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创新的支点在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如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设思维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引导 创新 实践
【正文】“激励民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所以我们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摆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地位。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浅见:
1、在教学目标上, 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同时也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是创新的起点,“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而产生的。如果能通过质疑,并从中得到启发,解决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是人的一种重要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要解决学生的“疑”,则要给学生有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追求知识的欲望,点燃创新的希望。
如在教学第五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时,我贴出来三幅空盘图,学生感到奇怪:这三幅图能讲什么呢?兴趣随之而来,想听听老师如何讲解。我边释疑,学生边回答。"每个盘里有几个苹果?""没有,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求三个盘里共有几个苹果,用什么方法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觉得这三幅图大有文章,他们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答出0+0+0和0×3两种算法时,我继续设疑:0+0+0和0×3的结果是否相等?紧接着,通过0×5,0×9……等的练习,让学生自编零乘任何数得0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请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得0 的式子有多少个?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么多个和0相乘得0 的式子表示出来?问题的提出,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果然学生通过思维与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这样一步一步设疑、激趣、再释疑,使学生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态。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坚决让学生自己去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 “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 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 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 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 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 “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 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如:教“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一课,我出示例题:20+30,引导学生思考:20里面有几个十?30里面有几个十?2个十加3个十是5个十,即50,所以20+30=50。讲授新课后,我布置了几道练习题,发现有一、两个同学并没有按照我教的方法进行计算,采用的是另一种计算方法,我立刻表扬了这些同学,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的计算方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得数个位都是0,计算时只要看十位,十位和十位相加,得数是几,计算结果就是几十。
4、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
“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实验来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儿童出于好奇心,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心向,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引导 创新 实践
【正文】“激励民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所以我们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摆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地位。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浅见:
1、在教学目标上, 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同时也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是创新的起点,“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而产生的。如果能通过质疑,并从中得到启发,解决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是人的一种重要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要解决学生的“疑”,则要给学生有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追求知识的欲望,点燃创新的希望。
如在教学第五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时,我贴出来三幅空盘图,学生感到奇怪:这三幅图能讲什么呢?兴趣随之而来,想听听老师如何讲解。我边释疑,学生边回答。"每个盘里有几个苹果?""没有,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求三个盘里共有几个苹果,用什么方法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觉得这三幅图大有文章,他们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答出0+0+0和0×3两种算法时,我继续设疑:0+0+0和0×3的结果是否相等?紧接着,通过0×5,0×9……等的练习,让学生自编零乘任何数得0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请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得0 的式子有多少个?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么多个和0相乘得0 的式子表示出来?问题的提出,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果然学生通过思维与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这样一步一步设疑、激趣、再释疑,使学生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态。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坚决让学生自己去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 “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 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 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 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 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 “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 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如:教“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一课,我出示例题:20+30,引导学生思考:20里面有几个十?30里面有几个十?2个十加3个十是5个十,即50,所以20+30=50。讲授新课后,我布置了几道练习题,发现有一、两个同学并没有按照我教的方法进行计算,采用的是另一种计算方法,我立刻表扬了这些同学,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的计算方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得数个位都是0,计算时只要看十位,十位和十位相加,得数是几,计算结果就是几十。
4、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
“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实验来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儿童出于好奇心,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心向,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