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应重视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与作者对话,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引导学生确立阅读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尊重阅读体验,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实现课堂阅读的百花齐放。
【关键词】阅读 个性 生活 逆向思维 拓展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我们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的阅读,阅读教学变成了简单的分析课文,诸如分析写作背景、结构层次、文章主旨、写作特点,逐词、逐句、逐段的咀嚼,一篇篇优美隽永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掉了。其实,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一、生活——给学生个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永远是阅读的主人,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和体验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阅读教学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积极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教育即生活”,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多元的;多姿而多彩的生活必然会使学生在阅读中体现出个性化阅读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利用学生的已知,把生活中的经历与阅读相联系,进而拉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距离。
2、将阅读感悟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阅读与学生的思想、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后,要让他们带着相关问题去社会中参与实践活动,进而去了解和审视社会。
巴金曾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当姹紫嫣红的春天到来时,和学生一起吟诵:“最是一年春好处,最胜烟柳满皇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当学生生活或学习遇到挫折时,和学生回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使学生从中受到“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启迪;“一粒种子盆中养,发芽生根快快长。叶绿花黄多鲜艳,全靠园丁细培养。”(我校学生作品)这是阅读《师恩难忘》后,想到老师的辛劳写下的……
3、将阅读与生活对比,更深刻理解文本和生活。课文所描写的、所说明的、所议论的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则因年代久远、生活方式不同等给学生阅读带来的障碍。所以我们应当将学生的阅读与他们的生活加以对比,使课文更能使学生接受,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比如教学《水》,学生对缺水没有亲身的体验,教者就把文中的下雨、喝水、洗澡场面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想对比,去品味主人公接触水的快乐,再播放我国北方缺水的视频。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深切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二、“反弹琵琶”——是打开学生个性阅读大门的钥匙
“反弹琵琶”,即培养逆向思维,是发展思维多向性最有效的方法。逆向思维就是不采用人们通常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而是反过来,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能克服思维定势的弊端,从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教师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教师在完成课文教学任务之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旨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能力。
在学完《推敲》之后,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假如贾岛没有遇到韩愈,而是遇到了你,你却认为用“推”,好,你准备用什么理由说服贾岛呢?”有学生说:“‘敲’字会惊动树上的鸟,打搅鸟的休息,‘推’字才更能突出夏夜的宁静。”有学生说:“和尚出去有点事,他自己不会把门反锁上的,所以根本就不需要‘敲’。”学完《蝉和狐狸》后,又提了以下问题:如果那只曾经上当的乌鸦知道这件事后,狐狸怎么做才能让狐狸再次上当呢?那只狐狸还会上当吗?逆向思维的结果,同学们加深了《狐狸和乌鸦》《蝉和狐狸》寓意的理解。
2、教师要制造“矛盾”,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开动脑筋“好之”,“乐之”,可以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课文中资源,巧设辩题,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所见》时,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老师可以设问:牧童“忽然闭口立”,他“立”在哪儿呢?牛背上?地上?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就行。学了《早》这篇文章后,问:“你对鲁迅在桌上刻‘早’这件事怎么看?大部分同学都认为鲁迅在桌上刻“早”字,目的就是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鲁迅有点损坏学桌了,虽然学生的观点未免有些偏激、幼稚,但他们敢于 “反弹琵琶”,实是难能可贵。
3、教师要指导学生改变阅读视角,用批判性思维去阅读。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对书本结论、教师观点和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东西,敢于于“异想天开”。要为学生创设心理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仅此,学生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敢于做出判断,质疑问难。
如在教学《滥竽充数》时,就有同学提出仅仅是南郭先生别人的责任吗?有学生说,齐宣王太讲排场,他有责任;有学生说,大臣有责任,一定是收了南郭先生的贿赂,才把他选进宫的;有点说:“同行有责任,为什么不早举报?为什么不早点教教南郭先生?有些小学生的批判思维是超出我们成人的想像的,《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中“鲜花拌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中“拌”后来改成了“伴”,就是根据一位小学生的建议修改的。
三、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阅读的不竭之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要增强教学的课程意识,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1、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可以介绍几篇同类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丰富阅读感受。比如在教学有关 “月亮”的古诗词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时代的诗人对“月”的不同感受。如:象征团圆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思念家人、思念故乡的李白的《静夜思》,表达旅愁的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等 。
2、有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重要途径,如果说,课堂教学则是“精读”,那么课外阅读是“博览”,“博览”与“精读”相结合,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并做到与课堂
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学习了《郑和远航》《天火之谜》之后,很多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很多的事物产生了好奇之心,教师可适当引导他们阅读这一方面的书刊,如《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
