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是生活的容器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ume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坊间有关空间设计的书籍不在少数,蔡颖卿此番推出新作《空间剧场》,是追赶时髦的跨界之举还是主动的观念表达?
  她如是阐述书写《空间剧场》的目的,“这几年里,如果有人到过我完成的空间或是看过我生活的场域,都会跟我说,你为什么不出一本空间的书。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代表我的经验应该累积到一个蛮丰富的程度。我写这本书的用意可能和其他人的不太一样。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拥挤的世界,人与人接触的意识被消费的观念重新组织过一次,很多人对于空间已经丧失一种初始的认识,也就是珍惜的心意。好比说人到一个空间,在使用它的时候没有基本的情感,甚至糟蹋了也不会觉得怎样,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消费者。无论对私人的还是消费的,又或者公共的空间,我都觉得他们缺少了一种本始的感情。当这样做的时候,这个损失不是某个人独有而是大家共有的。当然,这本书并不能直接立意成这样,我从侧面写一个不是专业室内设计师的人,她对空间有很多珍惜和感情,那会出现怎样的一种结果。我希望大家能爱自己的空间,爱公共的空间。”
  打造美好空间,来自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27岁那年,带着六个多月的大女儿,蔡颖卿第一次组工班装修自己的餐厅。虽然这是完全陌生的工作内容,她却没有任何“自觉不能”的迟疑。她“按着逻辑安排工作的顺序,指挥工班进场,依着自己满意的美感,在结构下收束各个隔与合,面与线的会合再铺陈细节。”虽然第一份装修功课并不具备理想学习方案循序渐进、由简而繁的条件,但每遇困难她总取有利于自己的一面来审视问题,并鼓励自己虽然得先拆除所有的东西是一大负担,但也因此能透过破坏来看清建立的顺序。蔡颖卿说,重建空间所需的条件与做新衣服一样。小时候虽然会一些缝纫的基本工法,但真正想给洋娃娃做第一件衣服时,她仍要靠拆旧衣服来印证自己的推想。观察生活,寻找答案——这是她典型的应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个月,蔡颖卿在进行一个新空间的装修。这个空间的主人是她的学生,为了等老师的时间,空间被搁置了一年多。房子在山里,蔡颖卿说这个空间对自己而言是很好的练习机会,她要考虑怎么克服种种工法把山景完整地收给居住者。巧的是,在罗德岛念建筑设计专业的小女儿pony毕业回台,她将用自己的非专业经验和在学校学习建筑五年的专业毕业生一起讨论、完成这个case。这中间当然有很多意见不同的时候。比如女儿希望设计一条110公分的走道,因为这条走道在图纸上看起来非常的好看。蔡颖卿把女儿带着到一个实景,告诉她,“这就是110公分,这里有墙,然后你看看这个空间。“为什么我一看到这个图纸就感觉这里可能会有问题?我的头脑里已经累积了很多的记忆,有更立体的感受。最终孩子们会发现经验是很可贵的,当经验很足的时候,可以很快分辨出那些理想化的想法的问题在哪里。”
  从第一个空间开始,蔡颖卿很主动地把握各种实践的机会,她设计的空间有家用空间也不乏商业空间:自己经营的餐厅、工作室;朋友的中医诊所、咖啡馆;夫家开的电影院的影厅……问及如何总能找到适合这些空间的装修方案,她说,“在资讯丰富到充斥的年代,我们在生活上一遇疑难总习惯求助专家,却不再运用自己的推想来创新看法或解决问题。然而,是先有生活,才有种种理论规则的。所以,无需以他人归纳的‘黄金比例’或‘经典作法’来框限自己对空间设计的理解,而应回到生活的基本需求来衡量各种进与退的决定。只有用常识与逻辑来思考生活的人,才有可能依照自己的性格和生活形态,打造出与作息密切结合的美好空间。”(引自《空间剧场》)
