问题只能由教师抛出;二是设计的问题缺乏探究价值,无非是方法的提示、知识点的分解;三是后面的总结追问缺少什么问什么,无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课堂上学生亦步亦趋地被教师牵着走,机械作答,戴着镣铐跳舞,鲜见质疑声、争辩声,师生身心俱疲。这是由于导学问题无趣、散碎造成的。好的导学问题一要能问到学生的心坎,二要提升学生思维,三要整体架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情境问题凸显矛盾,点燃学生探究激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特别是惊讶产生的疑问,简直就是不探究竟,欲罢不能。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找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内容的深度契合点,凸显矛盾来提出问题,使学生惊讶生疑,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热情。
  例如,我们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教师先出示一个3根塑料管围成的三角形,问学生对于三角形都知道些什么。当学生分别答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时,教师顺势问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反过来说,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毫不犹豫地点头说“是”。这时教师剪短其中的两条边,边围边问:“现在还能围成三角形吗?”多数学生还说“是”。于是教师让两名学生到讲台来围三角形。学生摆弄了半天,仍然围不成。这时学生满脸惊讶,纷纷质疑:“其中的两条边变短了,为什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一个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探究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中诸如此类的内容很多。教学此章节时,如何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节课的开始,教师先顺着学生的思路设问“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再通过现场剪、围等戏剧化的手法挑战学生的想当然,揭示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学生很自然地就提出了本节课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情境不仅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蕴含了探究方法的指导,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问题提纲挈领,辐射学生探究全程
  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不仅需要制造认知矛盾来引发学生思考,更需要教师抓住学习内容的主要矛盾,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提纲挈领的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引领学生探究活动,注重用“做”来统领和辐射其他教学环节,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更集中更深入地探究。
  例如,六年级上册《比例尺》的教学,我们设计的探究问题是:在作业纸上准确画出自己的身高(不能标出自己的身高)。思索片刻,有两个学生分别画出了15厘米、16厘米竖线段表示自己的身高,旁边还画上10厘米的线段标上1米作为参照标准。大部分学生则翻书自学起来。由于带着问题,又结合自己的身高实际,学生很快找到方法,都用比例尺画出了自己的身高。
  生1:我用10厘米代表1米,15厘米就代表我的身高150厘米。(马上有同学补充道:他用线段比例尺画的身高。)
  生2:我用1:10的比例尺画出了身高,也就是图上1厘米代表身高10厘米……
  有学生在课后的数学日记中写道:我身高1.6米,本儿上怎么画得下呢?又不许标注自己的身高,我在旁边注明1厘米代表1米,那我的身高就可画1.5厘米,太短了,10厘米代表1米正好……
  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个“准确画出自己身高”的任务,个别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创造”出线段比例尺,更多的学生却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来完成。他们如饥似渴地研读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弄清比例尺的意义、种类、运用,受到启发进而画出自己的身高。这样的教学问题,把学生实实在在地引入到对比例尺的探索学习之中,既有利于学生对整节课要学的内容的全面架构和整体把握,又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追问挑起争辩,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问题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开端,数学教学活动围绕问题逐步展开,当然,问题更应该成为推动教学活动走向深入的节点。面对学生琳琅满目的探究成果,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总结构建,更要高屋建瓴,设计能挑起争论的拓展性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例如二年级上册《分的认识》的教学,学生通过数一数发现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后,接着在钟面上填出分针走2大格、6大格、一圈的分钟数。学生交流出以下算法:①分针每走一大格是5分,我5分5分地数,依次是5分、10分、15分……②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2大格是2个5分,是10分,6大格是6个5分,是30分,9大格是45分,再加3大格15分是60分,分针走一圈是60分。③分针走左半圈是30分,走右半圈也是30分,走一圈就是60分。
  笔者承前启后追问道:“这么多的算法,有相同点吗?”
  生1:每走一大格都是5分,答案都相同。
  生2(算一圈的分钟数):后两种方法都分了两部分。
  生3:12个5分不会算,所以分成两部分。
  全班学生连连手势打“√”。笔者赞道:“都是肯动脑的孩子,哪种方法好呢?”学生辩论起来:我们的算法好,分针走了几大格就走了几个5分;30分加30分等于60分,算得最快;5分5分地数不会出错,想数几百分就数几百分。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一圈会有几百分吗?”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1时=60分的探究。两个简单追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辨热情,有效构建了新知,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还初步体验了转化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引入了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作者单位:谷城县粉阳路小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
其他文献
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本文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资产管理的新方法,明晰产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日前,一种强化型书法速成诱导器——书法魔具走俏哈尔滨,市民购者踊跃,不少小学的学生已人手一本。 书法魔具是将各家书法真迹用特殊方法压刻在特制的纸板或塑料板七形成凹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围绕“预测”展开训练。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预测方法,笔者从反向思維的角度引导学生预测,收到了较好效果。  研读片段,探寻预测依据。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情节具有相似性,有规律可循,其语言表达一脉相承,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引,但这不是进行反向预测所关注的重点。研读故事情节,是为了透过三个相似片段的文字描写,找到老屋在面对不同动物时所表现出来的共同之处
身躯硕大、繁殖力强的鸵鸟原产于非洲,能被孩子们骑以代步。作为产肉生畜被引进美国后,鸵鸟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青睐。但出乎意料的是,鸵鸟肉最近却在美国人的餐桌上“火”了起
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是对中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写作实际中,条理不清晰、结构不严谨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叙事混乱、前后不照应、没有过渡、内容突
本文对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我国绿色物流更好地发展。
Excel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计算、分析信息并管理电子表格的办公软件,在程序设计中我们经常要通过访问Excel文件来获得数据。但Excel文件不是标准数据库文件,因此,与Excel文
本发明提出一种从植物油脂生产脂肪酸后的不皂化物废料中提取维生素E的新工艺。这种废料包括脂肪酸甲、乙酯、亚油酸乙酯、油酸、软脂酸和200多种脂肪酸等生产后期产生的废料
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平臺。课堂驾驭能力不仅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一种教育智慧的表现。教师们只有在日常教学时多学习、在课前课后多思考、在校内校外多历练、课堂上多鼓励,课堂才会精彩无限。  招数一:多学习  学习是教师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教师在提升课堂驾驭能力时要不断学习。在日常的学习中可以根据学习的形式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两种。线上学习主要学习优秀教师上课的视频、微课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语).'教学中,教师精心筛选教材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向例子学习,能帮助他们领悟词语内涵,掌握语言文字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