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数数活动 理解乘法意义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dan718121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乘法的初步认识”都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一节概念教学课。在新课改之前,教师和学生都纠结于写乘法算式时,要先写相同加数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部分学生不理解算式的意义,机械记忆,造成了学习困难。自从2001年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以后,写乘法算式不再区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先后顺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但是也导致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部结构产生了逻辑问题。
  近日读了张奠宙教授和戎松魁先生《正本清源,通过“数数”活动理解运算律——关于加法和乘法交换律的讨论》一文(下简称《讨论》),深受启发,尝试着重新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方案,试图尊重知识的内部结构,厘清知识间的脉络,通过学生数数的操作活动来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设计意图
  (一)通过数数,建立图与式的联系
  人教版教材提供了三个不同的生活情境图片,分别呈现了5个3相加、4个6相加和7个2相加三个算式。我们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在图和式之间建立了联系。“几个几相加”这样的表达比较直观地呈现了学生数的结果,又能突显图片中“同数相加”的本质特征,为引出乘法做好铺垫。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沟通也是通过数数来达成的。学生通过数数活动发现乘法算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乘法算式中的第二个数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图与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乘法核心意义的理解就是通过数几个几完成的。
  (二)通过数数,沟通式与式的关系
  式与式的关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思考。其一,通过数数沟通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其二,通过数数发现两个乘法算式之间的等值关系,从而拓展看图写算式的方法。因为是乘法内容的起始课,学生尚未学习乘法口诀,需要依靠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用加法来计算乘法,在这个过程中数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数数,厘清知识间的脉络
  3.全班交流。
  生:我的算式是2 2 2 2 2 2 2=14,过山车里一共有14个人。
  师:这位同学说了这么多个2,老师都记不下来了,哪位同学有办法让老师不会多写,也不会少写?
  生:老师你写7个2相加就可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是7个2相加呢?
  生:我是数出来的。
  师: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吧。(出示过山车图,师生一起两个两个数,1个2,2个2,3个2,4个2,5个2,6个2,7个2,数完后老师写下算式)
  师:还有其他算式吗?
  生:3 3 3 3 3=15。
  生:就是5个3相加等于15。
  师:谢谢这位同学,知道了5个3相加,我就不会多写也不会少写了。我们也来数数到底有几个3。(出示飞机图,师生一起三个三个数)
  生:我的算式是4个6相加等于24。
  师:你们能像刚才这样数一数吗?(出示火车图,师生一起数)
  生:我的算式是3 3 3 2=11。
  师:你们明白这位同学的算式是求玩哪个项目的人数吗?
  (二)算式分类,引出乘法
  1.分类。
  师:这么多算式,我们把它们编个号吧,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呢?
  生:①②③分一类,④单独一类。
  生:他的意思就是加数都相同的归一类,加数不相同的归另一类。
  2.摆学具,写加法算式。
  (1)学生活动。
  师:像这样加数相同的算式,你还能写吗?请你拿出圆片摆一摆,写算式。
  (2)根据圆片图猜算式。
  呈现两位同学摆的圆片图,猜一猜算式怎样写?(交流中强调数一数相同的加数有几个,表示几个几相加)
  (3)根据算式猜圆片的摆法。
  师:有一位同学写的算式是3 3 3 3,猜猜他是怎样摆圆片的,请你摆一摆。
  呈现几位学生不同的摆法(如图)。
  师:这几位同学的摆法看起来一样吗?为什么都可以用3 3 3 3表示?   生:每一堆都是3个圆,摆了4堆。
  生:尽管摆出来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摆了4个3。
  3.引出乘法。
  师:这类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出示过山车图)坐过山车的小朋友人数可以用2 2 2 2 2 2 2=14来计算,还可以写成乘法算式:2×7=14。算式中的“×”是乘号。2和7都叫作“乘数”,14叫作“积”,这个算式读作:2乘7等于14。请你想一想,2表示什么,7又表示什么?
  生:2就是相同加数,7就是有7个2相加。
  师:很好,我们把相同加数2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相同加数2有7个,把7写在乘号的后面。我们一起把算式②和③也改成乘法算式吧。
  生: 6 6 6 6=24可以改成6×4=24。
  生:3 3 3 3 3=15可以改成3×5=15。
  师:你们是怎么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的呢?
  生:用相同的加数乘相同加数的个数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发现联系
  1.独立练习:看图写算式。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馈交流。(第一题和第二题略)
  师:这位同学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写得对吗?你猜猜他是怎样想的。
  生:对的。上面有4个,下面也有4个,一共是8个。4 4=8,4×2=8。
  生:我写的算式是2 2 2 2=8。
  师:你认为谁的算式对呢?两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理由。
  生:都对。4 4=8是横着看的。2 2 2 2=8是竖着看的,每一条(指每一列)都有2个人,所以是2 2 2 2=8。
  师:你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横着看,一排有4个,会有几个4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1个4,2个4。
  师:所以是……
  生:4 4=8,乘法算式是4×2=8。
  师:那如果是竖着看,我们再来数一数。
  生:1个2,2个2,3个2,4个2。
  师:一共是4个2,加法算式是……
  生:2 2 2 2=8,乘法算式是2×4=8。
  师: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生:不同的是一个是2个4相加,一个是4个2相加,乘法算式正好相反。
  生:它们的结果都相同,都是8。
  师:很好,不管是4×2还是2×4,计算结果都是8,所以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个算式,得到4×2=2×4。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计算这幅图中的人数。同样,在第一题中算气球的数量,我们也可以用4×5=20来计算,想一想第二题中求钥匙的数量,我们还可以怎样列算式呢?
