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流穿越沙漠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x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写作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但是许多学生自感作文无材料可写、无方法可循、无兴趣写作。老师要进行写作指导,提高写作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写作教学 现状分析 指导措施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如何具体落实好新的标准精神,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对作文感兴趣,而且有话可说;如何让河流穿越学生心中“干涸的沙漠”,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分析
  从我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的结果看,害怕作文的学生所占比重相当大,喜欢作文的所占比重相当小。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学生作文水平低、效率差,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重形式,轻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教师的作文教学不得法。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人生、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可以说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学生平时缺乏关注社会、体验生活,不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以致不能积累素材,因此写作的时候,无材料可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最后硬着头皮东拉西扯、胡言乱语地凑成一篇作文,形式上完成了作业,实际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久而久之,脱离现实生活,脱离思想,作文就成了大难题,就成了令学生头痛的问题。
  为了解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原因,寻求解决有效途径,我对28位不喜欢作文的同学进行个别座谈。多数学生回答:“无兴趣和没有材料可写。”面对一个作文题或话题,相当多的同学第一感觉是头脑“一片空白”。
  二、指导措施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去说、去写。因此,我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命题满足学生好奇心,贴近生活,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唤起他们的创作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使他们以愉悦、好奇的情感进入写作境界。
  情感是作文的思想灵魂。作文的目的是表达鲜明的中心,阐述深刻的道理。内容和形式都是灵魂真情服务的。这就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用自己的口写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手抒内心的情。优秀的文章就应该具有让人哭、让人笑,使人欢喜、使人忧愁的感人肺腑的魅力。我班有一位男生,他的外婆家在四川茂县,在发生地震时他妈妈正好在他外婆家,且不幸身负重伤无法回家。于是,我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经历》,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这个命题,学生大部分有话可说,特别是那个男生,写着写着就哭了,写他无法和他母亲见面,常常在梦里呼唤妈妈,希望妈妈早日康复,回到家里享受亲人的温暖,还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和母亲在外婆家的快乐生活。这位男生平时的作文是“假、大、空”,而这次写出的作文是那么的感人,说明了他用心体会生活,写出了真情实感。当我把这篇作文读给同学们听的时候,全班同学流下了眼泪。正因为他有如此的经历才写出这样的美文。其实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寻常的经历,只要用心挖掘,就能写出佳作。这样学生怎能不对作文产生兴趣呢?
  其次,在写作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写法是作文的工具,是作文布局谋篇的一种技法。好的内容必须通过恰当的表达才更显神采。
  阅读是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材料。我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多读:读内容、读写作技巧、读表达方式;多学:学内容、学选材、学写作技巧、学表达方式。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地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体会生活无处不学校、世事无事不学问的情感,让学生怀着一颗体察万物的心,领略不同的写作风景。
  如指导学生学习《白杨礼赞》这一课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心去解读文章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和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学生充分认识了《白杨礼赞》边议边赞的写法之后,能做到当场口头作文《青松》、《小草》、《梅花》等。他们把青松喻为坚强的人,把小草喻为默默无闻的人,把菊花喻为吃苦耐劳的人,他们都能说出独特的感受。这样既能熟练掌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又能体验到写作成功的快乐,学生怎能不对作文产生兴趣呢?
  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写作意识,就会在心底变为练笔的激情和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会使他们用意志去克服困难,完成写作。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写作意识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观察,时时处处体会美、发现美、感受美、感受快乐,从而培养笑对作文的快乐心理。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时,先让他们观察同桌,再口头作文。在全班同学齐参与的热闹气氛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把握了作文的要旨。
  (二)指导学生掌握利用材料的方法
  1.指导利用联想和想象组织材料
  想象和联想是以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一种形象思维,是创新的思维灵魂。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想,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联想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相似联想,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出发,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联想到顽强不屈的革命者。相关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关联的事物。如由种树联想到育人。对比联想,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幸福与苦难,凡卡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再造想象,即根据语言文字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根据课文《清明上河图》想象其热闹繁华的画面。把这些联想的方法教给了学生,至少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方法与思路。可是想象和联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的观察与积累。因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积累素材,充实感性经验,这样才有组织材料的源头,想象与联想也有了坚实的基础。如中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有位考生创作了《“诚信”漂流记》,该文广为流传,至今还为许多网站、资料选用,当然也被我引用。原文写道:话说“诚信”被那个“聪明”的年轻人投到水里之后,他拼命地游着,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上。“诚信”躺在沙滩上休息,心里计划着哪位路过的朋友允许他搭船,救他一命。下面写了“快乐”不救他,“地位”不救他,“竞争”不救他,最后是“时间”老人救了他,文章末尾写道: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没有诚信,快乐不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终会失败。”我想这位考生正是靠着平日的积累,大胆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把文章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联想和想象在作文中的意义十分重要。如果熟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就会使文章满文生色、感人至深;如果缺乏联想和想象,那么文章必然苍白干瘪,读起来也会味同嚼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指导,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这样才会启开灵活思维的闸门,令滚滚才思流于笔端,才会出现一篇篇文采精美的佳作。
