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三论糅合模式的开创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呈现的《古》、《鲁》异文相间的特征,冲破了西汉三论糅合始于《张侯论》的固有观念,尤其篇章仍从《鲁》旧的糅合模式的开创,为张禹、郑玄所沿袭,显示出汉代三论由分到合糅合模式一脉相承的进程,改写了何晏所述的汉代《论语》演变的进程。
  [关键词]三论;糅合模式;创始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4-0109-04
  尘封二千余年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出土,对何晏以来形成的汉代《论语》演变的固有观念无疑是极大的冲击。何晏认为,汉兴复出有《古》、《齐》、《鲁》三论,至西汉末,张禹糅合《齐》、《鲁》而为《张侯论》,行于汉世。至东汉末,郑玄又糅合三论为一,三论遂微[1](P2454)。此为历代治《论》者所认同,遂成定谳。然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呈现的《古》、《鲁》异文相间的面貌,是何晏所未论及的。因而,从实证上揭示其本性质,展示其与三论、张禹本及郑玄本的关联,有助于解开汉代《论语》演变的历史之谜。
  一、简本末篇的糅合特征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因盗扰火烧,原本已残缺散乱,依据今本《论语》编次复原的整理本,分章、分篇是否合乎原本,尚未见实证。 因而,对简本原貌的认知,不能停留在现成整理本的预设上,而应建立在对残本全面分析实证上,而编号为六一一的残简,其独特的编写体例自然成为揭示简本属性的分析起点,其编写体例为:
  内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2](P98)
  此简为“子张”章与“不知命”章相连而成,“不知命”章以小字双行书写附于“子张”章末,显示其为特例,与全书分章、分篇体例完全不同。在分章上,原本章与章之间从未接为一简,不论前章简尾剩余多少空简,俱留白,后章编写俱提行另出一简。在分篇上,亦不合分篇体例。原本无篇名,篇与篇之间以分篇简相隔,作为分篇标界。由此推断,“不知命”章不属本篇乃至本书体例内的章节,而属于另本附此的章节。倘若如此,“子张”章不仅是本篇的末章,而且是本书的末章无疑。
  分篇简亦可证“子张”章位处末篇末章。其中,简六一二记载,“凡二章[凡三百廿二字]”,虽未明其篇属,但从章字数的分析上,可断其篇属。从章数看,《鲁》、《古》末篇俱二章,皆合分篇简记载。从字数看,二者差异显然。《鲁论》末篇为“尧曰”、“子张”二章,《古论》末篇为“子张”、“不知命”二章,二者字数差在“尧曰”章与“不知命”章之间。简本“尧曰”、“子张”、“不知命”三章残文分别为九十七字、一百六十字、二十五字,若加上前二章残简所缺字数,分别为一百四十五字、一百八十七字、二十五字。那么,前二章相加字数为三百三十二字,比分篇简所计多十字;后二篇相加字数为二百一十二字,比分篇简所计少一百一十字。再以今本末篇验之,除“不知命”章,二章共三百四十三字,若减去比简本多出的十一字,今本在简六○一“四方之正行”后衍“焉”,简六○二“宽得众”“宽”后衍“则”,“众”后衍“信则民任焉”,简六○三“子张问于”后衍“孔”,简六○四“可以从正”前衍“斯”,简六○六和六○七两节“不亦”前均衍“斯”,共计衍出十一字。恰三百三十二字,与简本末篇前二章字数完全相合。由此可知,分篇简“廿”应为“卅”之误。此推测亦合《凡例》所云,“廿”为整理者释文,非原文。可见,分篇简不以“不知命”章为计数对象,意味着简本止于“子张”章。因而,出现既不同于《鲁论》无“不知命”章,亦不同于郑玄本融“不知命”章于末篇一体,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对“不知命”章,既不取,也不舍,而附于书末,以独特面貌展现于世。
  二、篇章袭《鲁》旧例
  简本末篇结构虽异于西汉三论,但其篇章则同《鲁论》,尤其对“不知命”章的变例处置及不计入分篇简,无疑为篇章袭《鲁》旧例的推测提供了例证。为进一步证此推测,比对阮元《论语注疏》本[1],列表如下:
  可见,简本残文七千六百二十一字,构成三百六十二章,分布二十篇。不论其编次是否合乎原本,但可肯定的是,其残章与今本均一一对应,未见羼出,而且分章几乎相合,不合者仅如下诸例:
  《子罕》篇“子在川上曰”章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章,简本合为一章,朱熹本同。阮元本则分为二章。
