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河山的诗与哈尔滨写作

来源 :诗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w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以来,哈尔滨这座城市独有的美学风格吸引了诸多诗人来书写,冰雪、雕塑、教堂、欧式街道等等,这些兼具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启示的城市意象,不断映现在诗歌中,让哈尔滨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以诗歌获得认同的城市。相辅相成的,哈尔滨也哺育了众多国内外有影响的诗人诗作,李琦与《冰雕》、张曙光与《岁月的遗照》,不仅代表汉语新诗某一个时代的创作风格,而且为汉语新诗的“哈尔滨写作”提供了典范性意义。哈尔滨诗歌的“在地”写作以其鲜明的地域性色彩、开放的国际化写作姿态以及对叙述性的综合性创造,成为当代汉语新诗不能无视的存在。杨河山属于这个写作群体里尤为值得关注的重要诗人。
  首先,杨河山的诗作是一部细致入微的诗歌地方志。如果说诗是对现实世界的重塑,杨河山则用语言的雕刻刀不厌其烦地打磨、重塑微观诗界里的哈尔滨,来建构诗人的“建城诗”。比如以减法、回溯的方式重构非工业文明下的哈尔滨的历史物象,借此思考人与栖居之地的深刻关系,一种素朴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当我以递减的方式/抹去我面前的风景,我发现,这里真的美好了/许多但同时也孤寂了许多,这时,我需要抹除我自己了,/我已经在这个世界上虚度了许多时光。”(《我以递减的方式抹去我面前的风景》)写洗涤掉宗教凝重感和肃穆色彩、只是承载城市历史记忆的各色教堂,映现出沾染日常烟火的静态之美。写冬天经常被雪沐浴的各式各样的城市细节,写哈尔滨并不久远却历经沧桑的“建城史”,“遍布这座城市的/415座古老建筑,仍然精美,只是更加破旧,/等待着修复。是的,时间流逝,许多事物已消失,/只有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保留下来。”杨河山的诗以特有的感伤和忧郁系结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实,从个人化的视角深入到哈尔滨城市文明的薄弱和优卓处,聆听城市生命内在的节律所带来的静态震撼,以冷静的叙述包孕丰沛的故乡情愫。这种反思型的书写城市的方法,增益了当代城市诗的思想深度,也在呈现多姿多彩的城市印象中,贡献了诗歌的样式。
  其次,杨河山诗作具有绵密的逻辑叙述,诗歌结构的层叠性和开放性。对细节的充盈性描摹一直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哈尔滨诗人群较为着意的写作倾向,也是对汉语新诗的重要贡献。写诗如说话一样的日常絮语中,彰显汉语新诗形式上的自由性和舒展性的语言质地;也在如何体现诗的本质上,走向更为深入和致密的智性隧道,多着力于增强诗歌语言的表现能力上而非技巧的丰富上,用尽可能丰沛的语言所指映现能指的音色。在这方面,杨河山的写作是卓有成效的。日常习见的公交车上的陌生乘客,在经过平淡的描述后,蜂拥而来的,是层叠的哲理性推想,“每一辆都缓慢而沉重。这一车一车的人要去哪里?/为什么会乘上这拥挤而酷热的公交车?”(《蓝色公交车中的乘客画像》)在看似琐细的生活中推演出生命存在的困境。写医院急诊室里的场景,一个慌乱逼仄而又充满温情的地方,诗人以非洲草原动物毫无遮掩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的残酷来譬喻急诊室里各种人物的关系,“是的,此刻唯有我们陷入沉默,好像在野兽群中。