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与资本配置

来源 :财会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wwb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10月24日 ~ 10月25日, 由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2020中国资金管理智库高峰论坛”以线上形式顺利召开, 该论坛迄今已连续举办十届。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营商环境与资本配置”, 期间, 与会专家学者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进行辨析, 深入分析新技术、新业态、新活力等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强调优化资本配置在当前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紧贴我国加快营商环境建设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时代背景, 各方的真知灼见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视野。
  【关键词】营商环境;资本配置;会计信息;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02-0061-5
  2020年10月24日 ~ 10月25日, 由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海洋大学主办, 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中国混合所有制与资本管理研究院承办的“2020中国资金管理智库高峰论坛”以线上形式顺利召开。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营商环境与资本配置”进行深入研讨, 各方的真知灼见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视野。
  一、会计信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会计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会计的功能、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与会专家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新的观点和看法。
  在社会进步与会计学的发展方面, 中国会计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从会计的本质、会计的发展、会计与信任、会计与文明、会计与财富创造、会计与社会进步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首先, 周守华教授提出, 会计不仅要计量资本和实体的财富, 还应当计量天下的财富, 计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财富。 他认为如今会计的视野早已从微观转向了宏观, 从单纯的财富计量转向了财富计量、分配、创造与流动, 从人类社会转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接着, 他指出会计实现了对财产及其保管、使用情况的报告与说明, 最大限度地维系组织内成员间的公平与信任, 而会计与区块链相结合能够增加信任。 然后, 在会计与文明方面, 他指出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公平正义的保障, 而分配的侧重点在于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并重点强调了会计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 会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就是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会带来会计变革。 最后, 周守华教授指出, 生生不息的企业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 没有会计, 就不知道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 就不知道社会财富运营的效率, 就不能引导社会资本的合理流动, 就无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他提到,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 会计一小步, 社会一大步”。
  在会计信息的宏观功能方面,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靳庆鲁教授认为, 来源于市场的加总会计信息在反映宏观经济和行业运行状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并基于会计信息在估值和契约两个方面的微观功能, 进一步提出会计信息的宏观估值功能和宏观契约功能。 他认为会计信息的微观估值功能主要体现的是会计信息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一方面, 会计信息能够为企业内在价值计量、服务实体经營、企业价值创造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 会计信息能够通过股票价格呈现公司价值, 起到资源配置作用。 而会计信息的微观契约功能则保障公司实际运营的顺利进行。 进一步, 他指出会计信息的宏观功能也可以分为估值与契约两方面。 在会计信息的宏观估值功能方面, 他将相关文献分为“发现加总盈余可以预测GDP”和“发现不同特征的加总盈余对于GDP的预测作用不同”两类。 相对于个体盈余, 加总盈余能够分散风险、减少误差, 能够保留管理层对于宏观经济发展的一致预测; 相对于加总现金流与加总正常应计, 加总应计盈余与加总可操作应计具有更好的GDP预测能力。 在会计信息的宏观契约功能方面, 他将其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类:直接影响是指基于加总的会计盈余和加总的会计项目反映的实体或者行业发展状况能够制定适时性的经济政策; 间接影响是指基于加总会计盈余的宏观估值功能能够制定前瞻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发言的最后, 靳庆鲁教授从期权估值理论、国家治理、技术变革等方面对会计信息在宏观估值与宏观契约、政策制定方面作用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在会计误导与资本错配方面, 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副院长李心合教授认为, 不完美的会计体系有可能会误导决策和判断, 进而导致资本错配。 他首先分析了资本错配的内涵, 认为资本错配是一种资本逆向配置, 是指资本未配置到应该配置到的地方, 表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资本错配并不一定是非盈利的和失败的, 但不应当被提倡。 接着, 他从会计信息误导角度将资本错配的成因分为会计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和会计人对会计信息的误用两方面。 从会计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来看, 会计的功能包括财富计量、责任解除、决策基础和宏观引导, 而会计体系存在着结构性或功能性缺陷, 现有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方法均有可能影响会计功能发挥。 首先, 会计确认使用权责发生制可能会虚增利润, 助长泡沫经济, 进而导致宏观资本错配; 其次, 会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助推财务杠杆、放大经济周期, 进而可能导致宏观和微观上的资本期限和结构错配; 最后, 会计报告存在信息混淆现象, 若不对信息进行过滤而直接使用, 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导致宏观和微观的资本错配。 