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ages8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阅读《修辞学发凡》这本书有三个原因:一是觉得需要“读几本磨脑子的书”,磨过脑子,才会有真正的收获,由此变得蕙质兰心;二是希望探究这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著作,藉此拥有比较系统的修辞学知识体系,从而在工作中更有底气;三是希望借助书中理论解释实际工作中的困惑,惠及更多的一线教师。然而,几次捧起,几次又放下,毕竟读这类书,需要的不仅仅是厚实的学科背景,更需要沉静的心态,深知此乃修炼也。所以,边读此书,边翻阅解读此书的相关文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触类旁通,希望利用这颗种子,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树。也许,这便是阅读的意义。
  《修辞学发凡》的作者是陈望道(1891~1977),中国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浙江义乌人。陈望道先生是中国第一个完整中文本《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辞海》第二任主编。当年他与陈独秀一起做建党工作,因脾气不合,就去做学问,又成了中国研究修辞的第一人。
  该书初版于1932年,由大江书铺在上海刊行,后多次再版重印,我手上的这本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再版的。张志公先生评价此书:“这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著作……使我认识到:修辞学是一个宽广的、很值得探索的领域,是一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意义的学问。”全书共十二篇,第一、二、三、十篇为修辞学理论,第四篇为消极修辞,第五至九篇为积极修辞,第十一篇为文体风格,第十二篇为修辞学小史及结语。
  修辞学是一个很小的、专业的学术分支,做语文教师的、写文章的不可不读。近几年,我致力于“儿童立场下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不少,有不少困惑在此书中找到了答案。择其三点来谈。
  “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
  追根溯源,西方古典修辞学即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把修辞学分为两种功能,以逻辑来说服论证和以审美来打动人。据此,陈先生在“引言”第二小节中谈到修辞在使用中的“三境界”:一是“记述的境界”,二是“表现的境界”,三是“糅合的境界”。其实重要的是前两种境界,即一个是“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另一个是“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从中引出陈先生最为脍炙人口的区分,即“消极修辞”(或修辞的“消极手法”)和“积极修辞”(或修辞的“积极手法”)。
  陈先生指出,“消极修辞”有四种:1.意义明确。即把意思分明地显现在语言文字上,毫不含混,绝无歧解。指出应该使用意义分明的词、使词和词的关系分明、用词应分清宾主。2.伦次通顺。依顺序、相衔接、有照应的语句,称为伦次通顺。3.词句平匀。选词造句以平匀为标准,即要求平匀而没有怪词僻句,匀称而没有驳杂的弊病。4.安排稳密。要求注意词句的安排,要切合内容的需要,要有切境切机的稳和不盈不缩的密。
  课标所提出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不就是陈先生倡导的“消极修辞”吗?然而,实际教学中,老师们不由自主地拔高习作要求,追求语言华美,修辞堆砌。常常看到很多老师要求学生这样写作文开头:“童年就像一片海滩,里面有无数珍贵的贝壳。童年就像一个花园,里面有无数美丽的花朵。童年就像一个梦,里面有无数美好的回忆。现在我给你说个最有趣的童年故事吧!”有学生写其他文章时,就把“海滩的贝壳”“花园的花”换成“天空的星星”“水里的鱼儿”,照样能得到高分。不少老师要求学生写结尾一定要点明中心,写出启示,诸如“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之类的话,我称其为“启示病”。我也常常对老师们说,不要指导学生写八股文,要“我手写我心”。说这句话时,底气不足。现在,有《修辞学发凡》作为依据,认识清晰了,底气足了。由此我又想到,当下应试之风观照下的“宿构文”与“添加剂”:小学生抄写范文,仿写范文,“宿构文”遍地皆是;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盲目地使用“添加剂”,即添加所谓的“好词好句”。此风该刹矣!
