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藏餐的新一代“大厨”们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廚师没有捷径,尤其是藏菜这一菜系。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藏菜厨师,全靠手上的功夫和眼里的细节,只有多学、多练、多琢磨。
  在拉巴次仁技能大师工作室里,拉萨现代服务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下称拉萨职校)已经接连举办了好几场大师进校园活动,最近在这个教室上课的是中式面点师培训班。
  之前学员们已经掌握了最基础的刀工和颠锅,和面、搓条、下剂子、擀皮也学得差不多了,包子、饺子、烧麦、花卷对于他们,可以说已经信手拈来。目前的学习内容是油条和牛肉饼,接下来将会学习难度稍高的各类酥饼、萨其马、蛋糕等。
  学员们刚下课,才落过雨,地面潮湿,走进教室泥脚印一个叠着一个。负责打扫卫生的阿姨跟在我们后面,一遍又一遍地拖着地,直到白色的地板泛起光——做餐饮,干净、卫生是第一要义。
  接待我们的是来自山南桑日县的罗桑,他现在是拉萨职校拉萨、日喀则两个校区的教务处主任。
  “弃画学厨”的罗桑
  初中毕业后,罗桑没有继续读高中,家里安排他去学画画。学成以后可以去帮人画家具和墙上的一些简单图样,这样也算是有了一门生存的手艺,但他学了6个月就回了老家。
  彼时罗桑家有个亲戚在山南,帮忙给罗桑的哥哥找了个工作,后来才知道这个工作原来是拜托西藏烹饪餐饮饭店业协会(下称西藏烹协)秘书长沈斌老师找的。但他哥哥不愿去,于是罗桑就代替哥哥接过这个机会,入职山湖宾馆。
  从没做过饭的罗桑先是被分配到后厨打杂。一年后,大厨房的次仁罗杰师傅留意到这个勤劳踏实的小伙子,想要好好栽培一下。次仁罗杰给他布置的第一个作业是认菜,“我根本没见过厨房的那些菜品,我只认识盐巴、细辣椒、干辣椒,其他都不认识”。等罗桑慢慢把菜品认得差不多了,小厨房师傅开始带着他做员工餐,先学习基本的刀工,然后开始做一些简单的面食。
  罗桑在小厨房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技能之后,鼓起勇气向次仁罗杰申请调去大厨房学做菜。通过简单的考核后,罗桑跟着次仁罗杰开始学习藏餐和中餐。这份师徒情谊一直延续到后来去了山南其他的酒店,之后辗转来到拉萨。在拉萨职校成立不久,沈斌就邀请罗桑来学校授课。罗桑一口答应了。
  沈斌要把罗桑打造成培训行业有影响力和建树的人物。过去五年,沈斌带着罗桑走遍了北京、上海、青海、内蒙等地比赛和学习。
  现在罗桑分管拉萨职校拉萨和日喀则的教学工作,也承担授课任务,像普通老师那样要备课,写教学大纲。按照沈斌的要求:“教一道菜,首先要讲理论课,介绍主料、辅料之外,还要把故事讲清楚,然后再去讲实操和细节。”
  于是,罗桑大厨变成了罗桑老师,这一称呼让罗桑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也变得更加自信。
  教师生涯也充满着挑战。罗桑很理解学员们的感受:“那些从牧区或者昌都过来的学员,在语言沟通上还有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刚来的时候根本就没碰过刀,有的学生觉得这个专业可能不行,看着就很难、很复杂,心里很害怕。”
  这时候罗桑就耐心地跟学生讲自己的经历:“我也是农村过来的,以前也不会做饭,慢慢接触、学习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五年的教师生涯,罗桑跟着学生学那曲话、学昌都话,慢慢地可以跟学生更有效沟通了。“来学习的很多学员是贫困户,多给他们教一点技术,他们就多有一样生存的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厨”
  来自山南隆子县的西若央宗,一身整洁规范的厨师职业装扮。初看以为她就是一个害羞的年轻女学生,但她真实的身份也是拉萨职校的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个即将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