  空间设计的源头是舒服、实用
  蔡颖卿对空间的认识深受梁思成、林徽因伉俪的影响。“我一直在想,当年他们二位想要回到中国,应该是怀抱一种对空间珍惜的心意吧。虽然他们的所学专长让我们看到的是建筑的一面,可是再往下,到每个人的关系里,那就是生活空间的事情,基础的结构,用珍惜来保存留下那个真正的文化。”循着梁思成提到的关于建筑/空间的书籍,比如读起来很难的古书《考工记》,她思考中国有关空间的工法或是制作居室的保存方法,追寻建筑/空间的源头。
  “那个源头一定是舒服、实用,美观是最后的,应该说它是一个结果,而不该是最初始的追求。人从空间里得到安全,因为安全我们要和空间彼此善待,然而我时常感到失落的是,我亲自带工班装修二十几年,看到工班从艺匠慢慢转化成跟业主非常对立的工人,这些都是物质化、商业化造成的结果。原本的匠人不需要任何人监督,他们非常在乎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因为那代表他们的精神和工艺可以经久留存。可是在过分强调商业的时代,这样的匠人逐渐凋零也没有再继续培养。”
  在书的第二章《空间对我的教导》中,有一些关键词:清洁、颜色、形状、质地、光线、隔间、混搭、想象力,借由这些词可以看到蔡颖卿的空间设计理念。比如灯光,除了满足工作照明以外,她希望能让人感到安慰,有静下心来的主导作用。前段时间,台湾一家报纸的记者到她的新工作室“静静的母亲”采访,蔡颖卿在展示这个空间的装修时,对那位记者说,“这个案子不能当成是我的设计而是我的修改,就好像我买了一件衣服可不完全满意它的设计,就做了部分修改,大家看到之后觉得好漂亮,我就逐一告诉他们,我改了什么地方。”新的装修效果里,她没用空间里原有的灯光可也没有把它去掉,而是给来参观的人看,原来的灯光效果是怎样的,现在又是如何。灯光效果改变了,整个空间的氛围也跟着改变,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身处其中的人觉得舒服。
  很多人问蔡颖卿,“你的设计属于什么风格?”她直言不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她说自己从不特别追求特别的风格,而是根据每一个空间做出最适合的调整。回到上述空间的照明,她始终想的是它不能被改变的条件。室内设计的很多条件是依附在建筑本身上的,所以有很多自有的局限,在做装修的时候,她秉承不让改变显得突兀的原则,跟空间对话,有时强调和表现某些好的部分,有时修改不够好的地方,“如果非要说我的设计有所谓的一致性,我觉得它代表的是我的关怀是以空间的整体表现为主,而不是说这里要设计什么,那里要设计什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多东西就会开始不协调。”   空间设计的变与不变
  无论是私人空间还是商业空间,每个空间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与身处其中的人的工作、生活、使用习惯息息相关,设计者很好的设想却可能因为并不符合使用者的使用习惯,而使得空间设计的优点无法发挥。
  在帮别人做设计时,蔡颖卿一定会先和使用者沟通,并观察他们的生活/使用习惯,再做出设计的构想。“我觉得空间就是完成他人生活梦想的基础。每个人对空间的需求都不一样,所以我设计空间的程序是,先请对方告诉我他的生活梦想,一定要有的东西,然后我在预算,空间的预算、金钱的预算、时间的预算里去寻找最大的可能,要删什么,要留什么。一个设计者的责任在于,对方想要的东西,可以的,帮他做得更好,不可以的,要用经验告诉他,为什么不可以,有什么该取舍。”
  然而,人的需求又会随着阶段、状态的不同而发生调整、变化,在空间设计时,其中“ 变”与“不变”的精神是什么?
