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石磨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IFIF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打麦场边的厢房里,停着一盘石磨。磨上堆着玉米秸秆,未被秸秆遮盖住的盘上,有孩子们用废电池芯和粉笔刻画在上面的字迹,黑的,白的,有的是缠来绕去的线条,有的是歪歪扭扭的文字。斑驳得难以辨认。
  石磨周围没有孩子们玩耍,可能是天冷了,风大。风吹的时候,麦场上秸秆沙沙作响,也吹得石磨上的玉米秸秆直哆嗦,风吹过磨盘的牙口,漏掉的风拍得石磨似乎在动弹。八九岁时,我整天坐在石磨上,写生字,背课文,玩游戏,吃饭,伙伴们围着石磨转,一天又一天。二十多年过去了,石磨纹丝不动,厮守着越来越小的打麦场,那排厢房和那片屋檐已匿迹了,磨盘裸露在风雨中。更看不见拉磨的牛蹄印。
  偶尔有去水库钓鱼游玩的人,途经这里,拿出手机给石磨照相,还有人与石磨合影,都夸这是好东西。甚至还有人找来干部,计划以不菲的价格从这里运走,搬回去栽到城市里,当风景。跟在干部后面的社长们笑:有病,那么个没有牛就转不动的破石头,还成西湖景了。
  熟悉的东西,绝不是风景。不稀罕的东西,对乡亲们来说碍手碍脚。除掉它,还能腾一块地方堆柴草。过了几天,拉石磨的车来了,还有一群肥胖但并不健壮的人,后面跟着一辆小吊车。车到村口,天下起了大雨,原本逼仄的土路像被浇了油,人走到上面都直摔跤,拉石磨的车子只好放到村口路边等。
  等到第六天,雨停了,天放晴,但路面泥泞,还是一长溜的陡坡,车子根本进不了村。拉石磨的人计划出大价钱请乡亲们将石磨从打麦场抬出村口,对围观的人许诺每人50元。于是找来绳子和杠子,先抬磨盘,两个人,没有搬动,四个人,费足了劲搬动了一点,六个人,硬是把盖在磨上的磨盘从磨上抬了下来。但抬在肩上走路,六个人还是抬不动,八个人没办法抬,脚直往地里面钻,仿佛这大地是棉花的。耽搁了一下午,没有搬走一片磨盘,想挣钱的人们纷纷散去了。天黑了,拉石磨的人浑身是泥,坐在磨盘上一个劲地抽烟。
  七爷拄着拐棍从坎上下来,问这石磨值多少钱,你们跑了这么多趟,费这么大气力?这些人给七爷递烟,点火,让七爷想办法。七爷说:别搬了,你们第一天来,我就知道你们搬不动,因为这不是你们的东西,你能拿得动吗?你要拿去,先把这村里的路修通。拉磨的人听罢,带上车队人马,遗憾地离开了。七爷叫来四个小伙子,两分钟就把那卸在地上的磨盘又扣回了石磨。并推了推,还转。七爷告诉堂孙子,这石磨是你们的两辈祖先,在山上凿了十多年,运回村里花了一个月时间。放到这儿已经四十多年,用了整整三十年。你们爹娘哪个不是吃这石磨磨出的五谷长大的,看好它,别不知道珍惜,七爷的拐棍跺得石磨响。村里安宁了一阵,再没有人前来打石磨的主意。
  七爷是不是珍念祖先的遗物,我猜不清楚。但他一定不愿这石磨离开村庄。那磨盘上保留着多少岁月的凄风苦雨和悲欢酸辛。从缺粮断炊的日子里爬过来,多少人围着石磨,可是上面找不见一粒五谷。后来,土地到户后,乡亲们种黄豆,盖豆腐坊,做豆腐,黄豆喂到磨盘中加工,磨成豆瓣,再加水磨成豆浆,一遍一遍,最后做成香软滑嫩的豆腐,在街市上去卖,或到村镇粜换粮食。那时的光阴,像磨盘一般沉重,但毕竟努力就能推动,虽过得粗淡,却有盼头和奔头,家家户户的豆腐坊炊烟袅袅,石磨是创造我们生活的唯一源泉,家里慢慢地不愁了吃穿。
  用过石磨的人家,不论忙到夜色多深,都要去山泉里挑一擔水,把石磨擦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个人不爱惜它。农历大年初一,石磨上摆满了各家各户的肉菜挂面献饭。我跟随父亲,给石磨磕过头。我想,在父亲心里,这既是一种感恩,还是一种崇拜。但距离我们的生活很实在,我并未感到迷信。如今,远离石磨已背井离乡经年。每次回家,我总想去看它一眼。望着石磨,我的生活便倒回过去的时态,石磨旁的光阴。这也许是游子的怀旧情怀,也许是不舍石磨曾给予我们的快乐,抑或是不忘父辈围着石磨要生活的艰辛。
