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味“老半斋”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zhu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每一块“金字招牌”都凝聚着悠久的历史、悠长的文化和悠远的习俗。它们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沧桑变化。本刊从2004年第一期开始推出“金字招牌”专栏,挖掘每一块“金字招牌”打造的过程、成就的辉煌,让它们再次闪闪发光,历久弥新。
  
  名流云集“老半斋”
  
  淮扬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古人称“穿在杭州,吃在扬州”可见盛名。所谓淮扬菜,概括了镇江、扬州、淮安3地的风味,兼及长江南北物产,所出菜色品种丰富、独具风味。淮扬菜是以炖、焖、焐、蒸、烧、烤、炒、熘、熏等烹调方法制成,它讲究选料,要求粗料细做、细料精做,特别注重刀功和造型。烹制中间注重吊汤,以求菜色的原汁原味,咸淡适宜、清鲜不腻。
  今日上海存在的淮扬菜馆字号最老的要数老半斋酒楼,创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7年),已有近百年历史。老半斋酒楼的前身是"半斋总会",是当时在沪开设银行的几位扬州人联合组织的同人俱乐部,内部先有扬州面点供应,后来又增加了酒菜,但仅为银行职员服务。
  民国初年,该处房屋翻建后,就开设了老半斋酒楼。该店刚开业时名为“半斋菜馆”,经营镇江和扬州风味菜点,很受顾客欢迎。但不到几年就遇到了对手,一位曾在该店当过账房的先生,因见该店生意兴隆,便在对面另开了一家“新半斋菜馆”,也经营扬州点心、镇江菜,同半斋菜馆唱对台戏,营业也不错。半斋菜馆为保持优势,从镇江和扬州聘请了一批名厨,并增加了名菜名点,不仅价格低于对方,而且菜点质量均胜于新半斋菜馆,同时将“半斋菜馆”改为“老半斋酒楼”。1929年出版的《老上海》专集中记载:“在沪镇扬菜馆中,自当推老半斋首屈一指,肴肉、干丝的风味,真够得上一个‘隽’字”。
  许多民国小说里都提到老半斋。 如《人间地狱》第二十二回说:“你不是喜欢叫‘半斋’的扬州菜吗?我们就叫几样扬州菜吧!”《情海春潮》第三十一回说:“一清早正在‘半斋’请客,请的是一碗咸菜蹄子面,一盆拌干丝,四两白玫瑰。”当时的老半斋,位于今汉口路596号。后来邓云乡先生在《水流云在琐语》一书里说,它虽然比南京路的“新雅”、“大三元”偏一些,但因为靠近歌台舞榭、秦楼楚馆,“民国初年的确做过许多年好生意,是著名的扬州馆子”。在《郑孝胥日记》中,也几次提到它。
  当时居住上海的许多名流,如胡适、鲁迅、梁实秋等,都是其座上客。当年《上海史》的主持者,著名历史学家唐振常先生就对刀鱼面十分钟情,清明前后必至“老半斋”。1932年,国际进步人士牛兰夫妇被国民党拘捕,引起上海文化界极大愤慨。潘汉年挺身而出,为营救牛兰夫妇四处奔走。他利用合法形式,在汉口路老半斋菜馆“请客”,邀集了不少社会名士,如柳亚子、田汉、郑振铎等,商讨联合发表致南京国民党政府函电,表示抗议,从而迫使国民政府释放了牛兰夫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扬州艺人携其技艺到上海谋生,扬州清曲红遍了上海滩,盛况超过了扬州。当时著名清曲艺人王万青在“老半斋”做账房先生,忙于唱堂会、办曲会,一般人家还请不动呢。
  1999年,因市政工程建设,动迁至今址福州路600号。今年非典时期歇业装修,9月,老半斋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老顾客。
  改造过的店堂,外面是小吃区,仿古的红木桌椅,青砖墙,红立柱,兼具照明与装饰作用的小宫灯,干净典雅,颇具江南酒肆的悠然舒适。里头的点菜区宽敞明亮,以一道潺潺涓涓的水帘池巧妙地与外间隔开,装饰更凸显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
  
