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万事开头难”,作文写什么,教师如何命题,并且如何让学生弄懂作文命题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命题展开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几件事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启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感知,开启他们智慧,并引导他们把对这些事物的感觉、认知和作文联系起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素材;实践研究
四年级左右的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在思想上和心智上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命题的选择必须尽可能取材于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们学会感悟生活、并思考生活,从身边一点一滴的细小事物中发现生活的有趣,发现值得写的东西。
一、教育学生感受生活,提高写作兴趣
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大脑皮层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处于极度敏感的发育阶段。因此说感知是在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要用心(即感知的各种途径的混合)去感受生活,要孩子们积极主动地观察、触摸生活。
(一)引导学生根据身边事物记录感受
朱自清的一个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有对月色下的荷塘这样的描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先生在这段话里其实用的都是最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直接看到的景象描绘出来了。看到了月色下荷塘的叶子和零星的白花,这是视觉感受,他紧接着就联想到明珠、天上的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刚出浴的美人”是作者运用视觉的引申和比喻手法,使得静静月色下的荷花更加有立体感,更加清新脱俗。“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个是最直接的两个视觉对比手法,让即使没有亲自去看过夏天荷叶的人也能通过另外一个视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感受月色下荷叶的娉娉袅袅。朱自清紧接着把嗅觉的描述发挥到了极致,微风把荷塘的清香轻轻地混合着他的鼻息,他却能够马上运用对听觉的感受写出来,“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一个嗅觉和一个听觉,两个关联在一起描写对于荷叶和白花清香的描述,丝毫没有一丁点的突兀感,却引发了读者联翩的浮想,令人拍案叫绝。这种生活中最平常的,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写作素材,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以正确的引导,以提起他们的兴趣为前提,逐渐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定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不妨教育学生不用特别“刻意”地去仔细观察,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和生活有关的事物就在我们身边。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适当点拨一下:如果听到一段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你们能够想象出这个乐器是在模仿什么动物的鸣叫声音吗?大约是什么季节呢?是欢快还是忧伤呢?鼓励孩子们大胆联想,这就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可以运用到作文中的多重感官联想的例子。孩子们有了这些感受的经历之后,教师再教学生用简洁的词汇记录整理下来,就是作文的素材,直接来自孩子们对生活的领会,是第一手资料,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作文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恰当地运用比喻
“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光本来是静静的参照物,朱自清却要把它比喻成流水一般这个流动的参照物,再又用一个“泻”字来形容夏天夜晚静静的铺满荷塘的月光,用动的时态来比喻静的状态,此时的效果反而让人觉得夜色下的荷塘更加的幽静了。朱先生在这段文字的后部分,再次运用神来之笔,把荷塘上斑驳的月光比喻成在小提琴上演奏出来的名曲,再次给读者带来了一次完美的听觉、视觉及和联想一起的混合效果。同时,也给我了学生一个在运用感觉、感受和比喻的问题上启发深刻。
(三)正确运用比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把这些想象力付诸于文字当中,这个过程非常关键。因此,我们不仅可以在作文课上,在其他和语文有关的教学上,都可以反复地引导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恰当、准确地运用比喻。在这些比喻的初期阶段,应让他们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然后,教师再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取帮助每个学生都能打通这个“把想象变成比喻”的关节,从而使学生养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写作习惯和方法。这样,我们看到的学生作文就不是千篇一律的,刻板枯燥的“练习范文”。因此,一定让孩子们学会把最初的心里想法换成他们自己的文字,即使刚开始时候,他们把想法转换成为文字的方法还不是那么多,手段还不怎么灵活,但熟能生巧,只要多多练习,加上教师的耐心指导,孩子们的进步就指日可待。
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素材
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不太容易自己主动训练自己的感官,教师就要帮助孩子们学会辨析自己感官传达出来的感受,把这些感受转换成为他们自己的文字。
在作文教学中,尽量避免用孩子们觉得生涩的概念,那会让他们感到乏味无趣,对写作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可以借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打比方,比如:淡云伴随着朗月的出现是不是使人们感受到恬静温柔呢?这个时候大家该想到些什么场景和词汇呢?还有,夏日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惊走鸟雀,摧花折枝是不是让大家心情欠佳、感到有些郁闷呢?那么又该如何用文字表述呢?
