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空间媒介观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be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20年3月,由武汉大学与多家单位联合打造的“云赏樱”网络直播活动上线。以此活动为切入点,进一步思考新媒体语境下的空间媒介观的内涵和演變。5G、VR等新技术的普及,进而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展现出“在场”转变为“数字在场”的趋势。基于传统LBS定位功能来解读的位置媒介在“云赏樱”活动中有了新的理解视角,媒体与空间二者之间隐约形成了一种互嵌关系,并且使得位置媒介具有了记忆属性。
  关键词  云赏樱;在场;数字在场;位置媒介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在悄然被改变,无论是人们的交往环境还是交往行为,都在它的影响下被重构,但是此过程是不易被感知的,就像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人生活在传媒环境中,并不留意它的存在,正如鱼活在水中,并没有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它与人的关系就如同水对鱼一样重要。”[1]形态各异的媒介之所以会形成,与人类一直以来想超越空间进行传播的意图息息相关,从报纸到广播,从电视到互联网,人类传播的空间的得到了拓展。早期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地理学的视角,所以“空间”一词的指向单单只是现实的物理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空间转向”为研究样本的空间研究范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媒介空间、文化空间等理论相互交流融合,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与此同时,媒介与空间的关系问题研究也进入了传播学研究领域。
  1  云赏樱:从“在场”到“数字在场”
  在场(presence),顾名思义,“在”是强调主体,主体缺席自然就不能称之为在场;“场”是特定的空间,主体所处的环境与事件由此空间构成,当然,除了环境与事件之外,也包括其他人。站在主体的角度而言,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直接的当时与当地,它的内涵包括:当时当地正在发生、主体能够直接看见、能够响应主体的呼唤,最为关键的是该空间能被主体感知,通俗讲就是主体在现场并面向事物本身。身体在场有两个意味,一是能对在场事物产生影响,二是能与其他在场的身体产生交往互动。身体离场的同时,互动也随之停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实现了身体的虚拟在场,身体虚拟在场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凸显,尤其是在公众人物的塑造上。在媒介社会中,公众人物精心策划的实在性在场,是为了在传播媒体上复制出无数个虚拟化在场。现在,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导人直接参加的政治活动,都具有上述特征[2]。在场的实在性与虚拟化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
  2020年3月16日,由新华社、武汉大学、中国移动联合打造的全球首次5G+VR“云赏樱”直播活动在各大网络门户平台上线。在这次“云赏樱”直播中运用到了“5G CPE”“新能源车”“服务机器人”“AI大脑”等大量新技术。这些最前沿的科技应用,让武大美丽的樱花盛宴不因疫情而缺席,同时,也再一次用媒介技术重新定义了“在场”,在场(presence)转变为数字在场(digital present)。
  5G与VR技术的应用是此次“云赏樱”活动中的“利器”。通过5G通信技术,不仅可以将当下的物理空间进行数字编码和传播,还可以将另一个空间的活动相对于此在构成为周围世界(umwelt),从而在一个异空间中与此在共同场。此在不再是肉身性的此在,它是通信技术实现的远距离的数字在场[3]。具有虚拟性的“数字在场”取代了实体的“在场”,在特定的赛博空间中俨然成为了一种“符号化”的存在。
  新媒体语境下的空间媒介观包含了传播行为与身体的关系。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互动交流对于身体的依赖越来越小。5G、VR以及人工智能,用两种不谋而合的方式让我们反思身体的重要性:一是虚拟的身体代替本体完成了数字在场,主体在场的方式几度演化之后趋向多元;二是人工智能,以技术的手段直接创造出机器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技术与身体的一种融合方式。这两种方式强调了身体在传播行为当中的变化,与此一同发生变化的,还有人与世界的关系。
