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大运营商竞争力分析

来源 :WTO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idem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观篇:品牌、服务、业务
  
  品牌竞争力
  
  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符号,对于用户具有很强的心理导向作用,是一种高价值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电信集团继承了“中国电信”这个名字,多年的垄断经营使得“中国电信”在消费者当中有着最广泛的认知度,在国际上也代表了巨大的中国电信市场。然而,中国电信这个金字招牌也背负起了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对电信服务各个方面的不满和批评。
  中国移动从分割出来后耗费了巨额广告费重新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多年的网络建设,中国移动拥有了其他运营商无法比拟的、覆盖最广、通信质量最好的移动网络。利用其移动服务提供早、网络质量好的优势,中国移动聚集了大部分高端用户。
  过去,中国联通曾经给用户网络覆盖不好、通话质量差的印象。现在中国联通也意识到必须大力提升自己的形象。除增强晶牌科技含量外,2003年确定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为联通CDMA形象代言人,开始了联通形象战略的新篇章。
  四大运营商中以中国网通的境地最为尴尬。一夜之间从中国电信变成了中国网通,不少用户对此一片茫然。加上很多业务晶牌都被中国电信拿走,中国网通集团从企业形象到业务品牌几乎是“百废待举”。因此,网通面临着从头开始创建企业形象和业务品牌的艰巨任务。综合来说:
  1.中国移动在品牌建设的各个指标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最强的品牌竞争力。
  2.中国电信具有最广泛的用户认知度,较好的品牌定位和品牌创新能力,但是正品牌营销手段上缺乏人才和经验,综合来看品牌竞争力要逊色于中国移动。
  3.中国联通在与移动和电伯的竞争中,不断运用价格优势,树立了一定的认知度。其CDMA业务品牌定位和品牌营销手段比起GSM和固定业务有了长足进步,其品牌竞争力基本同中国电信在同一个层次上。
  4.中国网通失去丁中国电信的知名度和大部分业务品牌,需要重新构筑企业形象和业务品牌体系。虽然小网通有较好的品牌战略人才,但足建立新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并非—朝一夕的事情。有鉴于此,在四大运营商中中国网通的品牌竞争力目前处下风。
  
  服务竞争力
  
  电信运营企业属于服务行业,服务满意度是其市场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国的电信运营企业早已改变过去的衙门作风,纷纷把提高服务水平作为企业的命脉。2002年,信息产业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科罗思(上海)咨询有限公司(CFIGroup),对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公司的全国用户进行了用户满意指数抽样测评。调查结果(如右图)基本—亡客观地反映了四大运营企业的服务水平。
  2002年电信服务质量用户满意指数(TCSl)测评结果
  注1:中国联通、铁通公司的固定电话用户数合计不到全圃用户数的2%根据TCSI规定,此次固定电话的测评不包括中国联通和铁通公司。
  注2:“163”是指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共有的互联网接入业务,因本次测评过程中163业务尚未完成拆分,仍由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共同经营。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到:
  
  1.电伯与网通具有较高的电话服务水平,而移动与联通稍弱。 从这方面说,固定运营商的竞争力依然很强;
  2.联通与电信、网通的互联网服务水平基本相当。
  
  业务竞争力
  
  加入WTO之后,电信竞争越来越激烈,组建全业务运营商是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只有中国联通是全业务运营商,其经营许可跨越了固定和移动的所有经营项目。
  
   电信运营企业在市场中最直接的竞争力表现是其各个业务收入所占市场份额。经过移动分离、南北分拆后,中国电信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虽然仍排在第四位,但是其市场份额攀升很快,截止到2003年10月,其市场份额比2002年底增长了2.2个百分点,中国移动也增长了0.8%,而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收入份额分别下降了2%与0.2%。
  