  2014年,初中毕业的她来到山南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烹饪专业。“教室里的锅、灶都比家里的要大很多,我觉得自己都不能把锅抬起来。”面对此前从没接触过的器具,西若央宗完全没有自信能学会。
  在山南职校的三年里,西若央宗切菜从未切到过手,她的厨艺天赋一点点展现出来。当时上课是专业和理论课结合,首先都要讲理论,然后实际操作做菜的流程。
  当时的练习是三个人负责一盘菜:比如一个人焯水,一个人切菜,一个人炒菜装盘。西若央宗并不喜欢这样的“团队”合作一在她看来,这样做一次菜,每个人得到锻炼的机会又少了很多。独立意识很强的西若央宗最期待的,还是结课考核时一个人完成所有流程。“我特别想一个人独立做完一道菜。”
  在学校专门学了厨师专业后,西若央宗回去给家里人做饭。“家里的肉包子做得特别大,学校教的包法小一些,褶子也多,包出来很漂亮,家里人都夸我做的饭好吃。”西若央宗可爱的口吻中,满满的成就感。“过年时全是我和哥哥准备餐宴。只要我回到家,家里人就不愿意动手做菜了,他们出去玩和拜年时,我就在家里准备吃的,他们回来就可以直接吃了。”

  在职业学校,大多同学把精力投入学习一项技能上,看起来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相关性比较强,而西若央宗仍然坚持学好文化课。职校毕业之后她有两种选择,一是参加高考考大学,二是考对口的职业院校。西若央宗没有放弃任何一种可能。
  努力总会有收获,西若央宗两个都考上了:一个是离家近、在区内的学校;另一个是远在内地重庆的大学。犹豫不决的她跑去问班主任如何选择。班主任告诉她:“我没有权利帮你选择,你必须勇敢地做出自己的决定。”
  西若央宗想了想,18年来她都一直待在西藏,还是再去外面看一下吧,最终选择了重庆的大学:“我还是想有个学历,同时自己又有个技术。”到了重庆后,她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但并没放弃热爱的烹饪。专业课之外的时间,她就去蹭听烹饪专业的课,周末跟着烹饪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川菜和西点等。   明年西若央宗就毕业了,2019年6月她開始实习。学校给了他们两种选择——一是学校安排的固定地点实习,但都在重庆;另外一种是自主实习,不限制地点。西若央宗选择了后者,而且是非本专业的工作——成为拉萨职校的一名老师,给学生们教授厨艺。
  西若央宗和现在实习单位的缘分要从2016年说起。当时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正举办FHC中国国际烹饪艺术大赛。西藏烹协秘书长沈斌带队参赛,需要从区内挑选两个烹饪专业的学生去参观。
  正在读高二的西若央宗和另外一个藏族孩子被学校推荐出来。那是西若央宗第一次去内地,而且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她第一次坐飞机到了上海之后,看了许许多多新鲜的东西,也在大赛上帮厨见过大场面,从此一颗小种子在她心底生下了根。
  西若央宗在拉萨职校授课,遇到过很多老乡。扮演老师角色的她,克服了大多数藏族女孩天生害羞的特点,大大方方地给老乡授课。“现在我很享受老师的身份,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学厨艺改变命运的次旺仁增
  18岁时,次旺仁增从日喀则南木林县来到拉萨,在城关区净土公司的移动车上卖菜,每个月有三千多的收入。
  8年前,因为喜欢做菜,为了改善自己的厨艺,从没做过菜的他,专门到拉萨职校去学厨师,培训了45天,跟着罗桑老师从最基础的切菜、颠锅开始。最终学成获得证书,之后他以此作为敲门砖,应聘成为联通公司食堂四名厨师中的一个藏餐厨师,工资到手7000多。
  次旺仁增现在的工作任务就是早上准备藏面、肉饼子。午餐、晚餐准备咖喱、土豆、牛排、羊排和孜然牛肉等。因为学厨受益良多的他,还推荐了邻居开茶馆的阿佳去拉萨职校学习。
