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峰:朴素视角的原生艺术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n7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满人性体悟的画作
  最近我们一直在谈原生艺术,不是因为它多么轰动,多么超脱于任何艺术门类。而是因为它,真真正正地走进了我的视野。我是原生艺术的旁观者,也试图从各种角度去探索原生艺术的意义。比较下来,原生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更像是对人性意识的原初性的探索。我甚至不需要去了解每一位画家背后的故事,单单从充满人性体悟的画作中就可体会出来。
  我们在乎于群体性的“独居“,居所是一种无法破开的笼子。每个人的幸福感在笼子中是一个极大化的扭曲体,任何一个人在这种扭曲中得不到释放,即会产生无穷尽的烦恼和压抑。“原生”之譬喻,可以称作是哲学的开始,简单而复杂,并不令人觉得无聊,然而这一种简单,是一种朴素化的精粹感,一个人的快乐与悲痛全都捆缚于躯体,定然会产生无穷极的“忘我”,这一点可以在《老子》中深刻阐释。回到本源,一切烦恼都是“群体性”的不快乐,个体在群体之中的冷寂和狂躁则十分突出。这种不和谐,在普通群体中显得另类以及剥离。但在人性的原初性表达中,使得自己初醒的意识能够通过一定的载体释放,那么这一切都是烦恼与人性的爆发。创造者是历史与人性的纠缠体,那么这种剥离社会的刺痛感,即为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相对应关系。
  创作这种“小我”、“如我”的层面,是一种极度精神化和原初化的行为,这不是一种单纯的训练,是一种人性本质中携带的极为单纯的释放。比如所谓“原生”艺术,实则是为人性的原初性的体验,我称其为体验,则比一些学者“艺术”的感念要浅近,因为多数创作者是摒弃艺术理论的,甚至说理论认识还在较浅的层次,那么这种创作的灵感则更接近“道”的原点,也更接近纯粹艺术的顶点,这种意识是人类朴素的认知之一,即便是一种荒谬的意识流,也是在释放纯粹的体感体悟,那么这种“原初”性则更为有意义,对理论研究更有意义。在传统艺术家和艺术学者这两种庞大的群体内,艺术理论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形成画派的风格需要系统和完善的艺术理论作支持。比如达达主义、印象派主义等,在学习和发展的同时,这些理论就是发展的基础和宣扬的总体基调。一个画派的发展和壮大,这种基础理论始终需要贯彻其中。即便是后来者的跟随学习,也把相应的理论奉为圭臬,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经过传统艺术训练的艺术家与艺术工作者,这种既定的思维能力十分活跃,反而纯粹的“原生”特质逐渐在减少。我们可以称作这种现象是“后天”规律,相比较“原生”艺术的总体上的艺术规律,传统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探求的艺术之路其实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一种艺术规律,反而“原生”的状态随着创作展开,退化得就会更明显。而我们通过量化解读原生艺术家们的作品,就会相应激烈地感受到他们对生命艺术的理解,这种理解是逐年加深,随着作者的创作力加强,这种生命的体悟则会更加深入且矛盾。
  我们知道,一旦原生艺术家剥离对传统艺术法则的限制,对艺术探索本身而言,就没有了界限。换句话说,一旦人自然而然地超越了自然法则的桎梏,对生命探索本身而言,就没有了界限。根本上说,原生艺术家与生命的探求目标更为接近,因为他们本身就很少受到传统经验上的界定,所以在创作上就会得心应手,勇往无前。这种超越作品本身的能力,让每一个试图突破自己的传统艺术家更羡慕,他们多半会感慨自己创作能力的逐年减退,意志力也在下降。而原生艺术家们的创作动力正好相反,会逐渐提高,并且更为升华且有张力。我们可以说,传统艺术家在本质上的探索和原生艺术家的探索之路本无不同,但内在差异巨大。因为原生艺术家从先天的性质上来說,就是一种不雕琢的视野,这是人性本质上的探索。而传统艺术家,实际上是经过了长期艰苦的训练,不仅在绘画技巧,在精神和意志与理论上,都与自己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所以,可以说原生艺术家的探索之路更为直接,更为朴素,也让人更有期待。