从会计人对会计信息的误用来看, 李心合教授指出,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可能不准确, 导致对会计信息的误用, 进而导致资本错配。 在发言的最后, 他提出了对未来会计改革和发展方向的看法:一是要克服会计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 二是要探索正确、适当的理解和运用会计数据的知识和技巧。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针对会计信息能否缓解由信息摩擦所造成的资源错配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青原教授指出, 会计信息是经济发展中一种至关重要的确认、计量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 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他总结现有文献得出,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同时为管理者和外部投资人提供更为精确的企业生产函数和业绩信息, 但我国的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生产激励和需求, 从而抑制了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资源配置效应。 在我国地方过度竞争和市场严重分割的情况下, 李青原教授从更细的省份—行业层面实证检验了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得出省份—行业层面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省份—行业层面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离度越低的结论, 并指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主要通过优化要素投入(劳动和资本)和强化竞争机制(市场进入和退出、僵尸企业占比)改善省份—行业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 而会计信息的这种资源配置功能在地区市场化程度更高、省份—行业非国有企业比重及行业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时表现更强。
  二、营商环境:新技术、新业态与新活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 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 营商环境活力持续迸发, 与会专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广泛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化成教授指出, 我国人口众多、数据云集、基础产业设施和“大智移云物”发展较快, 在数智经济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数智经济主要由海量数据与智能算法两个重要元素决定, 具有平台支撑、数据驱动、普惠共享和智能算法四大特征。 以智慧商场、智慧工厂、智慧施工、智慧农业为切入点, 王化成教授深入阐述物联网、传感系统、摄像系统等基础技术的发展如何推动过程记录, 进而以过程记录与传统会计(包括管理会计)的有机整合实现成本控制与价值创造。 以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小米商业模式为例, 他指出随着数智经济的到来, 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应随之转变。 数智经济时代, 理想的商业模式是消费者直接参与制造厂商的价值创造过程, 但目前较难达到, 而小米实现的以小米研发和小米渠道为媒介的缩短消费者与厂商距离的商业模式已较为接近理想模式。 同时, 小米创造了一种新的混合型控制方式, 能实现以财务资本和数据资本共同控制企业, 可助力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他认为, 从会计和财务角度来说, 数智经济时代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并存。
  大智移云时代, 区块链对智能财务的影响颇深,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田高良教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演讲。 首先, 他介绍了大智移云时代对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及对企业发展方向提出的新要求[1] 。 我国提出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应用, 推动区块链底层技术和服务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 这说明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大有前景。 然后, 他分析了区块链在海尔集团财务共享中的应用, 指出解决企业票据管理这一痛点问题的根本方式在于引进区块链技术。 海尔集团通过建立“票联网”实现财务创新的技术突破, 在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加密、智能合约特性的基础上, 作为全新链式结算体系的海尔“票联网”实现了数据自取、票证自取、模式创新, 也实现了对账信息的透明化和可视化。 田高良教授认为, “票联网”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管理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 这为企业未来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 最后, 他对大智移云时代区块链在智能财务中的应用进行拓展, 指出智能财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他认为, 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大批成熟应用场景的出现, 将催生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引发企业在管理运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服务创新模式和数据分析模式等方面的变革。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运国教授同样指出, 随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及互联网技術的应用, 新兴商业模式对企业管理实践和财务会计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刘运国教授提出, 商业模式包括产品定位和客户定位、经营模式和运营能力、盈利模式三部分内容, 并认为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向顾客提供同类产品难以模仿的价值, 以增加顾客的切换成本。 要想实现商业模式的成功创新, 必须具备发掘并还原客户需求的能力和创新客户潜在需求的能力这两大能力。 2005年以来, 互联网行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依托网络、构建平台、做大流量是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的共同特征。 在互联网商业模式对企业激励契约的影响方面, 他认为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的成功, 给业绩评价带来颠覆性影响, 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非财务类指标特别是反映客户体验的评价指标越来越重要, 新兴网络技术使得企业实时获取这些指标数据成为可能, 同时对指标的动态调整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除此之外, 他指出, 创新激励契约还需要业绩报酬契约与风险报酬契约的有机结合, 从而实现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下人力资本报酬的最大化。 在发言的最后, 刘运国总结道, 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环境下, 激励契约中的非财务评价指标和客户动因指标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风险报酬契约成为更为常见的选择。