  胡适先生当年大声疾呼的“须从八事入手”的话语,如今依然熠熠生辉:“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文学改良刍议》)他懂得革命者当革其精神,同时亦当革其形式。陈望道先生亦如此。
  “改错当先”与“求美居后”
  为了说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区别,陈望道先生用《论语》中“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表明 “直写胸臆,家常谈话”符合他对修辞的“意与言会,言随意遣”的要求,即“修辞立其诚”的要求。
  陈先生认为,在文章内容方面如能具备明确和通顺两个条件,对于记述大体已算称职了。先说明确。陈先生指出,“要明确就是要写说者把意思分明地显现在语言文字上,毫不含混,绝无歧解”。要力求内容本身上的明确和表达方式上的明确。内容本身上的明确不难理解,表达方式上的明确包括“应用意义分明的词”“应使词和词的关系分明”和“应分清宾主”。陈先生举“以上”为例,让人读来顿觉明了。“例如‘以上’兩字,便有两种数法:1.作连身数,从本数数起,如说‘二以上’,便是说从二数起直至无穷;
  2.作离身数,从本数的下一数数起,如说‘二以上’便是说从三数起直至无穷,‘二’的本身却不在内。诸如此类尽当审慎斟酌,可避则避。”试想,平时说话写文章有几人能做到“意义分明”,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如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说话写作的习惯,至关重要。教师若希望辨别出学生习作中意义不甚分明之处,就应当处处培养良好的语感。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便是语感极为敏锐的典范,每次听贾老师的课,总叹服他深厚的语言功底。有一次,他和我通话,谈到教材语言的规范性,举了一个例子:在苏教版五年级《推敲》一文中有一句话,“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贾志敏老师认为,这句话是病句,“早年因家境贫寒”前缺少主语,应在前加一个“他”才算说清楚。还有一句“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贾老师认为“仪仗队”不准确,应该改为“护卫队”。课标审查组的专家杨再隋先生听了贾老师的课也赞不绝口,他说,《推敲》这一类的课文,没有深厚功力的老师是上不好的。   再说通顺。陈望道先生指出,“能够依顺序,相衔接,有照应的,就称为通顺”。真是精辟!我们常指责学生作文语句不通,但到底什么是通顺,没有哪个老师能如陈先生这样分析得透彻入理。“顺序有关于语言习惯的,有关于上下文的情形的”“所谓顾及上下文,便是上文所谓相衔接,普通也称相贯串”“照应的事,无论在材料的取舍上,语言的表出间,都颇重要”,这是陈先生对这三点的进一步诠释。三点之中,我认为最难做到的是“相衔接”。在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慈母情深》中有两段话: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就这样”体现了自然段之间的衔接,“这样”就是上文这件事。如果没有“就这样”,“气即不贯矣”。类似的词还有“因此”“总之”“那么”“由此可见”“综上所述”“但是”“然而”“可是”“相反地”等,一般叫过渡词语。教学时若关注到“承接处”这些词,对学生把文章写通顺大有帮助。清代唐彪《读书作文谱》(五)曾经说:“文章不贯串之弊有二:如一篇中有数句先后倒置,或在数据辞意少碍,理即不贯矣。承接处字句或虚实失宜,或反正不合,气即不贯矣。”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这句中的“还”和“也”能否去掉?其实,这两个词体现了前后意思间的联系,若去掉,属于“辞意少碍”。若常有这样的文字推敲,对语感的培养大有裨益。
  读至此,我想起了黎锦熙先生在1938年撰写的《各级学校作文改革案》一文中倡导的“改错先于求美”:“通”“不通”的问题还没解决,就净说些“美”“不美”的鬼话。今矫此弊,故以改错当先,求美居后。
  “词句平匀”与“安排稳密”
  上文所说仅指内容上要具备明确与通顺两个条件,陈先生又提出,在语言上应注意“词句平匀”与“安排稳密”。
  所谓“词句平匀”,意为“平易而没有怪词癖句,匀称而没有夹杂或驳杂的弊病”,“消极的达意的选造词句,最好拿它做标准”。接着,陈先生又提出,这样的语言应具备三个条件:本境的,现代的,普通的。
  当下小学作文教学中有一种误区,写得越具体、越生动越好。其实,语言平实简约应是我们所追求的。不是说文章的篇幅一定要短,而要看作者的表达是否简洁明了,是否有作用。汪曾祺先生在《说短》中指出,“要使语言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得短,能切开就切开,这样的语言才明确”,“现代小说的语言大都是很简短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我觉得海明威比曹雪芹离我更近一些”。鲁迅先生也说,“我写《徙》是这样开头的:‘世界上曾经有很多歌,都已经消失了。’我出去散了一会儿步,改成了:‘很多歌消失了’。”六年级一篇课文《欧阳定稿》中的欧阳修也是这样: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记得做老师时,我发现班级里有不少女生语言啰嗦,爱写长篇大论,读来不知所云。于是,我就带着学生阅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希望用汪氏平白如话的文风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语言习惯。比如,汪曾祺在《童年的病》中写道,“我的蜜枣已经吃完了,父亲又塞给我一颗,回家!”第二颗蜜枣吃的过程简单带过。怎么收拾东西的,怎么告别的,怎么回家的,仅用两个字概括。再如,汪曾祺先生的《干丝》中是这样描述的,“煮干丝不知起于何时,用小虾米吊汤,投干丝入锅,下火腿丝、鸡丝,煮至入味,即可上桌。不嫌夺味,亦可加冬菇丝”。清楚、明白,正是陈望道先生所说的“语句平匀”。
  所谓“安排稳密”,即“词句对于内容的需要,至少要有切境切机的稳和不盈不缩的密”。陈先生强调,“写说者的目的何在,内容的情状如何,便是决定所用词句是否贴切的最重要的关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写作目的决定了语言表达,目的不同,词句的安排也不同。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典标准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是经得起重复引用,能不断释放能量。陈望道先生的《修辭学发凡》堪称经典,难怪叶圣陶先生评价此书:“有了这部书,修辞法上的问题差不多都已头头是道地解决了。”
