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每一块“金字招牌”都凝聚着悠久的历史、悠长的文化和悠远的习俗。它们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沧桑变化。本刊从2004年第一期开始推出“金字招牌”专栏,挖掘每一块“金字招牌”打造的过程、成就的辉煌,让它们再次闪闪发光,历久弥新。
名流云集“老半斋”
淮扬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古人称“穿在杭州,吃在扬州”可见盛名。所谓淮扬菜,概括了镇江、扬州、淮安3地的风味,兼及长江南北物产,所出菜色品种丰富、独具风味。淮扬菜是以炖、焖、焐、蒸、烧、烤、炒、熘、熏等烹调方法制成,它讲究选料,要求粗料细做、细料精做,特别注重刀功和造型。烹制中间注重吊汤,以求菜色的原汁原味,咸淡适宜、清鲜不腻。
今日上海存在的淮扬菜馆字号最老的要数老半斋酒楼,创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7年),已有近百年历史。老半斋酒楼的前身是"半斋总会",是当时在沪开设银行的几位扬州人联合组织的同人俱乐部,内部先有扬州面点供应,后来又增加了酒菜,但仅为银行职员服务。
民国初年,该处房屋翻建后,就开设了老半斋酒楼。该店刚开业时名为“半斋菜馆”,经营镇江和扬州风味菜点,很受顾客欢迎。但不到几年就遇到了对手,一位曾在该店当过账房的先生,因见该店生意兴隆,便在对面另开了一家“新半斋菜馆”,也经营扬州点心、镇江菜,同半斋菜馆唱对台戏,营业也不错。半斋菜馆为保持优势,从镇江和扬州聘请了一批名厨,并增加了名菜名点,不仅价格低于对方,而且菜点质量均胜于新半斋菜馆,同时将“半斋菜馆”改为“老半斋酒楼”。1929年出版的《老上海》专集中记载:“在沪镇扬菜馆中,自当推老半斋首屈一指,肴肉、干丝的风味,真够得上一个‘隽’字”。
许多民国小说里都提到老半斋。 如《人间地狱》第二十二回说:“你不是喜欢叫‘半斋’的扬州菜吗?我们就叫几样扬州菜吧!”《情海春潮》第三十一回说:“一清早正在‘半斋’请客,请的是一碗咸菜蹄子面,一盆拌干丝,四两白玫瑰。”当时的老半斋,位于今汉口路596号。后来邓云乡先生在《水流云在琐语》一书里说,它虽然比南京路的“新雅”、“大三元”偏一些,但因为靠近歌台舞榭、秦楼楚馆,“民国初年的确做过许多年好生意,是著名的扬州馆子”。在《郑孝胥日记》中,也几次提到它。
当时居住上海的许多名流,如胡适、鲁迅、梁实秋等,都是其座上客。当年《上海史》的主持者,著名历史学家唐振常先生就对刀鱼面十分钟情,清明前后必至“老半斋”。1932年,国际进步人士牛兰夫妇被国民党拘捕,引起上海文化界极大愤慨。潘汉年挺身而出,为营救牛兰夫妇四处奔走。他利用合法形式,在汉口路老半斋菜馆“请客”,邀集了不少社会名士,如柳亚子、田汉、郑振铎等,商讨联合发表致南京国民党政府函电,表示抗议,从而迫使国民政府释放了牛兰夫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扬州艺人携其技艺到上海谋生,扬州清曲红遍了上海滩,盛况超过了扬州。当时著名清曲艺人王万青在“老半斋”做账房先生,忙于唱堂会、办曲会,一般人家还请不动呢。
1999年,因市政工程建设,动迁至今址福州路600号。今年非典时期歇业装修,9月,老半斋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老顾客。
改造过的店堂,外面是小吃区,仿古的红木桌椅,青砖墙,红立柱,兼具照明与装饰作用的小宫灯,干净典雅,颇具江南酒肆的悠然舒适。里头的点菜区宽敞明亮,以一道潺潺涓涓的水帘池巧妙地与外间隔开,装饰更凸显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
