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突变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不良反应的关系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i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和其遗传多态性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个体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100例初诊ALL患儿、180名健康儿童进行TPMT活性检测.采用在线Primer3软件设计引物,对30例具有临床事件的患儿进行TPMT基因DNA测序.分析TPMT活性、遗传多态性与临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TPMT活性以在单位时间(1 h)内单位质量的血红蛋白(Hb,g)催化生成的2-氨基-6-甲基巯基嘌呤(6-MTG)的量(nmol)表示.结果 100例初诊ALL患儿TPMT活性为(31.72±10.31)nmol·g-1Hb·h-1,180名健康儿童TPMT活性为(30.70±9.67)nmol·g-1Hb· h-1,两者TPMT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19例发生严重骨髓抑制的患儿TPMT活性为(20.96±7.24) nmol·g-1Hb·h-1,6例ALL复发者初诊时TPMT活性为(40.46±8.18) nmol·g-1 Hb·h-1,两者分别与30例具有临床事件的ALL患儿初诊时活性[(24.07±11.43)nmol·g-1Hb·h-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例化疗后发生严重肝脏毒性者初诊时TPMT活性为(23.60±7.48) nmol·g-1Hb·h-1,与30例ALL患儿初诊时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30).对30例具有临床事件的ALL患儿TPMT基因DNA测序,3例发生TPMT*3C杂合突变,其活性为(11.99± 1.32)nmol·g-1Hb·h-1,27例呈野生纯合型,其活性为(24.95±11.32)nmol·g-1Hb·h-1,杂合子突变患儿TPMT活性明显低于野生纯合子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启动子-100附近区域发现5种数目变异的串联重复(VNTR)基因型(*V3/* V3、*V3/* V4、*V4/* V4、*V5/* V5、*V4/* V6),其平均活性分别为19.35、25.06、22.61、32.16、11.85 nmol·g-1Hb·h-1,各组间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86).结论 TPMT基因多态性与其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TPMT活性高低对于儿童ALL预后的判断和指导个体化用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血友病是凝血因子Ⅷ/Ⅸ缺乏或合成障碍的性联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我国血友病患病率为2.73/10万人口[1].血友病患者80%的出血集中在关节[2],并发症常见,严重者可致残.颅内出血(ICH)是血友病患者最严重的出血之一,可危及生命[3-4].学龄前期作为血友病预防治疗的关键时期,治疗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患儿的出血模式及预后.迄今国内儿奄血友病诊疗现状的较大样本报道[5-6]中尚无学龄前患儿资料
期刊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 LPA)技术在α地中海贫血(地贫)基因缺失检测及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全血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成分检测对受检者外周血标本进行表型分析,采用常规跨越裂点PCR(gap-PCR)技术及反向斑点杂交(RDB)法检测α地贫基因缺失及点突变,采用MLPA技术检测α珠蛋白基因缺失;产前诊断采用gap-PCR和MLPA法对胎儿标本进行α地贫基因缺失检测.结果 1256份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耐药的严重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患者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19例糖皮质激素耐药的严重型aGVHD患者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反应、移植相关死亡、输注相关不良事件和复发率.结果 19例患者发生Ⅱ度aGVHD 2例,Ⅲ度aGVHD 5例,Ⅳ度aGVHD 12例,以Ⅲ度和Ⅳ度为主.平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总剂量为2.
血液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常伴有获得性细胞遗传学异常.细胞遗传学检测对于血液病患者的诊断、分型、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包括常规染色体显带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已成为血液病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但包括标本准备、处理、分析和报告等在内的诸多环节均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规范和完善血液病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我国血液病细胞分子遗传学诊断技
期刊
由中国输血协会主办、广州血液中心承办的中国输血协会第六届输血大会将于2012年11月7—11日在广东省广州市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将就献血者招募和献血服务、血液成分制备和血液制品、血液检验、血液免疫学、临床输血和输血不良反应、血液质量和管理等进行学术交流。大会筹委会竭诚邀请各地输血界同仁踊跃参加并积极投稿。
期刊
目的 观察不同输血指征对早产儿贫血及其他合并症治疗的意义,以期探讨适合我国的较为合理的输血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出生体重<1500 g,住院时间≥2周,并接受过输血治疗的早产儿临床资料.按不同的输血指征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1组(输血指征严格)和观察2组(输血指征宽松),其中观察1组54例,观察2组42例.观察患儿输血总量和输血次数.结果 观察1组接受的总输血量比观察2组明显增高[中位值(P2
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是一种重要的多功能造血生长因子,可刺激多系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血小板等的增殖和分化.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患者放、化疗后的骨髓抑制,以及骨髓移植、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患者相关的白细胞减少症.  随着对rhGM-CSF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上述领域,在肿瘤免疫治疗、抗感染及促进伤口
期刊
G-CSF自1991年问世以来,常用于肿瘤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及其他原因导致的粒细胞减少,也可用于移植前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肌肉骨骼酸痛、头痛、发热、皮疹、恶心,部分生化指标如ALP、LDH、ALT、AST可增高。
期刊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主办的第一届血液病理诊断高峰论坛定于2012年11月16—18日在美丽的滨海之城——天津举办。
期刊
目的 研究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患者IL-6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收集92例CD患者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其IL-6的表达情况,并以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Lymph node reactive hyperplasia,LRH)患者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 92例CD患者中男56例,女36例,中位年龄41(4 ~90)岁.其中多中心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