  在学校学习只要认真、刻苦就能顺利通过,但出来工作以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做干锅时就因为配菜、切菜难倒了次旺仁增。“学校里老师教的是切条形,但是工作的同事却切了菱形,而且用料习惯也完全不一样了。”
  从拉萨职校毕业之后,次旺仁增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了一段时间中餐,但他还是更喜欢做藏餐。直到现在他也没有停止学习,跟自己的同事、朋友经常交流,偶尔也给罗桑打电话聊聊菜品的创新研发。
  “我现在最拿手的菜是康巴汉子。牛肉先腌制一晚上,然后油温比较低的时候炸,炸完后摆盘,红色的花和绿色的西蓝花相得益彰,再配上一小碟藏式辣椒酱,只有在接待时才上这盘大菜。”说起自己最擅长的藏餐,次旺仁增侃侃而谈。

  每天做着相同的事,做着差不多的菜式,虽然已经得心应手,他也开始独立思考:如何从色、香、味的角度来创新,以适应更多人的口味。比如一道炒松茸,现在会加上杏鲍菇、青椒和红椒等一起炒,出来效果显然要好得多。比如萝卜炖牛肉,在老家做除了萝卜和牛肉就加一点藏葱,而在拉萨还会添加诸如鸡精、味精等调味料。疙瘩面在老家和拉萨就差不多,都要保留食物的本味。
  如今次旺仁增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大女儿今年上初中了,小儿子今年准备上幼儿园。工作之余,他也会给家里人做好吃的,获得孩子们认可的时刻是他最为享受的。次旺仁增对现在的工作待遇很满意,稳定的收入能为他的家庭减轻不小的负担。
  自2006年拉萨职校创办以来,粗略统计,接受过培训的学生已经达到几万人次。其中20%的学生回到原籍后选择创业开小店。沈斌始终相信:“一人就业,能解决一个家庭的困难。但是一人创业,可以带动起几个家庭。”而且学生创业,拉萨职校的老师进行两年跟踪帮扶,如同政府扶贫政策的“回头看”。
  在开班结班、送教下乡的路线上,校长卓嘎会陆续探访拉萨职校毕业学生开的店,现场对接和解决问题。如果学员还想有进一步提升,可以让他们再回到职校来,后期食宿免费。林芝一个女孩就曾三次返校学习,尽管这样成本会增加,但他们还是想帮真正想做事的人。
  为了全方位地培养学生,拉萨职校开展的课程也丰富多样,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师们不断研发新菜品。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做厨师没有捷径,尤其是藏菜这样传承几乎中断了的菜系。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藏菜厨师,全靠手上的功夫和眼里的细节,只有多学、多练、多琢磨。
其他文献
无论是在作品中,还是在人生中,张洹一直在探究几个问题:生、死、欲。  生,是生存,而非生活,生活是更高级别的存在,年轻时的张洹,直接将身体和皮肤怼到世界的眼中,灵魂从自我中跳脱出来,站在一旁,赤裸裸地生存在各个不同的空间。  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前表演的《Angels》,是张洹在公共场所的第一件行为作品,浑身血色的张洹手持玩偶,诡异、挣扎、绝望。这个作品的创作,是为着那些还未出生就已离开这个世
吉祥天女节讲述的是,从藏传佛教和城市守护女神如何变为“美神和爱神的故事。发展至今,这个故事至少包含了一种意义 ‘由广及一个宗教和城池的安危具体化为女性的容颜祈求 甚至是女权意识的自主展示,”    天女“真身”    要充分理解拉萨吉祥天女节的真正内涵,必先了解吉祥天女这位神祗的渊源。吉祥天女即藏语中所称的 “班丹拉姆”或“白拉姆”,这两个名字只是发音上的含混所致,意思都是一样的。班丹拉姆神
11月24日,西藏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在拉萨举行了西藏首部体育电影《八万里》媒体见面会,电影《八万里》导演柯克、女主演德姬,以及驻藏1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见面会。  在刚结束的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上,藏族导演柯克执导的励志体育电影《八万里》,获得推荐入围作品奖。这部影片于今年6月受邀参加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部“聚焦华语·中国新片”展映单元,还在今年7月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体
