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文明”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_h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有“文明的对话”这一主题,编者对该主题的教学给出了这样的表述: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诚然,现代文明离不开对话,现代文明也离不开对曾经文明的回顾与审视。很显然的一点是,文明的对话的目的在于让对话者更为文明,而当今天高中学生以文本为载体与名家对话,又或者是在“文明的对话”的数篇文章的解读中需要汲取些什么的话,那笔者以为认同、接受、建构属于自己的对话的文明应当是有价值的参考答案,同时也应当是必要的教学主线。本文试以《拿来主义》为例,谈谈笔者的观点。

一、“文明的对话”主题解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文明”和“对话”作为关键词组织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显然是适切的。处于理性思维阶段的高中学生,有对文明关注的内在动力,有理解对话并在对话中获得认知的需要。当然,这里的文明是指基于文本的精神文明,或者说是认知领域中对文明的理解。本单元中,一共组织了四篇文章,其中“碰撞与沟通”组织的是《拿来主义》和《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另有“认知与交融”这一子主题。《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围绕“拿来主义”形成的讨论一直延续至今,拿来主义亦成为今天人们日常用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这样的背景下,解读“文明的对话”的主题,笔者以为更需要基于“对话的文明”来进行。
  既然是对话,那就意味着对话的双方有共同的意愿,遵循类似的范式,否则对话很有可能变成自说自话。而既然是关于“文明”的对话,那对话双方当有共同认可的“文明”。在这里,笔者对“对话的‘文明’”的理解是,对话者——学生与文本(也包括文本作者),须本着对对方观点的尊重的态度对其观点進行分析、吸纳或批判,且即使是批判,也应当是基于理性认识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对话的文明应当是两种态度:一是认同,二是辨析或批判(批判取其批评、判断的本义)。有了这样的文明态度,对话方有可能真正发生。
  诚然,作为学习,学生与文本抑或文本作者的对话不可能以真实语言对话的形式进行,但理解作者的观点并经由自身的解析与建构,进而变成自身的认同,仍应当是本主题教学的重要落脚点。

二、《拿来主义》的对话文明


  《拿来主义》之所以影响延伸至今天,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鲁迅先生洞察了中国国民性的特点或者说弱点。任何一个后来者在阅读先生作品的时候,都会感觉先生说得“非常有道理”。先生的杂文,之所以被誉为“匕首投枪”,也恰恰是先生之观点,直指国民性的不足之处。在《拿来主义》一文的开始,先生就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里需要分析:先生所说者,是否属实?今天的国民性中是否还有这一点?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读懂《拿来主义》也就有了基础。
  曾有批评者认为鲁迅的作品有“戾气”,这显然是误读了鲁迅,同时也说明批评者内心是回避鲁迅先生对世事的批评的,这种鸵鸟式的心态,使得批评者远离了对话的文明。笔者在教学中,也有学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鲁迅先生对现实的认识是不是有些偏激?笔者理解学生的这一观点。“现在的学生很现实”是对当下学生的主流评价之一,接受甚至是认同了社会上的所谓的“潜规则”,使得学生在阅读鲁迅先生作品的时候,更多地带有怀疑的眼光。显然,对包括《拿来主义》在内的文本的解读,需要在学生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关于文明的合理认识。于是,在《拿来主义》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分析文中所述之事,并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等角度评判这些史事,再结合当下国人对外国商品、影视作品、社会观点的推崇,以让学生发现鲁迅先生所批评之状,至今仍存。
  有了事实作为依据,学生即可进入理性对话的境界,于是也就体现出一种对话的文明:有学生说,鲁迅先生在论述“拿来”与“抛来”的时候,实际上表明了一种观点,那就是要基于自身的需要去选择“主动地拿”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也有学生说,“拿来”很重要,但需要认识到的是“拿来”不能成为一种路径依赖,如果让我接着鲁迅先生的观点写,我还要写一篇《学习主义》,拿来应当是为了学习的……
  如此,学生在解读《拿来主义》一文时,便是真的在与鲁迅、历史、现实对话了,这种对话是理性的,是基于共同的目标的,很显然,这表现出的是对话的文明。