  安徽财经大学公司治理与资本效率研究院院长盛明泉教授围绕“普惠金融与工业企业创新转型”这一主题进行论文报告。 着眼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和国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 他提出工业企业在双循环经济格局中的创新转型如何摆脱企业的创新融资困境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否促进我国传统工业企业的创新转型两个重要问题。 报告指出, 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创新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 作用路径主要表现在降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和降低债务融资成本两个方面。 另外, 盛明泉教授认为, 普惠金融发展充分展现了其“普惠性”价值, 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数量, 还有利于挤出专利“泡沫”, 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
  针对“企业创新能否缓解贸易顺差收窄后的绩效压力”这一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郝颖教授进行了论文报告。 目前, 我国贸易顺差规模持续收窄, 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明显下降。 在此背景下, 他提出出口企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持续进行研发创新的企业能否实现逆势发展、创新积累在顺差收窄下对企业绩效的具体作用机制等系列问题。 郝颖教授的研究发现, 贸易顺差收窄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但具有创新积累的企业在压力下反而实现逆势发展。 具有忧患意识而持续积极从事创新活动的企业, 在出口质量和产品多样性方面更具优势, 因此在顺差持续收窄的情况下, 仍能实现出口额和盈利的增长。 另外, 他指出, 出口目的地为高收入国家的企业、非高科技行业企业、大规模企业和有研发背景高管的企业, 其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出口压力下创新积累对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在发生过产品革新的企业中最为显著。   对于立足新时代的营商环境评价问题,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王竹泉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指出, 十八大以来, 我国营商环境优化建设进展迅速, 世界银行发布的系列《营商环境报告》显示, 中国营商环境排名已经从2010年的第79名上升至2019年的第31名。 他认为,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两大抓手, 解读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非常重要。 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不存在绝对的高低关系, 政府拥有广阔的宏观视野和庞大的数据基础, 当前阶段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因此, 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 对资源配置乃至营商环境优化十分关键。 在此基础上, 王竹泉教授指出, 政府不是超然物外的管理者, 在拥有政治社会职能的同时也具有经济职能, 而且, 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并非全为公共产品, 有相当部分的资源配给具有倾斜性和非均等性。 基于此, 他将政府公共资源分为政府公共产品和政府社会资本两部分, 并指出在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 政府社会资本意义重大。 在发言的最后, 王竹泉教授总结道, 营商环境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方式, 内涵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资源引力的合力, 是两大资源配置手段的协同作用。 他提出“市场引力和政府引力双轮驱动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加快我国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资本配置:优化调整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高质量发展强调质量而非速度, 强调发展而非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无疑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而资本配置效率提升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关键。 因此, 优化调整资本配置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与会嘉宾从多个维度就该问题展开了探讨。
  在“两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杨蕙馨教授认为, 通过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發展将是我国在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她指出, 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 国内国际双循环”将成为发展的主线, 并且对“两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了介绍。 构建“国内大循环”, 要依托消费内循环和科技内循环两大抓手, 形成自循环均衡经济体。 同时, 产业政策导向应侧重降低对国际贸易、外需和海外关键技术的依赖程度。 “两业”通过组织创新形成新的生产和组织框架, 使低成本高效制度不断替代高成本低效制度, 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发言的最后, 杨蕙馨教授指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于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两业”融合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该系统包括“两业”融合子系统、传导机制子系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子系统和政策设计子系统。 她强调, 应当以“两业”融合子系统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子系统为基石, 以传导机制子系统为衔接桥梁, 政策设计子系统贯穿始终, 共同构成“两业”融合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体系。