  语音业务竞争力
  
  语音业务目前仍然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移动通信技术和IP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语音业务日益向移动化、IP化发展,这对各个运营商的竞争力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固定通信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期,发展势头放缓;而移动用户仍保持着高速增长,成为推动电信业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3年10月底移动用户达到了25693.8万户,已经全面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25513.9万户。而且这一差距将进一步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移动通信收入占据了半壁江山,大大超过固定本地网业务收入。
  第二,移动对固网本地业务的分流越来越严重。在2002上半年,固定本地网通话量还有43.4%的增长,与移动本地通话量增速的差距并不大,但是到2003年6月,固定本地通话量却成了负增长,变化之大,前所未有。相比之下,移动本地通话量仍然保持40%的高速增长。固定本地通话量MOU(平均每月每产通话分钟)的同比增长率从2002年的10.9%下降到2003年的—10.0%,而移动本地通话量MOU同比增长率从2002年的—4.5%增加到2003年的3.1%。
  第三,如果说本地业务上面临的仅仅是移动通信的有力竞争,那么在长途业务上固定运营商则面对着各运营商的IP电话与移动长途的双重挤压。IP电话业务的高速发展使固网的长途电话业务收入迅速缩水。2003年上半年,IP电话国内通话时长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9%,使得移动长途电话和IP电话的比重分别为28.5%和41.40/o,而传统长途电话的比重已下降为31%。固定传统长途与移动长途的MOU对比,在长途通信中,传统固定长途和移动长途的MOU都在下降,2002年两者分别同比下降32.4%、23.5%,2003年同比下降分别为16.4%、7.4%,但传统固定长途的MOU下降幅度更大。这说明固定运营商在长途上已经不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
  第四,移动与固定通信ARPU(每个用户的平均每月收益)值均呈现下降趋势,但移动通信的ARPU值下降得更快,与固定通信的ARPU值的差距在缩小,由2002年的一23.7%缩小到2003年7月的—13.4%。
  总体来看,固网运营商本地业务市场的占有率降低很快,在长途业务市场也已不再占优势。虽然,移动的ARPU值比固定ARPU下降快,但是移动网络的每线投资成本较固定网络低,而且利用率也要高于固定网络,因此其利润率受到的冲击也要远远小于固定网络。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电信和网通在语音业务上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减少,而移动和联通的在语音业务上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宽带业务竞争力
  
  基础电信业务大致可分为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语音业务在过去数十年直到现在,一直是电信运营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数据业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虽然目前数据业务在收入上还不能同语音业务相比,但是在业务量上已经超过了语音。可以肯定的是,数据业务将是未来电信业务的主体,数据业务的竞争力体现了企业未来的竞争力。而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宽带日渐显现成为数据业务的主题和命脉。可以说,数据业务的竞争直接表现为宽带的竞争。
  目前,在移动运营商强劲的业务竞争和分流压力面前,固网运营商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迫在眉睫。从战略上看,有两个技术能够深刻改变目前市场格局,一个是宽带技术,一个是移动技术。宽带代表着电信业和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首先,对处于增量不增收困境的中国固网运营商来说,宽带成为了全新竞争点。虽然到目前为止,数据业务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5.54%,但是由于宽带业务的爆发增长,数据业务的增长速度高居各类电信业务中之首。2003年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7%。
  第二,宽带市场应运而生,不仅缓解了固网的增收压力,且对推动固网运营商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电信业务空间日益萎缩,中国电信业实行全业务经营、固网运营商实现转型是大势所趋。大力发展宽带数据业务,有利于对推动固网运营商扩大业务范围和经营模式走向多样化,增强其同移动运营商的竞争力,实现电信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宽带业务的市场潜力巨大。2001年底我国宽带用户数为98万,2003年6月底增至980万,种种迹象表明,宽带用户增长行将步入“井喷”时期。在现有的6800万网民中,宽带用户仅占14.41%,业内人士认为宽带的市场空间并不亚于3G。宽带市场价值前景决定了其将成为运营商的必争之地。
  而技术、应用服务、产业链支撑是宽带发展的三驾马车,也是衡量宽带的竞争力的基本指标。xDSL、LAN与WLAN是宽带接人的三种主要技术。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凭借其固定电话的接人优势,在各自领地内占据了绝对的上风。中国移动和联通虽然也希望在宽带接人市场有所作为,但是面对ADSL的低廉价格和稳定性能,也只能望洋兴叹。
  特别是在吸取了长城宽带等宽带的教训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宽带应用上也下足了功夫。中国电信整合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和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于2003年9月成功推出了“互联星空”,初步形成了以运营商为核心的产业链,为宽带业务的良性循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国网通亦推出了类似的“九州在线”,但是要2004年才能启用。从这个层面看,中国电信的ADSL宽带互联网运营,要比中国网通领先6至8个月。
  整体上看,利用技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和产业链的优势,中国电信和网通将在未来几年内的宽带市场上占据主动,宽带业务将成为电信和网通继固定语音业务之外的另一个支柱业务。
  
