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某些所谓的“新课堂”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那么如何实施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一、教师善于学习、勤于转变观念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精心钻研教科书,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在质量观、人才观方面,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原则,让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学会求知、做事、生活和共处,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作为我们必须关注的课题。在教材观方面,我们要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学过程中,要活用教材,也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一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不唯是”即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遵循”,也就是不能丢开教材,随心所欲。一句话,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创新。
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教学亦如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哪些方面很欠缺,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这些了然于胸,备课就有了针对性,否则就是盲人摸象,花了力气,收效甚微。而目前的语文现状是:由于学生层次的各不相同,教师无视这些因素,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或是课堂教学:教师精心设计了精美的课件,惟妙惟肖的展示了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从现场来看,学生似乎很感兴趣,沉迷其中。但是一分析很多是无效教学:其一,从学生角度讲,这节课他们几乎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只是欣赏和配合老师的问题而已。其二,学生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参与探索吗?他们得到了什么发展?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和“怎样学”是同等重要的问题。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教学得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懂得他们的的思想、感情,并能预测他们可能发生的疑问,使教学双方能协调一致,了解学情,才能以学定教。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热情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一、教师善于学习、勤于转变观念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精心钻研教科书,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在质量观、人才观方面,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原则,让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学会求知、做事、生活和共处,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作为我们必须关注的课题。在教材观方面,我们要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学过程中,要活用教材,也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一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不唯是”即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遵循”,也就是不能丢开教材,随心所欲。一句话,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创新。
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教学亦如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哪些方面很欠缺,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这些了然于胸,备课就有了针对性,否则就是盲人摸象,花了力气,收效甚微。而目前的语文现状是:由于学生层次的各不相同,教师无视这些因素,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或是课堂教学:教师精心设计了精美的课件,惟妙惟肖的展示了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从现场来看,学生似乎很感兴趣,沉迷其中。但是一分析很多是无效教学:其一,从学生角度讲,这节课他们几乎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只是欣赏和配合老师的问题而已。其二,学生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参与探索吗?他们得到了什么发展?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和“怎样学”是同等重要的问题。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教学得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懂得他们的的思想、感情,并能预测他们可能发生的疑问,使教学双方能协调一致,了解学情,才能以学定教。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热情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