所述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通过眼睛、耳朵,还有其他的感官功能(触觉、嗅觉)反映到我们的大脑皮层中产生的刺激和感受。教师就是要在这些看似普普通通、平平谈谈的生活场景中,帮助学生抓住这些瞬间即失的细枝末节,引导他们及时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特有的词汇库写作时从这些词汇库中源源不断地取出来。另外,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扩充这些词汇库的手段,我们应多鼓励孩子们这么做。
(一)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作文素材
生活中有许多作文,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有了这些意识和能力,学生就会自觉地写。教师切忌要求孩子们掌握所有东西,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学生们自己会怎么看待这样的世界呢?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如果把这些能够引起他们感兴趣的元素,教会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就会让他们发现,原来生活如此精彩,写作的过程也是如此令人享受。学生也会从感受生活中找到作文的素材,并学会从生活中去感悟和发掘作文的素材。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功力堪称一绝,但并不是一日而成的。他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身边日常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各色人物心理推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词汇库。运笔下来,既简洁明了又借喻到位、准确。这些都是教师应和孩子们共同进步的标杆和楷模。
(二)学会思考生活并从中归纳作文素材
思考生活,对这些四年级左右的小朋友来说可能早了些,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现在就放弃这个步骤。四年级的孩子们大脑皮层的活跃程度和接受能力处于明显上升阶段教师要在这个节点上和他们一起去学习怎样观察生活,并学习、思考生活,从中找到作文的素材,形成自己的作文词汇库。
总之,“生活”在10岁左右的孩子们眼睛里就是一片浩瀚的大海,如何从里面提取素材,为作文所用,是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学生留意的要点。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用最简单的语言及时地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使孩子们觉得写作文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相反,他们逐渐会有小小的成就感,教师们在这个时候应该抓住时机,多多鼓励他们,并和孩子们乘胜追击地把这些小小的成就感转化为写作文的兴趣,这样他们就会认为写作文是一件高兴的事,而不是一件痛苦的差事。
【参考文献】
[1]王從利.虚写一笔灵气顿生[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桂林市南溪山小学,广西桂林541000)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素材;实践研究
四年级左右的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在思想上和心智上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命题的选择必须尽可能取材于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们学会感悟生活、并思考生活,从身边一点一滴的细小事物中发现生活的有趣,发现值得写的东西。
一、教育学生感受生活,提高写作兴趣
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大脑皮层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处于极度敏感的发育阶段。因此说感知是在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要用心(即感知的各种途径的混合)去感受生活,要孩子们积极主动地观察、触摸生活。
(一)引导学生根据身边事物记录感受
朱自清的一个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有对月色下的荷塘这样的描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先生在这段话里其实用的都是最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直接看到的景象描绘出来了。看到了月色下荷塘的叶子和零星的白花,这是视觉感受,他紧接着就联想到明珠、天上的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刚出浴的美人”是作者运用视觉的引申和比喻手法,使得静静月色下的荷花更加有立体感,更加清新脱俗。“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个是最直接的两个视觉对比手法,让即使没有亲自去看过夏天荷叶的人也能通过另外一个视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感受月色下荷叶的娉娉袅袅。朱自清紧接着把嗅觉的描述发挥到了极致,微风把荷塘的清香轻轻地混合着他的鼻息,他却能够马上运用对听觉的感受写出来,“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一个嗅觉和一个听觉,两个关联在一起描写对于荷叶和白花清香的描述,丝毫没有一丁点的突兀感,却引发了读者联翩的浮想,令人拍案叫绝。这种生活中最平常的,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写作素材,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以正确的引导,以提起他们的兴趣为前提,逐渐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定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不妨教育学生不用特别“刻意”地去仔细观察,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和生活有关的事物就在我们身边。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适当点拨一下:如果听到一段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你们能够想象出这个乐器是在模仿什么动物的鸣叫声音吗?大约是什么季节呢?是欢快还是忧伤呢?鼓励孩子们大胆联想,这就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可以运用到作文中的多重感官联想的例子。孩子们有了这些感受的经历之后,教师再教学生用简洁的词汇记录整理下来,就是作文的素材,直接来自孩子们对生活的领会,是第一手资料,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作文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恰当地运用比喻
