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素养教育中的语感教育策略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_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则是特指语文方面的素养。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1)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2)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3)文学的审美能力;(4)较宽的文化视野;(5)完整表达语言的能力;(6)综合运用文字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结合工作实践和大家探讨一下自己在实际中总结出的几个语感教育策略。
  
  一、情景教学法,培养语感
  
  俗话说:“触景生情。”即时即景不仅可以唤起人们的情绪情感,同时还能激起人们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灵感,让人们可以真切地体验到文学的魅力。在《月光曲》一文的教学中,为让学生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意境,体会到美,笔者采用“情境教学法”: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在《月光曲》的美妙背景音乐中,结合课件出示月光照耀下大海的美丽图画,让学生感受乐曲所渲染的情境,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想象大海的变化,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同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地赏析中感受到了文学的意境美,进而培养语感。
  
  二、发散联想法——诱发语感
  
  发散联想法就是启发学生把阅读与想象结合起来,训练他们运用形象思维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情景,并将内心视象串起来的教学方法。这是培养学生语感丰富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笔者设置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读了课文,你认为董存瑞是个怎样的战士?表现在什么地方?当时的情况怎样?”启发学生想象,把战场的险情和董存瑞的表现,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在脑中过一遍,形成一幅绘声绘色的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们从董存瑞的表现中看到了战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课下,笔者又引导学生把想象中的情节用笔在纸上以真实的画面表现出来,进一步激发情感,训练了思维,诱发了语感。
  
  三、声情并茂法——增强语感
  
  声情并茂法是运用朗读增强语感敏锐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既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更有助于学生真切理解语言的含义。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感情朗读的优势,运用示范-理解-朗诵-提高的教学流程,通过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通过引导学生在“读-思-读-悟”的过程中进行语感训练,增强了学生的语感。
  
  四、品析比较法——提高语感
  
  比较训练亦是培养和训练语感精确性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减”、“替换”、“变序”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精炼,明确语言的具体与抽象、细腻与粗糙、丰满与干瘪之区别,从而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采用“替换”法进行品析、比较、推敲、揣摩,理解其义,品味其情:(1)“拿着”、“背着”、换上“挂着”行不行?(2)把“攀着”改成“抓着”好不好?为什么?(3)比较这些词语。可看出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来写22位英雄的?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懂得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提高了语感的敏锐力,学会了品词析句的方法,而且渗透了情感教育,增强了情感效应。还从中深刻的体味出红军战士的崇高献身精神,真切地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感染。
  
  五、情境表演法——发展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创造想象,同样是训练语感能力的好途径。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积极创设情景,提供条件,引导学生们在表演中发展语感,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教《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结合课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明白寓意后,让学生们离开课本,戴上狼和山羊的头饰,创造性地表演课文中的内容,即狼和山羊相遇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学生们通过表演,兴致高昂,参与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明显,即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领会,又在表演中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口头语言,锻炼了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形象的表演中又还激发了学生的表演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肢体语言,自然,语感也得到了发展。
  
  六、拓展训练法——丰富语感
  
  扩展训练也同样是培养语感丰富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学生一开始说话就已经在向周围的人学习语言,学习别人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等他们学会视听、学会阅读,这种所得就愈显得丰富。所以,要不断地启发学生挖掘这些通过间接手段获得的生活积累。
  总之,语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抓好培养学生语感这一关键性环节,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及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语感,增强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逐步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一名教师的不懈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学有所获.而且使其达到预期的最佳
传统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心于把正确的答案传授给学生,同时也满足于学生“鹦鹉学舌”似的说出“正确”答案。传统语文教学以否定文本意义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否认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性、独特性为代价去追求统一的认知教学结果。新课改理念要求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而学习过程的递进和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突破预设之外的新的构建,这正好是生成性教
目的 了解γ-干扰素对角膜细胞HLA抗原表达的影响。动态观察角膜细胞间HLA-ABC民和HLA-DR抗原表达的量变关系。方法 采用ACAS570粘附式细胞分析仪和是接免疫荧光技术,地全外原代培养的正常成人角膜上
“集约”一词原是经济领域中的术语.意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筹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
在宣传报道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面宣传,做好引导。宣传引导农民不盲目外出,积极提供各种务工信息服务。二是大力宣传留守人员团结互助,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三是结合当
以美学的眼光审视现行的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大多选文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尤其是新课改以后的新教材,更具有了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  现行语文教材选文既表现了爱国爱民的雄壮美,又表现了忠贞、真诚的人性美;它们既有“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的含蓄美,又有用语整齐、长于修饰的典雅美。语文教学就应该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唤醒“沉睡的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语文课堂保持那一份灵动与清纯,让沉
<正>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若”字,虽然读音相同,但词性不同,词义不同,在句子里的用法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若”可以用作代词、动词、连词、形容词、副词、助词等,它还可以作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占了很大的比例。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的数量.要求是80篇,推荐篇目是50篇。可见文言文背诵教学在语文教学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那么,语文老师该如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呢?该如何“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发现文学美    1.领略文字美。欣赏文学作品与欣赏影视作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欣赏影视作品从接触形象开始,而
语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将呆板的文字变为容易理解的知识:富有情感的语言还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