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政治素质培养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u0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我国扎根中国土壤,办社会主义大学,力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政治信仰是融会贯通的主线,高校学子在自身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培养自身政治品格,坚定自身政治信念,拥有自身政治素质,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公民。新时期,在新媒体视域下,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如何在新环境、新特点、新变化下直面挑战、把握机遇,从而“如何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新时代,政治素质,网络政治文化
  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首次发表了有关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论文;1959年,赫伯特·海曼出版的《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及心理研究》一书中系统阐述了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内容,揭开了研究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序幕。政治社会化包含着个体与社会两个维度内容,对于个体而言,就是通过学习并不断接收主流政治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形成了个人的政治行为、政治信念、政治价值观,从而实现了由“自然人”向“政治人”的塑造过程;从社会角度出发,政治社会化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政治环境、政治场所、政治载体,包括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社团组织、大众传播媒介及机构等,协助该体系内一系列政治文化的形成、维系以及传承的空间领域。个体政治素质则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所形成以及展现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以及政治行为方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旨在大学生个体通过与社会政治共同体在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互动,从而学习政治知识、锻炼政治能力、培养政治素质。
  一、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及特点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及网络时代的亲身体验者,由于身处背景的不同,在时代发展的巨大差异下,表现出思想更为活跃、个性感更强、更易获取新鲜事物等特点。当前,广大青年身逢其时又重任在肩,在面对更大的诱惑与不确定的境况下,表现出的特征则更具有典型性。
  1、认知方面:获取政治信息的途径多样,但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缺乏主动性。
  如今,政治信息来源的方式及获取途径也在不斷壮大。学生获取政治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老师的讲授,利用网络移动平台,师生均可轻松获取最新资讯、实时了解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可以与家人、老师、同学,甚至是陌生人直接沟通对话、交换想法。然而目前却存在部分学生在政治专业课堂上兴趣不高、到课率差等情况,究其根本,来自于师、生两方面失误,不仅学生来上课只是单纯为了修学分,教师们也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二者互不主动。政治认知的浅薄势必带来政治参与效能的低下,在众多价值观念中,如果内心没有正确政治理念作为标杆,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困惑与误解。由此不仅反映出高校中传统的说教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更加印证了大学生对于主流政治理论知识的忽视。
  2、情感方面:政治价值观与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
  政治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凝结而成,从而指导政治行为实践,深刻影响着行为的选择及程度。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个性的宣扬。加之现今正处于一个充斥着悖论的时代,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部分学生政治信仰仍未确立、政治态度模糊、政治价值观稍显偏差。另有部分学生坚持利益至上原则、信仰趋于务实性选择,认为公共型政治事务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并且因个别政治黑暗事件,对政治体制丧失信心,长此以往形成政治冷漠心态;与此同时,还有部分极端学生,渴望最大限度的使用自身政治权利,并且只是片面的、肤浅的拥有政治热情。
  在考虑入党的问题时,部分学生政治眼光狭隘,将入党与自身发展及未来职业前景挂钩,自我的入党动机首要是作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对加入其余校园社团组织,例如学生会、各种兴趣社等,也呈现出功利化价值取向,看重其加分优势,忽略其真正价值含义。
  3、行为方面:政治热情度高,但政治辨别能力较差,政治理性较低。
  当前,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熏陶下,大学生接受主流政治文化的总体态势良好,较之以往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学生们积极利用网络这种虚拟空间进行政治参与。而网络自身是把双刃剑,不同的思潮及理念充斥其中,加之网络舆论及舆情导向煽动性较强,整个网络环境中信息错综复杂。在矛盾与冲突中,当代大学生面临诸多价值选择,部分学生推崇“个人主义”,仅相信自身判断,不愿听取他人建议,这都将直接导致政治行为出现偏差。与其他社会阶层不同,大学生这一政治共同体,被赋予以及能接触到的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众多,且需要贡献自己政治力量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机会激发了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但参与方式的是否合情合理合法仍有待斟酌。学生们通常在面对大是大非方面,都保持了清醒认识,然而一旦涉及自身利益,行为底线却一再退让。
  二、目前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青年是民族和国家的新希望、新力量、新方向,青年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命运前途。在党中央领导下,高校政治教育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展势头良好,且当前的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获取了新成效。但是,与新形势下的国家对于大学生的政治要求相比,高校对其政治素质的培养仍显薄弱。
  对于素质培养内容而言,部分高校未能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学生偏好,在教材使用以及教学方式上略显陈旧,并未根据国家政策的新变化、知识界的新进展及时更新教育素材,且维系着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在学校的教学理念中过于强调对知识体系的传授,课业成绩仍是评价学生好坏的最主要标准,重视知识培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的做法普遍存在。
