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读者的期待与作者的兴趣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y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会在“科幻写作众人谈”栏目提供(最大程度上的)相关人士与科幻写作相关的态度、看法、心得……诸如此类。形式为访谈、专论、散文、观点辩论/对比……等等。
  这期我们请到了中国台湾科幻作家平宗奇。他刊登在《科幻世界》2013年3月刊的《智能型人生》获得了第五届“科幻星云奖”短篇小说奖金奖。
  宗奇兄要求使用Skype进行访谈,以使表达更具连续性。经过了两天的设备调整和测试,从办公桌下电脑机箱里爬出来的本维终于听到了他坚定而决绝的声音。这声音与之前照片上看到的那张萌萌的圆脸反差甚大。
  奇奇对台湾的科幻市场、科幻作者的自我定位和日常写作等都有独到的观察和见解。以下内容就是根据近一百分钟的访谈录音整理而成的。
  关于台湾的科幻
  王维剑(以下简称剑):关于大陆和台湾的科幻圈有什么差别,之前你提到说台湾的科幻迷以动漫影视和游戏为主,而且好多作者没有日常发表的平台。如果直接出书的话,书上又不能直接提到“科幻”的字样。那么,在台湾的科幻图书市场如何?
  平宗奇(以下简称奇):真的不怎么样。即使世界著名的科幻作者,在台湾也只有一两家出版社有相关的书系。比如书封上印着“科幻喷射推进实验室”,只通过这种比较隐晦的方式告诉你它是科幻作品。与台湾相比,大陆不会把轻小说归类到科幻,而更着重发展比较正统、有更多人文关怀和文学性的科幻作品,眼界不会锁定在只满足青少年的幻想。
  剑:大陆这边会有专门的出版社做轻小说。
  奇:嗯。我感觉贵社会比较不喜欢轻小说的稿子。
  剑:这种类型的作品可能较少上刊。因为一般都会要求作品有一个科幻的内核,从科技方面能自圆其说的点子在里面。
  奇:其实自圆其说这个,要看作者怎么写设定。(笑)其实这个是可以跳过去的,只是大家没有抓得很好而已。
  关于“智能型人生”
  剑:刚好说到科幻点子,那我们接着聊聊你后面要出的作品吧,也就是“智能型人生”系列。已经发表的三篇作品前面有一个简单的背景叙述。但关于APP,是否能再详细解释一下,因为当时的注释不是很清楚。
  奇:就是Application(应用程序)的缩写,类似智能手机的APP。
  剑:那么它你的作品里的作用是?
  奇:其实我是给它一个开放性的架构。它可以使用很多种功能,跟智能手机的APP类似。APP有什么功能,智能手机就有什么功能。智能型人生用的APP一样。在我看来,科幻是一些一般的科学能够解释的设定,加上幻想的内逻辑,两者结合起来的东西。你刚才有提到自圆其说的部分,其实“智能型人生”不是卖什么人生给你,而是你用了我这个东西,你就可以过你喜欢的超级人生。就像卖车,不是宣传这个车怎么样,而是侧重说你开着这辆车有多帅,你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作品这样取名,也是这个意思。我们躺在家里,用不止一个人偶出去做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还可以不断在人偶间切换——第一篇《智能型人生》的APP就是一个分身账号。就好像网络游戏可以使用软件代练,其实人不在电脑前。而软件代练的效果跟真人操作是有差异的。我们尽量想在各个方面表现完美,所以我们使用分身来替代我们做事。结果这个分身表现得太完美了,而完美就需要付出代价——所以我不是一个(在各方面)追求最完美的人,只专注在一个专业上。
  剑:我觉得从你的设定可以推出更极端的情况,因为人偶不需要在人类的环境中生活。至少社会环境会因为人偶的存在慢慢发生变化。
  奇:对于科幻创作来说,超现实的合理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维。那么人偶就应该缩小,或者人们直接在虚拟空间交流。但是科幻老手才能注意这里的破绽。(笑)写第一篇故事时我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其实“智能型人生”是一个譬喻,同手机的APP对等。得到这样一个超现实的想法时,我就不再去动,不让它同生活的概念背离太多。《智能型人生》只有3500字,花太多篇幅去讲背景就断掉了剧情。而像现在这样通过场景切换,有些内容读者会自然理解,就不需要太多解释。设定在这里只是吸引读者的一个方法。因为后面还有其它的故事使用相同的设定,所以一开始我不会把重点放在显示设定的合理性上。
  剑:那么,后面的故事还有怎样的变化呢?