  《乡党》篇,简本残存九章。阮元本合为一章,分为二十二节。其中简本七章同阮元本七节,余二章则不同。从“食不厌精”节至“乡人饮酒”节,简本合为一章,阮元本分为五节。“雷风烈必变”节与“升车”节,简本合为一章,阮元本分为二节。
  《先进》篇“从我于陈、蔡者”章与“德行”章、“柴也愚”章与“国也其庶乎”章、“子张问善人之道”章与“论笃是与”章,简本各合为一章,阮元本各分为二章。
  《宪问》篇“宪问耻”章与“土而怀居”章、“贤者避世”章与“作者七人矣”章,简本各合为一章,朱熹本同。阮元本各分为二章。
  《卫灵公》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章与“在陈绝粮”章,简本合为一章,阮元本分二章。
  《阳货》篇“性相近也”章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章、“小子何莫学诗”章与“子谓伯鱼”章,简本各分为二章,朱熹本同。阮元本各合为一章。
  可见,简本三百六十二章中,不合阮元本者十例,不足百分之三,具有比对意义的是,其中五例恰恰又合朱熹本,此足以说明今本的分章与简本的分章具有一致性。
  至于分篇,是否具有一致性,难以确证。但可定的是,简本篇数不只十篇。因为残存十枚分篇简中九枚所记章数相加只二百五十章,余一枚虽未记章数,但从所记字数中仍可推出其类今本《为政》篇,为二十四章。可见,十枚分篇简共计二百七十四章,未达残简显示的三百六十二章,比之简本全文章数显然差得更多。若以阮元本全文四百八十六章为计,则尚缺二百多章近达半数的章节,未为十枚分篇简所容纳。以此推测其篇章如《鲁论》,并非无据。况且,简六一二计数与《鲁论》末篇相合,严丝无缝。故比对阮元、朱熹二本,或可追寻余九枚分篇简篇属,以明其与今本之异同。   简六一三,“凡卅七章”,章数与《述而》篇朱熹本合。其中“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章,简本此处缺文,不知分合。阮元本析为二章,故为三十八章。
  简六一四 “……[章]……五百七十五字”。阮、朱本字数过千的如表所见只有《子路》、《先进》、《宪问》、《阳货》四篇,其中《宪问》篇字数最多,达一千三百三十二字。 若在分篇简五百前添一“千”字,其字数远多出此四篇,显然不合。若添一“凡”字,为“凡五百七十五字”,与阮、朱本《为政》篇五百七十九字最为接近,仅四字之差。
  简六一六,“凡卅章·凡七百九十字”。章数与《子罕》篇朱熹本合。阮元本如前分“子在川上曰”章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章为二,故为三十一章。朱、阮本字数均为八百零六字,多简本十六字。
  简六一七,“凡卌四章”。章数与《宪问》篇阮元本合。
  简六二一,“凡廿八章·凡八百五十一字”。章数几近《公冶长》篇。其中“子谓公冶长”、“宰予昼寝”两章,阮元本俱分章,为二十九章;朱熹本俱合章,为二十七章;简本“宰予昼寝”分章同阮元本,“子谓公冶长”章缺简,以二十八章推之,应为合章,同朱熹本。阮、朱本字数均为八百七十字,多简本十九字。
  上述五枚分篇简,不论章数还是字数,与今本几近相合,篇属可定。
  简六一五,“凡[卅六]章·凡九百九十字”。 阮、朱本无相应章数的篇。字数最接近的是,《颜渊》篇与《阳货》篇。《颜渊》篇二十四章,九百九十六字;《阳货》篇二十六章,一千零二十字。而整理者以方括号表示“卅六”曾受“唐山地震扰动残损”,存在“卅六”为“廿六”之误的可能性。故以《阳货》篇为宜。
  简六一八,“[凡卌七章][口口百八十一字]”。近乎此卌七章字数又不过千的唯有《卫灵公》篇。阮元本四十二章,朱熹本四十一章,二本皆九百零五字。若简本此篇字数读为“凡八百八十一字”,倒也相合。问题在于,《卫灵公》篇根本无法析出四十七章。考其分章,残存三十八章,加上比对阮、朱本显缺三章,原篇至多为四十一章,故疑“卌七”为“卌一”之误。实际上,今本章、字数最多的《宪问》篇,其亦不过四十四章,未见四十七章。
  简六一九、六二○俱为“凡十三章”。 阮、朱本皆无相同篇,与之相近的有《季氏》篇十四章,《微子》篇十一章。
  以上分析显示,十枚分篇简,其中六枚篇属可定,四枚在今本中亦有相应篇属,显现简本篇章与今本篇章的一致性。尽管简本残篇字数不到今本的一半,但其分布章数达三百六十二章,比之阮元本四百八十六章,覆盖率达百分之七十五,分章相同率达百分之九十七。即使编次尚难确定,但其十枚分篇简所记章字数与今本对应篇章字数的基本相合,尤其末篇章字数及编次与今本的一致性,至少在随机抽样上可证其篇章的《鲁论》属性。
  三、《古》、《鲁》异文相间
  简本篇章袭《鲁》旧例不意味简本属性为《鲁》,犹如郑玄本,不因其篇章为《鲁论》其属性亦为《鲁论》,从根本上而言,决定属性的不是篇章,而是经文。简本经文,如上所述,其残文在今本中皆有对应项,章节亦几乎无异,唯文字显有古今之异,本别之异。