  释放自己意识的矛盾
  实则,这种艺术性的探索,对中国原生艺术领域,则更有意义,因为多数进行“原生”绘画者来说,创作是一种个体无意识的活动,这些与经过训练的技巧无涉,更与西方艺术理论无涉。即便在某些现代画家来说,艺术的原生性,也仅仅在于其对于人的性灵理解。
  特别对于部分绘画者来自艺术领域所统称的“精神病”领域,那么这种观点和认知则更显得尤其重要,可知原初性的理解是绘画者最重要的认识世界的基本认知手段。对于原生领域为数不少的“精神病”者,为什么会创造出常人所不能境界,这些年来已经有人做过不少的研究。我认为,这种艺术现象,可以简单比较。传统看精神障碍者,他们缺少与正常人沟通的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比如雨人,实则经过发现,这一类人士有着极其高的对世界的见解和认知,许多方面使人惊讶。近年来,也有一位美国的自闭症患者仅仅凭借短时间的观察,就可以画出一张庞大的对城市的精确速写;又有一位英国的自闭症患者威尔夏,也是一位有着过目不忘的对城市样貌的精确速写能力。这从侧面证明了,有精神障碍者的人群,的确有很高的艺术创造力。他们对世界的探知很有限,但对自我的潜意识已经扩展到了我们平常人震惊的地步。也有许多自闭症患者,在科学理论的见解上,要超越于平常人的理论认知,这些内容却不是我能领会。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这通常可说,一个正常人,不经过训练和教授,是很难成大器的。但对许多艺术领域的工作者来说,这句话通常是毫无用处的。因为艺术家们每天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超越自己。对于原生艺术家虽然没有这种功利化的概念,但他们会有比较直接的意识,那就是化意识为色彩,化意识为线条,化意识为图像。只有这些,才能让他们释放自己意识的矛盾,和对世界的情感。
  原生艺术是一个基点,从这一个点出发,仅就中国艺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可深层挖掘的艺术宝藏。艺术的真相往往潜在于不被人们所知的角落。我们会错误地认为理论家们加以抽象的那一层面,以为那些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面对概念化的结论和艺术意志自身的冲动,我们把事物的“真在”状态,分割一个“被人所知的”世界和“不被人所理解的”世界,也就是说,一个可以被概念描述的世界,一个不可描述的世界。那个不可感知、不可描述的世界,正是“抽象”艺术的冲动,也是原生艺术的冲动。   原生艺术又同时昭示着艺术的逻辑性。艺术逻辑这个问题,既抽象又具体,然而,在这种抽象带来的逻辑美学上来看,这种原始性的发动,又是可以揭露出新的特征。它是不以此前一切正统意义上的现代艺术概念所转移的,实际上,它也延续线条、色块、空间上的逻辑本质。
  一般而言,原生艺术中的许多作品,其实对空间有平面上的思考。艺术家们不强调主观上的“是”与“否”,如果我们试图确定艺术概念上的种种必要因素,那么在原生艺术的研究中,就很难达到某一个高度。这种艺术的差别性,仅仅在于作品之中,显现出来的丰富性体验,和其他现代艺术门类有所区别的。原生艺术家们的作品,有一种内心的悸动和悲伤感,另一种是愤怒和狂躁。总之,难以找到内心的平静。正是这样,这种充满放血式的降压对艺术家而言,恰似一种孤立且密集的耳语,在对许多画作仔细感悟之后,我有了这种确定的想法。
  中国原生艺术的自我超越
  原生艺术比其他现代艺术对精神层面的延展,还要更为彻底。作品的意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甚至在那之前的一点点时间,作者就彻底地把表象深入反映在内心。肉体是不是可以和精神分离?那么,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试图去分离肉体在真实思维的体验中,是否可以抓住现实性和虚构性的自主意识?这是一个生命性的范畴。艺术家的人格总是有些不同一般人的特征,他们空虚又丰富,孤立又狂热。在超出我们经验和想象之外,艺术家们总是会在纸张与画布上挖出另外的途径,请注意我用“挖”这个字眼,对于我而言,原生艺术作品带给我的初级体验,总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我不会否认这种精神上的特殊人格,以任何一种可能的论据。