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海掠影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f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地利乐评人将尼古拉斯·哈农库特指挥维也纳古乐合奏团所录制的两首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形容为——“无与伦比的音乐合奏”。这也是哈农库特六十余年来首次与其创建的维也纳古乐合奏团录制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乐团有极具影响力的乐手阵容,甚至包括一架莫扎特本人喜爱的安东·瓦尔特古钢琴作为独奏乐器。
  以往维也纳古乐合奏团没有演奏过如此经典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原因很简单:哈农库特一直在寻找一位最合适的钢琴独奏家。毫无疑问,这位钢琴家需要有驾驭历史悠久的乐器的能力,但是哈农库特并不只想找到一位古钢琴专家,而想找到一位同时具有艺术大师气质及天生胆识与魅力的音乐家来完成这项困难的工作。踏破铁鞋无觅处,哈农库特多年的好友——维也纳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正是最适宜的人选。
  布赫宾德作为德系钢琴领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以其对海顿到勃拉姆斯作品的演奏闻名于世。他此前的全套三十二首贝多芬奏鸣曲现场录音享誉国际乐评界。布赫宾德自己也是一位多年的古钢琴收藏家,他在闲暇时会研究乐器复杂的机械原理与发声机制,并将这些见解运用在自己对经典乐曲的诠释之中。
  如同哈农库特以往对于莫扎特作品的理解一样,他此次的探索同样新奇有趣,但并不过分夸张。古钢琴的音色相对于现代钢琴来说安静许多,于是哈农库特选择了更温和的节拍,使得华彩的管弦乐与古钢琴声联系紧密。布赫宾德的演奏也并不独立于乐队的演奏,而是同侪之首,与管弦乐音色低调地融合。
  嘉碧妲(Sol Gabetta),这位来自阿根廷的大提琴演奏家与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有着特殊的不解之缘——正是这位苏联作曲家的作品让她在国际中崭露头角。2004年,嘉碧妲赢得著名的“瑞士信贷青年艺术家奖”,并与杰吉耶夫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共同合作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2008年,已是多次德国古典回声大奖得主的嘉碧妲在索尼古典录制了这部作品的专辑。如今,她再度与慕尼黑爱乐管弦乐团合作,现场录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更加入了洛林·马泽尔的指挥,几场演出全部受到极高赞誉。专辑还收录了拉赫玛尼诺夫唯一的一部大提琴奏鸣曲作品,由俄罗斯钢琴家奥尔加·科尔恩演奏钢琴。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59年,是专门为苏联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而写,充分体现了这位演奏家的热情与强势;而七年之后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则在音调上更加阴郁。肖斯塔科维奇将开篇的快板谱写得如同“诙谐的进行曲”一般,逐渐搭建出之后技巧表现令人屏息的大提琴独奏。节奏缓慢的乐章则结合了巴洛克萨拉班德舞曲的风格与一丝俄罗斯民歌的腔调。终曲是忧郁的沉思与生命力,在大提琴高音区的表现也对演奏者充满了挑战。自从莫斯科的首演之日起,此部协奏曲便成为了当代大提琴领域的经典之作。
  1901年12月,拉赫玛尼诺夫与大提琴家安纳托利·布兰度科夫在莫斯科首次演出了他的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亦是献给这位演奏家的曲目。除了成为大提琴领域的重要杰作之外,此部四乐章的作品更在旋律的优美性、柔和的故事性与宏伟的冲突性中穿梭。钢琴部分的演奏者——俄罗斯钢琴家奥尔加·科尔恩——同样是一位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专家,十七岁时就赢得了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比赛,还拥有与拉赫玛尼诺夫特殊的家族历史:她的曾祖母曾与拉赫玛尼诺夫同台上演独唱会。
