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时期中,国企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分析当前国企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类问题。管理人员需结合问题选择适当的文化建设优化策略,优化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的综合水平。基于此,本文对于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国企文化建设;加强策略
引言:
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得到增强,能够对于自我的日常工作产生更强的认同,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同时,企业文化也能够产生相应的外部影响,如: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对企业文化的建设给予足够重视。
一、当前我国国企企业文化建设的状况分析
1.企业文化的建设缺乏連续性
国有企业存在着特殊性,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企业既需要关注自身的文化发展状况,还要关注文化思想的正确性。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对于自身发展因素的关注不足,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建设重点以及建设目标发生了频繁的变更,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连续性的表现。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接续不畅,转移速度过快,企业文化产生的有益影响就会有所降低。这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缺乏长期规划的一种表现,管理人员需要对此进行关注[1]。
2.对企业文化的综合影响关注不足
国有企业的规模较大,优秀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在企业的内部产生有益影响,对于外部的社会也会产生文化影响。可以说,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企业的文化影响力与企业口碑,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然而,许多国有企业仅关注到了企业文化产生的内部影响,对于企业文化的外部影响关注有限,这就限制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二、新时期加强国企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1.明确以人为本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理念
在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企业员工既受到了企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因此,企业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围绕着企业员工进行文化建设。首先,国有企业需要对企业发展的历史进行总结。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优秀企业员工作出了不同方面的贡献,管理人员需要整合这些信息,在企业的内部进行宣传,引导全体国有企业员工学习与发扬企业优秀员工的精神。其次,需要关注到新时期员工文化需求与发展特点,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促进企业文化的合理更新。例如,管理人员需要以提升当前企业中员工的凝聚力为目标,组织员工参与生活化企业文化活动,促进企业文化的渗透。
2.找准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目标
在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中,管理人员需要确定核心性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以核心目标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促进文化的丰富性提升,这对于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连续性与拓展企业文化均能够产生积极意义。首先,在确定企业文化建设核心时,需要以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为依据,如结合行业精神、重要企业产品等提取企业核心文化精神,进行文化的建设。其次,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中,还要关注建设目标的丰富化,如可结合企业近期的发展成果丰富企业文化[2]。
3.应用多元化方式促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借助于各类传播手段或者企业员工的行为,进行文化展示。为了使得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产生持续的影响,需要选择多元化的文化建设方式。首先,可以在企业内部通过文化宣传会议的方式,宣扬企业的核心文化,关注企业文化发展中的新内容,引导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年龄的员工,参与到宣传活动中。其次,可以充分的借助于各类媒介进行企业文化宣传。除了传统的企业内部刊物、宣传影片之外,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企业文化宣传与建设。
4.重视企业文化的社会影响
企业文化对于社会产生的综合影响,主要是以企业员工、企业产品为依托产生的影响。人们通过观察企业员工的行为,使用或者了解企业产品,可以感受到企业的独特文化。在企业文化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后,又会形成一种反向的影响,如:社会舆论会对于企业员工行为、思想产生影响,需要促进社会影响与企业文化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在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人员需要重视企业文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定期搜集相应的信息资源,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口碑[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中,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提升企业的员工凝聚力、促进企业发展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因此,管理人员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关注到现阶段国企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合理的文化建设策略,从而有效推动企业文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婧.关于加强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环球市场,2018,000(020):228.
[2]崔蓉.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6(1):2.
[3]童华敏,纪伟.六融合六促进六提升——对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有色金属,2017(S2):3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