  在多元资本配置方面, 南京审计大学博士生导师温素彬教授首先分析了企业价值创造与高质量资本配置的内在逻辑, 由此引出企业多元资本共生的概念。 他指出, 多元资本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类, 包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生态资本。 其中, 货币资本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股东和债权人投入企业的资本, 人力资本主要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 社会资本包括供应商、顾客、公众、政府及媒体等, 生态资本主要指环境、自然资源及第三方社会机构。 其次, 温素彬教授强调, 要实现多元资本之间互惠共生, 追求多元利益的均衡化, 实现多元资本保值增值。 在盈利质量方面, 他从企业价值创造的五个形式引出对盈利质量的分析, 指出企业盈利的本质是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 而企业盈利质量就是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程度, 进而从收现性、结构性、持续性、稳定性四个方面构建了盈利质量金字塔模型。 最后, 他将多元资本共生与盈利质量相结合进行了阐述:货币资本作为经营性资产, 主要用于创造一般利润;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生态资本作为战略性资产, 主要用于创造超额利润; 四类资本互惠共生共同带来企业高质量盈利。 针对多元资本共生创造高盈利质量, 温素彬教授从企业社会责任入手, 提出构建不同的多元资本共生模式, 产生不同的盈利质量的研究逻辑, 为实现企业高质量盈利提供了借鉴。
  在信贷资源配置方面,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生导师陈运森教授以京津冀一体化政策为背景, 指出区域一体化“激活”了区域内社会网络对信贷获取的积极作用, 促进了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 陈运森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京津冀一体化之后, 区域内非本地社会网络较强的上市公司获得了更多的非本地贷款, 且这一结果体现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公司中。 陈运森教授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 在高区域分割的背景下, 银行信贷需要获取的关键资源是企业软信息, 而社会网络作为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可以提升银行获取软信息的能力, 区域社会网络的信息渠道作用将主要影响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企业。 进一步研究显示, 公司中内部董事较独立董事在信贷资源获取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管对于信贷信息更敏感, 因而更可能传播相关信息或者传播效率更高; 京津冀一体化有助于缓解信贷供给的国有偏袒; 贷款来源地和网络来源地相同时与二地不同时相比, 公司在获取信贷资源方面受到的影响更大; 区域社会网络较强的公司在一体化之后更可能获得非本地信用贷款, 且贷款期限更长。 在拓展性研究中, 陈运森教授针对区域一体化政策“激活”区域内社会网络对信贷获取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检验, 发现区域一体化之后信贷资源主要流向成长性更高的公司, 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升, 区域社会网络融合缓解了投资不足问题。
  在资本错配方面,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曹玉珊教授以去杠杆政策这一宏观经济政策为切入点, 探究其对微观企业营业活动中资本错配现象的影响。 他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去杠杆政策对资本错配的影响, 并从产权性质的角度进行了政策效应的异质性检验。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 去杠杆政策能够降低企业资本错配程度, 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 去杠杆政策对资本错配的影响在国有企业样本中更加显著。 曹玉珊教授进一步使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去杠杆政策对于资本错配的作用机制, 结果显示, 去杠杆政策能够通过提高企业融资约束抑制资本错配。 针对研究结论, 他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第一, 继续推进去杠杆政策, 减少企业的资本错配现象, 实现“最优化资本结构”目标,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第二, 使用在营业活动重新分类基础上设计的资本配置指标, 发现原有资本配置中的缺陷, 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第三, 通过完善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和金融中介机构的审核系统, 适度加强融资约束, 进而降低企业资本错配程度。
  在资本跨区域配置方面,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英才工程一层次人才贾凡胜教授从企业异地并购的视角出发, 考察异地商会对企业异地并购绩效的影响, 对异地商会能否提升资本跨区域配置效率进行探究[2] 。 贾凡胜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 异地商会能发挥社会网络的信息传递、资源获取作用, 显著提升企业异地并购绩效, 提高资本跨区域流动效率; 第二, 在市场化机制不完善时, 异地商会的作用更强, 并且对于其他社会网络起到替代作用; 第三, 只有在目标公司所在地政府干预所带来障碍较少的情况下, 异地商会的社会网络作用才能发挥。 针对研究结论, 他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政府应积极推动异地商会建设; 第二, 企业应积极利用异地商会社会网络, 及时获取重要信息, 抓住投资机会; 第三, 政府应进一步消除政府干预带来的资本跨区域流动障碍, 保证异地商会社会网络作用的发挥; 第四, 政府应加强对异地商会的指导和规范, 促进商会组织工业者、沟通政府等职能的实现。
  四、结语
  本次论坛广泛征稿, 最终遴选出65篇应征论文汇编《2020中国资金管理智库高峰论坛论文摘要集》, 遴选出32篇报告论文, 并设置四个线上分论坛对论文进行报告、研讨与点评。 报告论文作者围绕研究热点, 向嘉宾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点评嘉宾结合自身科研经验, 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 分论坛为学者们开阔视野、交流互鉴提供了宝贵平台, 与会学者反响热烈。
  该论坛是中国会计学会与中国海洋大学自2011年首次合作举办“营运资金管理高峰论坛”以来连续举办的第十届论坛, 也是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十一周年之际的学术盛会, 目前已成为国内财会界的品牌论坛。 本次论坛紧贴我国加快营商环境建设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时代背景, 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提供了新论点, 也为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和可行性方案。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田高良,陈虎,孙彦丛,刘扬.“大智移云物”背景下的财务转型研究[ J].财会月刊,2019(20):3 ~ 7.
