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宫——民族团结进步的纽带

来源 :瞭望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droid_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建于50年代末的北京民族文化宫,是当年兴建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建造民族文化宫的宗旨是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服务。30年来,特别是在近10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民族文化宫600余名各族干部职工,利用宫内展览馆、图书馆、文娱馆、民族音像出版、民族友谊商店等服务设施,为推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进步,实现各民族间的共同发展繁荣,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Founded in the late 1950s Beijing National Palace of Culture, was built in the capital one of the top ten buildings.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the National Palace of Culture is to serve the unity and progres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 especially during the tid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recent 10 years, more than 600 cadres and worker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ave used such services as the Palace Exhibition Hall, library, cultural and entertainment center, ethnic audiovisual publishing and ethnic friendship store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artistic undertakings in ethnic areas has brought about comm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among various ethnic groups and made arduous efforts.
其他文献
一、文化的内容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肯定文化慨念就要涉及除了生物特征以外的一切人类活动.靠这种简便和流行的方式来确认文化范围,我们就能够看到它包含除了生物遗传以外的所有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定量实验,同时又涉及到物理学科知识,其装置有多种多样,目的是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举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991年3月26日,中日民俗比较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大学落下帷幕。这次为期4天的学本讨论会,是由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的。有70多位中日民俗学专家、学者和其他人士出席了会
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秋雁宿之,故名雁荡。然而不到雁荡山,恐难体会山水之灵奇。那山,仿佛刀劈火削;那水,犹如天外飞来。我无缘于登临而眺,然井望四天,竟为雁荡所困。逆水而上
研究壮学,建立壮学,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广西经济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卓有成效地开展这项学术事业,有必要对壮
会议总结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孔庆榕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2月9日至12日,在广东中山市召开。与会者不仅有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甘肃、山西、新疆、上海、广东的学者,还有来自台湾、新加坡、香港的来宾和学者,共约200人;提交会议论文100多篇,现将会议和论文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一、关于民族凝聚力的界定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民族凝聚
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以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彻底崩溃了,新的国际格局和秩序尚在形成之中,在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的过渡时期,各国都提出了自己构筑新的国际秩序的主
当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面对初中学生,她会怎样授课?会怎样引导一群听讲时还会调皮走神的孩子们走进英语世界?11月27日,由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基金会和商务印书馆共同举办
近年来,只要注意一下文化市场上困惑与兴奋举肩并行的情景便不难发现,文学艺术中那些在比较意义上属于“严肃”的“纯”的“雅”的部分,在某种冲击下正在发生程度不同的衰颁
独立性和一裁终局性体现了仲裁制度的基本精神,仲裁裁决由于其准司法特点,也必然受制于国家司法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我国《仲裁法》所建构的对国内仲裁进行实体性和程序性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