一碗面卖了五十年
老半斋的烫面点以雪菜煨面最为著名,号称“一碗面卖了五十年”。这碗从开业卖到现在长盛不衰的面里头大有文章。
上海人对面的要求,是清爽,可煨面却是汤稠面软,上海人对煨面,接受的除片儿川,还有就是这淮扬帮老半斋的雪菜煨面。淮扬式的面,比苏式面碱水少,有利于汤的鲜美,但碱少则面特别容易煮软,所以火候的掌握非常重要。另外,老半斋的面汤,以老母鸡、猪蹄、鳝骨文火熬制而生,汤色奶白,加上少许雪菜梗,喝过的人都知道,浓鲜稠厚。连里头的雪菜都不简单,去头尾、切末、油炒,收干水分放入,增咸、吊鲜、去腥,一举数得。所谓雪菜煨面,也就是针对这个而言,并非是一种面浇头。面煨在汤里,自然特别入味。更为难得的是,老半斋至今坚持着早市6—7点钟供应正宗“阳春面”(即不加浇头的面)的传统,为此上到经理下到服务员每天早来一个钟头,阳春面每两只卖一元钱,利润几乎为零,这么做,为的是给附近每天早上来吃面的老人一个实惠。他们早上常常是未开市就先开门,请买面的老人坐进来等。这些微的实惠与周到,恰与很多餐饮店限定最低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多老饕对老半斋的刀鱼汁面情有独钟,每到四月刀鱼上市的时节,都要特地 赶来,享受这一季不可错过的美味。刀鱼肉鲜美但刺极多,食用时稍不小心便会鲠喉。聪明的厨师便将时令新鲜的小刀鱼蒸熟去骨,包以纱布放入锅里煲上个把钟头,一锅原汁原味的刀鱼汁就产生了。再以刀鱼汁煨面,虽不见刀鱼,但鱼的精华确已经煨入面里了。一大碗刀鱼汁面端上来,且看它,就是一碗平平无奇的白汤面,不过汤汁乳白,其余一概也无。一口下去,汤汁非常厚稠,有胶质感觉,口感很丰满,用上海话来说是“宁刁刁额”,像吃蹄膀皮那种粘,估计一冷就会结冻。快速的捞完了碗里的面条,这时碗里还有2/3碗的汤。精华所在,郑重地端起大碗,吹一吹热气,放到口边,醇美的刀鱼汁汤一气饮下,心满意足地放下碗,叹一口气,这一季的美食心事,便又了结了一桩。
传统的精髓
老半斋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其经典独特的淮扬菜成为上海饮食界的一块金字招牌,淮扬菜的精髓在历任厨师手中得以保存。同时,老半斋也非常注重在不断地摸索中对菜品进行改良,以期更适合沪上食客的口味。例如它的煮干丝保持了对原料、刀功的严格要求,而原来传统的浓汁汤,后来改为全鸡清汤,油水变淡,格外清香有味,正是以淡雅而受到上海人的欢迎。
懂行的人都知道,老半斋的经典午餐搭配是“猪油菜饭+肴肉+猪骨黄豆汤”。
午市去老半斋,发现里面人头济济,附近读书的中学生,上班的外企员工,逛书城的年轻人,都是吃猪油菜饭的。煨面早中晚市都有,猪油菜饭是午市才有的,1元一两,美味便宜得惊人。老半斋的猪油菜饭每天要卖掉四大桶。
菜饭简单,使用的原材料却毫不含糊,米是无锡常熟新米,每年新米下来,必定把所有的旧米统统换掉。猪油一定是用正宗猪板油,猪膘肉则不够香,烧菜饭用的青菜必须是矮脚青,菜梗肥糯,容易入味。加上闷得恰到火候,米成形,菜碧绿清香,咸鲜适口,亮晶晶,油漉漉,香气热腾腾地扑鼻。猪油菜饭吃起来很滑口,平常两碗饭量的可以再添一碗。
老半斋的猪骨黄豆汤全部使用的是制作肴肉剔下来的蹄膀骨,配以东北大豆,大火滚上三个半小时,自然汤色白稠,香味浓郁,豆子酥烂。
再说肴肉,“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这是近代诗人对镇江肴肉的赞美诗句。
