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低年级学生则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而这正是对其开展数学教育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会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因此,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
那么,要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呢?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权威者。所以,我觉得作为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要充分与学生合作,放下架子,丢去面子,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好伙伴、好帮手;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1.1 民主教学。用良好的气氛影响学生,是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方面。民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鼓鼓掌,动动手,手脑并用,五官齐下。因为思维的活跃要通过动作和神态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争着发言,“我来”,“我来”,这样做是比较好的,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做到放得开,收得回,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求知。作为教师要懂得:思乐俱得之时,便是思维活动得以启发和成功之际,也是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审美需要得以满足,情感体验得以升华之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正确地使用表扬和批评。对优秀生表扬要适度,不能捧,当有了错误时,要实事求是地指出缺点和错误。对待学困生,要有慈母般的爱。每当作业做不出来,或完成不了学习任务时,老师不要一个劲地批评、讽刺、嘲笑,而应热情地帮助,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民主,要师生平等地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宽松的求异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的求异思维。比如在解题过程中,对于某些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且不与老师或书本上的一样,而学生又不是很自信,教师此时就应该鼓励表扬他们积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人更应具备一种求异精神、创新精神。不盲目相信书本和一些所谓的权威言论,教师要爱护学生敢于提异议的勇气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对那些有异议的发言,教师要肯定并赞扬。有很多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一定尊重学生,耐心听,千万不要给学生泼冷水,要抑制其他学生的哄笑,嘲弄,要因势利导,通过分析学生的看法与观点,肯定其中正确的,深刻剖析错误的,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1.3 评价多元化,激励多样化。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只看结果,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①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②给予“看的见”的表扬。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幼,往往对物质奖励更为喜欢。我就常常画些小图片,制作些头饰,胸饰之类作为奖品,以表示对他们学习的肯定。③将个人荣誉与小组荣誉连在一起,展示评价结果。
2 创设趣味的教学内容
2.1 创设问题情景,以疑激趣。新课标倡导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让这种不协调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以疑激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2.2 创设故事情境,贯穿课的始终。一年级小朋友很喜欢听故事。一说故事,小朋友的耳朵就马上竖起来听,以故事贯穿课的始终,让小朋友在故事中快乐的学习,突破了学生上课只有15分钟注意力的说法,保持学生40分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一上课,大屏幕演示多媒体课件:在活泼的背景音乐中,精灵鼠小弟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时教师问同学们:精灵鼠小弟想带大家去看一场比赛,你们愿意去吗?(愿意!)它还想请你们来当裁判,高兴吗?(高兴!)好!比赛马上开始了,请仔细看。这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小兔和乌龟围着一个大的表盘赛跑。形象、可爱的小动物、精美的画面、活泼的背景音乐,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继续学习的兴趣产生了。
3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教师授课不能用老的模式“一言堂”,只给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无异议的全盘吸收,不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是机械式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缺乏感情的交流,学生就很难对老师和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生动有趣。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式,教师作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备课也不能光备课本,还要备学生,估计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灵活而科学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这对老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使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 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些问题不能一下子要求学生就领悟,要循序渐进。难度大,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就得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如果一问三不知,还硬要学生回答,就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情绪。不同难度的问题也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有些问题还可用讨论的方式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通过比较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予以适当的肯定或鼓励。当一个学生圆满解答了问题,并得到教师肯定时,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时,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更大。 4 积极创造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
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也是一项积极的思维活动。实践活动比单纯学理论知识更感兴趣。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上黑板,走上讲台,或到野外实习、考察。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被清晰感知,被深刻的理解。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同凡响。
4.1 利用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多创造一些动手操作,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2 组织一些数学游戏、竞赛、抢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饵,可以刺激自我提高的需要,满足一年级小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的学习竞赛对中等以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因此,大部分学生会在竞赛中通过努力不断进步。