  一碗面卖了五十年
  
  老半斋的烫面点以雪菜煨面最为著名,号称“一碗面卖了五十年”。这碗从开业卖到现在长盛不衰的面里头大有文章。
  上海人对面的要求,是清爽,可煨面却是汤稠面软,上海人对煨面,接受的除片儿川,还有就是这淮扬帮老半斋的雪菜煨面。淮扬式的面,比苏式面碱水少,有利于汤的鲜美,但碱少则面特别容易煮软,所以火候的掌握非常重要。另外,老半斋的面汤,以老母鸡、猪蹄、鳝骨文火熬制而生,汤色奶白,加上少许雪菜梗,喝过的人都知道,浓鲜稠厚。连里头的雪菜都不简单,去头尾、切末、油炒,收干水分放入,增咸、吊鲜、去腥,一举数得。所谓雪菜煨面,也就是针对这个而言,并非是一种面浇头。面煨在汤里,自然特别入味。更为难得的是,老半斋至今坚持着早市6—7点钟供应正宗“阳春面”(即不加浇头的面)的传统,为此上到经理下到服务员每天早来一个钟头,阳春面每两只卖一元钱,利润几乎为零,这么做,为的是给附近每天早上来吃面的老人一个实惠。他们早上常常是未开市就先开门,请买面的老人坐进来等。这些微的实惠与周到,恰与很多餐饮店限定最低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多老饕对老半斋的刀鱼汁面情有独钟,每到四月刀鱼上市的时节,都要特地 赶来,享受这一季不可错过的美味。刀鱼肉鲜美但刺极多,食用时稍不小心便会鲠喉。聪明的厨师便将时令新鲜的小刀鱼蒸熟去骨,包以纱布放入锅里煲上个把钟头,一锅原汁原味的刀鱼汁就产生了。再以刀鱼汁煨面,虽不见刀鱼,但鱼的精华确已经煨入面里了。一大碗刀鱼汁面端上来,且看它,就是一碗平平无奇的白汤面,不过汤汁乳白,其余一概也无。一口下去,汤汁非常厚稠,有胶质感觉,口感很丰满,用上海话来说是“宁刁刁额”,像吃蹄膀皮那种粘,估计一冷就会结冻。快速的捞完了碗里的面条,这时碗里还有2/3碗的汤。精华所在,郑重地端起大碗,吹一吹热气,放到口边,醇美的刀鱼汁汤一气饮下,心满意足地放下碗,叹一口气,这一季的美食心事,便又了结了一桩。
  
  传统的精髓
  
  老半斋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其经典独特的淮扬菜成为上海饮食界的一块金字招牌,淮扬菜的精髓在历任厨师手中得以保存。同时,老半斋也非常注重在不断地摸索中对菜品进行改良,以期更适合沪上食客的口味。例如它的煮干丝保持了对原料、刀功的严格要求,而原来传统的浓汁汤,后来改为全鸡清汤,油水变淡,格外清香有味,正是以淡雅而受到上海人的欢迎。
  懂行的人都知道,老半斋的经典午餐搭配是“猪油菜饭+肴肉+猪骨黄豆汤”。
  午市去老半斋,发现里面人头济济,附近读书的中学生,上班的外企员工,逛书城的年轻人,都是吃猪油菜饭的。煨面早中晚市都有,猪油菜饭是午市才有的,1元一两,美味便宜得惊人。老半斋的猪油菜饭每天要卖掉四大桶。
  菜饭简单,使用的原材料却毫不含糊,米是无锡常熟新米,每年新米下来,必定把所有的旧米统统换掉。猪油一定是用正宗猪板油,猪膘肉则不够香,烧菜饭用的青菜必须是矮脚青,菜梗肥糯,容易入味。加上闷得恰到火候,米成形,菜碧绿清香,咸鲜适口,亮晶晶,油漉漉,香气热腾腾地扑鼻。猪油菜饭吃起来很滑口,平常两碗饭量的可以再添一碗。
