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xim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指在课文教学中偏重于文章局部的理解、突破,而忽视文章整体的感悟和把握。其结果,学生只能获得一些微观上的零碎知识,而未能从宏观上把握、领略文章整体的艺术性、科学性和文学性。久而久之,学生既未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教学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应有的兴趣和热情。语文教学忽视课文整体性的教法,是导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具体分析误区,以及走出误区的措施。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淡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加强语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意、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及其写作技法的重要手段。有的教师却认为读书耽误时间,或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如讲解来得快,于是一上讲台便一厢情愿地滔滔不绝于“重点”、“精彩”之处,教师眉飞色舞,学生却云里雾里,没有整体感知又何来局部之佳妙?
   (二)题海战术
  对付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把教学内容题目化,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把答案要点规范化,应付眼前的考试或许会有短暂的效益,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文的整体艺术美。
   (三)化整为零
  文章是有机的整体,部分因整体而存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却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去分析,或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的语段作练习。其结果只是给学生传授了一些“杂碎”,说不上提高素养,更谈不上阅读欣赏。因为文章的美丽之躯已被乱刀致残。
  上述几种教法,是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真实写照。学生纵然多记几个词语,多做几道题目,却对课文的整体思路、文学艺术不甚了解,这何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们要充分地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往往用“篇”的形式,听说读写的对象则常常是“篇”,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句、段甚或题目啊!
  二、走出语文阅读教学误区的措施
   鉴于上述三大误区,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要使学生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从而体现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阅读
  我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先通过配乐范读使学生为文中深挚的父子情所感染,然后要求学生在深沉的基调上有感情地反复自由朗读。读时根据内容、感情的变化处理好语速、重音、停顿、语调、语气等,以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意和体味父子深情。学生读后了解到文章四次写“背影”,明白了文章的内容、线索、构思、描写重点和思想感情,从而从宏观上把握了课文。在引导学生突破局部重点时,又指名学生个别朗读第六自然段“望父买橘”部分,要求重读表现父亲步态、动作的词语,以真切体会父爱之深挚。如此,加上教师的点拨,文章的构思、主旨以及新颖的表现角度和平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等内容特点,学生便了然于心,从而深入领略了课文整体的艺术美。最后要求学生齐读,并背诵第六自然段,以加深感受。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以情的激荡,学生毫无厌读情绪。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教材所选的美文,大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若能充分运用阅读手段,便可加强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深入体味。
   (二)重视破题的引导性
  我在课前很重视破题。如《背影》,我就标题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正文的阅读理解:①谁的“背影”?②谁看到的“背影”?③何种情形下出现的“背影”?④什么样的“背影”?⑤文中几次写“背影”,哪些实写,哪些虚写,重点描写哪次“背影”?⑥为什么偏写“背影”?⑦“背影”蕴藏着什么?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和教师点拨,学生明白了上述问题,从而从整体上领悟了作品的主旨之深、构思之妙、剪裁之巧、角度之新和艺术之美;然后又回扣到题目上,引导学生尝试着换题,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原题最为精当、洽切。课前破题,学生高屋建瓴;课后扣题,学生回归整体:确为突出文章整体性的有效途经。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可窥视其中的秘密。许多教师撇开题目,一上来就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正文,这样学生不得要领,难把全局。
   (三)理清思路的条理性
  拿《背影》来说吧,题为“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背影”是文章的线索;但文章首段点题领起后,二、三自然段却宕开笔墨,写祖母去世,父亲卸职,父子奔丧,家境窘迫,这似乎离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后,方知它实为下文“背影”之铺垫,突显在潦倒的家境和沮丧的心境下父爱的难能可贵,它与全文表现的亲子之爱是一脉相承的,学生由此便知作者构思之巧妙,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为进一步深刻理解文意打下了基础。
   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有一条清晰的思路,抓住了这条思路,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利于深入探究局部。
   最后,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文学性。欣赏作品的文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精彩的修辞、鲜明的感情、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当然,初中阶段的“欣赏”和高中、大学的欣赏要求是不同的。《大纲》明确规定“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关系到教师的文学素质和个人气质。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能用生动活泼的教法和感染学生的气质来教读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力避学生“只见树森,不见森林”,阅读教学庆从文章整体着眼,进而鸟瞰局部,然后再回归整体,从而突出课文教学的整体性,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经。
其他文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论文摘要]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也同样受到关注。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数学教育势必要和专业有机结合起来。笔者从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特点入手,对数学和专业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如何进行有机结合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专业结合 专业特色 就业导向    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央到地方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空前的
【摘要】教师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用赏识的语言,唤起学生立志学好数学的信念,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舞学生学习的士气,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作业 评语 数学    课改前期,把学生小学数学作业的百分制评价改为等级制,确实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这一做法新鲜一段时间后,部分学生已
一、概念的届说  所谓分层次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学习的动机、兴趣、习惯,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原有基础等客观差异,将全段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依据规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调节教学进度,处理课外练习,确定评价标准,创设成功机会,使全班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实践  1. 学生分层走班。首先根
摘要:中职生在文化课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在校中职生的问卷调查,考量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评价、对职高文化课学习的认识、非智力因素、方法与策略、文化课教学的现状五方面实际,力图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文化课教学方法与模式。  关键词:中职生 文化课 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    为了有效地增加中职文化课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中职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在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笔者在本校开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主任务。英语新目标总的趋势是:淡化语法,大大扩大词汇量,创设场景,采用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加强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当代英语教学的趋势,也是学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在这方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抓好开头,激发兴趣  刚开始学习英语,由于好奇和新鲜,学生们学习兴趣很高。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 “Language in use”,包含三大板块的内容:首先安排的是Language in use”,提供了本模块的重点句子,并通过三项练习来巩固复习形容词的比较级
1924年,英国登山队第三次来到珠穆朗玛峰北坡,一名记者在营地追问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你为什么要登山?”马洛里留下传世名言——“因为山在那里!”(Because it is there)
飞鸽,有两个“唯一”,一是行业里唯一的一家国有控股企业,二是行业里唯一的一家“国礼”品牌企业.rn作为“国企飞鸽”,在这30年里,从“砍树留根、舢板逃生”中走来,从改制、
摘 要:数学例题的教学作为数学课堂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具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和示范功能。例题教学无效,直接影响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甚至会产生对数学厌倦和惧怕的情绪,因此例题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数学,例题,教学,有效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