/我们相互依靠,并不害怕,黑暗中/望着对方,这一刻感到温暖。”诗歌的结构大开大合而又收缩自如,并落脚到对生死临界点各种关系的运思(《急诊室》)。写海洋,海如人生,“让人想象,海中都有些什么。谋杀?攻击?/孤独寂寞?幸福或痛苦?这巨大的/谜团,更让人感到困惑。”(《海》)杨河山的诗歌善于运用诘问、存疑的句式,做自我审思的洞察,在人、自然、城市等从细微到宏观的题材关系中,层递性地考量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他在绵绵不绝的推理性想象中将抽象的概念在诗中具象化,还原历史生活现场的真切感,客死异域他乡的“他们尚有呼吸,而在第216页,出现了他们的墓碑,/雕花的黑色大理石刻满了铭文,/记录着发生的一切。此刻,他们很安静,/并且快乐,埋葬在这座城市的郊外,/他们死了,但尚有呼吸,我看见画册在我的手中/翕翕抖动,如一片风中的树叶。”(《读一本哈尔滨犹太人画册》)用绵密而层出不穷的浪涌般的追问去丰富和考量诗与世界、人与存在、自我与他者等各种景象,“我们如何理解,所有的树木,这么久站在同一个地方,/这意味着什么?整个下午,我望着这些树,/感觉它们正全部聚拢过来,轻轻述说时间与永恒的秘密,/以及不能行走的痛苦,以及欲望,而所有这一切/仅仅出于我的猜测,或者出于我对我自己的怀疑。”(《猜测》)
  再次,杨河山的诗是追求深度的写作。唐诗将抒情发挥到了极致,这让宋诗在不得已的困境中寻找到理趣,从类似散文的语言格调里寻找诗歌的辨识度。从语言形式上说,放弃了技巧上的难度,于是词相对于律诗就舒展得多。汉语新诗的出现,是又一次对诗歌语言外在律令上的突破,甚至是彻底放弃。这种轮回在不停地以进步的姿态重复,上世纪80年代抒情的毫无节制,使从小说、话剧借鉴过来的叙述格调成为新诗的重要标志,并以此重建汉语新诗的认同尺度,也是长期以来中西诗学交流的共识。所谓,诗是经验,在这个层面上,“哈尔滨写作”有其特殊的诗学史意义。杨河山的诗承续并发展了这一诗学传统。他的诗能够很好地处理静态物象的经验丰富性。比如用五十余首的篇幅来写月亮,有“总是被什么遮蔽”的写实月亮,有像“芦苇,或蒲公英”等植物一样的超验性表现,也有“像一面木质手柄的雕花镜子”一样的月亮。比如火车,有“记忆中遥远而深情的鸣笛声,/高高竖起的大团灰色烟雾,和亮着的三盏电灯”的火车,有1969年的火车,并因之而想起这列火车上的人,“想必早已衰老,或者死去”,有1978年的无轨电车,“不断有人进入车厢,/車内很拥挤,混合着橡胶水或者某种/腐烂水果复杂的气味。在雪的背景下,/或者雨中,这本不存在的事物如此真实”(《对上个世纪一辆无轨电车的描述》)等等。这些诗都必须依靠足够多的岁月积累的识见去支撑,也只有这些超越青春激情的“中年写作”,让中年才开始诗歌创作的杨河山拥有了如此之高的起点。
其他文献
城乡接合部  桥下水泥墙上用粉笔写着:  有房出租,便宜  下面是一串手机号码  这座房子在铁道北的城乡接合部。低矮  潮湿,阴暗。住在这里的人  来了一批又一批,走了一批又一批  白天是座空城。夜晚,月亮挂在那  大大的,圆圆的,仿佛偏爱异乡人福利院的孩子  相对于薯片、铅笔盒,福利院的孩子  更需要像怀抱一样狭小的空间  在那里,他们觉得安全  他们都缠着让你抱  仿佛抱一抱,他们就有了爸爸妈
期刊
山里的一天  一整天,给小树剪枝,抹药,涂白  一天里经历了冰雹,阳光,大风和小雨  小树在风里摇晃,从未停止  你直直腰,往远处望了望  剪过枝的小树,每一株都不一样  每一株,都有话向你讲  此刻需要你彎腰附耳,耐心倾听  若你足够幸运,你能听到最深的秘密—— 一粒种子的一生  被倒置  成果,开花,生根,发芽  好比一个人重新生长一回  你觉得幸运,并会心地笑  这神赐的幸福,被你藏在心底 
期刊
