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创效课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e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学科探索的是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何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教师要恰当地把生活事例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才能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立高效课堂,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地理知识,提高他们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中学地理生活化创设
  
  引言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给学生提供与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脱离生活的倾向。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感受地理。积极引导学生将地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地理在生活中发挥真正的功效,让地理知识活学活用。生活是地理课程资源的源头活水。对于学生而言,地理课程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地理课程引导的个人生活展开的过程。我国过去的地理课程资源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存在着一种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片面倾向,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理念,倡导生活化地理,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更好地适应生活、欣赏生活和规划生活。所以,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高中地理教师多数不重视课堂教学情景创设,师生互动不够,生生互动以及学生提问机会偏少,学习地理的方法很大程度上还是死记硬背。老师是整个地理课堂主宰者,教师不仅决定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而且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具有差异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理知识,造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欠缺。传统教学强调间接知识的重要性,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却远不能达到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地理教育只拘泥于课本,脱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致使地理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地理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使地理教学因此失去了新鲜的活力和學科的魅力。
  二、高中地理生活教学策略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念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甚至人们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教学内容,专家学者们开发的教材可能是很好的,但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而言,教材又是无能为力的。而且就时效性来讲,教材—般都是滞后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特殊地位逐渐动摇,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控制与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显然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来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因此,我们应树立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材料和工具,而非教学的全部。因此,地理教师应在兼顾新课程共性的前提下开发个性化课程,所选课程要从提高协调人地关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角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社会需要为方向,既要广泛联系实际,考虑本地区、本学校的差异性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趋向等诸多因素,又能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特征,使地理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可以根据教材设计一些开放性课程,以此升华教学内容。
  (二)联系实际导入课堂
  多项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深挖教材,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联系生活导入课堂。课堂导入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化人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时,刚好在九月份左右,九月的大多是艳阳高照的季节,教室里遮阳窗帘几乎不用,但在冬季教室里经常使用遮阳窗帘。夏季和冬季,同学们都在7:30左右到校,同样的时间,天空的明亮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又是为什么呢?进而问到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变化吗?从而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状态,不愤不悱,为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创设了情景,将学生的思维引进了地理知识的探索空间,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合时事思考问题
  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只有增强学以致用的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对此,我们必须多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时事,并以之来作为思考或探讨的话题。作为生活在这个自然界的一员,各种新闻媒体中所报导的地理奇观或者灾害性的新闻更加具有时代的教育意义,这些素材可以拉近我们课堂上书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理解层面上的距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再者时事热点也是每年高考一个重要的载体和试题的切入口,所以把时事新闻转换成问题形式,有选择的纳入到地理教学中,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如在高二地理最后一章“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时,在课上笔者先引用了一个青藏铁路修建时,为保护藏羚羊的生存迁移通道.而架桥以保护那里的生态环境的时事实例,分析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然后,布置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自己查找关于我国西部开发其它的时事实例,并从中分析、评论其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这些事例的收集、分析,学生更深切地理解了教材.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利用生活里的自然现象来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通过对自然现象分析、
  研究找出现象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促进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锦毅.新课改呼唤生活化的地理教学[J].甘肃教育
  [2]许彩玲.浅谈地理课堂生活化的教学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3]汪心.浅析地理教学案例生活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其他文献
腐败是指公职人员滥用公用权力获取私人利益的行为,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表明,腐败是和公共权力相伴而生的。近年来我国一些腐败大案、要案的曝光,反映出最大问题就是公共权力得
近年走入西安的古玩市场,常见三三两两的小泥片,对印章有兴趣的人知道这叫封泥,是距今3000年至1500多年之间印章使用的遗蜕。但实际上,这些地摊上的封泥可以说全是赝品。何以
在高考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试题中,经常出现诸如“此时下列哪种现象可能出现”、“此时下列现象(或说法)中可信的是”、“当某种地理现象发生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什么?”的问题。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于季节的判读往往非常关键。这样的考查说明了新课标下高考试题非常重视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而很多现象的判断必须根据季节的判断来推理。季节的判读作为新课标下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几乎每年都有考查。而对于季节的判
义务教育下的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角色转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向多元化转变。本文就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
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了解社会,更渴望被社会接纳,但他们也正处于叛逆期,强调自我意识,法律意识淡薄,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不计后果,时常有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发生。那么,要使他们接受正确的东西,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历史课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法制教育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文摘】区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长期居重要地位,区域地理实际上就是环境地理,而环境问题是区域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作为当前区域地理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涉及仍然不多,有些只有保护环境的几句口号。因此,要处理好区域地理与环境问题的关系,重视环境问题的教育,有了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各方面的良性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有害无益。  【关键词】区域地理地理教学环境地理环境问题地理学科    一、解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历史插图是历史教材的要组成部分。新编的历史教材每节大多都有几幅插图,其中有历史地图、人物图片、古迹图片等。恰当地使用历史插图,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挥跃课堂教学气氛,巩固深化历史知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利用历史插图,并把它作为开展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我的基本做法如下:  一、讲图激情趣形象新颖导新课  好
【摘要】:高中历史知识具有具体性、综合性和过去性等特点,在教學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才能让学生摆脱“背”历史的错误学习方式,是需要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是一门联系古今、承载文化的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及人文精神都有着非常重要的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忽视。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能自主学习。如果老师总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领悟的空间,那我们的教学将会是事倍功半,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对教师的教学有利,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