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还是做“跟班”?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英国不能保持一个独立于美国政府之外的外交政策?”
  ――英国议员
  
  关于英美“特殊关系”,人们的确谈得不少了,尤其是当美国将有重大国际举措的时候。海湾战争如此,对伊“禁飞”和空袭如此,阿富汗战争如此,如今要再次对付萨达姆,又到了英美展示这种“特殊关系”的时候了。在世人眼里,英国早已降格为二流强国,但许多英国人至今不愿承认这一点,首相托尼·布莱尔就是其中之一。五年多前他入主唐宁街10号,就信誓旦旦要“明确英国在外部世界中的特性和作用”。话虽说得谨慎,但明眼人一看便知,布莱尔仍抱有强国梦,希望英国重新矗立于世界大国之林。
  
  “特殊关系”的韧性与张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力不济,影响日蹙的英国靠什么去谋求大国地位呢?布莱尔开出的药方只有两个字:外交!布莱尔认为,未来英国在国际上并非要做个超级大国(想做也做不了),而是要成为“能影响世界和其未来走向的起关键作用的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与超级大国或力量中心建立稳固、牢靠的关系,以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影响这些超大力量中心的立场和行为,从而使英国发挥“超出实力的影响”。而在这些关系中无疑应当首推英美特殊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于已下降为二流国家的英国来说,超越历史恩怨,与美国修好,乃至相互结成亲密的联盟关系,意义非同小可,英美关系被英国提到了对外关系中头等重要的地位。其后这一对特殊关系虽偶有波折,时有磕碰(70年代英国的希思政府就将这种关系降格为“天然关系”),但却充满了韧性和张力。
  小布什上台之初,似乎并不看重与英国之间的传统关系,其战略也开始注重亚太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枝独秀的美国似乎已不需要英国这样一个小伙伴来摇旗呐喊。但9.11事件给英美特殊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在恐怖份子与以美国为首的反恐联盟之间的较量中,英国又一次显示了对美国的坚定理解和支持,无论是阿富汗战争还是拟议中的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布莱尔是惟一“铁杆”支持美国的西方领导人,英美关系再一次显示出它的特殊性。无怪科布什近来一政当初的冷淡,称英国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
  
  作欧美间的桥梁和枢纽?
  
  冷战后,欧美渐渐开始流行这样一种看法:由于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潜在对抗已经成为历史,欧洲的地缘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一体化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欧洲比以前更安全,也更强大。因此,冷战时期受美国保护的欧洲现在可以挺直腰杆,站直说话了(不在对美国言听计从)。这样美欧关系就出现了龃龉和裂痕,需要有第三者从中斡旋调解。
  从布莱尔政府来说,除了维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加速融入欧洲、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是其外交战略的另一个侧重点。由于积极主张融入欧洲,布莱尔政府被欧洲邻居们看作是最为亲欧的英国政府,布莱尔本人也是英国最为亲欧的首相之一。布莱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英国若不把自己的命运更紧密地与欧洲拴在一起,就有可能被边缘化,那样的话,即便有英美特殊关系保驾,所谓强国和大国地位也名不副实。何况加强英美特殊关系的一个重要动因也来自英欧关系,美国需要英国这个重要的、特殊的欧洲伙伴帮忙架设它通往欧洲的桥梁,与欧洲对话沟通,协调与欧洲诸强和欧盟之间的政策、立场和关系。惟其如此,英欧关系才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英美特殊关系对于欧洲也是如此。英国早就认识到自身跨大西洋的特性和优势(不论在地缘、经济、政治、安全,还是在心理、文化上都是如此),要发挥超出实力的影响并保持自身的大国地位,就必须同时成为欧洲和美国这两个世界上最强大力量中心的核心和中坚角色,两者不可偏废。布莱尔明确提出要在美欧之间发挥桥梁和枢纽作用。
  