  古今之异,整理本列举一百六十余字,云其为“与今本不同的字”,夹杂着古体字、简省字、假借字及误字等[2](P4)。此类异字不如三论异文具有永久存续的学术价值,至东汉末已不多见,仅“譬作辟”见于熹平石经《论语》残文,“躬作弓”、“徼作绞”见于郑玄本,至魏何晏本,已荡然无存。由此推之,此类异字归根结底是文字隶变从不规范到规范中的先后差异,实质在于字的规范与否的差别。简本反映的是规范前的文字状况,今本体现的是规范后的文字面貌,二者的差异不言而喻。此类差异,只是同一字隶变中历时性的古今之异,不是西汉三论复出时共时性的本别之异,但此类异字在隶变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在不同传本,与三论异文混杂,令后世学者难以断定其是古今之异还是本别之异,更难以分辨本别之异中是《鲁》异文,还是《齐》、《古》异文。故在未证实其为三论异文之前,不以此类异字作为判断文本性质的标志性依据。
  对判别简本性质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西汉三论异文。问题在于西汉三论原本早已佚失,今所云三论异文乃是郑玄所注、陆德明所集。陆氏《论语音义》云:“郑校周之本,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3](P1360)刘宝楠《论语正义》则云:“今以郑氏佚注校之,只得廿四事。”[4](P784)郑珍《郑学录》云:“凡此廿四事,皆康成改《鲁》从《古》”,“至于从《齐》读者,别有廿六事。”[5]王国维则以敦煌唐写本《论语郑玄注》残卷新发现“从《古》”三事为依据,推测郑玄本“篇章虽仍《鲁》旧,而字句全从《古》文”王国维不赞成“以《齐》读正”之说,认为《张侯论》盛行后,《齐》、《鲁》皆微,熹平石经已非《鲁》本,其校记不复云《齐》。见王国维:《书〈论语郑氏注〉残卷后》,《观堂集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 172页。。
  陆德明所集异文,实际上皆出郑玄《论语注》。一是出自郑玄校勘记“鲁读某为某,今从古”例,集以《古》正《鲁》二十四事,然未见以《齐》正《鲁》例。另一是出自郑玄本与何晏本之比对,得二十三事,如共作拱、馔作馂、错作措、社作主、適作敵、燕作宴、空作悾、匵作匱、冕作弁、以作已、饑作飢、撰作僎、歸作饋、迂作于、躬作弓、曰作言、方作謗、糧作粻、邦作封、徼作绞、歸作饋、滔滔作悠悠、朱作侏等。前一类为郑玄所见《古》、《鲁》异文,后一类为陆氏所见郑玄本异文。对后一类异文,陆氏自注云“郑作某”,未进一步做从《古》或从《齐》判断。金德建以为,“郑作某”是陆德明记郑玄从《古》例的另一种笔法,并以同一字两种不同注法为例,如《阳货》篇“归孔子豚”之“归”,注云“馈鲁读为归,今从古”。而《微子》篇“齐人归” 之“归”,则注云“郑作馈”,从而证明“郑作某”,皆为从《古》例[6](P7)。在“郑作某”二十三事中,类此可证从《古》例的尚有“冕作弁”一事。若仅以此二事为例证,遽断余二十一事皆从《古》,尚缺乏说服力。因为如上所述,其中郑玄本躬作弓、徼作绞亦见于简本,在简本性质未明,又无其他资料佐证下,至少难以断其为从《古》。可见,唯《古》、《鲁》异文才是判别简本性质的可靠依据。   以陆、王所集《古》、《鲁》异文二十六事比对简本残文,简本合《鲁》者凡六事,如《述而》篇“五十以学,亦可以无过”之“亦”,“诚唯弟子不能学”之“诚”,《先进》篇“咏而归”之“归”,《卫灵公》篇“好行小惠”之“惠”,《卫灵公》篇“服周之絻”之“絻”陆德明于此未出注,然《子罕》篇“冕衣裳者”,陆德明、唐写本俱云《鲁》读“絻”。。另简本“不知命”章,不计入分篇简,陆氏亦云“《鲁》读无此章”,故纳入合《鲁》者之列。合《古》者凡三事,如《阳货》篇“古之矜也廉”之“廉”,“天何言哉”之“天”,“恶果敢而窒者”之“窒”。尽管余十七事简本阙文,然此九事共存,足以显示出简本《古》、《鲁》异文相间的状况。但其异文量毕竟太少,尚不足以为信。因而,在确定简本性质之前,对《古》、《鲁》异文之外的简本残文属性的量化分析至关重要,不如此不足以从实证上有效地解决简本性质问题。
  简本除了古今异字、三论异文,其余文字约占百分之九十,是简本的主体。此部分文字既同于今本,亦同于郑玄本。此从分析陆氏比对何晏本与郑玄本异同中可获得确证。陆氏在《论语音义》中,对异于郑玄本的何晏本字句下,一律注例为“郑作某”。 对同于郑玄本者又分为两类,从《古》者,注例为“鲁读某为某,今从古”;从《鲁》者,不出注。由此可推,不出注部分,文字同体,性质有别,何晏本从《鲁》,郑玄本从《古》。简本同此部分,亦具有《古》、《鲁》的双重性质。在此基础上,确定简本性质则可完全取决于异文属性,异文从《鲁》,则为《鲁论》;异文从《古》,则为《古论》;异文《古》、《鲁》相间,则为《古》、《鲁》糅合本。而简本恰恰《古》、《鲁》异文相间,加之末篇对“不知命”章的刻意附加,完全可证实其为《古》、《鲁》糅合本,从而排除了其为《鲁》或《古》隶写本的可能性。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为糅合本无疑。