  (四)回顾小结,拓展提高(略)
  三、课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内容的一次拓展,笔者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入手,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逐步从加法运算上升到乘法运算。作为概念的学习,力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来体验、感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通过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乘法的概念,能用乘法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
  (一)有效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乘法概念
  乘法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在学习口诀之前,学生还不能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之处,理解乘法的含义更多的是基于对相同加数的理解。因此本节课中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相加。通过读一读,数一数,分一分,摆一摆,写一写,学生不仅能够辨别同数连加的算式,也能自己创造同数连加的算式。这些活动和体验对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适度的数学抽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仔细阅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在飞机图、火车图和过山车图中分别标注了“5个3”“()个6”和“()个()”,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能比较快地提取出“几个几“,对于基础比较弱的学生,通过数数也能得到“几个几”的数学信息,相对“相同加数”而言,“几个几”略微抽象,但是更指向于乘法的意义。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就以“几个几”为核心,统领整节课的学习。情境图中数一数有几个几,加法算式中读一读有几个几,小圆片摆出几个几,为的就是得到乘法算式。由“几个几”入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乘法意义,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三)合理的逻辑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从加法到同数连加再到乘法,从生活情境到圆片摆放再到写算式,整节课学生经历的是一个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学下来顺理成章。学生既明白了求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也发现了2×4和4×2的等值关系,2×7和7×2的等值关系等,避免了“7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表示为2×7或7×2”的尴尬,为以后学习乘法交换律积累了经验。
  (浙江省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310016 )
其他文献
【摘要】对750名3~6岁幼儿父母的教养效能感、亲子关系进行调查发现,一孩父母教养效能感总分显著高于二孩父母,一孩父母在规范、游戏、教育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二孩父母;一孩父母和二孩父母按教养效能感水平均可分成三种潜在类别,即低效能感型、中效能感型、高效能感型;二孩父母高效能感型占比低于一孩父母,二孩父母中效能感型占比高于一孩父母;在一孩家庭及二孩家庭中,与低效能感型父母相比,亲子关系亲密性得分越高
众所周知,有些数学知识是约定俗成的,苏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内容即如此。这一课,主要是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很多教师在教这样的内容时,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确定位置就要遵守“第几列第几行”这一规定,教学也能顺利进行。  可是笔者在六年级毕业班上对学生进行的口头调查中,发现了问题。  问1:你还记得五年级
1978—2008,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华大地风云激荡,沧桑巨变。  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远见卓识,于拔乱反正中首抓教育,1977年恢复中断十余年的高考,改变了成千上万年轻人的命运!1978年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从此,中国教育渐渐步入正轨:为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平反昭雪;尊师重教;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恢复中断多年的研究生教育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扶持民办教育;科教兴国……一系列的举措表明,教育,
课例研究更需厘清的一种边界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课例研究正越来越被教师所接受和采用。如何使之发挥有效作用,不少一线教师和专业研究者也做了不少探索,并从如何聚焦主题、深化过程和成果整理等诸方面提出了许多可鉴的主张。囿于工作的特性和思维的习惯,一般教师的确会更多关注程式层面。事实上,有一类情况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即研究命题本身的科学性问题。这里既有针对学情所应把握的研究边界或深度问题,或
【摘要】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一书揭示了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深-刻影响,分析了中、美、日三国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巨大差异。新近出版的《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一书进一步揭示了中、美、日三国学前教育20多年来的变化。文化差异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巨大,因此,试图建立及执行全球通用的幼儿教育课程或质量标准是不合情理的。中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引进他国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时应三思而行。我们要从寻求更适
铅笔问橡皮:“你为何总是站在我的上面呢?你站在我的上面有何用呢?你为何总是与我唱对台戏,格格不入呢?”   橡皮回答道:“我站在你的上面,一方面我是为了欣赏你,当你努力工作时,我为你鼓劲加油,当你取得成績时,我为你骄傲自豪。另一方面我是为了关心你,帮助你,当你工作出现差错时,我帮助你改正错误。我并非总是与你唱对台戏,格格不入,相反我总是与你相辅相成,与你息息相关,你的成绩就是我的光荣呀!”  
【摘 要】同一个单元不同课时的学习内容往往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性与思维方式的迁移性。“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起,构建了四则运算的知识结构,因此,此课的教学结构与上一课基本相同,而且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上一节课获得的学习经验得到了应用。  【关键词】乘、除法意义;联系到区别;过程到方法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这
【摘 要】以学为中心,构建主动式学习的课堂理念,有助于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即时组织与引导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通过有意识的“装傻示弱”“挑拨争论”“问题找茬”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需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主动学习;课堂;组织引导;有效性  一、问题缘起  著名数学教育家华罗庚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
【摘 要】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强调对学生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评价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客观、准确地进行评价;要从多元角度出发,全面地评价学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思维方式的评价,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关键词】课堂评价;多元;促进;发展  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1~2页例题1、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等式、方程、不等式等意义,明白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进而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经历从真实的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构过程,感知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逐步渗透方程思想。  2.培养观察、比较、思考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