三、建构自己的文明对话方式


  语文课堂上解读文本,必须建构文明的对话方式。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就应当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是一个寻求共识,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过程。“文明的对话”并不必然导致学生对文明的认识,只有有了“对话的文明”作为保证,学生与文本之间才能真正展开文明的对话。
  需要指出的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明对话方式须有一定的自我性,这个自我性是指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采用一种自己习惯的、能够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深度对话方式。这种方式可能不会一蹴而就,但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这种文明对话方式,可以为学生的文本解读构建一个最适切的范式,而在这个范式中,理解、建构文明才成为可能。
  [作者通联:江苏姜堰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一  热爱与历练。也许我缺少伟大的理想,没有做过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等的梦,但我从小就艳羡教师,渴望成为一名有威信、学生信服的老师。受父母敬重文化和当时社会的影响,入初中不久我就立下志愿当一名好教师,向像自己及自己玩伴和学友那样渴求文化知识的孩子们传播文化,好让他们将来做有用的人。从那时起,不论学习还是工作,我都一直在为实现这个志愿奋斗着。长大后我真的进了师范,成为了一名教师,所以我一直以为我是
直接观察小说的标题或者通过对整个故事的简单梳理,《品质》的主题似乎一望便可知晓。如果从小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入手,对人物形象、环境设置、情节主题进行挖掘,《品质》也似乎没有太多独特的可以讲授的教学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普遍觉得这篇文章平淡如水,几乎没有阅读的快感。老师觉得浅显学生觉得平淡的这么一篇文章,以什么为解读抓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一个被公认的经典之作为何看不到其精彩之处,这就需要借助研究作者的
一、研读:感受新闻的结构  师:今天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请同学们打开书和笔记本。(板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本文作者是毛泽东主席,文体新闻。这是毛泽东主席为当时的报纸写的一篇新闻稿。这则新闻报道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中的事。  下面准备读课文。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第一种方式: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二种方式: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
余映潮老师主张:一节课最好要有清晰的“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  “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具有鮮明的优点:简洁、好用,教学过程顺序清晰,明显的表现出“一块一块地来落实”的教学态势。由于每个板块着眼于解决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各板块是一种半独立的状态。“块”与“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显现出明晰的“分层推进”的特点。“板块”理念,改变了
前不久,“千课万人”全国首届“越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会在浙江绍兴举行,来自20多个省市区的语文老师们聆听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绍兴文理学院原中文系主任王松泉教授对王慧琴、洪志明、屠素凤、王崧舟、吴淼峰等五位特级教师、“越语文”名师语文课堂教学的评点。“越语文”是我国浙江绍兴一带长期形成的体现地域人文精神,带有历史传统印记,具有“越风勤谨、越味涵蕴、越胆大气、越识理性
《鸿门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专题第二模块“仔细理会”的第二篇文章,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文章记载了楚汉相争初期刘邦与项羽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司马迁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司马迁把更多的笔墨放在项羽身上,而对刘邦的刻画则主要是为和了项羽形成对比,来突出项
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案来说,目标设计都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如果教学是段旅程,教学目标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那么,如何来设定与表述教学目标?下面拟就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一文为例,具体探讨教师在“怎样教”之前如何正确把握“教什么”。《我的母亲》教学目标的设计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维度:  一种注重课文内容传达出来的情感分析。在设计中关注人物的性格,并且延伸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即体会母亲的关爱,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随意性过大,教学内容的庞杂性与不确定性导致了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喜欢教什么就教什么,流行什么就教什么。好些内容的教学都是低层次的重复。就说比喻吧,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教,高中三年级还在教。每年都教比喻,每学期都教比喻,每册书都教比喻,到高考时不少学生还是不懂比喻。常有考生误把比拟当比喻,更有考生不会写比喻。2018年北京卷23题第①小题要求“在《红岩》《边城》《老
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举措,可是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专业内涵,去搞一些不接地气的通识培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写作和写作教学是两个概念,如果以“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来界说,从学生层面讲,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①从教师层面讲,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师借助教学计划和写作知识,指导学生把观察、体验、立意、取材、布局、成篇的心理活动创造性
现代文阅读两步走:一读文,二作答。  一、读文之道  解读文章有道有法,遵乎道,合乎法,一切皆呈现。  1.关注题目,设疑质疑  题目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空间,是我们把握文章的切入口,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内容和文章主题。  根据语法关系,题目可以分成词语类、短语类、句子类。类型不同,思考的重点也就不同。  词语类,关注该词语。如名词“玉米”:这是什么样的玉米?玉米有什么好写的?需要找到相关信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