  奇:这个,我开始会说做一些转换。譬如意识投射在人偶身上,如果人偶塞入了别的意识,或者别人借用了人偶,或者利用人偶替人怀孕,或者让人偶代替我们做那些我们不得不做,但又觉得很麻烦的事情。再比如有人用人偶来骚扰我们……就跟我们用智能型手机会遇到各种麻烦——两者相去不远。我曾经说过,我会基于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去做科幻写作,或者预见到未来会有什么样的问题,我也会去反映——这算是创作的精神或目的。通过故事,我能以一种具体的方式与读者分享我思考这些问题的结果,这让我感到快乐。
  剑:这就涉及到写作过程了。刚才你提到,作品中会展现自己的思考。那思考和你的写作有怎样的相互作用呢?
  奇:大部分是自己先想出来的,这点上我跟别人不一样。至少与写作沙龙里的其他文友不同。我希望,并且也可以写这样的设定,比如有外星人入侵,婚姻关系中的互不信任,亲子关系的撕裂,——老一辈的作者可能发现这类题材已经用完了,但我们这个时代,我觉得不要讲到外星人就一定讲外星舰队如何如何。所以当想到一个点子的时候我不会直接写,而是按下来,有时按上一两个月。比如“智能型人生”的点子我按了两三个月,直到找到一些与它相符合的小点子,我才会构思故事。
  剑:也就是说,当你动笔的时候,这个故事已经成型了是吧?
  奇:会先写人物履历、独白、场景。人物履历比较重要。因为在短篇小说里面,我们没有篇幅去慢慢雕塑人物的性格,所以我会先把人物设定好再把TA放进故事里面。   关于作者沙龙
  剑:宗奇兄还说过自己会参与办活动,这主要是指写作沙龙么?
  奇:对。写作沙龙是几个人的固定聚会,每个月交一段或一篇稿,让彼此互相指正。我们四、五个星期聚会一次。写作者得在聚会三天前交稿出来,让大家先读过。聚会时,我们会从交稿顺序来决定上台被“检讨”的先后顺序。这个月(十一月)办沙龙前我们还有一个《三体》的读书会。之前我也搭媒体朋友的顺风车,听了六先生一个多小时的专访。(笑)他平常怎么分配自己的时间,以及他的专注度,我觉得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剑:的确。我同他聊时还真没挖出这些呀。(笑)之前提到说写作沙龙中,作者之间会比较直接地谈论彼此的作品。但达到了什么样的开放程度?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感觉不适之类的情况呢?
  奇:哇,这个问题很有张力呀!其实一开始我们比较不太好拿捏,不是对轻重,而是没什么自信,都想先解释自己的作品,但慢慢就不解释了。因为先听了解释,一些疑惑就可以提前解开,这跟第一时间阅读的感受不同。事实上,作者没法跟每一个读者解释他的作品。也有些时候,大家会在一个问题上讨论下去,而忽略了作者的感受;或者比较表面地理解彼此的话,缺乏整体的思考,这就可能会吵起来或者变成“批斗大会”。所以有些只想写自己喜欢的作品的作者后来就离开了。但我觉得这也不打紧,因为稿子卖得好恐怕是要为他人而写的。
  也许纯文学作者,比如像莫言可以去尝试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但通俗文学或者说大众小说就不能这样。因此在写作沙龙中我们会抽离个人和作者的情感——或者不顾虑这个问题,尽量把小说评论到位。但作品总会带有作者的特质,所以我也提醒大家在作者写得比较用心或者精彩的地方,多给一点鼓励。当对方觉得我们的确是在发现TA的优点的时候,TA才会意识到一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
  初稿写成后能放一段时间使自己的情绪冷下来,之后非常严格和客观地看自己的初稿,这样的作者都有进步。他们会渐渐明白读者会怎么看自己的作品,为什么读者会产生了误会,知道在哪个地方下手能让读者更快地进入状况,更容易看懂并享受作品的乐趣。这也是我自己的体会。
  对写作影响最大的事件
  剑:关于以往经历中对自己写作影响最大的事,你首先提到的是腰部受伤。这让你不能睡软床,而且现在要站着写作。除了身体上的影响,还有什么呢?
