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精设巧问技巧,才能使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呢?
一、问题情境“趣”一点儿
课堂教学成功在于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到有趣。我们教师在课堂预设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让问题变得“趣”一点儿,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1.通过故事、童话增加趣味。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孙悟空师徒四人一起到西天取经,一天中午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看着那喷香的月饼,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也可以,得答对我的问题。”他拿出其中一个月饼问:“如果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月饼用一个什么样的数表示呢?怎么写?”一下子就难住了八戒。这样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很自然地使学生的认知从整数除法逐渐向认识分数开始过渡。在这样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享受着数学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快乐。
2.利用生活情境激发趣味。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于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教学 《圆的认识》一课时,对于拓展延伸,可以这样问“如果自行车轮是方的,骑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是三角形的呢?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有趣、新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想象出骑时的样子,从而使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充分展现身边生活中的数学。
二、发问时机“准”一点儿
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湖水,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湖中的一块小石子,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浪花和思维的涟漪。课堂发问时机恰到好处,则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教学视角相吻合。在教学的矛盾处、关键处、创新处,不失时机地发问,才能使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和课堂节奏,认真钻研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让问题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思维。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时,首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给出三个数字3、4、5,让学生用这三个数字任意组成一个数,看看是不是能被3整除,同时讨论像这样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在尝试、讨论,但最终却找不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就在这个时候,这位教师突然指着12这个数问道:“12这个数的个位是不是2,这里的2不能被3整除,可是12为什么能被3整除呢?”这个问题顿时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从原来拘泥于观察数的个位数字一下放开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学生立即发现个位上的2虽然不能被3整除,可是10除以3余1,把这个1和个位的2加起来正好是3,能被3整除,所以整个数就能被3整除了。接着教师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让学生继续完成找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这个案例中,当学生受旧知识局限思维发生思维障碍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那样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在冥思苦想中的那种激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和对数学学习乐趣的真切体验,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呀!
三、问题设计“巧”一点儿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都应能巧妙地完成数学目的。这既要求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巧妙”,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本人的素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解方程” 教学中,一位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解方程:9x-4x=105,2x 23=53,4x-3×6=42,3x-x=28。当学生基本完成后提问:“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你写‘解’了吗?你做的答案对了吗?”就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会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呢?就是因为这两个问题比平常问题更具有创造性,很巧妙地提出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对方程的解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对于第一个问题,许多教师可能这样问:“同学们,看一看,你忘记写‘解’没有?忘记的补上。”“看”“忘”“补”都被教师说出来了,学生只剩下照着做了!而这位教师的“你写‘解’了吗?”一问,则使得学生主动地去查“看”,自行对照,有没有忘记写解,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如果是忘了写的,则赶紧动手补上,不但完善了解题的格式,同时也加深了方程类题型解题格式的规范要求,以后就不容易再犯类似错误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多数教师会这样问:“叫一个同学先公布答案,做完了的同学,同桌互相对一下,再相互检查,看你们是不是做对了?”这和“你做对了吗?”相比,效果截然不同。“你做对了吗?”不是直接公布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对“解”进行检验。这样,在教师没有直接要求的情况下,学生自行所检验得到的方程的解是否是原方程的解,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顿悟并感受到思考带来的乐趣。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准备,多一点实践,多一点反思,加强自身数学教学的修养和数学评价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责编 袁 妮)
一、问题情境“趣”一点儿
课堂教学成功在于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到有趣。我们教师在课堂预设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让问题变得“趣”一点儿,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1.通过故事、童话增加趣味。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孙悟空师徒四人一起到西天取经,一天中午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看着那喷香的月饼,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也可以,得答对我的问题。”他拿出其中一个月饼问:“如果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月饼用一个什么样的数表示呢?怎么写?”一下子就难住了八戒。这样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很自然地使学生的认知从整数除法逐渐向认识分数开始过渡。在这样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享受着数学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快乐。
2.利用生活情境激发趣味。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于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教学 《圆的认识》一课时,对于拓展延伸,可以这样问“如果自行车轮是方的,骑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是三角形的呢?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有趣、新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想象出骑时的样子,从而使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充分展现身边生活中的数学。
二、发问时机“准”一点儿
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湖水,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湖中的一块小石子,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浪花和思维的涟漪。课堂发问时机恰到好处,则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教学视角相吻合。在教学的矛盾处、关键处、创新处,不失时机地发问,才能使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和课堂节奏,认真钻研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让问题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思维。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时,首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给出三个数字3、4、5,让学生用这三个数字任意组成一个数,看看是不是能被3整除,同时讨论像这样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在尝试、讨论,但最终却找不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就在这个时候,这位教师突然指着12这个数问道:“12这个数的个位是不是2,这里的2不能被3整除,可是12为什么能被3整除呢?”这个问题顿时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从原来拘泥于观察数的个位数字一下放开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学生立即发现个位上的2虽然不能被3整除,可是10除以3余1,把这个1和个位的2加起来正好是3,能被3整除,所以整个数就能被3整除了。接着教师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让学生继续完成找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这个案例中,当学生受旧知识局限思维发生思维障碍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那样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在冥思苦想中的那种激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和对数学学习乐趣的真切体验,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呀!
三、问题设计“巧”一点儿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都应能巧妙地完成数学目的。这既要求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巧妙”,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本人的素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解方程” 教学中,一位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解方程:9x-4x=105,2x 23=53,4x-3×6=42,3x-x=28。当学生基本完成后提问:“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你写‘解’了吗?你做的答案对了吗?”就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会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呢?就是因为这两个问题比平常问题更具有创造性,很巧妙地提出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对方程的解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对于第一个问题,许多教师可能这样问:“同学们,看一看,你忘记写‘解’没有?忘记的补上。”“看”“忘”“补”都被教师说出来了,学生只剩下照着做了!而这位教师的“你写‘解’了吗?”一问,则使得学生主动地去查“看”,自行对照,有没有忘记写解,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如果是忘了写的,则赶紧动手补上,不但完善了解题的格式,同时也加深了方程类题型解题格式的规范要求,以后就不容易再犯类似错误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多数教师会这样问:“叫一个同学先公布答案,做完了的同学,同桌互相对一下,再相互检查,看你们是不是做对了?”这和“你做对了吗?”相比,效果截然不同。“你做对了吗?”不是直接公布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对“解”进行检验。这样,在教师没有直接要求的情况下,学生自行所检验得到的方程的解是否是原方程的解,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顿悟并感受到思考带来的乐趣。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准备,多一点实践,多一点反思,加强自身数学教学的修养和数学评价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