  磨脑子的过程是艰辛而愉悦的,虽只读懂了一点皮毛,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阅读,便是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林语堂说:“读一本好书,能让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雨果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阅读是一个人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有效途径。身为师长,我要努力营造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点亮学生的阅读之灯。于是,因为读书,我们班有了这些故事——  一天中午午自
摘 要: 如何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本文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的分析,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实效性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却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我们先彼此认识一下。  师:同学,你好!我叫吴淼峰。  生:老师,您好!我叫韩旭飞。  师:同学,你好!我来自绍兴市昌安实验学校。  生:老师,您好!我来自绍兴市北海小学。  师:同学,你呢?我是昌安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  生:我是北海小学的一名学生。  师:老师一看就知道咱们五(1)班的同学非常不简单,都是生龙活虎的。不过呢,吴老师先要考考大家,你们能不能接受挑战?  生:
“泉水精神”“润智语文”是工作室近年来致力研究的课题。起初,我们将“泉水精神”定格在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精神引领层面,让师生有水一般清澈的心,有水一般绵延的爱,有水一般无私的奉献,有水一般广博的胸怀,倡导师生和谐地成长。于是,用“泉水精神”的崭新理念,为工作室文化建设安装了强大的引擎,我们每天实践着。后来,我们深入挖掘“泉水精神”的内涵,拓宽了研究视野,提出了“润智语文”教育,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内
ICTs加强教学和学生学习  大多数国家已经为提高学生ICT能力建立ICT标准。21个国家中的15个在报告中载明学生ICT标准,这些标准既可与其他学生内容标准结合评估,又可单独进行评价。奥地利和法国的报告表明,在这两个国家中,学生的ICT技能评估结果与国家ICT标准紧密结合。有4个国家(智利、英格兰、荷兰和葡萄牙)由于当前没有国家的统一标准,而以地方标准代替起到国家标准的作用。  一些国家在全国范
四月初,觉醒的春意还不那么明显,到了黄昏,阳光一弱,寒凉很快浮起,凝聚在大地上。   一辆灰头土脸的长途客车,从水泥公路上拐下来,一头扎进了丘陵边缘,通向山里的沙土路。眼前的路看着平缓,客车行走起来,车里的乘客却觉得有些起伏,还不时蹦跳那么一两下,大致上,一直都在爬着上坡。车速慢了,声响透着乏力,仿佛显出老气横秋的暮气来。   前半程拥挤的过道上逐渐空荡,座位上原先那些紧闭着的嘴角松弛了,眼神温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组课文  【教学目标】  1.温习、朗读、对话,深入感受童年。  2.思辨、聚焦、抒写,用心记录童年。  【教学过程】  一、童年的滋味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了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生:童年。  师:在这一组课文中,诗人、作家笔下的童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说说。  生:有趣。  生:无忧无虑。  生:好玩。  生:
“童声作文”是指以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为习作对象,用儿童的思维去思考生活,用儿童的思想去感受生活,用儿童的逻辑去组织生活,最终用儿童自己的语言系统去表达生活,从而对儿童生活进行记录、整理、描述的一种习作。在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堂别开生面的习作指导课,基廷让学生托德朗诵自己的诗作,但是托德认为自己没有好的诗作推辞了。于是,基廷在黑板写了一个大大的“Yawn”,让他当着同学,发出“Yawn”
教学目标:  1.会写读后感,掌握写读后感的基本要素,做到“感想”真实、具体。  2.通过写读后感,促进学生养成乐于表达、乐于与他人分享的习惯。  课前准备:  准备两篇读后感范文:《勇敢面对挑战,会成功的——读〈鲁滨逊  漂流记〉有感》和《〈夏洛的网〉读  后感》。  教学过程:  一、说说辨辨,认识读后感  1.“一辨”,感受读后感的表达  形式。  (1)谈话:你读书时,是否哭过?笑过?或者
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所处的位置一直是尴尬的:它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一道坎,因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文本、品词析句、精彩生成都离不开它。但我们平时的教学研究又常常会避开它,因为潜意识中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是无趣的,没有什么噱头,教师的教学风格或教学艺术往往难以展示,课堂不容易出彩。  其实,仔细琢磨,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唤起学生学习新文章的欲望,能教会学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