  
  微观篇:技术、系统、管理
  
  技术网络平台
  
  在四大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电信建网时间最早,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网络中同时存在各种类型、各种技术等级的设备,以致增大了开展新业务的难度,增加了市场响应的时间,特别是在某些时候,由于设备间的接口技术参数不一致,造成了一些业务无法开通的情况,同时,中国电信的局点过多、网络结构复杂性过高,也影响了网络的调度能力、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不过,对于设备陈旧、制式不统一的问题,进行革命性更新改造的难度很大、投资很高,一般只能随着折旧更新或者扩容来逐步解决。目前中国电信也正在着手进行网络结构的优化调整,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中国网通在语音网络方面的情况和中国电信类似,因为网通的语音网络基本以北方十省市原电信公司的网络为基础,原网通有限公司和原吉通公司几乎没有涉及此领域。由于自身交换网络上的先天缺陷,新业务的开发难度高、响应速度慢。
  中国移动建网时间较晚,设备制式比较统一,再加上中国移动在技术标准规范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使得中国移动的网络结构更加合理简洁、可调度能力更强。此外,中国移动的智能网依托其制式 统一的交换网,在开拓新业务方面远远走在了其他运营商前面,神州行、亲情号码、移动虚拟专用网……每一项新业务都为其赚取了大量收入并在用户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方面,中国移动具有最强的竞争力。
  中国联通无论是GSM网络还是CDMA网络,各自的结构都比较合理,同时共用同一个传输平台,网络调度不存在什么问题,但缺乏业务开发的创新性,基本处于跟随地位。需要提起注意的是,两网协调开放统一业务的能力,对集团客户推广的VPN业务还不能跨网实现。虽然中国联通已经开始了综合智能网的建设和试验,但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看到这方面有竞争力的业务出现。同样的问题也是中国电信和网通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如何快速为固定电话和小灵通开发可捆绑的业务,以及未来3G网络上新业务与现有业务的协调统筹,都要求制定一个长期周密的业务发展规划。
  在数据网络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各自区域内,凭借固定电话覆盖优势以及新兴的xDSL等宽带接人技术占领了绝大部分的个人及家庭因特网接人市场。在网吧等商业客户的接人方面,虽然中国电信和网通在各自的区域拥有最大的市场占有率,但以中国联通为代表的后进入者以不计成本的光纤接入和超低价格对中国电信和网通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目前中国联通在网络整体性、制式统一程度以及技术方面占有一定优势,而中国电信和网通则在网络密度方面遥遥领先。
  