  老半斋的猪骨黄豆汤全部使用的是制作肴肉剔下来的蹄膀骨,配以东北大豆,大火滚上三个半小时,自然汤色白稠,香味浓郁,豆子酥烂。
  再说肴肉,“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这是近代诗人对镇江肴肉的赞美诗句。
  老半斋制作的肴肉,全部选用蹄膀前腿肉,因后腿膘多,纤维粗口感差,且容易有异味。把蹄膀拆骨修齐洗净,用细木签在蹄膀的肉面上均匀地打上一些小孔。用微量的硝和少量的盐拌和,擦在肉上,再抓住肉来回揉透,使硝、 盐通过小孔渗透到肉的内部,揉好后放着腌。冬天约须腌三天,春秋天约须腌两天,夏天约须腌一天,腌过后,再把肉放冷水内泡两小时,取出用刀把肉上的硝末、杂质轻轻刮净,至皮肉呈现白色。刮净后,将肉放入锅内,倒上做肴肉老卤起火煮,煮前须用木板加石块将肉压紧,同时把锅盖扣紧,使肉煮成后不发松,煮的时间须根据肉的老嫩决定,一般冬天要煮到九成熟,约需四小时;春秋要煮到八成熟,约需三小时,夏天要煮到七成熟,约需两小时半。煮好后,把肉取出,将沾在肉上的油用卤冲净,称在瓷盆内放好,再把锅内的卤撇清,倒在肴肉上,用木板加石块把肉压紧,等到冷透后解片。 质量上好的肴肉皮白,肉呈微红色,肉汁呈透明晶体状,表面湿润,有弹性,又叫水晶肉蹄,皮白肉红,卤冻透明,肥而不腻,香酥鲜嫩。镇江人吃肴肉有个习惯,清早上馆子,泡壶茶,放碟姜丝,将肴肉蘸着香醋姜丝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肴肉齐名的风鸡,全部选用当年小母鸡,鸡丝鲜嫩酥松,入口清香。
  当年,美国布什总统访华,最后一餐便是江主席「家宴」,共有三菜一点。这三道菜有两道是扬州菜,其中之一便是「狮子头」。清炖狮子头,便是老半斋的招牌菜,此菜纯用清炖,原汁原味,蟹鲜肉嫩,爽口软糯。蟹粉狮子头,当然是要蟹与肉。蟹粉讲究用雌蟹的,因雌的有黄无膏,其蟹黄红而硬较易剥拆,色面也更漂亮。老半斋的用料除了上好的夹心肉,更要加入新鲜的荸荠,这样做出来的狮子头吃口更嫩,水分丰富,采用配青菜根以文火煨闷的烹制方法,狮子头更清淡,炖入汤汁的青菜味道鲜香。与北方的铁狮子头比起来,老半斋的狮子头更为松软,个头也是小巧可爱。为保证质量,老半斋每天限量制作200个狮子头,来吃饭吃面的熟客都习惯来个狮子头佐餐,往往中午12点半以后就买不到了。
  扬州、镇江位于长江口,江鲜自然是淮扬菜一大特色。与前面提到的刀鱼面一样,白汁 鱼是老半斋酒楼的春季名菜。 鱼俗名江团,是一种珍贵的鱼类,它头呈现梭子形,尾长、嘴小、肚大,无鳞、少刺,肉质细嫩。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杨慎曾称赞它说:“河豚有毒能药人,鲥鱼味美但刺多, 鱼兼有河豚、鲥鱼之美,而无两鱼之缺陷。”可见,在明代以前就把鮰鱼列为鱼中上品。烹制 鱼特别讲究选料新鲜,肉质肥美,当场活杀,如此成菜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所谓白汁,是指烹制过程中不加酱油,仅以少量的香醋和葱姜去腥,一次性加水适量,中途不能再加,避免影响卤汁浓度和鱼肉鲜美,如此方能达到原色原味、汤汁透明、鱼块闪亮的效果。成品色泽乳白,肉质细嫩,卤汁稠粘,滋味鲜美。
  