  “不变的东西不仅要经得起看,也要经得起日新月异的功能的考验,然后这其中稳定人心的气质也是不能变的。我家里的家俱都用好几十年,早些年因为先生工作的关系经常要在不同的国家短暂生活,那一套家具跟随着我们在各地安家。对我们家来说,那是不变的。很多人为什么喜欢怀念老宅,就是在找那个不变的东西,如果东西都变了,老宅也就不用回了。我们怀旧不只是怀念当时的情感,更是怀念那个不变,因为不变使我们相信。无论是情感或是物质,耐的东西才会使你觉得久,久的东西才会让你念。”
  说到“耐”,很容易将之与价格的多寡联系在一起,蔡颖卿认为这是“一半一半的关系”,另一半是眼光。她自己就很少买贵的东西,许多她买回来的东西,在买的当初别人未必觉得好,在经由她的使用和维护之后,大家才纷纷觉得“那东西一定很好”。她说自己经常可以发现价格便宜却好用的器物,因为在购买的时候,她的眼睛是从用的角度在看它,一定要经常用到的才会下手购买,到手之后,也一定会经常维护。
  透过空间照顾生活
  维护,是蔡颖卿在《空间剧场》里多次强调的。如同在上一本书《厨房剧场》中,她专辟一节讲述如何在厨房做清洁,在《空间剧场》里,她依旧用一节阐述“清洁”对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她说,“空间的力量不一定是在装修一个房子时才会发生,只要你愿意动手清洁身处的空间,就已经在进行自己对于空间的设计工作了。”
  30场空间剧场的表演,每一场蔡颖卿都参与到最后的清理工作。她说这样做并不是用来标榜自己的勤奋,而是透过实地的清理检视细节是否都做好了,质量或使用上可待改进的部份。前几天在擦住家的玻璃时,她发现书房与小花园的大玻璃漏打了细条硅胶,这从一眼所见与一面的清理其实都没有看出,只因玻璃的两面都是她亲手擦的,所以才了解了另一边的不够稳密。
  “我一直说空间是容器,装的是生活。如果作为使用者,自己没有跟空间互动的能力,我想空间永远不会是真正有生命和有灵性的。为什么我会那么强调清洁,强调维护,因为一旦你开始这么做了,就表明,要好好照顾空间了,空间也会开始回应你。再好的设计如果不去维护也会变得苍老。”《空间剧场》的封面印着她名字的旁边是“静静的母亲”的图片。蔡颖卿接手这个空间时,里面脏得不得了,她整整除掉了1500只蟑螂,下了很大的决心,对自己说要爱这个空间,好好照顾它。在更动了一小部分,重整了颜色之后,每一个到过那里的人,都由衷地说,“这真是一个好漂亮的地方。”
  30个空间,让蔡颖卿自我评价哪一个是对使用者来说最好的设计,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自己的空间。因为我会好好的照顾它们。说实话,有一些设计过的空间,后来我都有点不太敢回去看,因为有些使用者照顾的能力真的很不好,再好的空间如果不好好照顾真的也就越来越不怎么样了。”
  原本预计去年底出版的《空间剧场》,拖延了大半年才付梓。因为很多资料的时间都比较久远,编辑要细致对应文稿,理解蔡颖卿的整个概念,然后对应整理。蔡颖卿说自己常常三更半夜还收到编辑传东西给她,问她问题。感动于编辑的用心,她决定买冰淇淋慰问大家。冰淇淋送到文字编辑家后,从她中得知美编也在家设计书稿,于是又前往美编家。到了楼下电话却怎么也不通,只好把冰淇淋寄放在楼下的店里。后来她接到美编打来的电话,美编在电话里说,“Bubu老师对不起,刚刚我在用吸尘器所以没听到你的电话。玢玢(文编)刚才打电话来说我,现在什么时间了不做稿还在清洁!可是真的没办法,我正在设计您的那篇‘清洁’的文章,一看完就觉得非得用吸尘器清洁一下家里不可。”
  说到这里,蔡颖卿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我最喜欢听读者说,他们看我的书,看着看着就觉得要把书合起来,然后开始打扫家里。其实,我们都是透过空间在照顾自己啦。”
其他文献
梦想没实现?  因为你不懂老派热血的秘密  作者:Samuel Smiles  译者:邓捷文  页数:128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定价:新台币270元  是什么样的努力,让被自己所创的“苹果”fire的乔布斯在数年后逆势重返?小学就立志当一流职业棒球选手的铃木一朗,如何圆梦?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毅力,让六星级厨师江振诚打造出值得人们搭飞机去吃的餐厅?没学历、没人脉的安藤忠雄,是如何靠自己走
期刊
因亲子教养作家身份而被大众熟知的台湾著名作家蔡颖卿,于近期推出新作《空间剧场》,讲述二十几年来自己设计30个空间的故事,并分享自己在空间设计上的心得。对蔡颖卿来说,空间设计理念的分享与之前的教养经验、在饮食生活里传承教养的理念,并非毫无关系的跨界而是一脉相承的延续,由于这本书的出版,她对“教”与“养”才算有了完整的分享。
期刊
最近几年,我国科技——特别是应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一箭三星上天,载人航天器对接,蛟龙号深海探底,银河号计算机运行速度再创世界第一,航空母舰正式服役,高速列车四通八达,淘宝商场一天销售额创电商世界第一。这些都充分显示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魅力。的确,人们已不难看到,一个国家强大必须科学发达,一个民族的进步必须基于全民族科技素质的提高。  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毫无疑问,要抓好科普教育。对我们出