  运营支撑系统
  
  OSS/BSS是电信运营商的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支持系统,它主要由网络管理、系统管理、计费、营业、账务和客户服务等部分组成,系统间通过统一的信息总线有机整合在一起。它不仅能在帮助运营商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运营支撑系统的同时帮助确定系统的发展方向,还能帮助用户制订系统的整合标准,改善和提高用户的服务水平。随着中国电信南北分家,中国加入WTO,人们已经认识到中国电信产业已翻过了历史性的一页,新一代的OSS(运营支撑系统)系统建设在各运营商那里近乎默契的同时启动,标志着电信业正在由第一阶段的“资源竞争”转向蓟第二阶段的“业务竞争”。电信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电信运营商不得不面对越来越繁杂的系统和复杂的内部流程。这要求电信运营商不断提高运营管理能力,因此OSS/BSS系统能力对于电信运营商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而言,其纵向分离、横向割裂的支撑系统将会是一大挑战。电信和网通的前身原中国电信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各级省、市、县电信公司的,其网络建设和支撑系统的建设也往往各自为政,各省甚至同省内的不同地市都普遍使用不同厂商的设备与软件系统。因此往往集团公司与省公司,省公司与地市公司的同一业务的支撑系统从上到下无法统一互连,纵向分离。
  随着业务日益增多,流程日益复杂,部门间横向协作、信息共享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但是中国电信的不同业务间、不同部门间的支撑系统缺乏统一规划,根本无法进行信息共享,造成了在网络管理、计费和营业等系统横向割裂的情况,从而导致部门间协作效率较低,难以迅速应对市场营销的变化。以用户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计费为例,目前,中国移动的营业计费系统比较完善,基本上可以做到准实时的话费查询和自然月的详细话单,套餐、折扣、积分等资费优惠方案可以迅速的在全网实现,而中国电信和网通由于营业和计费系统横向割裂,各省、地市间又纵向分离,大部分地区无法实现实时话费查询,月末的通话详单目前也不能全部出具,资费优惠方案的实施时间长、而且很难做到全网统一。
  相比之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则由于后发优势,建立了纵横紧密联系的、能够快速灵活配合营销方案的营业、计费、营销,网管等支撑系统。特别是,中国移动制定了BOSS(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系统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并花费巨资将之实施,比较好的解决了客户满意度问题,增加了运营收入,也降低了运营成本。中国联通也在日益完善自己的汀系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各运营商对自身的运营支撑系统越来越重视,中国移动与联通利用其资金优势和统一的网络优势,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支撑系统。依托其先进的支撑系统,移动与联通在营销能力和服务水平上拉开与固定网络运营商的差距。目前,中国电信则把运营支撑系统的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密切结合起来,不仅从技术上同国际标准接轨,更从内部管理机制上顺应业务流程的需求,使两级管理扁平化,从而解决分立系统间的信息孤岛效应,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中国网通也认识到其企业信息化水平这个薄弱环节,也在积极着手建立强大的支撑系统,但是鉴于其历史欠账较多,整合现存的众多系统将是一个艰巨而耗时的过程,要想达到或超越移动和联通的水平将要经过一番周折。
  
  财务指标分析
  
  根据信息产业部有关资料,从整体上来看,2003年电信行业仍然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价格战现象比较严重,且电信业的发展步入了平缓期,行业整体增长率略有下降。中国电信、移动、网通增长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联通增长率却有所提高,中国电信增长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移动、网通增长率略低于行业水平,中国移动收入市场占有率继续高居榜首,与中国电信(第二名)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联通收入市场占有率进步最快;中国电信收入市场占有率下降最快;网通变化不大。
  虽然中国电信增长率最低,但其经营费用增长率也最低,且低于收入增长率而中国移动和联通的经营费用增长均快于收入增长。中国电信的收入成本费用率介于移动和联通之间,说明中国电信创造一元收入所需的成本居中。中国电信的EBITDA(息税前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均最低,但高于收入增长率,而移动和联通的EBITDA和净利润增长均慢于收入增长,说明中国电信EBITDA和净利润增长主要是靠压缩付现成本及资本性支出实现,而移动和联通主要是靠收入增长拉动的。
  与联通公司、特别是移动公司相比,中国电信集团的净资产收益率(ROE)相对较低,说明中国电信的投资回报较低和资产运营效率较低。同时,中国电信的已投资回报率(ROIC)也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一般地说,ROIC可分解为三个影响因素,分别反映营运利润、资产周转率和资本结构(总资产/投入资本)。中国电信的资本结构较为稳健,但受财务风险的制约,总资产与投入资本的比例虽有一定上调空间,但余地不大;要保持或提高ROIC,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也即资产运营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保持利润的快速增长是提高资本回报率的关键。
  资本开支的总量不仅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影响净利润,而且也直接影响现金流量,所以投资者十分看重资本开支占收入比这一指标。中国移动指标较低,而中国电信则明显偏高。总资产周转率是衡量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它对投资回报率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在该指标上,仍然是中国移动较高,中国电信较低。
  较高的负债率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较低的负债率可以减低财务困境的风险,并增加公司的灵活性以应对战略挑战和机遇。各个运营商之间,以网通负债率指标最高,达58%,其次是中国联通,电信和移动的指标比较合理。同国际领先的电信运营商相比,当前中国电信的资产负债率最为合理。
  