  嘉碧妲(Sol Gabetta),这位来自阿根廷的大提琴演奏家与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有着特殊的不解之缘——正是这位苏联作曲家的作品让她在国际中崭露头角。2004年,嘉碧妲赢得著名的“瑞士信贷青年艺术家奖”,并与杰吉耶夫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共同合作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2008年,已是多次德国古典回声大奖得主的嘉碧妲在索尼古典录制了这部作品的专辑。如今,她再度与慕尼黑爱乐管弦乐团合作,现场录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更加入了洛林·马泽尔的指挥,几场演出全部受到极高赞誉。专辑还收录了拉赫玛尼诺夫唯一的一部大提琴奏鸣曲作品,由俄罗斯钢琴家奥尔加·科尔恩演奏钢琴。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59年,是专门为苏联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而写,充分体现了这位演奏家的热情与强势;而七年之后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则在音调上更加阴郁。肖斯塔科维奇将开篇的快板谱写得如同“诙谐的进行曲”一般,逐渐搭建出之后技巧表现令人屏息的大提琴独奏。节奏缓慢的乐章则结合了巴洛克萨拉班德舞曲的风格与一丝俄罗斯民歌的腔调。终曲是忧郁的沉思与生命力,在大提琴高音区的表现也对演奏者充满了挑战。自从莫斯科的首演之日起,此部协奏曲便成为了当代大提琴领域的经典之作。
  1901年12月,拉赫玛尼诺夫与大提琴家安纳托利·布兰度科夫在莫斯科首次演出了他的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亦是献给这位演奏家的曲目。除了成为大提琴领域的重要杰作之外,此部四乐章的作品更在旋律的优美性、柔和的故事性与宏伟的冲突性中穿梭。钢琴部分的演奏者——俄罗斯钢琴家奥尔加·科尔恩——同样是一位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专家,十七岁时就赢得了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比赛,还拥有与拉赫玛尼诺夫特殊的家族历史:她的曾祖母曾与拉赫玛尼诺夫同台上演独唱会。
  《梁祝》与《黄河》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仅由于《梁祝》最能表现中国人的细腻情感,《黄河》表现了深刻的民族情操,更因为这两部被改写为协奏曲形式后的作品,屡被国际上知名乐团及演奏家演奏,再加上《梁祝》《黄河》本身的创作争议性,使得这两部作品几十年来备受瞩目。
  整张专辑由《黄河》磅礴的《黄河船夫曲》揭开序曲,之后是《黄河颂》《黄河怨》及《保卫黄河》。出生于纽约的钢琴家艾斯坦演奏极富热情,充分表现出黄河的澎湃气势。《梁祝》的《相爱》《抗婚》《化蝶》,西崎崇子在乐曲的技巧掌握及情感表现上细致可人。尤金·奥曼迪、林克昌二位指挥大师使全片呈现浓郁、香醇风味以及华贵、高雅气质,更加令人闻之欲醉,微醺陶然。尤金·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为钢琴协奏曲《黄河》推波助澜,一直在乐坛传为佳话。被誉为“东方卡拉扬”的林克昌先生也是这张唱片光芒万丈的重要原因。林先生青年时期就得到“音乐哲学家”埃内斯库真传,成为首屈一指的华人小提琴家,后凭借过硬的演奏本领,跨行而为指挥。   《摇篮曲》收集十八首欧美传统儿歌,由两位流行音乐人发起,集结业界高手,为全球儿童量身打造。温柔清新的编曲,最适合从娃娃时期开始,一直听到长大,同时作为学龄前的外语教育基础。
  一首首温柔的歌曲,陪伴着小宝贝与大人一同进入甜美梦乡。其中包括在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小星星》原文歌曲,以及来自法国的儿歌,被翻唱为《两只老虎》的童谣,还有精心挑选、传唱数百年、充满文字韵味、可爱有趣的英国传统小曲。
  专辑的制作人苏菲·贝克是英伦电音团体zero7的幕后推手;KK曾担纲英国创作歌手蒂朵、爱尔兰天团U2及冰岛歌手碧玉的制作人。两位人士爱音乐也爱世界,透过音乐界人脉促成了这套三张的“彩虹宝贝儿歌八音盒”系列,用于彩虹宝贝儿童基金会(Rainbow Collection Children’s Foundation)的募款。从2009年起,已号召超过百万人加入,专款持续用于十八岁以下的儿童教育、健康守护及贫童援助。
  《律动曲》的制作初衷是,好吃好睡又好玩,是父母亲心中的小小愿望。继《摇篮曲》后,这张专辑带领小朋友,探索生活的多彩多姿,用欢乐律动,训练小朋友的平衡感和肢体认知。专辑收录十四首欧美传统儿歌,包括《王老先生有块地》的原文歌曲,让小朋友学习不同的动物声音;用活泼热情的拉丁节奏、唱唱跳跳的儿歌《如果感到高兴你就拍拍手》,甚至还有当个小时钟、小茶壶的短曲。利用重复旋律,思考反应不同事物的逻辑,让亲子和朋友们在开心幽默的音乐和歌词里,从头到脚全身律动,身体和脑部自然协调。强健体态、培养乐感、启发儿童音乐素养及灵活逻辑。
  《圣诞曲》收录整张重新编曲的经典圣诞节日歌曲,是家长与孩子欢度佳节的必备曲目。开心的游戏、安稳的睡眠,足以带给孩子一整年的健康成长。不过冬天又是特别的时间,因为圣诞铃声响起,是父母带着孩子体验西方节日气氛的好时机。唱片中的每首歌都是小朋友喜欢的圣诞小故事——圣诞节日老人有几只驯鹿,他们叫什么名字,圣诞前夜睡后,谁悄悄地靠近孩子们的圣诞袜,却不小心被撞见……许多答案、许多祝福都在冬日时刻再度温暖人心。
  这些不仅是父母与孩子最珍贵的回忆,也曾是人们最早学会的英文歌。让《铃儿响叮当》叫醒冬日的早晨,想象和好朋友一起《乘坐雪橇》,学习和家人互道圣诞快乐,一起欢乐唱歌,也许半路会遇见《小毛驴》。专辑给父母最安心最具启发的成长陪伴,也送给小朋友最贴心单纯的童年梦想。
其他文献