“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光本来是静静的参照物,朱自清却要把它比喻成流水一般这个流动的参照物,再又用一个“泻”字来形容夏天夜晚静静的铺满荷塘的月光,用动的时态来比喻静的状态,此时的效果反而让人觉得夜色下的荷塘更加的幽静了。朱先生在这段文字的后部分,再次运用神来之笔,把荷塘上斑驳的月光比喻成在小提琴上演奏出来的名曲,再次给读者带来了一次完美的听觉、视觉及和联想一起的混合效果。同时,也给我了学生一个在运用感觉、感受和比喻的问题上启发深刻。
(三)正确运用比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把这些想象力付诸于文字当中,这个过程非常关键。因此,我们不仅可以在作文课上,在其他和语文有关的教学上,都可以反复地引导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恰当、准确地运用比喻。在这些比喻的初期阶段,应让他们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然后,教师再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取帮助每个学生都能打通这个“把想象变成比喻”的关节,从而使学生养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写作习惯和方法。这样,我们看到的学生作文就不是千篇一律的,刻板枯燥的“练习范文”。因此,一定让孩子们学会把最初的心里想法换成他们自己的文字,即使刚开始时候,他们把想法转换成为文字的方法还不是那么多,手段还不怎么灵活,但熟能生巧,只要多多练习,加上教师的耐心指导,孩子们的进步就指日可待。
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素材
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不太容易自己主动训练自己的感官,教师就要帮助孩子们学会辨析自己感官传达出来的感受,把这些感受转换成为他们自己的文字。
在作文教学中,尽量避免用孩子们觉得生涩的概念,那会让他们感到乏味无趣,对写作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可以借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打比方,比如:淡云伴随着朗月的出现是不是使人们感受到恬静温柔呢?这个时候大家该想到些什么场景和词汇呢?还有,夏日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惊走鸟雀,摧花折枝是不是让大家心情欠佳、感到有些郁闷呢?那么又该如何用文字表述呢?
所述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通过眼睛、耳朵,还有其他的感官功能(触觉、嗅觉)反映到我们的大脑皮层中产生的刺激和感受。教师就是要在这些看似普普通通、平平谈谈的生活场景中,帮助学生抓住这些瞬间即失的细枝末节,引导他们及时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特有的词汇库写作时从这些词汇库中源源不断地取出来。另外,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扩充这些词汇库的手段,我们应多鼓励孩子们这么做。
(一)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作文素材
生活中有许多作文,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有了这些意识和能力,学生就会自觉地写。教师切忌要求孩子们掌握所有东西,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学生们自己会怎么看待这样的世界呢?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如果把这些能够引起他们感兴趣的元素,教会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就会让他们发现,原来生活如此精彩,写作的过程也是如此令人享受。学生也会从感受生活中找到作文的素材,并学会从生活中去感悟和发掘作文的素材。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功力堪称一绝,但并不是一日而成的。他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身边日常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各色人物心理推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词汇库。运笔下来,既简洁明了又借喻到位、准确。这些都是教师应和孩子们共同进步的标杆和楷模。
(二)学会思考生活并从中归纳作文素材
思考生活,对这些四年级左右的小朋友来说可能早了些,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现在就放弃这个步骤。四年级的孩子们大脑皮层的活跃程度和接受能力处于明显上升阶段教师要在这个节点上和他们一起去学习怎样观察生活,并学习、思考生活,从中找到作文的素材,形成自己的作文词汇库。
总之,“生活”在10岁左右的孩子们眼睛里就是一片浩瀚的大海,如何从里面提取素材,为作文所用,是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学生留意的要点。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用最简单的语言及时地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使孩子们觉得写作文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相反,他们逐渐会有小小的成就感,教师们在这个时候应该抓住时机,多多鼓励他们,并和孩子们乘胜追击地把这些小小的成就感转化为写作文的兴趣,这样他们就会认为写作文是一件高兴的事,而不是一件痛苦的差事。
【参考文献】
[1]王從利.虚写一笔灵气顿生[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桂林市南溪山小学,广西桂林5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