  组织架构和管理团队
  
  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采取的都是两级法人的组织架构,省一级的公司有较为独立的决策权和人事权,这对省公司结合本省实际灵活制定经营策略和人员监督激励机制提供了保障。但两家公司都不约而同地进行着管理流程方面的变革,使管理链条简化,加强财务与重大决策权力的回收和控制,保证管理的快速有效。中国联通采用一级法人治理结构,包括人事权在内的重大问题决策权都在总部掌握,这是联通的一大优势。而中国网通正处于内部整合阶段,成立了网通国际、网通北方、网通南方三家公司,以消除困扰网通集团多时的“内部竞争”问题。
  四家主要通信运营商的管理团队都由“老少配”构成,也都有在海外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高手,相比较而言,中国网通的管理团队更加多元化。在人才储备方面,中国电信保留了数量最多、相对技术实力更强的研发队伍,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成立了研发中心或研究院;同时也由于分拆的原因,保留了最多的冗员包袱。从人才结构上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人才主要来自于全国各种邮电类院校,知识结构上较为单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较为单一的人才结构显然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两个公司近两年来一直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在这个方面,联通和网通的人才结构就更为丰富,用人机制也更为灵活。
  
  
  宏观篇:需政府制定公平游戏规则
  
  过去的2003年,对于中国电信业发展的外部制度与管制环境而言,真可谓是一波三折。网间结算费用的调整自2003年年初启动以来,已经指日可待;单向收费与双向收费的政策问题是贯穿全年的一个重要议题,但至今没有定论;3G牌照的发放,一时间炒得沸沸扬扬,但最后仍悬在半空;信息产业部在互联互通方面的动作频频,可以说互联互通工作是信息产业部2003年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电信法》立法进程加速,草案目前已经基本完稿,不过还有待人大最终审议。
  电信竞争是电信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政府应该为各个运营商制订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任何制度或政策的失衡,都有可都导致竞争的失败或者垄断的产生。就现阶段的中国电信市场而言,平衡网间结算、新移动牌照、监管架构以及资费结构这几方面关系都是必要的。否则,中国电信市场在历经?昆战之后,可能会退回到垄断时代,或者出现拿国有资产保市场份额的举动。
  毫无疑问,所有这些举而未定的法律、政策将会在不长的时间内逐步清晰,毕竟从长远来看,制度与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竞争的电信市场格局。这些政策的变化,对于运营商竞争力的影响,有些是微妙的,有些则是根本性的。
  虽然对于局外人而言,很多政策难下定论,但结算费用的调整是必然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已经按每分钟0.06元的标准进行移动网间互联结算,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就固定网和移动网的结算费用而言,如果没有意外,应该会调高目前的6分钱结算价。调高结算价的直接后果是提高了移动运营商的运营成本,降低了移动运营的价格战空间,也就是说削弱了移动运营商的竞争力。这对于固定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而言,将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有利于减缓固定电话利润率急剧下降的势头。实际上,既然是根据经济成本来制定网间结算价格,就应该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实行双向结算。虽然移动向固定支付的结算费用会上升,但由于固定也要向移动支付一定的结算费用,从而净结算对移动的影响效果可能并不会太大。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在目前的移动双向收费体制下,移动为固定接续的成本已经从被叫方资费中得以回收,所以不大可能再由固定向移动支付本地结算费用。但就移动运营商之间而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对等结算,应该是对中国移动有利的,因为中国移动 用户数比中国联通用户数多得多,中国移动的净流人量为正,从而中国联通要向中国移动支付净结算费用,提高了中国移动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电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双向收费与单向收费成为运营商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实际上,从1998年以来,信息产业部就开始研究单向收费问题。但在2000年海外股市风波的压力下,其态势变化为“两年内不可能实行单向收费”,对单向套餐也是逐个清理。但2003年,从信息产业部下到各地通信管理局,对单向收费却经常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可以理解为监管部门试图实现无为而治,即通过市场调节找到运营商单向收费的收支平衡点,同时了解企业真实成本,以进行合理且有效的监管。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双向收费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能否“双改单”还要看政府部门认为双向收费的使命是否已经完成。已经有模型显示,一旦双向收费改为单向收费,会对移动运营商的利润带来负面影响。
