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实证的小学数学教学精准化实施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red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研时代已然来临,从经验走向实证是当前教学研究的必然趋势。精准的数据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核心问题,进行精准教学。以“倍的认识”教学为例,可以从“知识层层分解,构建精准目标树”和“学习层层深入,教学精准设计”这两条基于实证的策略实施精准化教学。这也为教学研究如何从数据化走向大数据化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数据实证;小学数学;精准教学
  学研时代已然来临,从经验走向实证是当前教学研究的必然趋势。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聚焦到学生、学科、学习,使精准教学成为可能。实证研究是基于数据的。教学中数据无处不在,如课堂上的学习参与度,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前测,一道习题的答题情况,一次检测的卷面分析,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有价值的鲜活信息。如何收集、分析与应用数据,让数据为教学服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准地分析过程性的学习数据,并在动态追踪的过程中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合理有效地应用数据进行决策与修正,精准地设计与推进教学。接下来,笔者就以“倍的认识”教学为例,谈两条基于实证的教学精准化实施的相关策略。
  一、知识层层分解,构建精准目标树
  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真实全面的数据分析可以让我们精确把握教学目标,其中最有价值的数据来源于学情实证和教材实证,分别回答“教什么”和“学生在哪里”这两个问题。
  (一)精准把握学情,清晰“学生在哪里”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魂”。学情分析是目标确定的重要依据,而基于实证的前测分析使得我们把握目标更为精准。
  【教学案例】 “倍的认识”学情分析
  观察问题:学生心目中的“倍”是什么样的?(问卷)
  观察学生:三(1)班43名学生。
  数据分析与结论:通过运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圈一圈等方法进行前测,得到以下结论。
  (1)有40%左右的学生初步具备倍数概念,2倍经验更丰富一些,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多几个几就是几倍,有近20%的学生认为多几就是几倍(差比),见表1。
  (2)有10%的学生不清楚“倍”是两个量的比较关系;有10%的学生比较时思维混乱,不清楚以谁为标准。
  根据学情的精准分析,笔者由此确立了“2倍—多倍—1倍—几倍多几”大环节,并落实每个环节的精准目标。基于实证的数据分析,可以使教师破除经验干扰,以可视化的方式清晰“学生在哪里”,从而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
  (二)精准理解教材,清晰“教什么”
  教材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托,回答“教什么”这个问题。基于实证的多版本教材数据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对于目标的把握更为精准。结合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微格分析模型(如表3),从而使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更为全面。
  对教材进行层层剖析的精准化研读,可以促进教学的精准化实施。例如在对人教版、苏教版与浙教版教材引入部分的情境比较中发现,人教版教材的编排通过旧知识“几个几”和新知识“倍”建立对接,苏教版教材的编排则体现“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而浙教版教材则体现从“一个一个数”到“一份一份数”的递进,凸现对倍概念的辨析理解。
  三套教材都在旧知的基础上引发新的生长点,着力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基于直观模型的可视化学习,强调对倍概念的意义建构。基于实证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较为精准的数据。例如在“倍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借助读一读、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方式,建立倍的直观模型,理解倍概念的内涵。(2)经历读图、画图、互译等数学思维过程,形成初步的图式思维意识,发展图式思维能力。目标的细化见表4。
  在进行目标设计时,我们可以对知识的核心问题进行细细分解、层层深入,形成知识技能树,在此基础上,再采用递归的思想,以科学地确定教学的子目标,形成精准目标树。
  二、学习层层深入,教学精准设计
  目标确定是精准教学的第一步,在理解学生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数据进行教学设计是精准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回答“怎么教”这个核心问题。
  (一)精准定位短板,经历从模糊到精确的过程
  精准教学的价值在于能够精准地把握学生,在对学生知识理解的薄弱部分或者困惑点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学习短板,进行精准出击。在“倍的认识”前测数据实证中,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 “1倍”“倍是两个量的比较关系”“标准量的判断”这些短板知识点,由此确定这样的教学进程以图式为支架,以可视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倍的知识形成过程。包括从旧知识“几个几”到新知识“倍”的转化过程,从2倍到多倍、1倍的转化过程,从数量到数量关系的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倍的含义,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模糊转变为精确。例如教学的第一个大环节的目标为“建立2倍直观模型”,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1)观察:从“2只白兔、4只灰兔、3根白萝卜、6根胡萝卜”的现实情境图引入,提问: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表达:把主题情境图抽象成象形示意图,形成“2倍”的直观标准模型,引导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达:把( )看作1份,( )里有这样的2份,所以( )是( )的2倍。
  (4)小结:呈现情境图和辨析图,这些图中的数量都不一样,为什么我们都可以说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2倍呢?经历求同与求异的对比建构过程,建立2倍直观图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认识2倍为起点,让学生从加法认知结构向乘法认知结构转换,把旧知识“几个几”和新知识“倍”联系起来。由此引导学生表达“几倍就是几个几”,通过实物情境图、象形示意图、标准图式、非标准图式(打乱顺序图式以及错误的图式),帮助学生建立关于“2倍”的直观图式。
  (二)凸显思维可视,经历从模糊到精准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观察,知识能力可以测评,但他们内隐的思维水平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凭自身的经验去判断有时候不够精准。这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画”出来,使内隐的思维路径清晰可见。画图,就是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以符号、图示的形式表征出来,以“形象地画”的方式让学生把内在的思维方法外显化,确保教学的精准度。例如,在“倍的认识”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画一画“苹果的个数是梨的3倍”,让模糊的前概念外显精准化,再聚焦核心问题进行精准教学。
  另外,在精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学习心态的积极维持策略、教学内容的传输加工策略、数学能力、思维水平的监控与评估策略等。
  基于实证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从模糊走向精准,不仅确保了数据的评估与甄别作用,同时更充分发挥了数据的分析与决策作用,使教学实现 “精准”成为可能。教学的“精准”有赖于数据的可视化分析、运用和评估,在“互联网 技术”时代,在保持着传统纸媒获取数据信息优势的同时,可以多运用云端平台,使教学研究从数据化提升到大数据化。
  参考文献:
  [1]何晓红,王敏军.依托数据分析,落实精准教学——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小学数学精准教学的操作与实施[J].浙江教育技术,2016(04):41-44.
