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兰香,上海佘山问茶记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啜一小口,感觉滋味醇厚、有茶劲,但平和淳朴。佘山茶颇耐泡,连过数巡后,依旧汁绵不减,水香亦是可人。
  
  每每与本地朋友吃茶,总有人会叹息甚至忿忿不平:“偌大个上海,竟然不出茶!”其实不然,早在明代,上海松江的佘山就有栽茶、产茶的记载,而且佘山茶一度还与当时蜚声江南的虎丘、罗岕、松萝茶等齐名。不独如此,邻近西佘山约两公里处的辰山也曾出茶。在明代,松江人论茶的著作比比皆是,如陆树声的《茶寮记》、徐献忠的《水品》、陈继儒的《茶话》以及为夏树芳所作的《茶董补》,彼时茶事之盛可见一斑。此外,《江南通志》一书亦有佘山宜茶的零星记录。
  在一个周六的上午,我驱车前往西佘山问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辗转,终于进入了外青松公路。当车子驶近佘山时,我才发现这里的景色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佘山并非一座山,而是由东、西两山组成。我在西佘山北大门下了车,去售票处打听了茶园所在,便沿着环山公路左行。一路上,不时看到一些开着淡紫色花朵的牵牛花,悄悄地探出头来,仿佛在对我说:佘山有茶喔。走到西南大门时,只见路两旁各置有巨石一块,左边的花岗岩上镌刻着国家森林公园西佘山园行书题字,右边的巨石上则镌刻了关于佘山茶的记载,石前还栽种了几棵茶树,感觉格调清雅。就在抵达西大门时,我惊喜地发现了茶园,可到入口处一看,发现已过了开放时间,为了一睹佘山茶的真容,我便在附近找了旅社住下。
  次日清晨,我赶紧用了早餐,喝了一泡早茶,收拾好行装,二度前往西佘山。到了茶园西大门,我买好门票,和热心的售票大姐攀谈,初步了解到佘山茶的一些情况:此地茶园面积约30亩,茶叶并不外卖,只供特定的客户和单位,但游客可以在里面品茶。这里茶叶价格颇高,明前佘山茶需2000元/500克,还供不应求。得知我酷爱茶,大姐就特意取了一泡佘山茶出来,并关照泡茶时宜先水后茶(上投法),还说佘山的水泡茶有特效,隔夜而不馊。我欣喜若狂,立即掏出随身携带的白瓷瓯,将茶叶轻置于瓯盖,仔细观察。但见佘山干茶色如绿玉,闻之茶气馥郁,形如箬竹叶,类西湖龙井而略粗犷,确实是手工炒制茶。
  佘山茶以本山水开汤后,轻轻一揭盖,第一缕茗香顿时飘了起来,果如前人所言,有清郁兰香,但笋香则未感觉到。轻啜一小口,感觉滋味醇厚、有茶劲,但平和淳朴。佘山茶颇耐泡,连过数巡后,依旧汁绵不减,水香亦是可人。心满意足时,我不忍舍弃茶底,沥干余汤,以白色纸巾覆之,藏于茶袋中。临走,我给大姐留了安吉白片和安吉白龙井各一泡,告诉她这是我家乡出的名茶。大姐和另外一位阿姨看了白龙井,齐声赞叹:“以前觉得我们佘山出的茶已经够好了,没想到安吉白龙井做得这么漂亮!”我随即又询问佘山本地有无佘姓人家,结果大姐告诉我,并未听说佘山镇上有佘姓。但她另外提供了一条宝贵信息:本地人念佘山为余山,这和杭州陈珲女史对古代茶俗的研究不谋而合,据说余、佘、畲三姓和茶在很久以前就有很深的渊源,有趣。
  言谈最后,我问佘山及周边山区有无野茶?大姐回答说有,土语呼之为老刺刺。尽管对此存疑,我还是很高兴地咨询完相关情况,迎着斜射而来的朝阳,拾级而上,进入了佘山茶园。
  佘山茶园分布在西佘山西南坡地,部分茶树则栽植在类似于梯田的垄上,有东西向及南北两排香樟林,穿插于其间。树高均有数丈,观胸径约莫有三五十年的树龄,树冠亦很大,遮挡了部分阳光,这对茶树的受光无疑有良好的影响。树林中,还置有几台石桌和若干石凳,以方便茶客品茗。
  茶园北面是漫山的毛竹林,南面有一处面积颇大的水塘,但池水浑浊。茶园里实行自动喷灌,所以随处可见喷水龙头,数量达250来个。放眼茶园,有不少茶工在进行除草工作,有少量茶树还经过了修剪,树冠光秃秃的。我在茶园及附近搜寻良久,但未见野茶。另据了解,这里的茶树系20世纪50年代起,从杭州陆续引种过来的。树种以龙井43为主,年产仅500公斤;明前茶更是产量稀少,仅20公斤,这也许就是佘山茶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吧。茶园的中心地带有一排平房,我走近一看,原来工场和办公室都在这儿:最东面是茶叶加工制作的地方,有两位阿婆在里面捧着饭盒用餐,房间里还有好几口炒茶用的铁锅。我走近时,突然发现其中一口锅里,有几捧翻炒过的枸骨叶,于是恍然大悟,询问阿婆这些叶子是否为老刺刺?她们说是的。
  原来,售票处大姐所谓的野茶就是这俗称八角刺的东西呀,这可是非茶之茶,尽管它有一定的药用功效。看来,想要在佘山找到野茶的希望渺茫矣!不过无妨,我在茶园拍摄了大量的图片,以作将来撰文著书之用,之后收拾喜悦的心情,继续西佘山的游览……
其他文献
紫砂壶与其他艺术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则“艺”也将不复存在。    紫砂茶壶是可实用可陈设的工艺品,不能不考虑它的实用性。优良的实用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壶把的便于执握、壶盖的周正合缝、壶嘴的出水流畅与容积、重量的恰当。    一、口盖严实  从壶盖上,常能端倪出紫砂壶做工的精湛与否。对于大多数的圆形壶盖来说,通转不滞,盖
期刊
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武夷山市东南部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    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武夷山市东南部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