4.3 小组合作,让学差生也能感知成功的快乐。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避免学差生孤军奋战,力不单行的局面;可以消除学差生“这个问题,我不会,与我无关”的消极心理。利用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多创造一些动手操作,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5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生活中产生问题,会给学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让他们发现,原来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如此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本质。通过有意识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孩子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吃饭,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数学知识蕴含着许多能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乐学中学会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那么,要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呢?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权威者。所以,我觉得作为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要充分与学生合作,放下架子,丢去面子,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好伙伴、好帮手;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1.1 民主教学。用良好的气氛影响学生,是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方面。民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鼓鼓掌,动动手,手脑并用,五官齐下。因为思维的活跃要通过动作和神态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争着发言,“我来”,“我来”,这样做是比较好的,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做到放得开,收得回,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求知。作为教师要懂得:思乐俱得之时,便是思维活动得以启发和成功之际,也是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审美需要得以满足,情感体验得以升华之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正确地使用表扬和批评。对优秀生表扬要适度,不能捧,当有了错误时,要实事求是地指出缺点和错误。对待学困生,要有慈母般的爱。每当作业做不出来,或完成不了学习任务时,老师不要一个劲地批评、讽刺、嘲笑,而应热情地帮助,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民主,要师生平等地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宽松的求异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的求异思维。比如在解题过程中,对于某些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且不与老师或书本上的一样,而学生又不是很自信,教师此时就应该鼓励表扬他们积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人更应具备一种求异精神、创新精神。不盲目相信书本和一些所谓的权威言论,教师要爱护学生敢于提异议的勇气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对那些有异议的发言,教师要肯定并赞扬。有很多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一定尊重学生,耐心听,千万不要给学生泼冷水,要抑制其他学生的哄笑,嘲弄,要因势利导,通过分析学生的看法与观点,肯定其中正确的,深刻剖析错误的,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1.3 评价多元化,激励多样化。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只看结果,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①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②给予“看的见”的表扬。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幼,往往对物质奖励更为喜欢。我就常常画些小图片,制作些头饰,胸饰之类作为奖品,以表示对他们学习的肯定。③将个人荣誉与小组荣誉连在一起,展示评价结果。
2 创设趣味的教学内容
2.1 创设问题情景,以疑激趣。新课标倡导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让这种不协调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以疑激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2.2 创设故事情境,贯穿课的始终。一年级小朋友很喜欢听故事。一说故事,小朋友的耳朵就马上竖起来听,以故事贯穿课的始终,让小朋友在故事中快乐的学习,突破了学生上课只有15分钟注意力的说法,保持学生40分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一上课,大屏幕演示多媒体课件:在活泼的背景音乐中,精灵鼠小弟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时教师问同学们:精灵鼠小弟想带大家去看一场比赛,你们愿意去吗?(愿意!)它还想请你们来当裁判,高兴吗?(高兴!)好!比赛马上开始了,请仔细看。这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小兔和乌龟围着一个大的表盘赛跑。形象、可爱的小动物、精美的画面、活泼的背景音乐,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继续学习的兴趣产生了。
3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教师授课不能用老的模式“一言堂”,只给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无异议的全盘吸收,不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是机械式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缺乏感情的交流,学生就很难对老师和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生动有趣。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式,教师作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备课也不能光备课本,还要备学生,估计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灵活而科学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这对老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使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 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些问题不能一下子要求学生就领悟,要循序渐进。难度大,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就得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如果一问三不知,还硬要学生回答,就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情绪。不同难度的问题也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有些问题还可用讨论的方式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通过比较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予以适当的肯定或鼓励。当一个学生圆满解答了问题,并得到教师肯定时,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时,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更大。 4 积极创造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
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也是一项积极的思维活动。实践活动比单纯学理论知识更感兴趣。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上黑板,走上讲台,或到野外实习、考察。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被清晰感知,被深刻的理解。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同凡响。
4.1 利用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多创造一些动手操作,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2 组织一些数学游戏、竞赛、抢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饵,可以刺激自我提高的需要,满足一年级小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的学习竞赛对中等以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因此,大部分学生会在竞赛中通过努力不断进步。
4.3 小组合作,让学差生也能感知成功的快乐。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避免学差生孤军奋战,力不单行的局面;可以消除学差生“这个问题,我不会,与我无关”的消极心理。利用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多创造一些动手操作,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5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生活中产生问题,会给学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让他们发现,原来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如此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本质。通过有意识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孩子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吃饭,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数学知识蕴含着许多能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乐学中学会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