从其糅合年代早于张禹本、郑玄本看,三论糅合之初展现的不是《齐》、《鲁》糅合,而是《古》、《鲁》糅合,此显然具有历史合理性。因为,从文本看,《古》、《鲁》篇章差异小于《齐》、《鲁》;从学术看,《古》、《鲁》学术争议其时未显,其时学术之争主要表现为齐、鲁学之争。因而,三论糅合从争议未显又同为鲁地的《古》、《鲁》开始,合乎其时代性,尤其篇章仍从《鲁》旧的糅合模式的创举,更是时势使然。正是此一糅合模式的创举,展现了汉兴复出三论糅合的最初态势,为其后张禹糅合《齐》、《鲁》,郑玄糅合三论奠定了学理基础,此为重新审视何晏《序》所述汉代《论语》演变进程提供了可资参照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3]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郑珍郑学录:卷3[C]//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金德建古籍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薄刚]
其他文献
[摘要]在程颐的礼学思想中,礼乐的根本内涵是“序”与“和”。礼的本质是秩序,而乐的本质是和谐。他将秩序与和谐视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根本原理,同时也是自然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最高原则,因而将其概括为“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这样,程颐的礼学思想便充分展现了政治哲学的思想维度和思想意义,它既概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组织的基本原理,也代表了儒家的外王理想。  [关键词]程颐;礼;乐;秩序;和谐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余华和胡塞尼于2013年推出了各自的长篇力作,《第七天》与《群山回唱》。余华的《第七天》试图通过一个孤独的亡灵七天的游走见闻,叙述当今社会的群体性游离状态;胡塞尼的《群山回唱》则以家庭亲情为环绕核心,讲述了阿富汗人民在现实苦难中对人性的执着追求和守护。七个“天”与九座“山”,在现实观望的世界橱窗中,找到了人性叙事表意的契合点——善。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两位作家表现人性之善的共
期刊
[摘要]李汉荣散文《一个古老村庄消失的前夜》,是一篇反映在中国城市化大跃进过程中,一个古老村庄的乡民在家乡消失前夜的“反常”行为和依依不舍的复杂心情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以土地财政为驱动的非理性的城市扩张给古老村庄造成损毁、自然美景消失、乡村文化败落、农民精神家园失守、民族文化之根断裂的艺术思索,体现出作者浓厚的乡园情结、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绵密的意象、充盈的诗意、精妙的结构、诗化的语言、使作品弥漫
期刊
期刊
比利时的中世经建筑,让人梦见唐·吉诃德挥舞着长矛,正与大风车殊死搏斗……哎呦。
期刊
[摘要]张洁是当代文坛上涌现出的具有写作影响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大多反映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变革,她通过对现实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拓,以及社会生活现象的揭露、批判和鞭挞,达到了对生活真谛的揭示和时代生活的期望,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表现出的独特风格,成为当代文学审美探析的内涵。  [关键词]独特;艺术个性;产物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
期刊
星期六早晨阳光明媚,好天气总能带来好消息,小区楼房修建终于结束,我迫不及待地抱起蓝球就往楼下跑。
期刊
互联网现在已经很平常了。只要你上过网,一定能感觉得到它的神奇。
期刊
这种用纳米材料制成的旅游风衣很轻便,具有抗严寒和炎热的功能。
期刊
我有一张珍贵的照片,这是我参与东方电视台“欢乐蹦蹦跳”节目时与小荷姐姐的合影。对于这次经历,我至今记忆犹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