期刊
人们都说,马连道市场大。马连道大,是指茶商多。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很小。马连道产品是重复的,同质产品多,标准化、规模化产品少。就某个具体的产品来说,规模其实很小。    马连道茶叶市场不仅是自然形成的,而且还是一个市场群,是一个体系、一个完整的系统。这里有国有企业投资建的,有茶商承建的,有茶商合伙、地方政府支持建立的,有自然形成的。马连道茶叶市场是全国茶叶市场的“浓缩景观”,马连道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
期刊
龙泉青瓷,这朵世界陶瓷艺林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葩,正越来越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展开新的天地。    在英文中“CHINA”(瓷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代名词,可想而知中国的陶瓷文化在世人眼中占据了何等独特而至尊的地位。而中国所有瓷器都是在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青瓷有“瓷器之母”的美称。  龙泉青瓷,又名龙泉瓷,因其出产于浙江龙泉而得名,是中国瓷品中的一块瑰宝,史称中国五大名窑的官窑、哥
期刊
1、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喝遍武夷岩茶的所有品种,还没有一个人喝遍所有山场出产的武夷岩茶,还没有一个人喝遍所有做茶师傅做的茶。   2、不要以为所有的武夷山人都很精通岩茶,恰恰相反,大多数武夷山人对岩茶的认知水平还不如一般的岩茶友。  3、马里亚纳海沟里的水有多深,岩茶的水就有多深。  4、岩茶很容易上瘾,甚至比毒品还容易上瘾。  5、对初学者而言,岩茶喝得越多就越糊涂。  6、当你越深入了解岩茶
期刊
如何让大红袍的味觉体验标准化,使之为更广阔的市场所认知,是武夷岩茶实现规模化道路上不容回避的问题。    如同讲究原产地的葡萄酒一般,大红袍也以丰富的味觉体验著称。巨大的品种丰富度,既成就了武夷岩茶千变万化的味觉体验,也成为武夷岩茶冲出闽北的最大障碍。仅在武夷山工商局注册的大红袍生产企业,其数量就有1400家之多。家家户户都有大红袍,固然能吸引那些标新立异的“发烧友级”茶客,却也是大红袍走向市场化
期刊
所谓的“马连道”,在过去一直被写为“马莲道”,名字的来由是因为曾经的马莲道地区,有着十分繁茂的“马莲”生长。马莲,其实就是马兰花,在新中国建国之前,马莲道长期都是一条乡间土道,道旁长着许多开蓝花的马莲,还有不少长满芦苇的低洼地,一度被附近的村民称为“王八坑”。    据联合国工业规划署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全世界健康产业将创造1兆亿美元的商机;21世纪,健康茶产业就像汽车、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将改
期刊
翠绿的芽尖在杯底静静地躺着,那一缕醉人的茶香总在午夜梦回时悠悠潜入心间,勾起浓烈的乡愁。    身为信阳人,又嗜茶,自然颇为故乡的信阳毛尖而骄傲。喜爱“信阳毛尖”的人都知道,早在1915年,“信阳毛尖”就作为中国茶中的佼佼者,在当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光彩。它以其优异的品质和独特的“色、香、味、形”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最高金奖。所以我离家多年,最恋恋不忘的是掌中那一小杯浅黄明澈的清茗。翠绿的
期刊
“鬼洞”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它是神灵的所在,只有像“鬼洞”这样鬼斧神工的自然生长环境,才配得上这仙气、灵气和霸气十足的盖世名茶。    前几天看到了一篇文章,记述的是一个外乡人与鬼洞岩茶意外重逢的过程,他把与武夷岩茶的相识看成是一种“知遇”,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武夷岩茶的高度赞赏和迷恋。我国是个茶文化特别悠久的国家,知名好茶数不胜数,绿茶类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洞庭“碧螺春”
期刊
茶叶中茶多酚的抗凝血作用,能保持血管畅通,防治动脉硬化,因此,对治疗高血压有一定效果。    对高血压这种疾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此病的历史很悠久,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得了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很多,主要是中老年群体,世界各国的患病率高达10%~20%。  高血压患者的烦恼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冰冷的话语:高血压是终身病,需要终身服药。于是,许多人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开始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