  [2] 曹春方,贾凡胜.异地商会与企业跨地区发展[ J].经济研究,2020(4):150 ~ 166.
其他文献
【摘要】区域金融发展不均衡作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长期影响着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本研究从资金供给端以体现投资者偏好的借贷满标时间构建断尾模型, 实证检验非正规金融是否存在区域差异, 结果表明不同省份借款订单满标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研究发现, 低收入地区借款人倾向于更快地获得借款, 原因可能在于: 一方面正规金融的风险溢出使得放款人更倾向于低收入地区借款人;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地区的借款人,
期刊
【摘要】近年来, 非行政处罚性监管这一行政手段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其监管效应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基于会计监管视角, 剖析非行政处罚性监管的实质, 并分别从信号传递理论、有效契约理论视角解读非行政处罚性监管效应的产生机理。 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现, 非行政处罚性监管的预期效应主要表现在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发现契约设计缺陷、识别机会主义行为和防范财务舞弊四个方面, 其非预期效应主要体现为对实施环境、
期刊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依托数字技术提升了居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为探究其是否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其对不同层级居民收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性, 将2011 ~ 2017年我国285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数据、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CLD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匹配, 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 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 数字普惠金融都促进了居
期刊
【摘要】以华晨集团债券信用评级事件为案例分析对象, 考察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的适用性差异及各自的决策优势, 进而探究对“母弱子强型”控股集团进行债券信用评级时选择母公司报表的必要性。 研究发现: 相比合并报表提供的信息, 从解决评级主体和偿债主体错配的角度来看, 母公司报表对评价发债主体的偿债能力和信用风险更具有针对性, 能够为评级机构做出更加客观的评级预测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同时, 还应当结合
期刊
【摘要】利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2012 ~ 2018年的面板数据,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 探讨商业信用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以及金融发展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 商业信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即商业信用是高新技术企业维持高强度研发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 随着地区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 商业信用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被削弱, 这也说明, 商业信用对研
期刊
【摘要】区别于传统银行信贷的独特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过程及内在机理有其独特性。 以10个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案例资料作为研究基础,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 归纳出产融双方迫切需求、供应链条垂直管理、产业价值体系重构、现代信息技术支持、融资模式创新升级、融资风险有效控制、生態组织网络协同、产融效能多重叠加等8个核心范畴,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出“价值诉求—价值发现—价值挖掘—价值变现”这一相互耦
期刊
【摘要】自《预算法》(2014)实施以来, 多数省级审计机关按要求陆续开展了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业务。 以31个省级审计机关发布的2015~2019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 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结果公告数量、出具独立审计意见占比在历经3年增长后趋于稳定, 但在披露方式、审计范围、审计意见表述与措辞使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和非统一性。 这是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制度供给不足
期刊
【摘要】在搜集、整理大量已有文献的基础上,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 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理论结构来解析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诱因及其作用机理。 通过对大量研究资料进行梳理、编码以及探索性的研究后发现: 环境因素、网络因素和管理因素这三个核心范畴对供应链金融风险存在显著影响, 构成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诱导因素模型。 外部环境是供应链企业及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 环境因素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外部性来源。 供应链系统网络
期刊
【摘要】财务报告由结构化信息与非结构化信息构成, 从大数据原理讲, 结构化财务信息占比较小, 而更多的非结构化信息处于“休眠”状态。 当提出业财融合概念的时候, 最困难的是理解那些非结构化信息对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这与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会计经济决策世界极不相称。 基于文献研究法, 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作为非结构化信息的典型代表, 在简要回顾非结构化信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非结构化
期刊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两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贝壳集团和我爱我家集团)公开披露的信息, 就它们的收入确认政策及其财务影响进行比较与分析。 研究发现, 这两家公司适用的收入准则并无重大差异, 但它们的收入确认政策则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主要在于合同安排与定价、收入确认要件与时点以及总额或净额列示等方面。 两家公司收入确认政策差异很可能反映了其管理层动机的不同。 此外, 本文也建议财务报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