  [2]林厚从.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化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7(02):63-67.
  [3]丁旭,盛群力.有效教学新视域——“精准教学框架”述要[J].课程·教材·教法,2017(07):31-37.
  [4]葛素儿.基于图式,情理相融——《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解读[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版),2017(09):34-35.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二小学 311400)
其他文献
【摘 要】“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计算及相关的应用问题有了大量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在对人教版教材进行分析与二次加工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加法计算过程中的几何直观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再通过编写应用问题发现数量关系与加法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减法的意义与加法的关系,则可以采用类比推测的方式得出。  【关键词】加、减法意义;抽象到具体;现象到本质  一般地,我们认为
【摘要】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以2006~2016为年限,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出321篇期刊论文和69篇硕博论文。利用Bicomb和SPSS20.0等软件对这390篇文章进行词频分析、共词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等文献计量分析后发现,幼小衔接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三方面: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外幼小衔接经验的启示,幼儿活动的合理设计和开展。幼小衔接研究呈现五大发展趋势:开始从课程角度寻
【摘要】理答行为是指教师在提问后对幼儿的回答及反应所作的处理。理答行为对于注重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科学教育活动尤为重要,是关系到科学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南京市某幼儿园中班的6次科学活动“观察昆虫”为样本,记录了师幼互动背景下的208个教师理答行为案例,并对案例作了情境与类属分析。研究者将教师的理答策略分为终止性理答和拓展性理答两种类型。研究者发现,当前教师的理答策略显示出以积
【案例背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浙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图形面积单元的起始课,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活动经验要在这里建立,基本思想方法要在这里渗透,同时也为后续推导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学习基础。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分割、平移等活动,理解“出入相补”的原理;学生经历探究、归纳与推理的过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感悟“转化”的思想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平移》一课的教学细节展示,演示了采用开放式问题调动学生将日常经验用于数学学习,多维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过程,并最终达到对数学平移思想的本质把握,为设计开放式数学问题提供了生动教案。  【关键词】开放式问题;平移  一堂好课得益于好的问题,好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揭示知识的本质,更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笔者一直在思考设计怎样的
【摘 要】运算能力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它包括算法掌握、算理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方法解决问题。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在调查分析当前学生运算能力现状(运算技能强于运算理解,运算理解影响运算技能)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运算能力培养的三点策略:以“整体”寻“核心”,重组内容;以“事理”明“算理”,循理入法;以“不变”应“万变”,凸显主干。由此,最终达到算理相融、提升运算
【摘 要】建立模型是数学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立足于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以下策略:多类材料,抽象模型;循序渐进,建立模型;分层练习,应用模型;举一反三,类比推理。让学生在经历抽象、应用、拓展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运算律;教学;策略  运算定律在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
【课程内容】  铺地锦 算乘积  15世纪意大利的一本算术书中介绍了一种“格子乘法”(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48),传入我国后,因其形如中国古代织出的锦缎,故又名“铺地锦”。下面我们以435×38为例来介绍一下“铺地锦”的具体步骤。  画出如右图的格子,并在格子的上边从左往右写第一个乘数,右边从上往下写第二个乘数。  将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字分别与第二个乘数的每个数字相乘。并将乘得的积依次填在相应的格子
一、问题提出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1页“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第二课“踢毽比赛”情境如图1所示。    图1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记住几个数字”情境如图2所示。  
【摘 要】数感是伴随着对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之间的关系及数运算的理解和运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数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起步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数数、读数、用数、运算的过程中理解数的意义,发展、形成、巩固数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数感;数的意义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数概念是学习数的运算、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是构筑数学大厦的基石。数感作为人的一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