  鱼和熊掌难兼顾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近年来,布莱尔政府一方面继续维护和加强英美特殊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参加欧洲建设,努力在欧美之间发挥桥梁和枢纽作用。但这种试图左右逢源、渔利其间的外交战略却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质疑和挑战。
  对美国在环境(拒绝签订《京都议定书》)、防务(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贸易(对进口钢材征收高额关税、增加对农产品的补贴)以及国际刑事法庭等问题上的所作所为,欧盟国家或为之侧目,或针锋相对。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并未放弃其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取向,美欧之间在一系列双边和全球性问题上明显分歧,关系由热转冷,甚至多少有些紧张。对迅速恶化的中东局势以及军事推翻萨达姆政权的不同立场和看法,更显出了双方的矛盾。
  布莱尔打算在美欧之间发挥枢纽作用,有赖于他说服双方相信英国是向对方施加影响的有效渠道。但问题是当跨大西洋关系不错时,英国可能并不显得那么关键;而当它们之间关系不好时,英国又被一方(或双方)视为怀疑的对象。在西欧各国中最具反美姿态的法国就长期把英国视作美国在欧洲利益的“特洛伊木马”,即便没有反美倾向的国家如德国,也抱怨英国这座桥上的交通向来只是单向流动。布莱尔的麻烦在于,他即不可能说服欧洲人相信英国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对欧洲是有用的,又不能影响他的欧洲同行,这使美国所希望的英美“特殊关系”的内在价值大打折扣。
   “倒萨”事态更凸显出布莱尔在外交策略上的这种两难困境。俄罗斯和欧盟其他国家特别是法德两国都不认同布什政府的作法,主张首先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框架下对伊进行武器核查,通过政治方式解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反对武力推翻伊政权。不久前安理会通过的1441号决议就反映了这些看法。但是,布莱尔政府出于维护英美关系等考虑,仍一如既往给予美国在许多欧洲人看来是毫无保留的支持。
  7月,英国允许一些前伊拉克军官和反对派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如何采取行动推翻萨达姆;配合美国着手作战部署,并计划大规模动员预备役军人。9月7日,布莱尔与布什总统在戴维营举行会晤,讨论如何解决伊拉克问题。布莱尔表示,如果需要,美英将单独采取行动。9月24日,布莱尔政府又公布了一份长达50页的报告,宣称伊拉克“正在秘密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必须立即设法予以制止。
  不错,布莱尔在说服布什政府寻求国际支持、与联合国合作方面是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影响力终究有限。到头来,英国只好追随美国参战。英国的这种立场非但难以在美欧之间保持平衡,发挥纽带作用,而且也显示了英美特殊关系的不对等性,难怪有人说布莱尔是布什的“跟班”了。英国一味支持美国的对伊战略,被许多欧盟国家解释为英国的一贯作风一将其与欧洲的关系从属于它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这只会加重各国对英美关系的疑虑,削弱布莱尔这些年来为加强英欧关系所做的种种努力。布莱尔既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大西洋主义者,又想成为一个可以信赖的欧洲人,鱼与熊掌毕竟难以兼得。问题的实质是,布莱尔试图恢复英国大国地位的外交抱负与力不从心的现实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它关系到英国的外交政策定位和方向。正像一位工党议员所诘问的:“为什么英国不能保持一个独立于美国政府之外的外交政策?”
  相关阅读链接:
  如影随形一家亲 
  2001年第23期
  