  奇:因为腰部肌肉拉伤,不能久坐,平常习惯的姿势也都会有一些改变,结果其他部位也跟着受伤——我好像蛮容易受伤的。(汗)受伤之后,我对金融海啸(2008年)后的社会状况有了更深的理解。那时能工作的人工作做不完,努力地在工作着;而比较没资格工作的人,常常只能闲在那儿,不会有够组织家庭的收入。这样的世界是有一些不公平,也有一些无奈。因为不是每个人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更上一层楼,要成为大老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自动化,不花很多脑力和心思去协调的工作很容易被机器取代掉。不管多好的工人都面临这个危机。不讲兴趣和乐趣、只要求标准动作的这种工作,可能会慢慢消失。所以我会思考自己有什么才能。当我开始用一些算是天赋的东西(指那种能坐下来几个小时读书或写作的耐心与专注)来工作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可以放弃娱乐或者计划要吃、用、旅游之类的欲望。这在别人看来简直是吊诡了。我现在看来,挣钱反倒不是第一顺位的,重点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论是写作品还是交作品——这种想法可能比较健康。不会考虑今后会到哪里演讲或者发表意见之类的。
  关于学习科幻写作
  奇:《科幻世界》有一个单元叫做“校园之星”,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剑:有的有的,从这期开始由我负责。
  奇:我去年才看到有这个的。套句电影台词来讲,根本是“佛心来着”的。这个专栏已经持续十几年了,而且杨枫老师好像也有讲评过。虽然可能要花一点时间读懂学子们的作品,但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非常伟大的工作。
  剑:对。两位主编都提到过,这个栏目无论如何都要继续做。
  奇:我认为《科幻世界》能成为中国甚至是华人世界第一科幻品牌,这个栏目有它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在。它给学子们这个机会。我是不晓得有这个栏目,否则学生时代早就投稿了。我非常推荐并且向这个栏目致意。
  剑:谢谢!
  奇:其实学生因为有课业压力,往往都会靠热情支持写作。
  剑:是的,所以我们在回复的时候——不只是对“校园之星”栏目的来稿——都会特别小心,尽可能不伤害这种创作热情。
  奇:希望我这么说不会显得太恶毒。就是据我了解真正有创作热情的人,你怎么伤害,TA都不会放弃。TA会搁下笔,过两个月之后跟你说“哎我又有个新的点子了”。(笑)写科幻小说其实是物质成本很低的一种创作方式,但与其它媒体竞争读者注意力的难度也更大。这是我们科幻创作者不断努力不断自我审查的一个标准:我们能不能将读者从电视、电脑前,从电脑、手机游戏里吸引过来,让他们坐在桌前或者躺在床上,好好地读小说?我们是不是能讲出更有趣更热闹,让读者更容易投入的故事?仅仅互相比谁的小说更好是不够的。仅仅做这种比较会让自己的作品不够周到,不够体贴,没有办法跟新媒介的文本竞争,除非把每一个故事都做成新媒介。但这不切实际。所以先要把每个故事的本质控管好。作者得多想用什么方法举例、展现才能让读者更容易清楚并接受这个世界观,而不总是铺陈许多背景。
  科幻作者往往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读者读作品时会对内容有一个预设和期待。既照顾到读者的看点,又表现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很好玩、很值得挑战的事情。我会继续挑战它。
  剑:最后,你对初学科幻写作的人有什么建议呢?
  奇:先从短篇开始写。这样能肆无忌惮用捡到的点子、灵光一闪的点子磨笔尖。不要对故事设限,撒下种子,就让它深入下去。要开花结果而非走马看花,搞成一锅杂烩的话,就不深刻。故事和写作技能方面,可以先从观察身边的人下手,从日常生活的胡思乱想开始写。看到特别的情境或景物,脑中可以想想怎么铺陈,怎么比喻。科幻小说的点子其实只有两种:新科技与新发现。很简单吧?