这几年,上海的夏夜对于爱乐者来说又多了一个好去处,那就是上海交响乐团音乐的MISA夏季音乐节。从7月7日开始的十五天中,三十二场演出横跨浦江两岸。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上海市政厅工部局管弦乐团就已经仿照欧美的做法,将常年音乐会分为夏季露天音乐会和冬季音乐会两个演出季。夏季露天音乐会每年6到9月举行,地点设在外滩公园、兆丰公园和虹口公园等处。交响音乐会的票价很便宜,一般为
期刊
“睽违宝岛二十二载,乐自香江来。”这是香港中乐团重访台湾的宣传单张及场刊封面上的标语。也就是说,香港中乐团此行是双方期待超过二十年的事,观众在强烈的期待下,对乐团必然有极高的要求,乐团的表现要满足这种高度期待不是易事。再加上首场于台北中山堂的演出是首次举办的香港周闭幕节目,而中山堂是近年来在台湾风头强劲的台北市立国乐团的驻地,台北亦是台湾国乐发展的重镇,在这种种情况下,香港中乐团上下的压力自然不小
期刊
艾略特·卡特(Elliott Carter),美国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1908年出生于纽约,早期的音乐风格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后来逐渐走向艰涩、严苛和高度理性的风格,但其中的活力依然强大。艾略特·卡特的音乐实验大部分和节奏有关,听众必须接受这样的挑战——多种乐器同时演奏,而且是跟着不同的节拍。他的《第二弦乐四重奏》和《第三弦乐四重奏》分别于1960年和1973年获得普利策奖。2008年,巴伦博伊
期刊
约尔格·德穆斯(J?rg Demus)是谁?可能大多数音乐爱好者,甚至是从事音乐的专业人士也不一定知晓多少,但是如果提及古尔达(Friedrich Gulda)和巴杜拉-斯科达(Paul Badura-Skoda)的名字,想必是耳熟能详了。殊不知,他们三位并称“维也纳钢琴三杰”,如果说古尔达天生的任性潇洒、特立独行、行径古怪的个性让人记忆犹新,斯科达经常穿梭于国内的音乐院校讲学和音乐厅演出让人啧啧
期刊
艺术批评并不是艺术的精髓。它只是三道贩子,既非创作也非表演,它的诞生只是为了比人们丢弃花束或者对着路过的仪仗呕吐先知先觉一步而已。  糟糕的评论家从来不会短缺,中场休息时他们总是在中庭里被一群小助理围着,趾高气扬。好的评论家则为艺术的日渐式微而忧心忡忡,总是坐在酒吧最角落处独饮消愁。伟大的评论家知道躲避谄媚者和兴奋剂。他们卓尔不群,不论对错与否,总是在重新估量他们时代的艺术。  两位最优雅的评论家
期刊
翻阅、整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特别是国立音专史方面的老档案,是我近年来最重要的读书生活。“巫一舟”这个名字频繁遇到,引起我的注意。网上搜索之,信息甚少。再过几年,上海音乐学院与武汉音乐学院能记起巫一舟(1913-1997)这位杰出学长与敦厚师长的人也会越来越少吧。一代大家,就要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了。相对于作曲家有作品,理论家有文字,表演家有录音,不论好坏,总能留下踪迹,而老一辈表演艺术教育家则存世文献
期刊
马蒂亚斯是一位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指挥家。他语速极快,侃侃而谈,原定二十分钟在排练休息时进行的采访,直到助理再三催促,他才意犹未尽地回去排练,临走时满怀期待地看着我:“你要走了吗?还是你可以待到排练结束,我们还可以再聊一会儿?”我望了一眼手中才问到一半的采访提纲,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复。  户外音乐会必须请最好的音乐家  在名团济济的维也纳,美泉宫交响乐团也许算不上最有名的一支,但仍然以其和谐
期刊
黛博拉·鲁特(Deborah Rutter)戏称自己是一名“职业音乐会听众”。没错,这就是她的职业。作为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主席,鲁特管理着整个乐团的运作。“聪明、优雅,目标明确、交响乐团的救星”,这些是西方媒体对这位女性主席的评价。作为少数几个交响乐团的女性高层领导,鲁特确实独树一帜:拥有工商管理学士背景,曾在斯坦福大学攻读艺术课程,在进入古典乐团管理事业后,成功地帮助几个乐团脱离财务危机,其中也包
期刊
说起家族企业,或许有些人觉得是个褒贬皆有的词语,因为它既有经营上的优势,也会出现种种不合理、不科学的管理问题。不过,在乐谱出版这个行当,坐落于德国斯图加特的Carus出版社无疑是一个家族企业的成功案例。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让我们走近Carus出版社的创始人君特·格劳里希(Günter Graulich)一家的工作与生活吧。  君特·格劳里希1926年出生,德国人,四十年前与妻子瓦尔特劳德创办了Car
期刊
我认为永远没有什么能诱使我去动摇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在声乐艺术上一个人应该不辍地为更高、更远的目标而刻苦奋斗;由于一些所谓的成功而带来的懒惰、冷淡和懈怠都是会毁灭艺术与艺术家的。  ——阿梅丽塔·加利—库契  人类的成功之路是多姿多彩的,然而有时又不得不承认命运在一个人的成功之路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正如一位哲人所云: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命运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而改变的:知识能改变命运,
期刊