  百年的市井温馨
  
  老半斋的每天六点开市的早茶,是附近许多中老年人每天早上风雨无阻的聚会。
  扬州俗语:早上“皮包水”,即喝茶吃点心。淮扬汤包、蟹黄汤包、三丁包、细沙包、干菜包、蟹粉小笼、水晶中包、糯米烧卖被称为“扬州八样”,老半斋的千层油糕人见人爱,油酥面点则以萝卜丝酥饼最为著名。两者都是部优食品,老得经典。淮扬细点口味独特,每点一味,素则不淡,荤则不腻,咸中微甜,口味适中,除各类面点外,小吃百种百味。很多老人甚至每次买厚厚的一沓纸票,轮流请客,叫上几样点心,品茗谈天,家长里短,悠然自得,这样市井而温馨的场面,在现代的快餐店里已经不能见到。
  在书城看书看到饥肠辘辘,信步走到老半斋,完全不用为光吃面是不是不好意思而犹豫,推门进去就发现里面人头济济都是吃猪油菜饭、煨面的,冲到柜台前来二两双菇面加一个狮子头,见缝插针找个位子坐好,把票子交给任一手持抹布来回穿梭的服务员,等面时顺便观察一下周围专心享用着菜饭和骨头黄豆汤的人,发现咸菜笋丝油汪汪的都想把自己的筷子伸过去了……也许你不知道,你身边坐着的正是一位专门来享受这地道淮扬美食的老饕呐。
其他文献
杀 羊  某领导下乡视察工作,村长决定杀羊款待。席间领导关心地问:“集体少了一只羊,你们怎么走账?”村长答:“这好办,就说让狼吃了。”    失 败  甲:“我的两次婚姻都失败了。”乙:“怎么啦?”甲:“第一个老婆走了。”乙:“第二个呢?”甲:“她不肯走。”    电大毕业  公公对媳妇说:“电炉坏了,你把它修一修。”媳妇:“我也不太懂电器,怕修不好。”公公惊奇道:“你不是读过电大吗?”   
期刊
飞机上供应烧饼    在飞往蒙古国737—300客机上,不到30%的上座率使每一位旅客至少享受两个座位空间的头等舱待遇。全部为内蒙古籍的空姐儿的微笑服务一点不含糊,讲授完注意事项后,马上忙碌着为旅客供应茶点。因为班机起飞时间是早上8:20,大部分旅客已经饿得前心贴后心了。当空中小姐把茶点递到我手里的时候,我乐了。茶点中包括一个又大又圆、热气腾腾的烧饼,还有大片的牛肉、火腿和新鲜的三文鱼。把这几样组
期刊
偷袭雀巢    我今年17岁,是松原市前郭县大山乡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  2003年放暑假的第三天,住在县城里的老姨来电话说:一周后,她家的小弟弟要来我家过暑假。为了欢迎小弟弟的到来,我想给他准备一份见面礼。但是小弟弟的家住在城里,他家的生活要比我家强几个档次,要是送给他一份普通的见面礼,他肯定不会太喜欢。经过一番绞尽脑汁的思考,我终于有了主意:送给他一只鸟。因为小弟弟的最大爱好就是养鸟。上一次小
期刊
生活在海外的华裔新一代,发觉自己原来是夹在白人和华人移民两个族群中间的边缘人,不被两面所接受的所谓土生仔或(外黄里白)的香蕉人。他们都有一种程度不同的“不中不西”的尴尬。  在加拿大出生长大的华裔胡功勤,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了一本名叫《Banana Boys》(香蕉仔)的书,此书一出就引起不小的轰动。    身在异乡为异客    胡功勤的父母是第一代华人移民。第一代华人终生眷恋自己文化上的根。在
期刊
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曾经时髦,当年有社会学工作者专门就此现象做过探究,在概括的语言里总有这么一句:“大多数‘丁克’家庭主要是白领家庭,新一代的年轻白领夫妇更崇尚享受生活……”云云。其实此话差得大了,“丁克”实在不是因为时髦,而是因为无奈。    做白领还是做妈?    一日与一高级白领女友聊天,见她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问她有何心事,告知因生孩子事,被父母公婆逼得紧。该女友时任某集团市场部经理,结
期刊
2003年11月10日晚8点,一名叫齐娟的年轻女子骑着自行车下班回家。在上海市杨浦区政通路的可的超市附近,突然有两名男子朝齐娟的自行车冲过来,像是要拦车的样子。齐娟来不及刹车,被两名男子中的其中一人紧紧按住,受到惊吓的齐娟挣扎了一下,另一个男子快速地用一把刀片在齐娟的脸上划了一下,然后两人消失在夜色里。  齐娟的脸上血流如注,路人忙拨打110报警。齐娟经长海医院外科急诊治疗,医生发现小齐姑娘的脸部
期刊
连日来,发生在河北广平县的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却让负责此案侦破、起诉、审判的公安、检察官和法官们异常“神秘”,甚至打算审判时也违背常规“秘密开庭”,他们口径一致,对一直关注此案的案发地村庄的老乡们“打探消息”,一概“守口如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谜底是:为了拯救一个失身后心灵受伤曾两度自杀的少女生命。    魔爪下的逃生    2003年8月13日夜9时40分,在河北广平县县城一家服装厂上班的苏秀
期刊
男人们尽管遮遮掩掩、躲躲闪闪,但他们“臭美”起来的手笔绝对要比女同胞大得多,因为“面子”实在事关重大,可能关系到一场姻缘、一份前途、一次合作、一笔财富……    “小豆”变帅哥    一切缘于一次老同学聚会。虽然多年不见,大部分同学见了面还是一眼就能互相认出来。  只有一个男生,虽然面目熟悉,却无论如何想不起他的名字来。正尴尬间,他说:“我是‘小豆’啊!”天哪,他就是当年的“小豆”,曾经坐在我后排
期刊
跳槽不是新鲜事,几乎每时每刻在这个都市的舞台上上演。大部分人把跳槽作为一种人生的转机,它可能带来更丰厚的收入、更高的职位、更多的机会、更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但是就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频繁跳槽,不为名不为利,和机会及价值都无关。因此他们在跳槽族里被称为“另类”。    小资“作”女的跳槽传奇  赵丽 女 28岁 庆辉义务学校英语老师    “作天作地”挑老板    赵丽自称是一个小资,朋友都
期刊
一位重庆小伙子,因为给同事发了一条黄色短信息,而引来杀身之祸。在他看来,给同事发一点带“荤”的短信息不过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条致命的短信息让他命赴黄泉。日前,涉嫌故意杀人罪的嫌疑人已被警方刑拘。这起国内首例“黄色短信命案”留给了人们太多的思索,因而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黄色短信招猜疑     今年29岁,在重庆市涪陵区某集团工作的郑勇喜欢用手机给朋友、家人发短信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