3  有一块沉重的钢,悬在  沙师傅的头上  压迫着他的神经和浓缩了的愁肠  父亲生病住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负债累累。他伫立在车间  黑暗的角落,拿着女友请求结婚的信  恒河细沙一样密集的哀叹  和一种浓重的不知所以的悲喜交集  在头顶上方,蔓延  他的父亲,已在弥留之际  企图用消失,移动他头顶上的钢  这恼人的生活之累  这失去动能的日子  这艰辛的跋涉  所有期待的时来运转  都将被一件
期刊
早晨,父亲是这样的  肯定是坐在靠山镜前的那把椅子上  肯定是刚从村边回来  如果是冬天,父亲进外屋时  肯定是右手摘下内衬绒毛的棉帽子  往左手里摔打一下,不管有没有  土渣儿,不管有没有雪花儿  其实父亲穿的青色的棉袄的双肩  老是披着若隐若现的尘土  靠山镜前的写字台上  栗子色的桌面,蹲着一杯刚沏好的  花茶,浅绿色的暖壶就站在桌角儿  这时父亲,拉开抽屉,抓出  两把锅炒的花生,放在桌子
期刊
2019 年4 月25 日:刘增国家  拐进院子,我的心豁然开朗  干干净净,小草都长得规规矩矩  每一扇门都不曾设防,风自由自在  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各就各位  舒适的感觉让我暂时忘记走访的目的  两个女儿早已成家立业,都挺好的  老两口刚刚六十出头,患有慢性疾病  经常吃药,有国家好政策,有女儿孝顺  没有太大的困难,好日子还在后边呢  说话的声音不高,瘦弱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阳光清澈。满窗的
期刊
桥 上  晴似鹅头的三月  柳絮有无处安置的芳心  水浅是镜  水深如镜  更见那桥上  风有少年之痒  蝶无口舌之欲  过江之鲫十元三斤木 马  观景见景  昨日  看木马迎风  风动  木马动  今日  遇木马卧雪  若不是那马唇湿  若不是那马鬃流  真不知  雪  也曾在木马的眼里  化过川 上  两岸勒不住流水的缰绳  落花借黄雀的长调  又过了一色青山  江心的黑石头  石头上的白花瓣
期刊
遵义的月亮  在景山路,重美大酒店1201 房  我只是打开窗帘一角  月光就彻底把我照亮了  窗帘外面是陌生的街道和人群  柳树的叶子泛着新绿  我刚刚在汇川区见过一位诗人  我们喝小酒,聊当下的诗坛  月光在屋子外面照耀着  像一把天平秤  它并没有因为陌生  而忘记  照耀我夜宿茅台镇  酒香漫过台阶时  星星正落满半山  赤水河边,小商贩叫卖着各色烧烤  没有喧嚣,没有酒  酒是额外的  
期刊
他接受了一个陌生人对他的赞美  在檀山脚下  他接受了一个陌生人对他的赞美  来到黎明时分静悄悄的广场  它的身上有打开世界的通道  一群人即将赶来,一群人刚刚离开  没有人再为满怀的心事深感羞怯  细碎的脚步如湖水般平静  长短的家事不因庸常而扑朔迷离  我们学会了向敬畏之心弯腰,顺从它的指引  几声清脆的鸟鸣穿透远方的树林  我们不再因冒然进入打破此刻的宁静而心生不安  摇晃的果实,仿佛琴房里
期刊
劲风中女兵  左脚女字,右脚兵字  左脚落下去  右脚抬起来  她们一直这样  脚尖下压,把女字踩在脚下  把兵字往上抬  兵字,比女字  整整高了二十五公分  两个简单汉字  被她们踩得啪啪响  这些女兵是铁打的  你看她们的脚,多像  打铁的锤  一锤一锤,敲得地面上  火星四溅,青烟升腾  女孩很多,女兵很少  女兵很多,走过天安门的很少  走过天安门的,很多  穿军装、站方队的很少  穿军
期刊
2017年见到韩国汉学家宋载邵(止山)先生,聊天中,他问我中国现在写汉诗的人多不多?能听明白,他说的“汉诗”指旧体诗。字面上,把汉诗与旧诗划等号,新诗就到了汉诗外面,作为一个写新诗的人,窃以为这种表述不準确。  国际交流多了,诗作被译成外语的概率也增加了。起初被译介的是新诗。随着交流的深入,不少外国朋友索要书法作品,于是就有一些旧体诗译作在传播。忽然发现,在国内争来吵去的新诗旧诗,一旦译作别的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