  在素质培养主体方面,高校政治教育师资力量仍需加强,主要表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范围定义狭隘,职责分工过于绝对化,使得其余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政治教育工作并不熟悉,在培养学生政治素质上不能形成多方合力,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孤岛化”现象。   最后,素质培养途径并未系统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应确保线上线下、课上课外、专业内专业外以及校内校外达成联动性体系。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过于依赖课堂教学,并未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及网络媒体优势。
  三、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培育大学生政治素质路径分析
  1、加强制度设计,为培育大学生政治素质提供宏观指导;
  政府要提出并规划高校培养合格政治公民的教学要求,利用问卷调查等形式准确了解当下高校学子的思想政治动态,及时更新数据,出台相应的政治举措。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生活,将目前存在的官方途径与其普遍惯用的方式进行对接,开辟更多样的大学生参政渠道,激发其更大的政治热情。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有争议的事件及时作出具有公信力的回应,不逃避、不欲盖弥彰、不做模棱两可的答复。严惩政治恶性事件,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加强大学生对政府工作的认可度与信任感。营造民主与法治社会大环境,增强大学生平等意识、主人翁意识,感受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将个人成长不断契合国家需求。而民主与开放势必要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政府需因势利导,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完善网络立法及监督制度,加大主流媒体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的比例,增强网络政治信息的可信度。
  目前,我国出台了多项互联网立法章程,例如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及2014年8月7日国信办发布实施的《即时通讯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现管理暂行规定》等,都对网络社会中已经出现的重大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具体化了其解决路径。但对于这些网络法律的宣传力度仍然不够,应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入网络、融网络、引网络,提升网民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认可度、信仰度,重点塑造网络话语权,构建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大环境。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学校是传递政治文化的最佳场所,高校应利用自身传播性优势,逐步丰富相关课程,根据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文化中营造和穿插相应的政治文化。引导大学生研读经典著作、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深化历史认知,立足中国实际、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定位时代特性,深刻把握中国在世界中的定位以及本群体的社会作用,不断加深政治认同感及拥有政治归属感。
  感悟新时代我国发生的巨大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各专业教师,应做到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科教学过程中,力图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统一,化教书和育人“两张皮”为“一张皮”,做到知识教育和价值引领二者相互配合、融会贯通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将育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摆放在高校运行机制的首位,端正学生政治态度、激发政治情感以及约束其政治行为。高校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并提供种类丰富的实践机会及场所,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品格及奉献精神。
  对于高校教师自身而言,以身作则是基石,要缔造“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古有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不能只重传道,还要主动回应学生的价值疑虑、信念困惑。后有陶行知先生秉承的“身正為师,学高为范”。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课堂中的第一负责人,要深刻认知三尺讲台的重要意义,时刻谨记自身身份所担负的职业责任和历史使命。
  3、重视并优化社团组织的范畴及结构,凝聚团队力量。
  大学生个体政治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各类实践活动必不可少。要看到社团组织背后的政治共性,大学社会团体同时也是政治共同体,同辈群体以及众多志趣相投的同伴彼此带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高校应规范社团运行机制,与各类协会组织建立长期有效的能动联系,进行总体指导、与负责人一起统筹规划,全力支持与协助其开展的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包括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以及各兴趣团队,鼓励其拥有自己的社团文化,开展政治生活学习座谈会,挖掘本领域的德性元素,组织参与政治事务,定时举办多样的政治生活,力求帮助大学生们在与社团成员相互协作中提升自身政治能力、锻炼自己的政治素质。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们也要积极建立合法、合学校章程的团队,始终坚守团队建立初心、严守团队纪律、壮大团队力量、完善违规惩治手段,吸纳更多优秀青年加入其中。
  此外,学校应重点关注党团组织,严格把控入党同学的基本条件,传达我党对每位党员的要求,使其深刻认识到入党不应该是受利益驱使,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要成为党员的第一要务。党员同学更要严以律己,增强党员学生的党员意识和先锋意识,担当模范带头作用,将我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延续。
  4、拓展新媒体作为培育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有益补充。
  互联网集直接性与间接性于一身,其直接性在于师生之间利用媒体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表露自己的观点看法,课堂上学生未及时与老师商讨的政治困惑也可得到科学、深层次的解答,然而其间接性就在于主体沟通始终处于虚拟空间,弱化了原有模式中的高校、高质量的互动体验,这使得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双方的网络对话主动性将成为无法规避的教学改革难题。
  高校要加快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加大官方媒体投入,并推广和运用其余高校的网络媒介经验,充分挖掘更多的优质资源,当前可以借鉴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设计属于自己的特色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课内和课外的双向交流互动。把网络化学习优势和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网络课堂中邀请权威人士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扬、科学理论宣讲、国家政策法规解读,开辟互动栏目,采用直播作答、留言回复等更加多元化、更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其进行在线熏陶感染,让广大学子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绝对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张涛甫,王智丽.政治社会化视域下大学生对马新观的认知与态度的实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04):142-147.