  借助数字身体完成的传播实践解构了经典的传播范式,建构出了新的意义。虽然早在新媒体技术出现之前人们就关注到了主体性的消解,这是后现代研究命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数字身体具有非常显著的时代特征,它与即将到来的5G时代、VR技术等技术密切关联。移动网络及虚拟技术带来的“在场”“缺席”的颠覆性变化,撼动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因此,在我们思考传播涵义改变的同时,媒介也突然直抵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哲学观[4]。智媒时代诞生的位置媒介,让“在场”与“缺席”不再二元对立,消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观念。从四大传统媒体到5G技术支持下的数字在场,人们对于追求“当下”的工具掌握也越来越熟练。
  2  理解位置媒介的新视角
  空间媒介观的另一个重要面向就是位置媒介。智媒时代,“位置”渗透进了每一个中国的生活中:出门赴约时实时分享彼此位置、出行导航寻找位置、追踪快递运输位置,“位置”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个人化数据。这些数据强化了人类的“数字”属性,让用户变成了“行走的数据源”。
  作为元数据的位置数据,包含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与研究价值。在每天的信息生产活动中,海量用户利用社交平台的定位功能,以“在场”或“数字在场”的方式分享自己所经历的时刻,让社交圈中的其他人也仿佛置身于内容生产者所处的空间当中,进一步让信息的可信度提升,实现信息生产和消费。
  对位置媒介的传统理解中,常常把它用来指称那些让现实与虚拟边界不再明显的媒介,比如智能终端和穿戴设备。它们的作用是把现实中的场所贴上数字地理标识,在虚拟与现实的组合里展现了一种新的“空间图谱”,它也带来了一系列以位置媒介为载体的新媒介业态。
  一是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和分享,越来越多的信息服务类App都获得了用户的定位授权,从新闻价值的角度而言,新奇与实效性满足的同时,地理的接近性也成为了一大偏向。平台如果想要更加精准地发现和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必须准确感知空间等情境信息。   二是利用位置的社交属性,在不强调位置属性的早期2G时代,人们彼此交往的过程往往让真实感被削弱。定位技術普及后,类似“探探”“陌陌”性质的交友软件受到了用户的欢迎,传统移动社交中位置缺失所带来的不真实感被彻底颠覆。
  三是各种商业信息服务,无论是乘客和司机都能彼此实时“追踪”的滴滴打车,还是对周遭吃喝玩乐信息一览无遗的大众点评,都展现出了商业信息服务的一种新业态。
  在“云赏樱”这场大型传播实践活动中,我们看到了理解位置媒介的新一个视角:不再仅仅是LBS(Location-based services)。表征与被表征的传统关系被重塑,媒体与空间二者之间隐约形成了一种互嵌关系。疫情背景下,赏樱的场所被媒介技术所消解,再通过5G与VR建构了一个具有现实化意味的形象空间。时空因素再也不能制约游客,距离远近、速度快慢的障碍也被抹去。作为“数字观景人”的游客依靠位置媒介认知世界,同时潜移默化地强化了用户对新技术的依赖。其实,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数字空间,人们视野之中的内容呈现全部都是由技术带来的,唯一在变化的只是技术手段的不同而已,站在此角度进行思考,其底层逻辑中的现代性意义让人深思。
  位置媒介同时具有记忆属性,武大的樱花盛开之地扮演了承载集体记忆的媒介这一角色。多年之后,当事件的亲历者再次来到此地(无论是实地还是数字空间),回忆就会被激活,同时回忆也赋予了该地更多意义。位置媒介将人们在物质空间中的移动痕迹储存下来,成为可以不断回溯的符号地图和意义轨迹。时间以空间的形式被保存起来,被纳入实践之中,这使得物质空间的媒介属性可以在时间洪流中得以保存和回溯[5]。
  通过这次“云赏樱”活动,我们看到了普通的网络公民和位置媒介之间的一种新兴互动,这出互动充满了媒介社会学的想象。
  3  结语
  中国是5G技术发展和实践的前沿阵地,在即将全面进入5G时代的当前,媒介形态日趋多元化。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或技术都将改变人类活动的规模、进度或形态。与此同时,作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我们的媒介观更新的频率也越来越快。
  位置媒介从诞生到现在,几度发生变革,解读的视角也变得更加立体,这也预示了媒介研究范式的变革。“云赏花”再一次让“位置”的价值在传播实践活动中凸显,传统媒介研究范式如何贴地而行进行重构?怎样从位置媒介的角度探索人与空间的关系?对此类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2.
  [2]赵建国.身体在场与不在场的传播意义[J].现代传播,2015(8):62.