  可能没有人会否认,小灵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固定运营商目前的市场竞争力。小灵通自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对它的技术、资费、发展模式等争议颇多,它步履艰难地生存在政策边缘。信息产业部对它的发展采取了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关键是为了平衡各运营商的利益。不管政府支持还是反对,从最终的结果看,信息产业部是支持了小灵通的发展,这成为它得以生存乃至不断壮大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固定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电信承受的市场压力最大,但小灵通的蓬勃发展使固定运营商看到了机遇。小灵通的壮大,直接冲击了移动市场份额。虽然小灵通用户占移动用户总数的比例不高,从短期看并不会对移动运营商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按照小灵通目前的发展势头,这种担心并不是空穴来凤特别是随着移动业务的发展,新发展的用户逐渐从高端转向低端,而小灵通的优势主要是在低端,这样,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用户流失的现象。
  虽然说小灵通的发展对移动运营商的竞争力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与固定运营商获得移动牌照的影响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尽管移动运营商非常不愿意固定运营商获得移动牌照,但3G牌照的发放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在获得移动牌照后,固定运营商可以充分利用捆绑销售战略,毕竟它们拥有移动运营商所不具备的庞大的固定网络资源。固定运营商可以将长途、本地、移动、固定以及各类数据业务加以组合并制订不同的资费套餐,拓展新的业务市场,培育用户新的消费习惯,也培育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这方面讲,中国电信有可能重新夺回最大的市场份额。
  就固定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而言,即使同时发放移动牌照,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3G的制式选择、频谱以及号码分配的不同,在一定时期内将直接影响到运营商移动市场的竞争力。从已经划分的3G标准频段来看,中国的标准TD—SCDMA得到了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如果有某运营商采用该种制式,也应该会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中国网通与中国电信相比,目前还是比较弱小,作为打破电信市场固定电话垄断地位的主要力量,中国网通有望得到更好的政策支持。不过,由于中国电信这一老牌运营商在解决就业、实现普遍服务、促进中国电信业高速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是其它任何一个运营商所不能比拟的,以及考虑到固定运营商目前所遭遇到的困境,相对于移动运营商而言,中国电信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政策支持。
  互联互通工作是2003年的一大难点和热点。过去,各运营商之间屡屡发生砍断对方电缆、光缆等恶性事件,结果导致信息产业部会同司法部门出台有关“破坏互联互通”的司法解释。实际上,在合理的结算价和其他一系列管制政策下,互联互通应该是多方共赢的。出现互联互通恶性事件,一方面是因为主导运营商的垄断思维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另一方面是国家有关互联互通政策的负面影响,不过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并在有关文件中加以规范。我们可以断言,随着相关法规特别是《电信法》的颁布,运营商企图利用互联互通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电信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从大的方向来看,随着法制及相关管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各个运营商将逐步处于公平竞争的环境之中,但在这个过程中,各个运营商的竞争力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差别。
其他文献
中国汽车业在与外资合作20年后,竞争布局已和国际“6+3”格局无异,“3+X”的背后正是“6+3”。在中国汽车生产领域,“6+3”系统企业在华的合资合作企业已控制了中国95%以上的轿车市场和15%以上的商用车市场,目前仅有浙江吉利等个别企业没有“6+3”系统的背景。在这一形势下,国际汽车业的并购潮必将深刻影响中国汽车业兼并重组的进程。中国汽车业的重组必须以现行国际汽车业的重组为参照。  中国汽车业
期刊
近年来,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积极推动下,两国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200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19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和俄罗斯当年对外贸易总额的1.9%和5.9%。当年,俄罗斯成为了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而在俄罗斯的外贸伙伴排名榜上,中国更是跃居第五位。据我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俄贸易额已达到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连续第五年保持增长,连续第四年创历史新高。其中,我