其他文献
尽管新加坡国土面积小如辰星,仅仅是一个海岛型城市之邦,但却为贯通亚洲、欧洲和澳洲的交通要塞,也是世界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奉行积极、灵活和务实的外交政策,弹丸之国同样在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世界对新加坡的关注决不因其国土面积小而被削弱。  新加坡对外政策主要有四大基本方针:其一,以东盟为立足点,将维护东盟团结和合作、推动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放在其外交工作重要地位;其二
期刊
“恐怖主义改变了美国的战略处境”    ■您好,奈教授,谢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您是美国战略和安全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所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对美国新的战略思想有什么看法?  □针对这一问题,在美国政府和国会分成了两派,一派强调单边主义,主要代表是国防部官员和副总统,也就是“保守共和党人”;另一派就是“传统共和党人”,他们更强调与欧盟和国际组织合作,两派的分歧
期刊
新事 新言     “他是我喜欢的人,他很棒。我一听到萨哈夫在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我就会从会议中脱身出来或是转过身去看电视。”   ——布什总统毫不隐讳自己对伊拉克前新闻部长萨哈夫的欣赏。难怪有人说,布什用武力打败了萨达姆,而萨哈夫却用他的口才征服了布什。     “伊拉克军队就是俄罗斯军队的翻版,而它的迅速崩溃是我们的将军们所没有预料到的。美国人给我们上了一课。”   ——俄前国防部长什
期刊
在主持“讲述阿拉伯人”这一组话题时(见本刊今年第16期),我就很想知道阿拉伯人对我们讨论的焦点问题的看法。前不久,在阿拉伯联盟驻华代表处,我采访了萨基特大使。    如果你的家有强盗闯入    半个世纪以来,阿以爆发五次中东战争,有人说,阿拉伯国家如果能团结一致,早已打败了以色列。那么,如何看待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团结?  这个话题也许敏感,这个话题本身也许很复杂。大使沉思了许久。  “我不同意用‘中
期刊
尽管日益临近的“倒萨”战是以“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支持国际恐怖主义”为理由,但在我的眼前,昔日伊拉克和科威特油井燃烧的滚滚黑烟却仍挥之不去,我看到在“倒萨”战争的“反恐”帷幕背后,是浓重的石油“底色”。    美国:醉翁之意在石油    尽管海湾战争已经过去十年,但老布什的一句话仍然令人记忆犹新:“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我们的自由和
期刊
美国动武的动机在于石油吗?    美国拟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是近来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美国打击伊拉克的动机,人们尚存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为了石油,有的则认为不是。在读了这些专家的分析后,您是否心中已有了答案?  ——编者手记     争夺对中东石油控制权对美国有很大的战略意力    无论谁都难以否认,美国想攻打伊拉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石油。对于整个世界经济来说,中东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石油。自7
期刊
读者朋友从本期封面左下角看到一个崭新的标志,那是《世界知识》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徽识。这是本刊第二次获此奖项。  国家期刊奖是我国期刊业惟一的政府奖,也是中国期刊的最高奖项。第一届国家期刊奖是新闻出版署在2000年颁发的,《世界知识》榜上有名。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由新闻出版总署于2003年1月17日在北京隆重颁发,《世界知识》再次获奖。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获奖期刊共60种,其中社科类期刊30种
期刊
关于反恐联盟争论很多,有人认为它是乌合之众,很快就会瓦解;有人认为这是美国政府内部多边主义者的杰作,代表着美国决策层内部的理性声音,可能形成新一代联盟体系。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观察布什政府的联盟政策可以发现,规划主义理论显然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该理论认为,美国应尽可能地与其他国家一起行动,但在必要而稳妥时可以单独行动。将这一理论落实为外交政策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意志联合体”。其核心是:几个
期刊
就在我们截稿的这一天,以色列议会大选有了结果。正如许多分析人士所预料的那样,沙龙领导的利库德集团获得议会中120席的36席。沙龙将继续执政。沙龙执政期间,以色列安全形势异常严峻,一次次爆炸如同一场场噩梦,“头一天晚上睡觉时不知第二天将发生什么事”。这是许多人的感受。可以说,沙龙领导的利库德集团没有给以色列人带来安全。可让人疑惑的是,仍有许多以色列人支持沙龙执政。难道这就是以色列?  ——主持人手记
期刊
艰难的谈判历程    冷战后核问题一直是美国与朝鲜之间的核心议题之一。1990年,美国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认为朝鲜到90年代中期可能拥有核武器,朝鲜则声明这纯属美国捏造。1993年初,美朝就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对朝鲜核设施实行“特别检查”一事发生严重对抗。美国加大了对朝军事压力,而朝鲜则宣布退出于1985年参加的核不扩散条约(NPT)。1993年6月,美朝代表在纽约举行了自从1953年停战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