  随时准备小笔记本,想到什么点子就写下来。有故事规划,就赶快整理进故事的脉络,整成一个个资料夹,等候点燃引线的火星。不要限定从科幻或奇幻小说里学写作。有趣的好作品就读,很精彩的,就抄下来,包准进步神速。所有的妙点子都是参考差一些的点子来的,所以不要迷别人的点子。
其他文献
太陽能维修等
期刊
1  汤姆在翻越围栏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麻烦。铁栏杆勾住了他的裤脚,使他整个人在空中失去平衡,“唔!”湿润的草地重重地撞击鼻子,汤姆蜷缩着身体发出含混的呻吟声。杰瑞停下脚步,回头压低声音喊道:“快爬起来,白痴!我们只剩几分钟时间了,管理员会通知警察的!”  汤姆艰难地撑起身体,噗噗擤擤鼻子里的血,“我当然知道……布鲁托呢?”  “他拿着探测仪到里面去了,快点!”戴着老鼠杰瑞面具的男孩拽了他一把,两人跌
1  遥远而模糊的地平线上,太阳正渐渐升起。  小河眯着眼朝东方凝望,那团能将寒意驱散的火光变得越来越亮,却始终不至于刺眼。在无一刻停歇的漫天风沙中,被重重尘埃所遮挡的太阳从无清晰的轮廓,只是永远昏黄天幕里一团模糊而混沌的光而已。  随着天色逐渐明亮,透过残破的窗沿环望四周,无垠沙漠中的庞大高楼群落渐渐显出了它的全貌。勉强伫立着的一栋栋大楼连绵不断,延伸至远方。在无尽风沙的侵蚀下,它们已然腐朽不堪
引 子  我相信所有将要出现的偶然,都早已印在了我们的生命中。不论是突然的离去,还是久别的重逢,都是如此。  二十年前的那个除夕,吃过那顿年夜饭后,奶奶就走了。那时,我还不知道上面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如同我不知道奶奶到底去了哪里一样。她的行踪成了一个谜案。    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个谜案有了结果,而谜底就在上面那句话中。  1  我还是从头说起吧。  二十年前的那个除夕,我和伙伴们在村子里玩了几乎
当下,经济学已然成为当仁不让的显学,其影响力也明显波及科幻领域。2013年11月16日晚,科幻世界举办创作笔会期间,科幻作家和学者们受邀前往四川大学参加科幻进校园活动,提问环节,在大学生们提出的五六个问題中,就赫然出现了“未来星际时代文明间的货币会是何种物体”这样前瞻性的经济学问题而2013年第3期本栏目刊登了《浅谈世界末日灾变后的文明复兴之路》一文后,在笔者收到的读者来信中,也不乏谈者提出的“末
暂时的停歇是为了走得更远,这是本期“校园之星”栏目没有推出新作品的原因。希望能通过这次缓冲和总结,与大家分享去年的收获,憧憬未来的奇花异果。  到今天为止,2015年“校园之星”栏目共收到投稿约450篇。稿件经常是在半夜发出,或者通过手机端发送——这透露出大家在课业压力下挤出时间、坚持创作的不易,也传递出大家对科幻和写作浓浓的热爱。但对这些来稿只能择优刊登,所以2015年全年上刊作品只有11篇。为
窗外,天空黄烟密布,烈日在浓烟遮蔽下隐作一点暗淡的光斑,即便是肉眼也敢直视。明明正值仲夏,涌进室内的空气却带着凉意,仔细闻,还有一股刺鼻焦味儿。她就在这场森林大火发生时来到了我的办公室。  其实我不知道该称“她”,还是“它”。  “我叫芬妮。”扬声器中传出的声音冰冷粗哑,带着金属质感——锈蚀的金属,正如她褪色剥落的体表涂层。  我朝椅子点点头,示意她坐下,随即意识到,适合人类的椅子未必适合她。  
《头号玩家》是斯皮尔伯格送给这个世界的科幻礼物。对于这个72岁的老家伙来说,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孩子吧。  这部没有超级英雄的科幻电影,全球票房已经超过5亿美元,其中40%都来自中国内地市场,比北美票房还高。  华纳影业嘴上说“让我们再看看”,其实内心里恐怕早已将续集排上了日程。续集唯一的问题是斯皮尔伯格很忙,《夺宝奇兵5》明年开拍,接下来他还要拍人生中第一部超级英雄电影——DC的《黑鹰》。老斯抽不开
“第324次呼叫失败,地球无应答。是否重新呼叫?”  电脑的智能语音提示道。  核引擎每隔一段时间,便引爆一颗小原子弹,核爆炸冲击加速盘,推动飞船向前。但一切都是安静的,窗外是黏稠质密的深沉黑暗,水银一般包裹飞船,吞没了核引擎的每一声尖叫。如果每三秒重复一次这样的爆炸,飞船速度便会在十日内提升至光速的百分之七。于是我乘坐着飞船朝着同一个方向,以光速的百分之七独自飞了八百年。我没有目的地,也没有回头
比核武器还要危险  “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A.I.)超级小心,人工智能可能比核武器还要危险。”  “希望我们不要在生物学上成为数字超级智能的启动加载程序。不幸的是,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  以上是身为特斯拉汽车和太空探索这两家高科技公司CEO、人称现实版“钢铁侠”的埃伦·马斯克2014年8月在twitter上发的两条推文。  或许是感到仅靠一个人对人工智能将消灭人类的可能性发出警告影响力不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