他们“独立”在真实之外,又将现实以十分不平静的笔调所阐述,这是内心的一种精神式的纠缠,还有就是对认知问题的证实。而且,从把自我分开成两面的那一刻,任何的现实性仅仅在作品之内,同样是不可分割的。纯粹意识为主流的现代艺术中间,是否有种独立在这之外的另一种体验?作品之中,有些问题让这种思想积极显现。这是一种清晰明白的观感,艺术家们用必然存在的设想,去证明另一种假设存在的思维实体。就这样,这是一种基于人的基本情感,在对于主体精神世界观的直入式碰撞,而且超越了在传统意义上艺术家创造性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原生艺术领域之内的艺术家们,都是直入式地考虑艺术上的问题。
  人的本身性在艺术家的思维之中,已经变得十分重要。我不止一次地现场观看原生艺术家的痛苦式的创作,那是一种想把身体再次劈进那个世界的理念。这种行为失常的状态,把自我已经打散成作品的一部分,甚至不可以说是附属品,身体就是艺术,是艺术的一部分,而精神部分的实体化,是把艺术行为这种解释鲜明化。这个领域的理想式精神,变得尤其重要。当我们适应传统意义上的现代艺术表达之后,我们把艺术概念变得固定化和纯粹化,但这些特征在原生艺术的基本理解上,难以形成具体概念。
  我对“原生”艺术的认识来自大约十年前,当时惊异于其流漫恣肆的表现形式,还有其中隐藏的神秘莫测的精神渊源。原生艺术所着迷的一处地方,是颠覆了我对艺术学院法则和人性规律的文艺观认识。直白说,原生艺术,确实就是人的艺术。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原生艺术的探索刚刚开始,但已经有了前进的方向。
  我国目前原生艺术的主要推动者有南京的郭海平先生以及上海大学的张天志先生。经过他们的努力,中国的原生艺术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影响力,甚至已经在国际领域举办展览,获得大量好评。当然,相信有关中国的原生艺术理论更将系统化和具有更多的反响。特别是近期中国第一本介绍国际原生艺术和中国原生艺术发展的杂志《原生艺术》已经出版至第二期,读者会第一时间了解其中关于近期原生艺术领域的诸多方面。在这之前,上海的周惠明先生已经取得了世界广泛的关注,而在《原生艺术》的第一期,着重介绍了李昌胜先生,也是一位特别有前景的作者。由张天志先生主编策划的《喀什麦盖提刀郎画乡原生农民艺术作品》一书,十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但又有鲜明的“扭曲”和“原初观”,多角度比较和解释,即可知道中国的原生艺术并不寂寞,只需要更多人们去发现,去沟通理解。
  原生艺术虽然起源于法国,但我始终认为中国的原生艺术将会更勃发更有中国意味的理念,因为艺术上来说,人才是根本,人性才是根本。只有體现人性原初性的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才是更成功的体现。所以说,我对中国原生艺术的发展始终持乐观态度。相信中国会给世界艺术带来不一样的感官享受。
其他文献
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在西方艺术界引起巨大轰动的素人艺术能否在中国找到自己的位置?2015年6月26日,中国首个呈现素人艺术和漫画艺术的艺术节Almost Art Project在北京开幕。机构Almost Art的创办人年轻有为,有着丰富的办展经验和艺术底蕴,他们寻找各种不同视角诠释原生艺术,发掘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绘画者的艺术天赋,拓展了中国原生艺术的视野。《上海艺术家》特此采访了Almost Ar
期刊
李昌胜,艺术界一个很陌生的名字,然而就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作品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对他十分敬慕!  认识李昌胜出于一种机缘。2014年5月初,我接受《大都市》杂志的专访。在与记者的闲聊中得知,她的一位朋友的弟弟(李昌胜)爱画画,作品有些叛经离道的感觉。记者进一步提到,这位画家在与他人交往上有些障碍,有自闭症的倾向。出于职业的敏感,我立刻让记者联系她的朋友,叫她将其弟的作品传给我看看。很快