老半斋制作的肴肉,全部选用蹄膀前腿肉,因后腿膘多,纤维粗口感差,且容易有异味。把蹄膀拆骨修齐洗净,用细木签在蹄膀的肉面上均匀地打上一些小孔。用微量的硝和少量的盐拌和,擦在肉上,再抓住肉来回揉透,使硝、 盐通过小孔渗透到肉的内部,揉好后放着腌。冬天约须腌三天,春秋天约须腌两天,夏天约须腌一天,腌过后,再把肉放冷水内泡两小时,取出用刀把肉上的硝末、杂质轻轻刮净,至皮肉呈现白色。刮净后,将肉放入锅内,倒上做肴肉老卤起火煮,煮前须用木板加石块将肉压紧,同时把锅盖扣紧,使肉煮成后不发松,煮的时间须根据肉的老嫩决定,一般冬天要煮到九成熟,约需四小时;春秋要煮到八成熟,约需三小时,夏天要煮到七成熟,约需两小时半。煮好后,把肉取出,将沾在肉上的油用卤冲净,称在瓷盆内放好,再把锅内的卤撇清,倒在肴肉上,用木板加石块把肉压紧,等到冷透后解片。 质量上好的肴肉皮白,肉呈微红色,肉汁呈透明晶体状,表面湿润,有弹性,又叫水晶肉蹄,皮白肉红,卤冻透明,肥而不腻,香酥鲜嫩。镇江人吃肴肉有个习惯,清早上馆子,泡壶茶,放碟姜丝,将肴肉蘸着香醋姜丝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肴肉齐名的风鸡,全部选用当年小母鸡,鸡丝鲜嫩酥松,入口清香。
当年,美国布什总统访华,最后一餐便是江主席「家宴」,共有三菜一点。这三道菜有两道是扬州菜,其中之一便是「狮子头」。清炖狮子头,便是老半斋的招牌菜,此菜纯用清炖,原汁原味,蟹鲜肉嫩,爽口软糯。蟹粉狮子头,当然是要蟹与肉。蟹粉讲究用雌蟹的,因雌的有黄无膏,其蟹黄红而硬较易剥拆,色面也更漂亮。老半斋的用料除了上好的夹心肉,更要加入新鲜的荸荠,这样做出来的狮子头吃口更嫩,水分丰富,采用配青菜根以文火煨闷的烹制方法,狮子头更清淡,炖入汤汁的青菜味道鲜香。与北方的铁狮子头比起来,老半斋的狮子头更为松软,个头也是小巧可爱。为保证质量,老半斋每天限量制作200个狮子头,来吃饭吃面的熟客都习惯来个狮子头佐餐,往往中午12点半以后就买不到了。
扬州、镇江位于长江口,江鲜自然是淮扬菜一大特色。与前面提到的刀鱼面一样,白汁 鱼是老半斋酒楼的春季名菜。 鱼俗名江团,是一种珍贵的鱼类,它头呈现梭子形,尾长、嘴小、肚大,无鳞、少刺,肉质细嫩。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杨慎曾称赞它说:“河豚有毒能药人,鲥鱼味美但刺多, 鱼兼有河豚、鲥鱼之美,而无两鱼之缺陷。”可见,在明代以前就把鮰鱼列为鱼中上品。烹制 鱼特别讲究选料新鲜,肉质肥美,当场活杀,如此成菜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所谓白汁,是指烹制过程中不加酱油,仅以少量的香醋和葱姜去腥,一次性加水适量,中途不能再加,避免影响卤汁浓度和鱼肉鲜美,如此方能达到原色原味、汤汁透明、鱼块闪亮的效果。成品色泽乳白,肉质细嫩,卤汁稠粘,滋味鲜美。
百年的市井温馨
老半斋的每天六点开市的早茶,是附近许多中老年人每天早上风雨无阻的聚会。
扬州俗语:早上“皮包水”,即喝茶吃点心。淮扬汤包、蟹黄汤包、三丁包、细沙包、干菜包、蟹粉小笼、水晶中包、糯米烧卖被称为“扬州八样”,老半斋的千层油糕人见人爱,油酥面点则以萝卜丝酥饼最为著名。两者都是部优食品,老得经典。淮扬细点口味独特,每点一味,素则不淡,荤则不腻,咸中微甜,口味适中,除各类面点外,小吃百种百味。很多老人甚至每次买厚厚的一沓纸票,轮流请客,叫上几样点心,品茗谈天,家长里短,悠然自得,这样市井而温馨的场面,在现代的快餐店里已经不能见到。
在书城看书看到饥肠辘辘,信步走到老半斋,完全不用为光吃面是不是不好意思而犹豫,推门进去就发现里面人头济济都是吃猪油菜饭、煨面的,冲到柜台前来二两双菇面加一个狮子头,见缝插针找个位子坐好,把票子交给任一手持抹布来回穿梭的服务员,等面时顺便观察一下周围专心享用着菜饭和骨头黄豆汤的人,发现咸菜笋丝油汪汪的都想把自己的筷子伸过去了……也许你不知道,你身边坐着的正是一位专门来享受这地道淮扬美食的老饕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