期刊
Word/Excel 2010  办公应用实战从入门到精通  编者:龙马工作室  页数:320  出版时间:2013年3月  定价:人民币59.00元  无论读者是否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工作,都能从本书中找到最佳的学习起点,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过程。全书内容均以实例为主线,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展知识点,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全彩排版既美观大方又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所有实例的每一步操作,均配有对应的插图和注释
期刊
鱼会放屁吗?怎样挖鼻屎才最舒服?林黛玉的“弱”其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日本动漫《海贼王》里的路飞,胳膊能变长缩短,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吗?……你以为这些问题,是某个搞笑科学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错了,这些,都是一本本书上,用白纸黑字正正经经探讨的科学知识。  近几年,搞笑而充满趣味的科普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创立于199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每年评选出的获奖成果,总是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而国内的科学松
期刊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本阐述水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之间关系的著作《流动的权力》,堪称水历史研究的一部佳作。在收到此书的中文译本样书之后,我前后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进行了认真阅读,不仅补充了很多新的知识,也有很多新的感受。  近年来我本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参与了很多世界水历史著作的编撰工作,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历史丛书,同时也到了数十个国家进行水历史的考察研究工作,组织学术活动等,对国际水历史研究的进展和
期刊
自从《CSI犯罪现场》风靡起来,DNA(脱氧核糖核酸)这一微生物学专有名词也渐渐为人所知。DNA可能是我们认识微生物学的第一个词,但事实上打从我们出生以来,就一直与微生物共存在这世界上,只是我们用肉眼看不见这些“同居人”。  微生物无所不在,而且很难消灭,在我们认为很干净的地方,其实都存有微生物。可是生活里又不可以没有微生物,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坏处,也有好处,由此要带出当初选书的想法:一来是商周
期刊
Janet说,“瑜伽老师”和“作者”从来不曾出现在她的志愿里,她一直“理所当然”地选修商科,在加拿大取得学位,然后回到香港发展。可是当她全情投入工作之后,工作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却难以排解,她才开始参加瑜伽练习。虽然在回香港前,她曾经和朋友在温哥华参加过一堂哈达瑜伽,但那个时候对Janet来说,健身和游泳远胜于那些凝神注目、练习呼吸的缓慢动作。  Janet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在接触到力量瑜伽之后三
期刊
2011年的某一个傍晚,小编突然发现今天已经是第5个人冲我喊出了同一句奇怪的口号——Bazinga! 不用求度娘也知道这个词出自那部科技宅男主题的美剧《生活大爆炸》,而直至此时才惊觉这部剧在中国的火爆程度。  于是联想到剧中谢耳朵身着的进化论、化学分子式、薛定谔的猫定理等图案的T恤成为淘宝爆款;于是联想到科学松鼠会的科普文章受到空前高的关注和点击率;于是联想到面向科技青年的图书品牌“果壳阅读”推出
期刊
写科普文的作家当然不止李淼一人,但是套用烂俗的句式:李淼是科学家中科普文写得最好,科普作家中专业研究做得最深者。  先来看一段李淼的简介:  李淼,江苏人,196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1996年在美国布朗大学任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