期刊
我在给高中生开设“原生艺术”选修课已经两年多了,经常有学生和家长来询问是不是指的“原生态艺术”,或者表示根本不知所云。由于这确实是一个刚刚进入中国又非常特殊的概念,为了避免误解误用甚至令人哭笑不得的“借鉴”,有必要进行一些基本的说明,首先就是澄清它的源起。  阿道夫·韦尔夫利——原生的种子  如果想按照逻辑习惯、有序地了解原生艺術,阿道夫·韦尔夫利(Adolf W?lfli)是个绝对的起点。他的作
期刊
作为儿童绘画艺术的老师,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能经常从家长手中看到大量的“原生态”作品。何为“原生态”作品?个人认为是没有接受任何指导(包括语言诱导)由自身情感抒发的作品。很多家长视为看不懂的乱涂乱画,我都当作“原生态”的宝贝。  如何定义“原生态”  现在,喜欢艺术的人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需求。接近艺术并走上艺术道路的人,有些并非经过专业的艺术教育。例如:“金山农民画”,它在
期刊
亨利·达格的艺术传奇  1973年4月的一个午后,《纽约时报》专职摄影师纳森和日裔妻子走进租户的房间,惊讶地发现了大量绘画和手稿。沉湎于视觉文化的纳森立即意识到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他和妻子随即将它们小心翼翼收集起来。就在同一天,它们的作者亨利·达格在“安贫小姊妹会”创办的天主教医院去世,死时落寞、孤独、一贫如洗。  纳森夫妇端详着这些绘画和手稿。其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不真实的国度》,讲述了一场儿童和
期刊
这是一部视觉效果很美也很有意境的电影,电影节奏很慢,让观影者充分感受影片画面的美。枯树、雾气缭绕的山和湖水是影片给人印象深刻的景境:湖光山色,月光下,湖中孤岛上的树,深秋中褪尽了繁叶,默默的站着,没有任何动物和人在画面中,只有湖面上雾气在起舞、变化镜头移动,似乎有什么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群,一群鸟在鸣叫中飞起,远去,片刻,一只孤鸟艰难起飞,转向另一个方向独自飞去……这个镜头长得超过人们通常的观影经验
期刊
用绘画抗争痛苦和悲伤  郭凤仪(1942—2010),从自发的涂涂画画开始,首先在过期的日历背面用简单的有色记号笔作画。然后她使用描图纸和墨水,无需草图,就能完成非常完善的作品,有时作品长达十米。她笔下的线条叠加,很快就出现了历史和宗教人物,也有美好的或令人不安的生物。  47岁时,郭凤仪投身创作,开始作画,她只是出于治疗的目的:她最主要的是希望减轻身体的痛楚,也希望治疗其他患病的人。她专心作画,
期刊
“放开手脚”则需要另一种勇气。电影从某种程度而言可称之为对“物质世界的复原”,电影的现实主义不仅仅是客观记录的现实题材,还包括历史和当下的人类的内心现实的忠实摹写,不管是何种题材,只要力图逼近“现实”,就必然会触及各种试图遮蔽现实的阻力。要拿出司马迁修史的勇气进行电影创作确实很难,但总有人身体力行。上海电影的人文传统应当在这方面敢于突围。  一、上海电影市场现状  中国电影产业在近三年来实现井喷式
期刊
一、酷儿:大陆公开影像的禁忌  在中国大陆特有的现实语境与审查环境下,性与政治历来是银幕表现的两大禁忌。政治自不必说,除却一般的主旋律电影,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相比之下,性并非是个完全的禁区,但描绘的尺度也往往是点到即止。本文要探讨的性,并非性爱描写,而是性别问题。与性爱描写一样,中国大陆电影的性别表现也素来以保守著称,异性恋的统治地位鲜少受到挑战,比如“酷儿”形象,就很难在面向公众的银幕上找到。按
期刊
在过去的20年里,圣皮埃尔美术馆是巴黎唯一的一家展出重要原生艺术(界外艺术)和自学艺术家的作品的美术馆、公共机构,在这里展出的还有很多与现今的当代艺术理念不相符,尚未得到认可,因此在艺术市场和艺术体系中一些专业艺术家的作品只能占据边缘地位。从这方面来看,可以说这两种艺术家都是界外艺术家,只是具体情况不同,而圣皮埃尔美术馆对这两类艺术家都同样关注和尊重,并积极推出他们的作品。比如,1995—199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