  [2]林贤明.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素质提升路径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05):101-103.
其他文献
摘要: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各个学校的重中之重,因为它需要直接和国家的国务院及教育部相联系,国家推出的各项有关高校教育的文件和政策都需要经过思想政治教育部的传达和落实。近来随着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创业的理念开始提出,并在各大高校展开实践,这证明了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高度重视。自从二零一二年开始,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就有明确提到
期刊
摘要:当前,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其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各个地方应该努力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各高校应该增强高校组织领导、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等从而进一步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理论运用于实践。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融合  一、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的重要性  红色文化有其自身的内容,其容纳了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爱国主义
期刊
摘要:雷锋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文化、大众文化等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资源。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对党忠诚、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的四大优秀品质。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雷锋精神 弘扬 思政建设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雷锋精神是一餐一饭间的光盘行动,是青春照相馆的光影流年,是日寇狼烟起沸腾的卫国豪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是指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并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科学探究又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一切探究又源自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情感表达、处事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也是目前素质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对小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建立思考和认知事物的逻辑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启蒙式教育影响着小学生今后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人生发展方向的改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身作则,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让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会;教学探讨   一、让学生成為真正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就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
期刊
摘要: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形式,其发展需要人们根据自身体育运动的特点遵循教育育人理念。有人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因此,中国开展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将校园足球中涉及的生活教育理念融入深刻而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校园足球的定位需要以教育的理念重新审视,对其定义应该上升为“足球培养”,不应该仅仅是足球训练和比赛,还应该包括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校园足球的发展须秉承育人的教育理念,并贯穿
期刊
摘要:弱势群体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的特殊一类,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文章以留守儿童为例,概述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并就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弱势群体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建议  1 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的基本内涵 
期刊
摘要:由于WTO,各国之间的联系一直比较频繁。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英语在我们平时的沟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会经常出现在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然而,由于许多大学教师不注重区域文化的差异,不仅是知识传授,从而导致大学的英语,教学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西茶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分析  引言:  在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交流,我国和西方茶文化的
期刊
摘要:人的一生需要经历很多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儿童时期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可谓是人一生中最好的生长发育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一定要从多个方面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对儿童进行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很重要。不同的家庭所培养出来的儿童是不一样的,问题家庭中培养的儿童在性格上或多或少存在缺陷,而拥有良好教养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儿童则拥有更好的品行,性格上也更加完善。因此,家长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
期刊
摘要:家庭是人自打出生以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不断改进的同时,家庭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家庭教育却因地区的不同有着一定程度的差距。相比城市,由于农村地区的落后性与封闭性,人们的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导致了部分农村儿童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针对家庭教育方式与农村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