  石磨静静地伫立在场院一隅,哑口无言,或许已经根本就不会说话。它已经找不到一个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说话或做伴。它任凭风吹,雨打,雪压,它还在坚守着村庄,听着每一声婴儿的啼哭,目送每一位老人的辞世。或许它也已寂灭,还原为山上的石头,回到了过去。
  它只是一个替身,农耕的印记,符号,而保存在农业被扬弃、土地被荒芜、庄稼被漠视的乡村里。提醒村庄的后代:别忘了我是一枚石头,被你们的祖先凿成了这个样子,陪你们几代人,一起咬紧牙关,一起承受重负,一起风雨劳作。石磨卑微,透身冰凉,但你们的祖先都知道,我的心一直滚烫。
  那天,我噙着泪水,抚过灰头土脑的石磨,曾经的热闹和困窘犹在眼前,我告诉石磨:谢谢你,是你温暖了我们的生活。但我总是杞人忧天地担心,当亲人离开我们后石磨的命运?当土地不种庄稼后村庄的前程?
  石头完成了历史的穿越,故乡打上了沉沦的疮孔。没有石磨再没有庄稼的村庄,我们还回得去吗?到时候,我们拿什么祭奠乡村。也许只是我过于固守和偏爱自己生存的土地,舍不得旧物件,理不透没有工业机器进村就没有发展的逻辑,也许是我缺乏面对变革面对未来的勇气。
  但我还是期愿,村庄里哪怕走剩下最后一个人了,也一定要保护好石磨,它就像有炊烟飘动的村庄,有心跳和脉搏,还有生活的气息。因为不论时空怎样流转,石磨永远是我身上的胎记,哺育我们的情感。
  令全村人振奋的是,村庄里在建文化广场,这石磨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
  (摘自《甘肃日报》)
其他文献
一本微微泛黄的《台儿庄大战》、一本精装《抗战将士忠烈录》(台湾出版),以及一份虽已过去了二十多年却光洁如新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茶几上。证书旁边,是一位中年男子的照片,身着戎装,这个人便是朱家麟,一个在时间长河里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将军。  “我母亲、我舅,我大姨,还有我们这些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都多多少少受了他的牵连,入党不行,提干不行,日子过得苦,心里更憋闷。”尽管朱家麟是常钢的
期刊
1  1943年2月,虽至初春,但寒流依然控制着山城重庆。  此时,《大公报》主编王芸生更感寒气逼人,他刚接到中央政府命令:《大公报》停刊三天!原来,1942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地处中原的河南遭遇大旱,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发生严重大饥荒。然而,对于严重灾情,蒋介石政府出于政治考虑,不仅不予赈济灾民,还继续征实征赋,并且极力隐瞒真相。《大公报》于1943年2月1日刊登了战地记者张
期刊
小时候,每当母亲将挂在阳台上的干粽叶摘下来,我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会数着日子等母亲将这些粽叶包成香甜的粽子。  那是上一年吃粽子后留下的相对完好的粽叶,母亲细心地将它们洗净,扎好,沥干水分,再捆成一把把的晒在阳台上。第二年用的时候先要在木盆里泡,还要在开水里煮,使之恢复韧性。当然这些粽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包好的粽子除了自己吃,还有一部分要送给邻里品尝。当孩子们背上书包上学的时候,母亲通常会顺手塞上
期刊
又到一年端午时。端午节的话题虽已传承了千年,可每到此时,人们还是不由得谈论起来。看大师们笔下的端午,则更有一番别样的趣味。  端午节是美丽的,老舍的《赵子曰》中,对北京端午节的描绘令人难忘。“小妞儿们黑亮的发辫上戴着各色绸子作成的小老虎,笑窝一缩一鼓地吹着小苇笛儿。光着小白脚丫的小孩子,提着一小竹筐虎眼似的樱桃,娇嫩地吆喝着‘赛李子的樱桃!’铺户和人家的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
期刊
