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助教,以读促学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是语文教学举足轻重的一个组成部分,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就有诗歌36篇、古诗词48首。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诗歌教学,是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以读助教,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了解诗词大意,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知人论世,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主旨深意。读有很多表现形式,学生可以自由朗读个体解读,可以齐读集体感悟,可以默读深入思考,可以跳读关注重点句子等。本文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对诗词教学中以读助教,以读促学进行了有效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在词中抒发了自己由情绪高昂到矛盾惆怅,再到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过程,在不断变化的情感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积极上进、心怀亲人、情系天下人的苏东坡,一个融感性与理性为一体的、真实的苏东坡。本词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范仲淹忧乐天下的政治抱负,也感受到了欧阳修醉翁亭内与民同乐的喜悦,再次走近苏东坡体会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热爱,与前两篇文章相比较,更多了几分释怀之后的肆意和洒脱。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诗词已经有一定的感知鉴赏能力,他们对《水调歌头》也比较熟悉,不少学生还能哼唱出来,对他们来说,学习的难度就减少了很多。不过,初步的感知鉴赏并不能代替深入的思考,学生对苏轼的了解还是很欠缺的。
  三、教学目标
  (一)品味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二)感受
  以读贯穿课堂的始终,感受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了解
  了解作者望月怀人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思想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要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文中,笔者从作者的情感变化、诗词的诵读教学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五、课程资源
  学生对《水调歌头》比较熟悉,学习难度相对较小,但对苏东坡复杂、矛盾的情感变化理解较为肤浅。因此,笔者在学期开始就推荐学生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并将其作为课外辅导资料应用于教学中。
  六、教学方法与工具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诵读品味法、问题点拨法。
  (二)教学工具
  教师可以借助PPT制作课件,还可以借助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进行教学。
  七、教学安排
  (一)导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时之月在古人笔下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设计意图:导入语要简洁明了,直入主题,或者与主题相关,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本课以“月”引出诗词,以“情”和“思考”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
  (二)读中见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更是如此。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了解诗词的结构及每一部分的内容概要。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缘由;上阕:描述了诗人向往天上又迷恋人间的矛盾思想;下阕: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变化,由怀念弟弟转而感悟人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朗读,先读朗读全文,再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本文以读开篇,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了解诗词的结构(词牌名、題目、小序、上下阕)及大概意思。
  (三)读中悟情
  此环节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字斟句酌中品读诗句,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全文共八句,句句含情,体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现了作者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表现了作者心生疑问,对“天上宫阙”之问,内心十分迷茫。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欲”和“恐”将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表现了作者矛盾之后还是选择了热爱的人间生活。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作者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内心满是思念之情,以致于不能入睡。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因为思念,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进行了高度概括。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哪能事事圆满、处处如意,还是放宽心胸,豁达对待吧。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在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品读的,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当然,教师一定要在节奏、重音、语气方面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
  (四)读中知人
  1.让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1056年,三兄弟随父回家奔丧,守丧三年;1066年,苏轼父亲去世;1067年,苏轼妻子去世;1071年,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被贬至杭州;1074年,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1077年4月,改派徐州任知州……   2.让学生选读文中“天上宫阙”“高处不胜寒”“归去”“人间”“人有悲欢离合”等句子,解读其中的深层含义。苏东坡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最终选择的是乐观和奋发,此时“乐观旷达”之情便呼之欲出了。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学生大多知道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他的词风“豪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但对苏轼的生平却不太了解。苏轼丧母、丧父、丧妻、自请外派、一贬再贬的悲凉处境,使得他的矛盾、惆怅及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更为突出。
  (五)读中解“旨”
  1.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写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但其实还有不少诗人也在“望月”,如李白的《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2.对比阅读。李白的最后两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依然在写月,但是只表达了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不如东坡的旷达乐观。
  《水调歌头》由月感发,对月怀人,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感慨、对弟弟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诗词主旨更宏大,更引人深思。
  3.情感态度拓展。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希望学生以后遇到挫折时不要消沉,要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我们要努力争取成功。
  设计意图:对比李白的《把酒问月》,不仅能够突出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还能够让学生多学学苏轼乐观曠达的心态,在今后的成长路上也能乐观前行。
  (六)作业布置
  假如能够穿越时空,你想对苏轼说什么?请完成小练笔(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1.读中见义
  2.读中悟情
  3.读中知人
  4.读中解旨
  八、教学思考
  本课以读为主,读是学生学习的主线,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是“读中知人”,也许是因为他们对文章中的人物比较好奇,也许是因为他们对文本的拓展部分比较感兴趣。这节课结束后,笔者的感触最深,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我们怎样才能带给学生与众不同的体验呢?教学内容拓展的宽度和广度又该如何把握呢?显而易见,一节好课,不仅仅在于教师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还在于带他们走进了怎样的世界。课后,当我看到学生一个个捧着《苏东坡传》津津有味地阅读时,我想,阅读的时光亦是课堂时光,诗歌教学应以读助教,以读促学,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能力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是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能够避免产生畏难心理,还能够开启数学学习的愉快旅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次次的大小考试就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能够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阶段性成绩和问题,也能够反映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教师要想
期刊
纵观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从关注学科价值到强调育人价值的轨迹是清晰可见的:从地方课程引入到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从增强学科间联系到综合课程的创设。“如何将学科知识转为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载体,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生命力。作为一所义务教育小学,如何在国家课程发展的趋势下,紧随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指向,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创
期刊
学校课程情境  西安市曲江南湖教育联合体是2018年8月经西安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66所市级教育联合体之一。自成立以来,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将“培养二十年后能够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人才”作为育人目标,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回归,回归教育本真,紧紧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精神,以实现“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发展方向,深化课程改革,以各学科课堂学习思维化为抓手,夯实基础教学,着力培养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人物、风景等课文占比较多,其中《爬天都峰》一文,作者将人物、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文章语言精炼,内容生动,如“挂”“发颤”“白发苍苍”“小猴子”“笑呵呵”“汲取”等。天都峰是黄山诸峰中最为壮丽、雄伟的山峰之一,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攀登天都峰需要拾阶而上15公里,平均坡度超过70度,最陡峭处接近于90度。文中的“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互相支持,最终克服山高路
期刊
基金项目: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年规划课题“生物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XAGU059。  “深度学习”也称深层学习,20世纪50年代,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学习的本质与区别:过程与结果》一文中首次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其内涵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
期刊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载体,以研究性、操作性为主要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从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文对学校数学课题组开展的关于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与探索进行了总结。  一、挖掘生活素材,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素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年
期刊
1.问题情景体验导入模式设计  [策略]导入一首古诗,营造光照射下的森林美景,体验生活的乐趣,感悟生活的意境。  [问题引导]既然光是一种波,光能衍射吗?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到光的衍射现象?  [学生活动](1)阐述自己看到的现象:①晚上透过窗纱看远处的灯光。②眼帘上睫毛的衍像。  (2)展示镜头蒙纱拍摄作品图片。①在镜头上蒙上一片或几片纱巾,拍摄街头夜影。②用纱巾或其他薄如蝉翼的细密丝绸织
期刊
我们正在使用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2016版)所增添的新课文,现已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而统编版还保留了原人教版大约六成的课文(以下简称老课文),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对这些老课文的关注和研究。从我近三年参加教研、送教下乡活动所听的上百节课来看,大多数教师对老课文缺乏新研究,仍旧用老的教学设计授课,农村学校尤为严重。另外,据我对近三年教学参考书的查阅,发现不少教学设计仍旧依据原有教材的编写意图
期刊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到,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相应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必须以具体的化学知识为依托,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期刊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