  2.指导从不同角度开发同一材料
  一个事物,如果我们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角度,由于观察和分析事物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和倾向,得出的结论就也有可能不同。可以遵循如下步骤:(1)找出事件中所有角色,并分清主角、配角和“群众演员”;(2)找出所有角色的所有情节;(3)从同一角度不同情节、相同情节的不同角度分析。学生所学过的《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成语故事,它们隐含了很多方面的信息,可以抓住其中一点,对它作不同角度的开发,根据主题的需要,充实它的细节,把它写出来,就不仅能解决写作材料的问题,而且能使文章主题表现得更突出。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根据成语“相濡以沫”充实细节、适当改造来表现“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的。
  题目《那两条鱼儿……》
  主题是:两条鱼儿在干涸的河床中,用自己的唾液滋润对方的嘴唇,努力维持着对方的生命,也许上天真的被感动了,不知何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然后它们发誓永不分离,因为这两条鱼在那生死关头,学会了搀扶,学会了相濡以沫。是鱼赋予了人的情感,两条鱼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都有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的高尚情操。细节感人,又非常切题。找这样的材料当然比临场原创要省时省事得多。
  3.指导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去寻找材料
  沿着时间的维度,回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往往能找到恰当的材料,因为发生的故事太多。例如:《这就是幸福》我班有位学生开头的一段,就是用这个办法解决材料问题的。他写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是幸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幸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幸福,刘胡兰的慷慨就义是幸福,到许虎等人的幸福。然后打开空间角度,写作材料如果在中国找不到,就到外国找,这就一定不会缺乏写作材料。如在训练议论文时,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人成功的背后,都须付出百倍的努力。”学生立即谈到爱迪生、居里夫人、海伦·凯勒等人的感人事迹。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去思考,材料纷至沓来,写之无物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学生从生活中储备有价值的材料好比一条河流,那么学生写一篇文章只需用到这条河流中的一瓢水,足矣。这样的一条河流怎么不会穿越沙漠,让沙漠变绿洲呢?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需要情感兴趣和材料这两个催化剂。我们期待着每一位同学都能写出辞情兼美的文章来,让河流穿越沙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江苏教育研究,2004,(6).
  [3]黄集中学研究课题.卡片评价法尝试.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合作办学的发展态势而言,相关的学生管理工作还比较滞后。本文以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为例,就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工作如何做好融合与创新,整合国际国内两种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学生管理工作
摘 要: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实践中存在种种误区。作者联系教学实际分析了合作学习的合理方面和基本原则,阐述了作者对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新课程 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改革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正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的确,合作学习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
摘 要: 通过史料的考较辨析,作者对老子的家世、职分与归隐的历史原因作了探讨分析,作为进一步研究《老子》成书的文化背景与内在动机的前提。  关键词: 老子 贵族家世 史官职分 归隐    老子其人之身世,甚至其人之有无,在民国以还的“疑古”风气盛行之际,曾经是一大公案。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简本《老子》的发现,在史料上确证了《老子》一书的早出,而其内容与今本的吻合、全书行文风格的统一,也都为今本《
摘 要: 大学生党建工作,从支部建设方面看,存在两种走向的博弈,即分与合的博弈。然而这两种走向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采用了分与合的辩证逻辑,建立了一种联合化的组织——学生党建联合会,扬两者所长,避两者所短,进行了大学生党建工作联合化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 大学生党建工作 联合化 分与合 辩证逻辑 学生党建联合会    一、大学生党建工作分与合的博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弘扬学生的自主性,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认同和接纳新人本主义教育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时代性教学思想理念。  关键词: 自主学习研究 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 “三结合”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生活过程,是学生素质的发展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知识,自我建构能力,累积学习成功的
摘 要: 新世纪以来,基督教文化成为书写乡村时难以规避的内容。有些小说将基督教文化深度介入文本;有些小说展现新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寄托;有些小说只是将基督教作为文化背景,融入到多元宗教文化叙事中;有些小说单纯呈现基督教在乡村出现的现状。基督教文化在新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表现差异,是其对小说创作者影响方式转变的结果。  关键词: 基督教 新农村题材 小说 影响  社会学研究显示,新世纪以来中
摘 要: 对读写结合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通过对一堂论据使用讲评课的呈现,引导学生读得深,写得准,探讨读写结合在高三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使读写结合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 高三作文教学 读写结合 论据使用 读得深 写得准  一、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接触母语学习,读写结合就是一个一直伴随他们学习的话题,
摘 要: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文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对“知人论世”理解有误,致使教学效益低下。本文以《岳阳楼记》为例,指出教师应正确理解“知人论世”,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中学语文文学教学 “知人论世” 《岳阳楼记》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自叶圣陶先生以来已有半个多世纪。如今我们天天呼吁进行教学改革,有些老师甚至连丝毫都没有变化——课堂步骤与人家出于一辙:仍然是“讲
摘 要: 《西楼记》为明末清初戏曲家袁于令的代表作,这是一部爱情主题的优秀传奇作品,它写青年才子于叔夜和名妓穆素徽情投意合,历经磨难而最终结合的动人故事。作者袁于令虽被视为“吴江派”作家,但本剧对“情”的颂扬显然和“临川派”的“至情论”有着精神上的一致。剧中塑造了一对痴的主人公,尤其是女主角穆素徽,虽身为下贱却自尊自强,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誓死不向恶势力低头,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和可贵的女性的“自我
摘 要: 海子有大量诗作直接从《圣经》取材,无论在外在形式还是在内在精神上都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基督教文化视角探究海子诗歌文本,解读海子诗歌与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暗合”与“共鸣”,旨在为全球化视野下的海子诗歌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与启示。  关键词: 海子 基督教文化 诗学理念  骆一禾曾说过,“海子不仅是一位中国诗人,而且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海子在吸收东方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