新浪微博上有一条热帖,主题是“33岁,他们在干什么”:  “1986年,习近平33岁,宁德地委书记;1988年,李克强33岁,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年,汪洋33岁,铜陵市市长;1993年,周强33岁,司法部办公厅副主任、部长办公室主任。”  我对他们的33岁一点都不感兴趣。我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跟帖故事。  在跟帖中,我的一些朋友回忆了他们的33岁:  封新城,从电台辞职,创办《新周刊》;  
期刊
宋庆龄无法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何如此“无情”,而且自己的母亲和大弟宋子文都反对这桩婚事,想到这里,她鼻子一酸,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这是宋庆龄记忆中的第一次哭泣。  作为一名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一直以坚忍、智慧的形象享誉国内外。7岁那年,她依依不舍地离开家去中西女塾上学时不曾哭泣;14岁,她携妹妹宋美龄离开亲人赴美留学时不曾哭泣;在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期间,叛军的子弹两次掠过她的鬓角,她没有哭泣;孙中
期刊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文化的发展,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文化其实就在你们呼吸的空气里,在你们眼前的山、脚下的大地里,在你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里。大家知道“文化”这个词最早出自哪里呢?是出自于《周易》。《周易》的易傳上有一句话叫做:“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关乎天文,就是我们要观察四时的变化,这个季节为什么来新疆的人特别多昵?因为这里的秋色特别纯美。  所以文化这个词,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
期刊
她可能是中国最老的出诊大夫,97岁还坚持出诊。她不收红包,不开“大处方”。有人说她守旧、过气,有人说她身上有“医道”。  97岁的胡佩兰是新中国第一批上岗的医生,是新中国首批全国劳模之一。行医将近70年,她坚持每天8点半准时出现在医院。她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病人在等她。  病人眼里的胡佩兰“医术好,看病仔细,而且从不乱开药”。找她看病的不少是一家几代人。或者同一个村子里的村民。胡佩兰总结自己信奉
期刊
有一条江,它没有黄河、长江五千年来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情怀。也没有金沙江的汹涌澎湃,雅鲁藏布江的雄浑跌宕,可它一流就流成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民族魂魄,流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激荡不已的情愫,对祖国的挚爱,对故土山河的那份拳拳的眷恋。这更是一条诗意纵横的江河,每一阵江风过后,江面上都会有那吟唱了几千年的楚歌在回响,千秋万世后,它会依然孤傲的荡漾着这亘古的诗风。这是一条独一无二的流淌着中华文化血脉的江河。
期刊
“老爸,不哭,小雨滴守着你”  连续几次化疗和放疗,肺纵膈上的肿块一再缩小,直至肿块完全消失,癌魔暂时遁逃了。我以胜利者的姿态出了院,虽然虚弱至极,我还是将扑上来迎接我的小雨滴,猛地举上了天空。  暖暖的日光下,我睡在阳台的躺椅上,小雨滴做完作业,就会像小鸟一样坐在我身边,还拿来一把小剪刀去除我双鬓初生的白发:“剪掉爸爸的白头发,就会给我找一个漂亮的妈妈回来。”妈妈?我一惊。小雨滴的妈妈早就再婚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