  [3]蓝江.5G、数字在场与万物互联—通信技术变革的哲学效应[J].探索与争鸣,2019(9):38.
  [4]孙玮.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J].国际新闻界,2018,(12):100.
  [5]李耘耕.从列斐伏尔到位置媒介的兴起:一种空间媒介观的理论谱系[J].国际新闻界,2019(11):20.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媒体融合战略的推动下,传统主流媒体纷纷进军移动互联网,拓展新媒体阵地,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新媒体生态,党报评论的作用愈发突出。文章尝试以《北京日报》“长安观察”的评论实践为例,探讨媒体融合对党报评论转型的形势与挑战,并浅析党报评论提升政治定力的方法。文章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更好唱响主旋律,党报评论要先声夺人吹响号角,引领舆论全面出击;要发挥评论投枪匕首作用,抨击不端粉碎谣言;要发挥新媒体传
期刊
摘 要 后传播时代,融媒视域中UGC模式的建构与社交媒体中KOL(key Opinion leader)的崛起使“把关人”的责任位移。灾难新闻中,社交媒体与具有“元媒介”属性的新闻网站整合信息资源,共同建构媒介框架。文章以微博、新浪网有关“盐城响水爆炸事故”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探究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对灾难新闻媒介框架的特点,并就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议。  关键词 社交媒体;盐城响水爆炸事故;新闻网站;比
期刊
摘 要 公号类新媒体作为湖南台媒体融合的主战场之一,其发布的优质内容优化了湖南台的公众形象,长久以来备受公众关注。然而伴随其迅猛发展的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与日俱增的舆论风险压力。文章以湖南台公号为研究对象,讨论其融媒体环境下的公号类媒体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为受众生产出更多的优质产品。  关键词 新媒體指数;公号;湖南台  1 现状与优势:众神狂欢的芒果公号  2004年,中国互联网尚处于1.0时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马派皮影戏在合肥的宣传现状为例,对马派皮影戏在新媒体方面的传播策略进行调查与探索,探究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并为其提供发展策略,从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关键词 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播策略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新媒体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是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新媒体宣传也是加快非物质
期刊
摘 要 自2018年以来,主流媒体在使用Vlog丰富新闻报道内容生产方式上做出了诸多尝试,目的是通过创新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增强自身舆论影响力。文章聚焦2019年11月央视新闻所发布的《大国外交》(康辉)系列Vlog,运用定量分析、语言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其传播表现特征、内容题材选择特征、语言表现形态特征等。经过研究,发现微博是主流媒体Vlog传播的理想场域,且决定Vlog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其内
期刊
摘 要 媒介融合的浪潮不可抑制地袭来,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媒介情境。旧有媒介情境的分离转变使依托于传统媒介情境的闽派古琴文化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状况,导致其传播状况、品牌形象建设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基于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借此分析闽派古琴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困境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策略,旨在帮助闽派古琴文化传播策略转型升级,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品牌形象。  关键词 融媒体;媒介融合;闽派古琴;品牌传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内容垂直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短视频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其中美食类短视频是短视频内容垂直、细分趋势下的热门领域之一,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并具有其特色风格的乡村美食类短视频创作者。“滇西小哥”在美食细分领域内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与示范,为其他短视频自媒体人或创作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美食类短视频;滇西小哥;走红原因;发展策略  据Quest Mobile报告,201
期刊
摘 要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公众平台凭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产生了积极影响。文章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微信公众号为例通过对服务功能、用户属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新媒体;微信公众平台;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微信公众号;社会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社会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更是直接改变了人们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财新网数据新闻栏目“数字说”为研究对象,从数据来源、新闻选题、可视化方式等三个方面梳理其数据新闻实践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足之处,探究未来发展路径。  关键词 数据新闻;数字说;可视化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人类信息存储量暴涨。大数据对新闻业的影响日益加重,数据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和发展,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英国的《卫报》于2009年在其网站端创建了“
期刊
摘 要 信息获取方式将深深影响未来媒体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尤其是对外传播媒体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观众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李子柒”现象也许是个案,但其背后折射的内涵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 新媒体;李子柒;对外传播;信息获取  有数据显示①,李子柒2017年注册了海外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账号,截至2019年12月5日,她发布了104个视频,粉丝数是735万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