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xinl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尝够了语文教学的酸甜苦辣。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活力不足,实在是当今语文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深化语文教育改革,让语文教育焕发出活力和生机,这既是来自社会的呼唤和期待。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新年伊始,教育部下达减负令学生负担要降下来,教学质量要搞上去,靠什么?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语文教学若要革故鼎新,就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撞击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方面,我作了初步尝试和探索,尝到了一点甜头。
  
  一、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索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大胆质疑和探疑的精神。
  1.指导和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读书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有敏感的透视力,对文章以外的意思都能识别,体味。如《藤野先生》开头两段,读后发动学生讨论质疑,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生活?与本文的主题有何联系?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进行了热烈讨论,逐渐理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在开场两段中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各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地响,造成“满房烟尘斗乱”。通过这些描写,清楚地表现这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自荐轩辕”的誓言,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人民。而在本文中,也正是表现了鲁迅的强烈爱国热忱,刻画了藤野先生关心中国命运的可贵精神,感谢他对自己的教诲和激励,这是和作者爱国主义思想一致的,所以本文开头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的丑态,正是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这两段话表面上看来属于游离成分,实际上是紧扣主题的,这出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用预制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小橘灯》第10段这样写:“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有些学生提出疑问:先说小橘灯的光照不了多远,后面怎么又说“我”似乎觉得跟前有无限光明呢?这是否有矛盾?确实,这句话没有生字难词,但要真正洞悉其中的深刻含义,必须动脑筋剖析。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发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些学生把小橘灯与小姑娘联系起来考虑,就可以弄明白:小橘灯其实是小姑娘的象征。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人格力量,不也像小橘灯的光那样冲破国民党反动派束制的“黎明前的黑暗”吗?再说,小姑娘的人格力量还可以一传十、十传百地激起人们对光明未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份“光明”难道不是无限的吗?通过这样的质疑探索,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深刻多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都是创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向是以培养收敛性思维为主的。这就是一种偏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读写训练着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废除“一言堂”,搞活“群言堂”,教学体现民主化
  
  过去,不少老师备课抄教参,上课老框框。语文教师要做语文教改的急先锋,应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扬民主,开动机器,畅所欲言,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创造,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做到民主地、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反驳反问,发表不同意见,更正和补充教师的意见,满腔热情地肯定学生的创造精神。
其他文献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进一步转变, 新课程呼唤着高效课堂,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1.要真正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须要做到三要  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由原来固定
期刊
世界上有许多文字,英国人使用的是英文,我们喜欢的是汉字,现在连有些老外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汉字,你知道为什么吗?主要是因为汉字很神奇。     一、发展之神奇    汉字从诞生到现在,共有五种基本样貌,分别是: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材精选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融语言美、自然美、艺术美、情感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审美情趣的极好载体。怎样引导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呢?    一、从语言中体会美    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
期刊
一、语文课堂创设提问情景的技巧    教师将设置好的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带进课堂,将问题抛给学生,有两种情况:一是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缺乏心理预期,没有思考的基础和依托,学生容易出现茫然的尴尬场面;二是将问题抛给学生讲一些技巧,做些铺垫,预留给学生心理接受时间,介绍问题产生的缘由(背景),导入引向,留给学生思考回旋的余地,让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生根、热起来。  1.介绍问题产生的缘由(背景)  
期刊
如何让语文教学高效起来,这是我长期以来思索的问题,根据自己这6年的工作和学习经验,我有了一个心得: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快乐。自己这一年又担任高一语文的教学工作,又面临着新课程的教学,所以要想实现高效课堂,前提是:教师要学会进行教法改革,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改革,难点在哪里?难点在于如
期刊
庄子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对后世影响深远。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坚持自然无为,极力推崇天地自然之美,高扬精神自由和审美超越,反对人为。认为人为的艺术都应该抛弃,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了解天然的艺术和技巧,认为任意一种人为艺术都不能把天然艺术表达出来。在认识事物时要摆脱主观局限,从整体上来认识,才能达到自然境界。在庄子的文章中,顺应自然的思想往往
期刊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做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不少已由客观题开始转向了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一)鉴赏字词   
期刊
我喜欢这样一首小诗:“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撒播着希望......”当初为人师的我把这首小诗抄在日记本扉页上的时候,“用爱洒播希望,用真诚对待学生”便成为我一生的承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励志勤学,积极进取,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
期刊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但在当前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缺乏先进的写作理念的指导。二是功利化的作文教学大行其道,技术流现象非常强势。三是刻板的写作教学行为与功利至上的作文追求伤害了学生对作文的感情,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如何改变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我认为应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回归写作的原点!  所谓写作的原点,是指按照写作的本质、规律和特点所进行的写作教学的基本行为。这种基本行为的定位是:培养
期刊
作文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作文能力关乎高考成败,不能不引起充分的重视,高中作文必须作为语文老师教学的重心,作文教学要切实有效,对学生进行作文的系统训练。    一、开展有效性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所谓“有效性作文教学”: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成绩,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文能力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