3、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方法的指导很重要,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一是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广泛阅读名著,获取各种知识的读书方法,但要让学生明白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二是摘录与写随感相结合。要指导学生名著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读书心得的形式摘录下来。让学生养成边读名著边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使阅读内化吸收。四是个人阅读与同学交流结合。阅读名著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阅读情况,交流心得,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而且能互相学习,更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个性化阅读可以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研究的能力,促成学生的自我教育、感化、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阅读 个性 生活 逆向思维 拓展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我们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的阅读,阅读教学变成了简单的分析课文,诸如分析写作背景、结构层次、文章主旨、写作特点,逐词、逐句、逐段的咀嚼,一篇篇优美隽永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掉了。其实,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一、生活——给学生个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永远是阅读的主人,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和体验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阅读教学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积极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教育即生活”,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多元的;多姿而多彩的生活必然会使学生在阅读中体现出个性化阅读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利用学生的已知,把生活中的经历与阅读相联系,进而拉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距离。
2、将阅读感悟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阅读与学生的思想、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后,要让他们带着相关问题去社会中参与实践活动,进而去了解和审视社会。
巴金曾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当姹紫嫣红的春天到来时,和学生一起吟诵:“最是一年春好处,最胜烟柳满皇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当学生生活或学习遇到挫折时,和学生回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使学生从中受到“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启迪;“一粒种子盆中养,发芽生根快快长。叶绿花黄多鲜艳,全靠园丁细培养。”(我校学生作品)这是阅读《师恩难忘》后,想到老师的辛劳写下的……
3、将阅读与生活对比,更深刻理解文本和生活。课文所描写的、所说明的、所议论的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则因年代久远、生活方式不同等给学生阅读带来的障碍。所以我们应当将学生的阅读与他们的生活加以对比,使课文更能使学生接受,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比如教学《水》,学生对缺水没有亲身的体验,教者就把文中的下雨、喝水、洗澡场面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想对比,去品味主人公接触水的快乐,再播放我国北方缺水的视频。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深切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二、“反弹琵琶”——是打开学生个性阅读大门的钥匙
“反弹琵琶”,即培养逆向思维,是发展思维多向性最有效的方法。逆向思维就是不采用人们通常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而是反过来,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能克服思维定势的弊端,从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教师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教师在完成课文教学任务之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旨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能力。
在学完《推敲》之后,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假如贾岛没有遇到韩愈,而是遇到了你,你却认为用“推”,好,你准备用什么理由说服贾岛呢?”有学生说:“‘敲’字会惊动树上的鸟,打搅鸟的休息,‘推’字才更能突出夏夜的宁静。”有学生说:“和尚出去有点事,他自己不会把门反锁上的,所以根本就不需要‘敲’。”学完《蝉和狐狸》后,又提了以下问题:如果那只曾经上当的乌鸦知道这件事后,狐狸怎么做才能让狐狸再次上当呢?那只狐狸还会上当吗?逆向思维的结果,同学们加深了《狐狸和乌鸦》《蝉和狐狸》寓意的理解。
2、教师要制造“矛盾”,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开动脑筋“好之”,“乐之”,可以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课文中资源,巧设辩题,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所见》时,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老师可以设问:牧童“忽然闭口立”,他“立”在哪儿呢?牛背上?地上?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就行。学了《早》这篇文章后,问:“你对鲁迅在桌上刻‘早’这件事怎么看?大部分同学都认为鲁迅在桌上刻“早”字,目的就是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鲁迅有点损坏学桌了,虽然学生的观点未免有些偏激、幼稚,但他们敢于 “反弹琵琶”,实是难能可贵。
3、教师要指导学生改变阅读视角,用批判性思维去阅读。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对书本结论、教师观点和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东西,敢于于“异想天开”。要为学生创设心理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仅此,学生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敢于做出判断,质疑问难。
如在教学《滥竽充数》时,就有同学提出仅仅是南郭先生别人的责任吗?有学生说,齐宣王太讲排场,他有责任;有学生说,大臣有责任,一定是收了南郭先生的贿赂,才把他选进宫的;有点说:“同行有责任,为什么不早举报?为什么不早点教教南郭先生?有些小学生的批判思维是超出我们成人的想像的,《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中“鲜花拌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中“拌”后来改成了“伴”,就是根据一位小学生的建议修改的。
三、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阅读的不竭之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要增强教学的课程意识,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1、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可以介绍几篇同类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丰富阅读感受。比如在教学有关 “月亮”的古诗词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时代的诗人对“月”的不同感受。如:象征团圆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思念家人、思念故乡的李白的《静夜思》,表达旅愁的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等 。
2、有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重要途径,如果说,课堂教学则是“精读”,那么课外阅读是“博览”,“博览”与“精读”相结合,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并做到与课堂
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学习了《郑和远航》《天火之谜》之后,很多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很多的事物产生了好奇之心,教师可适当引导他们阅读这一方面的书刊,如《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
3、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方法的指导很重要,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一是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广泛阅读名著,获取各种知识的读书方法,但要让学生明白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二是摘录与写随感相结合。要指导学生名著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读书心得的形式摘录下来。让学生养成边读名著边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使阅读内化吸收。四是个人阅读与同学交流结合。阅读名著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阅读情况,交流心得,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而且能互相学习,更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个性化阅读可以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研究的能力,促成学生的自我教育、感化、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