从拉萨出发,沿着拉林高速公路驱车3小时,到达西藏唯一的自然类5A景区巴松措。再经过近2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下午七点多的时候,在烟雨濛濛的天空下,终于看到了前方的村子——错高村。  村子里神山、河流、寺庙、牦牛、牧场和善良的人们,这一切都让我相信陶渊明先生描绘的“世外桃源”不是一个梦,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存在于这无垠的天地间,存在于永恒的轮回中,也存在于我此生最美的遇见。老房子、古村落  第一天晚上我
嘎乌,也有噶屋、嘎屋之写。藏人佩戴嘎乌的历史,当从公元五世纪吐蕃占据中亚信仰佛教开始,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嘎乌的款式一直在随着时代而改变,每个时代不同的审美,决定了嘎乌的制作工艺与材质,从最初的质朴到后来的华贵,从草原的古拙到宫廷的细腻。嘎乌的样子,也随时光幻变,只有承载于其中的精神价值永远都没有变。  我有过很多漂亮的西藏老嘎乌,也打开看过嘎乌内的秘密,老嘎乌里有经书,擦擦,甘露丸(一种药物与香料
天上升起弃山星 清净微寒好沐浴  强烈阳光晒水热 皎洁月光射水寒  待到弃山星升起 清净微寒好沐浴  ——西藏民歌  西藏的天然药浴,拉萨沐浴节  沐浴节,诚如其名,是高原人民集体沐浴的节日。  在拉萨众多的节日之中,沐浴节绝对称得上是美妙而壮观的。据藏民间传说,沐浴节洗浴可以洗去疾病,男人强身健体,女人活血化瘀,同时也能带来来年的吉祥和好运。所以,每年沐浴节来临之际,男女老少不约而同走进就近的天
在广袤的西北夜空中,有无数的星星闪烁不停。与这些星星遥遥相对的,是苍茫的戈壁滩。在这戈壁滩,有一座名为格尔木的小城,潜伏在山脉的褶皱里。那片大地既朴素生动,又躁动安宁;既有生命的庄严肃穆,又有生活的斑斓绚丽;那里体现的,既是大自然造化的博大浩繁,又是人类创造力的无穷无尽。  格尔木很年轻,仔细算来,只有68岁。它的起点,是跟一把铁锹有关。1953年,慕生忠将军带着部下前来开拓修建青藏公路,那时的格
十一世班禅大师(宋家丽 / 图)  十一世班禅大师是嘉黎县一位牧民的儿子,在我仅有的几次跟随他在藏区调研和举行活动的过程中,我经常深深地被大师对家乡浓厚的情感所感动。面对普通百姓,大师没有一丝的矜持和自傲,而是满怀慈悲和关怀。  2016年7月29日到8月9日的12天里,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班禅不顾旅途疲劳和高原缺氧,先后赴藏北地区孝登寺、嘉黎县拉日寺和阿扎寺礼佛,并为信众摸顶赐福,还
珠峰的路  前往珠峰景区,可以从拉萨西郊客运站乘车到达定日,车沿着中尼公路行驶,经过日喀则,到达定日新县城,路程总计670公里。然后换乘当地人经营的小商务车,经过帕卓沿着简易公路南下,也即驴友所说的搓板路,行程110公里到达珠峰北麓,海拔5141米的绒布冰川末端——绒布寺。绒布寺分上绒布寺和下绒布寺,最先到达的是下绒布寺,此时已经可以看见珠峰全貌。  驱车继续前行大约5公里到达一个开阔地带,即旅游
17岁的少年格扎,生活在香格里拉腹地一个远离现代文明且十分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长年帮村民锁们放马,格扎练就了一双飞毛腿,因此大家又叫他“野马”,并几乎忘了他的真名。  格扎的妹妹因心脏手术,急需一万元,可对家境贫寒的格扎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面对几乎绝望的阿妈和日渐虚弱的小妹,野马发誓一定要从死神手中把小妹夺回来……省城举办宣传奥运精神的长跑比赛,第一名将获得奖金一万元。野马当即决定,从香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