期刊
当WTO第五次部长会议在墨西哥坎昆宣告失败时,很多人对WTO新一轮谈判的未来更加悲观。剖析坎昆会议失败的原因,对比西雅图会议曾经的破裂——  坎昆会议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没有达成任何实际协议的坎昆会议,却将成为多哈回合成功结束的基石。    失败之后    坎昆会议在这样的讽刺中垮掉了:它既是成功又是失败。失败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在糟糕的新闻报道中,事实上这次会议的确没有达成任何实际的协议。但是
期刊
到目前为止,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两年了。在此期间,汽车界担心的许多问题并未发生。相反,对于一直受到高壁垒保护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市场逐步开放令竞争更为充分和多元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同时,中国汽车工业正在悄然发生变革:车型更加丰富,价格趋于合理,外资投入不断加大,行业整体性重组逐步推进。  2002年以来汽车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已初步显现。客观地说,加入WT
期刊
LG最常说的一句话是:“LG的目标是成为顾客最热爱的中国企业,而不是外国企业”。这与LG的全球战略一脉相承。  韩国位置狭小,因此,韩国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向全球市场扩展,针对如何开发海外市场而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截至目前,LG电子有70%的产品销往国外,而只有30%的产品在国内销售。  韩国企业在全球的营销能力一向令世界瞩目,单就电子领域来说,就有多项产品在全球销售量在世界达到第一位。比如LG
期刊
从1997年12月10日我国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到2003年底的6年时间里,我国反倾销调查机关共发起了28起反倾销调查。其中,1997年至2000年共6起,2001年6起,2002年9起,2003年7起。在这6年中,我国对进口产品反倾销调查的立案整体上是逐年增加的。  我国的进口产品反倾销调查开展时间不长。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后,国内一些产业
期刊
全球区域贸易安排发展迅猛    当前,区域经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各国都在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迄今为止,已向WTO通报并继续生效的区域贸易安排约有250个,其中多为自由贸易安排。在这250多个区域贸易安排中,80%以上是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近10年内建立的,仅在2000年以来就建成了数十个,而且这一数量还在以加速度增长。世贸组织总干事素帕猜估计,2005年之前,区域贸易安排的总
期刊
G20成员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利益关注:要求发达国家开放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取消贸易扭曲性的国内支持。这样的要价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太高,无法满足。双方争执不下,导致了坎昆会议无果而终。于是G20被扣上了坎昆会议失败的主要责任承担者这顶帽子,四个月来一直受到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指责和分化。  坎昆会议受挫使本来就步履维艰的新一轮谈判栽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半天喘不过气来。四个月来,各方都在寻
期刊
两种商业模式:建立独立销售网络与借壳发展    国内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创立自己的名牌,就要在两种商业模式中做出选择:一种是通过建立独立的销售网来渗透市场;另一种则是买下或联合海外的晶牌,借壳发展。  对于第一种模式,少数的中国品牌在美国市场上的成功已经印证了它的正确性。青岛啤酒在美国人看来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国晶牌,它的声誉有赖于遍布全美的中餐馆,其经验表明,名牌的创立离不开自己的销售网,另一个中国
期刊
中国在反倾销案中是“非市场经济国家”    反倾销在世贸组织允许的贸易保护措施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因而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DSB)受理的争端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大的。中国人世后在反倾销方面,也可能成为亟待世贸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中国在目前全球反倾销案中是首当其冲的国家:这些案件,多数来自美国和欧盟。而在来自美国和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就是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