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洋溢着时代气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它唱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学过程成了师生互动,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在这种新理念的支配下,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让课堂有声有色
1.1 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做“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1)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2)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有益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4)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1.2 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随着信息技术的大浪潮,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1.3 改变教学观念,对创新要有胆量。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就语文教学的分段来说,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就课堂而言,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2. 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关注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2.2 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2.3 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
3. 积极引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新课标》中指出“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过程应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为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其次要激活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同时对新课程的教学有新的认识。在备课时,为使课堂教学活动化,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即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将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进行细化。结合学生实际发挥学生个性优势,以达到素质整体提高这一目的。第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备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思路,并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语文活动和游戏,组织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方面多角度挖掘课本的深度和学生自身的特点,从而设计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
一句话,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收稿日期:2010-10-13
1.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让课堂有声有色
1.1 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做“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1)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2)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有益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4)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1.2 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随着信息技术的大浪潮,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1.3 改变教学观念,对创新要有胆量。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就语文教学的分段来说,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就课堂而言,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2. 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关注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2.2 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2.3 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
3. 积极引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新课标》中指出“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过程应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为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其次要激活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同时对新课程的教学有新的认识。在备课时,为使课堂教学活动化,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即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将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进行细化。结合学生实际发挥学生个性优势,以达到素质整体提高这一目的。第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备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思路,并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语文活动和游戏,组织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方面多角度挖掘课本的深度和学生自身的特点,从而设计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
一句话,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收稿日期:20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